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1
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感触颇深。初看书名,我很不以为然,书店象这类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死板的说教,真正有见地的凤毛麟角。但是,当我仅仅读了一个序言的时候,我却已经发现,它与其它书籍的不同之处。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王老师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中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
其实,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就算进不了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轻松,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正是我们要向王老师学习的地方。首先课业负担不能太重,在升学的压力下,做不完的试题,堆积如山的考卷,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你若问他们,你的学习生活快乐吗?他们定会茫然的摇摇头。快乐从何而来?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更多发挥特长的空间与时间,快乐自然就回来了。
当然,面对残酷的升学考试,我们不得不让学生埋头于书本,可是当学生们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又如何能够提高呢?“享受学习”,在我们逃脱不了学习重负的时候,我们惟有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王老师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就象书中第一章向我们陈述的那样,“优秀从心态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凡是都有两面性,何不站在好的一面去考虑,去衡量,去平衡自己的心态。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生在模考中考的不好,于是丧失信心,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也很是后悔。王老师告诉她,你不会的题目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考前暴露的越多,意味着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相对越少,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简单的几句话让那位女同学茅塞顿开。她从以前的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到现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心态在起了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我们首先要努力的。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习不缺少乐趣而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教课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大量时间是在课下,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体会到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王金战老师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
第一,设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保持学习旺盛动力的方法之一。王老师用统计学和历史的经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对命运的把握;如果有了目标,你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目标是:跳起来,够得着。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适应学习的竞争环境和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王老师讲到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获胜的智慧,他把全程赛事划分成若干段,并做上记号。比赛开始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目标冲去,再向第二目标冲去。每实现一个小目标,他都有成就感,逐一跨越,就会轻松许多。一路冲刺,轻松取胜,这就是实现目标的智慧。
第二,多激励、多表扬,发展学生的特长与强项。书中说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听赞美之词,不时的给予他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从而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一昧地指责他的缺点与不足,只会不断打击他的自信,从而使他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信心。既然表扬比批评更为奏效,那为何还要吝啬你的表扬呢?当然,表扬也要适当,要是实实在在的表扬,他的一个细微的进步,一个显为人知的优点,别人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了,并且对此给予了肯定,他定会对你充满感激与尊重,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的天赋、性格、环境不同,身上的特长也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强项,进而去强化他们的强项。而不是去扼杀他们的个性和特长,逼迫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也才会学的更加兴趣盎然。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才能做到特长学业两不误呢?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优秀始于你的强项”。不要把特长看成是没有用的东西,它往往会给你的升学之路提供便捷的途径。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一个果实都有它不同的营养价值。
再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王老师的理论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再好,或许对于自己并不合适。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对于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王老师的两位同学,一位喜欢记笔记,将各科知识点分类整理,做成图表,复习起来清楚明了。另一位同学则喜欢用脑而不用手,他将所有的知识都在大脑里进行分类整理,这两位同学用各自的学习方法都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正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尤为关键并且重要的。学习方法找对了,效率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并且愉快了。
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只是一些错误的方法,消极的心态,扭曲的观念,使得学习丢失了他本来面目,在学生的心里变得痛苦和繁重。王老师的一位学生去到剑桥大学深造之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享受学习”四个字的含义。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很难将学习与享受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王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我在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这一问题上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帮助,当然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探究和思考。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2
寒假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际,也会看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女儿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一时间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教育技巧既为人母又为人师的我感慨万千,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就让大家跟我一起体味书中的真谛吧。
“不要让西红柿苗子硬去结苹果”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很多很多的家长从孩子幼年时就给孩子选择各种特长班,做为家长,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是带孩子一起去考察很多特色学校,然后问孩子喜欢什么,瑶涵5岁的时候迷上了舞蹈,我就支持她去学,但是跟孩子约法三章,要坚持下去,而且我的本意不是让孩子舞蹈水平达到几级的标准,而是让孩子从中培养优良的站姿、优美的体态,提炼内心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自身选择,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真正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而不是让成长变成白开水,让兴趣由乏味到无味甚至绝望。
另一句触动我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日子,也是家长成长的日子”。我们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允许我们的教育有任何的瑕疵,影响造成之后是没办法重新来过的,教育孩子的每一分钟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家长的每一分钟,虽然现在“学习是人生较好的出路”,已经变成“学习是人生惟一的出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要求孩子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好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你的长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成绩不优秀但你必须是个优秀的人。”让孩子先学习如何做人,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
“我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多么神圣,而是觉得这个职业太重要了”,这句话也引起我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的“快乐教学法”,先不说他的学生是否天资聪慧,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便颓废为光明,虽然我只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我的班级我也时刻这样做着,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夸大这些优点,让孩子们冲我肯定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给他们在顺利完成后满足于自己的成功,我的每句话在孩子面前都是圣旨,他们乐此不疲的遵守着,“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这样的育人目标虽然有些大,却也应该是我这个做基层教育的工作者借鉴学习的。
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有这样那样的触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开学之初,与班级的两位老师谈及此事,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但是苦于表达能力有限,一直搁置着,但是又总是被这种冲动折磨着,于是去网络上搜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个教育笔记,从中学习,找灵感,最后发现原来可以找到书中最让我心动的几句话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条捷径,于是就这么做了,有不到之处请大家体谅吧。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3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我过去实在太散漫了,虽然成绩还看得过去,但暴露的问题一天一天在增多,可以说,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学习为何物,只知道跟着老师走,完成作业,简直算不得真正的学习。
书中的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在成绩正是靠这日积月累才奋斗出来的。相比之下,我自己则显得被动得多,被作业挤压了全部时间,换来了表面上挺好看的成绩,我深知这其中的斤两。
从读完这本书的那刻起,我又好像再一次被启迪了心智。过去的所有虚华的成绩都变成了碎片。我决定重塑学习这座大厦!
我过去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不懂得自主。现在不一样了,我想迈开自己的步伐,以老师为参考,自己奔向理想。
我过去难免有些骄傲,有些自满,现在我已根本没有资格再考虑如何炫耀。“人外有人”的世界已分明摆在我面前了!没有其它路可走,只有冲过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我过去并未真正把学业重视起来,有时会稍稍放纵一下自己,但现在我已是悔恨那么多的时间都浪费。
太多太多的状况需要去改变了,从今天开始!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4
初听书名,感觉他在模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但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后吸引,在很多方面与王金站老师产生了共鸣,或从王老师那里受到启发,王老师成了我的良师益友。20xx年,他作为人大附中高中12班班主任,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送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就了一段高分高能的传奇。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关心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英才。
这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就象孔子有“仁”,才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师对优秀学生自然会宠爱有加,对后进生更要关怀备至。爱后进生、贫困生和问题生才是真正的爱生。在这些方面王老师做的非常好。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千篇一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才,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个性脾气等不同,对同样的外界刺激的吸纳也不尽相同。现实中,我们往往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因此势必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在王金战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个性各异的学生。王老师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奔向各自预定的目标,享受了快乐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千学万学,学会去爱。”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教育培养人,应以德育为先。思想正,才能行为正,学习才会认真,才会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不好的大多有思想问题,思想端正了学习才会上得去;同时也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和心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要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思想原因,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工作才会有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来硬的,要以引导、诱导为主,有的时候要软硬兼施。
三、“优秀是鼓励出来的”。
赏识教育能把一个聋哑孩子培养成大学生,能把许多所谓的“差生”变成优秀生,其中的道理大家明白,那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以百倍的自信迎接各种挑战。王金战老师常常“戴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因为王老师深深地知道,对学生实施表扬一定要真实,要具体。空泛的不切合实际的表扬非但不能树立学生自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教育的虚伪做作。只有真实具体的表扬,才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这方面确实比别人强,有自豪感,体会到被人认可、被人尊重的感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此扬起理想的风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约束自己,教育自己,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变得优秀起来。让我们记住一位外国学者的这句教育名言吧:“一个人经常被看成怎么样,经常被说成怎么样,经常被怎样看待,不久的将来,他将变成现实!”
四、优秀是一种习惯。
词典上说: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甚至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是的,是这些最终将汇聚成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是的,想要造就英才,就必须先造就他的点滴,因为一切成功都是积少成多,从点滴做起的。我以为:习惯,起与点滴,成与坚持!所以,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当我们一旦发现孩子的某一优秀点,就请细心的保护它,让它继而形成为一种习惯;也请妥善地呵护它,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强项成长。
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浅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4篇】相关文章: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励志故事06-07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精选15篇)11-21
怎样的大学生活才是完整的12-18
读《父亲》有感08-31
读逃离有感07-29
读《基地》有感04-12
读《蝶恋花》有感04-06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读《永远的琥珀》有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