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百家讲坛有感(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百家讲坛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百家讲坛有感 1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读百家讲坛有感 2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读百家讲坛有感 3
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处,奋斗的地方。
读百家讲坛有感 4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
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读百家讲坛有感 5
在中国,凡具有初等以上文化之人,无不知有所谓“四大名著”之说。在这四大名著之中,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假如有人被问到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作品,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要被问到最早接触的是哪一部作品的话,答案就可能相当一致了,那基本上就是《西游记》。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笔下的杀伐征战,《水浒传》笔下的江湖恩怨,《红楼梦》笔下的情感纠葛,都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和体会。但《西游记》不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而又异常简单,像极了孩子们在其中驰骋遨游的童话世界。自从问世以来,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直到现在,每年寒暑假,仍然是最热播的连续剧之一。
但与此同时,《西游记》又是四大名著中最费人评说的一部著作。古往今来,还从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像他那样被赋予如此丰富而又充满矛盾的内涵。佛教徒说他是一部教人成佛的书,道教徒说它是一部教人修道的书,儒家信徒说他是一部教人成圣贤的书,后世又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现如今,持各种观点的.研究者,都有许多人如汉儒解经一般,禅精竭虑地在其中挖掘所谓的“微言大义”,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似乎也总能乘兴而归,满意而回。
《西游记》还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到来之前,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假如要勾画出一幅“世界地图”的话,许多人心中的世界大地说来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地上是人王的世界,地下是阎王的领地,天上有玉帝,四海有龙王,西方有佛祖,海外有仙山,还有许多洞天福地,栖息着一班菩萨三贤。这些人掌管着整个世界,彼此相安,共同维持着这个世界的运转。那么,这个“世界地图”的构成是谁提供给中国民众的呢?根据许多学者的考证,这要就是《西游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游记》是建立起中国下层百姓“世界观”的一部奠基之作。
师徒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团队,其中的单个成员可能并不完美,他们有种种优点,同时也有种种缺陷。但只要这个团队有共同的目标,有足够的包容性,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就有可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一旦整个团队的大愿望实现了,个体小愿景也就得到了实现。
在《西游记》中,我们读懂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出发,到西天取经成功,总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正可以说是对这段话的最生动的注脚。
当然,你可以做出你自己的注解。只要你不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而是有所希冀、有所追求的人,那么你的心头就都一座“灵山”,而你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部活“西游”。由梦想与磨难交织成的每一首乐章,在细节处都会有所不同。
读百家讲坛有感 6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读百家讲坛有感 7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读百家讲坛有感 8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读百家讲坛有感 9
这个五一,我看了中央十套一个叫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看了有两年了,我也很喜欢,但这一次讲的,让我格外感动。
这一次的讲师不是什么教师,是林州市的接待代办副主任李蕾。他是喝着这红旗渠的水长大的。
1960年以前,林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干旱地区,缺水的程度有多严重,几天不洗一次澡,刷锅水都要留下来用,人们更是惜水如命,清水贵如油,李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林县有一户人家,那家的老公公为了打一桶水好在除夕夜包饺子吃,凌晨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打水了,排队的队伍很长,到了傍晚才打好了水回家。刚进村他的儿媳妇来帮她挑水,好让老公公休息休息,结果,摔了一跤,水全撒了。这一家在那年也晚上就没水包饺子吃,第二天,他们家的人看到儿媳妇因为自责,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惊讶,不就一桶水,至于吗?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林县的人因为从至今都没缺水喝,人们就逃荒,逃到山西,山东,等等地区。
可有一些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的人不愿离开,终于到了1960年林县的人们开始修建一条水渠,这条水渠为了把漳河水引过来给人们喝水,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渠工作。这十年里,修去的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终于把这一条“万里水长城”修筑完工。当时山西的领导来看到这一景观,说:“这哪是修一条渠呀,就是开了一条河过来呀!”
这个宏伟的工程,让我们这些下一辈人惊讶,感叹。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给多少钱,他也很难很难也许不可能修出这这样一条渠!那个时候,工人吃一顿饭都要走五里地,更别说什么赞助,给钱了。现在一些工程,给了那么多的钱都是“豆腐渣”,他怎么能和当时的人民相比呢!
这都是靠人民的团结,努力修出来的!这正应证了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读百家讲坛有感 10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
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
读百家讲坛有感 11
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收视饥渴"。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叫做"全民送暖",春天是被春风送来的,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也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因为学习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只是粗略了解了其大概。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因为它不是什么"疑案",不是什么"之谜",加之舆论哗然,对之赞赏有佳,才买来读的。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心得"不无道理,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1月份的一次新闻联播,以及紧随其后的焦点访谈,主要是对2006年一年里中国的娱乐传媒作以总结,其中特意提到于丹和她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到处签名售书,这本心得狂卖60万册等等。我买了一套光盘,决定亲自看看这位所谓"美女学者"。看过之后,我的感慨颇多,真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丹谈不上漂亮,但绝对能看出她是一位受过国学熏陶的学者。于丹说话有她自己的魅力,从最基本的说,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她不说错字,妙语连珠,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先不论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她的语言就可以留住一批观众,这就是许我迩者做不到的。中国的历史上不缺乏研究《论语》这本儒家至上经典的学者、专家,他们语言的精僻,理解的深入,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是因为她兼容了这两者,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有了这多方的融合,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
再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第二部说蜀。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比如"美女"、"帅哥"随处可闻,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长得也只是五官端正,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但效果不同。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让历史有了亲和力。
《百家讲坛》称不上学术,它是以普通百姓为听众的一种文化传媒。于丹讲论语是以"现代视角",易中天讲三国站在"平民立场",就凭这点他们的讲座搬不进学术殿堂,也使得不少学者哗然惊呼——于丹"将海拔有1。93米的山东大汉孔夫子竟然萎缩了,将一名与柏拉图齐名的人类思想巨人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生活传教士"。于丹说孔子是和蔼可亲的,他的理论是在今天仍可照亮我们的心灵的。这话不假,她让有中学文化的我可以听懂,让哪怕只会识字的农民可以听懂,让监狱的犯人们也可以听懂。这是悲哀还是喜悦?这些人能听、爱听的是于丹以《论语》引出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在中考阅读中常可以见到的故事成了于丹讲座的主体。这些人听完后会觉得《论语》很有趣,而使他们忘记了《论语》除了有大海的广度外还有它的深度,怎能几个故事了得?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这话虽然不假,但孔子被称为圣人总还是有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大智慧。易中天的"给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通过现代视角,以三维结构"的个性语言,让不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三国》的少年忘却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他个人与时代大潮流相悖的思想,占据了少年们思想的主流。妈妈的一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朋友说,复旦大学的教师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挖掘《百家讲坛》的弊端。他们认为《论语》是在封建统治下诞生的经典,是帝王将相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法宝。也就是说,没有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提,《论语》就不会生效,《论语》就不能被推崇,因为《论语》中透着的"君命不可违"的封建专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行不通了。而于丹权权引用了512则《论语》中的几十则,她忘了告诉我们《论语》中有些东西以"现代视角"来看已退出了舞台。《论语》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的确是好的,然而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今天再将《论语》奉为至尊,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我认为《百家讲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市场运营模式,而且学术的味道也逐渐淡了,正在向商业炒作的方向发展。但民众对于《百家讲坛》的火热推崇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众正处在一个文化的沙漠,五颜六色的电视节目后面是一片文化的荒芜。于丹如果真的作为一个国学家,她就应该知道孔子也曾说过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也就是"过犹不及",这样她就不会时隔不久再次登上讲台以同样的方式去讲《庄子》了。
读百家讲坛有感 12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别人” ,我们总在怪别人不理解自己,可是我们何尝想过,其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我们虽然无法向庄子那样,梦到自己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从而得出“究竟是自己做梦化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自己了呢?”的想法 ,但是我们可以向庄子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推断所有的事物,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会懂得如何认清他人,而不必把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在当今社会上,不认识自己的人比比皆是,而把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得更是数不胜数,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每当产生矛盾时,就必然有争吵,自然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正如混沌的开窍,渔网教子的方式,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自知之明是如何重要,而我们又要如何能做到自知之明呢?于丹说:唯有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通过庄子,通过于丹,我更加认识了自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而“内化而不外化” ,说的是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人的内心应该坚持住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我们生活的时代时时刻刻在变化着,渐渐地,很多人把持不住诱惑,过分追求名和利,看看那些贪官,贪一点又一点,最后落得坐牢的下场,如果他们能坚持住自己心中的尺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被外在影响,那么也不会在监狱中度过余生。我们再来看看小悦悦事件,越来越多的扶人遭官司的事件让人们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更对这个社会产生质疑,于是,更多的人变得冷漠,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面对那么多变数,究竟还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自我?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
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桀骜不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会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
庄子面对生死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第一点我无法参透,更加做不到,死对于庄子来说仿佛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死后,子情张和孟子反一个在编挽歌,一个在弹琴,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在现代,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谁会这样做,当初我爷爷去世时,我只知道哭,只知道自己以后都没有爷爷叫了,我想,如果谁在办丧事时又唱又跳,说不定会被骂没良心吧。虽然我无法向庄子那样谈笑面对死亡,但是我绝对赞同他的不找死,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美好,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为何要轻生呢?即使对这个世界有多么地不满,但只要我们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还记得那个故事:一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湮湿了的雨迹,小蜘蛛一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了下来,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有个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蜘蛛都懂得不屈不挠,我们为何要轻易轻生呢,再想想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想想霍金受病魔的折磨,想想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我们还有资格轻生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精彩与希望的。
通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这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顺应的外在世界,需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做到尽心尽力。而作为一名平凡普通的政协人,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用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去感染周围,让大家感受这份真诚的快乐。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到处变不惊?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读百家讲坛有感 13
从去年1月开始,我就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这个栏目。
我喜欢历史,看历史剧,读历史书。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但自从看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以后,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发现历史有这么多的需要了解知识和秘密。
我看的有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隋丽娟的《正说慈禧》、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阎崇年《清十二帝》、纪连海的《清二十四臣》、孙立群的.《吕不韦》、蒙曼的《武则天》等一系列的节目。
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知道了三国时候的曹操奸雄形象,史记当中的司马迁为什么会忍辱负重的继续写史记,雄才大略汉武帝的形象,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形象和什么是历史探佚、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怎样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坐,武则天的谋略、狠毒和智慧过人,慈禧的垂帘听政、历史上的和坤等等。
看到了历史长河的血雨腥风、政权更迭、风云人物、有作为的皇帝。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给我们很多的经验教训,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书,也是一面古镜。它给了我们历史文化和丰富内涵。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历史画卷!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众观历史的来龙去脉,我觉得现在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生活。
读百家讲坛有感 14
她是一个绝世美女,用美貌征服了两代皇帝,用心机用计谋铲除了她眼里的障碍,从而当上了皇后,甚至后来通过迫害自己的皇子,而当上皇帝……看到这里,感觉也还行,毕竟一个女子,能在男子当权的世界里,谋得权位,肯定得有些手段跟心思,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这付出,包括努力,当然也包括美色。
接下来,我期待的是,看到她当上皇帝后,做了些什么实事,对她的臣子是怎样的。可是,接下来,写的却全是她的后宫逸事,写了几个男子受尽她的宠爱,她的后宫生活是如何的荒淫无度……我很郁闷,我觉得作为一个如此出色的女子,人们不应该把目光只盯在她的后宫生活,古代皇帝尚且后宫佳丽三千,难道作为一个女皇帝,就不能宠幸几个“妃子”?若这本书是男性写的,我尚能谅解,因为男性本来就对这种事比较感兴趣,而且站在男生的.角度,他们是不可能客观的评价她的。可是这本书作者是女性,当初在众多写武则天的作者中,挑到这本,也正是因为我觉得女性会更了解女性,我不要求作者对她尽显赞美之情,但也不能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需要,而尽写床第之欢,难道对于这样世间至此一个的女皇帝,她的私生活会比她的政绩更让作者期待?我愤慨!!
除了贯穿于整篇的后宫生活,作者还不惜笔墨的写了她对太子的选择是如何的艰难与反复。不可否认,太子该选武性后人还是刘性,确实是上至皇帝,下至臣子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也相信这是事实,毕竟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确实是慎重而又重大的,可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可以了解,但不想过多的去关注这些,我只想知道她作为一个女皇帝,她究竟干了什么,而在她执政期间,国家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作者甚至连她所推举的科举考试和创造的大写数字都没提,我非常失望。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极度失望的停止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从她这里,我获取不到我想要的信息,我没有看出这个女子是如何的特别,如何的聪明,如何的有才智,我只知道她是如何的热爱床第之欢,如何的纵容她的枕边人,甚至为了她的枕边人而干了一些迫害臣子百姓的愚蠢事情。这本书就让我觉得,武则天是一位狂爱男女之事的人!但就只是这样一无是处的人,能当上女皇帝么,而且还通过内辅外临,近五十年之久?
幸好,我还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到了她有容人的气魄,她可以包容甚至欣赏有才能的人跟她唱反调,这如此珍贵的信息,对作者而言,只是在写官员反对她后宫生活时,不小心提到的而已。可见,我和作者所关注的角度是多么的不同……
其实,她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女子,不然,她怎么会留下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气魄。只是,这样聪慧的她,这次却没有看到,希望下次可以在其他作者的。
读百家讲坛有感 15
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讲坛》,其中的历史讲座令我像着了魔一样:《两宋风云》、《金戈铁马辛弃疾》……每期我都不错过。可上周《百家讲坛》播放的居然是《解读三字经》。开始我心里不大接受这个节目,心想:“三字经三字一句,这个节目肯定枯燥无味,能顶个啥用?”
我尝试看了一期,渐渐地,我发现《解读三字经》并不像我想像中那么乏味。相反,我觉得它比其它节目更有趣,每次讲座中,主讲人钱文忠教授一边讲《三字经》释义,一边还穿插了好几个古代故事,让人感到通俗易懂。《三字经》上有关于历史的片段,更让我全方位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现在,我对《解读三字经》痴迷到了极点:每天晚上,我会耐心地等待《百家讲坛》的播出;早晨,我这只“小懒虫”在《解读三字经》的吸引下,早早地起了床,匆匆吃完早饭后,就津津有味地守在电视机旁;上学了,我依依不舍地望了望正在播放的《解读三字经》。
那看似简单的三字一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清太祖,久亲征。传建文,方四祀。”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建文帝。但就是因为建文帝的一昧软弱,在四年的时间里,建文帝被燕王朱棣夺了皇位。同时告诉我们:战争时不能软弱,否则,终究会把自己推向深渊。我还喜欢“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这句话告诉我们:背诵不仅仅是要记得文章的内容,还要理解文章的内涵。如果只知道背书,那就是背死书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次背书时,只知道死记硬背,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和很多的'时间,才勉勉强强背下来,就是能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古人云:“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在时代进步的今天,《三字经》对我们同样有很大的益处,它是宝贵的知识遗产。
【读百家讲坛有感】相关文章:
关于百家讲坛阅读理解09-21
观《百家讲坛之朱棣疑案》有感09-28
关于百家讲坛于丹经典语录01-28
百家讲坛观后感.11-15
《百家讲坛》观后感09-19
内容丰富的百家讲坛作文09-20
《百家讲坛》观后感11-21
百家讲坛观后感09-26
百家讲坛观后感10-28
百家讲坛心得体会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