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时间:2024-07-11 18:45:12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精选14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精选14篇)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

  读完《与儿童对话》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2

  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3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明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世界充满了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你去深深地思考,像有什么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有些问题,像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对于这些问题你可能会不屑,或许你只会说: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上班是为了挣钱能生活下去……至少在我还没有读过《与儿童对话》之前是这样想的。而当你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时,你就会发现:小问题蕴含大奥秘。

  我的第一眼落在这本书的目录上,看到了这些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提出的问题时,觉得真是幼稚可笑,觉得这些小问题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回答得出来。可当我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所认为的这些“幼稚”的问题的'回答时,才发现我的看法更可笑——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不知道小问题的背后竟是那么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语言非常独特,但也是只有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完全解开这些小问题,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了,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得出的答案。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回答,再“小”的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变得神秘。也就是这个的吸引,让我想马上把所有“为什么”的道理吸干,浸到心里。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布丁的分子连接的不紧密,并且很快便又互相分离;而石头的分子已经连结成坚固和有规格的晶体。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一种外在的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毒物,和人的易感性两种因素的同时存在……一个个深奥又易懂的回答,使我心里的问题有了“家”,有了答案。同时,又使我的知识接触的范围更广阔深远、让我学会了思考。

  《与儿童对话》,通过大人物的解说,让我知道了:什么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就算再愚蠢的问题都有它准确、有道理的答案。这也激发了我探究问题答案的激情与动力——我也要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学会从全方面思考与探究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是愚笨还是聪明,我都要找到它最精准的答案。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再深入下去,就算是一块干涸的土地,我也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清泉。

  《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值得我去细细地、慢慢地、用心地去品读。并且每一次读,都能从里面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我永远也读不尽书中的道理,读不尽书中的奥秘,读不尽书中的“玄机”,读不尽书中的精华。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4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奇,他们的脑瓜里总有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让为人父母的我们都答不上来。读完《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以后,我才把这样的问题联系到哲学问题上。周国平先生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来留住这些灿烂的瞬间呢?

  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问题。著名哲学家贾德认为,“所有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很多很小的孩子眼神里面就闪着很多好奇的光芒,甚至在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天生的成为哲学家的可能。而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月亮?’’“为什么晚上会变黑?”爸爸妈妈这时候有可能会以“不知道”一带而过,或者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给孩子讲解。如果我们能向文中那样的讨论的方式,满足这种好奇心,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而如果他们丢掉自己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就丢掉生来就具备当哲学家素质,可能就要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再学习哲学。

  让自己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保持一颗童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参杂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总难免会着急。加上我们的生活阅历比孩子多,总会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告诉你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居高临下。作者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的关系的:“与小孩的这种相处时丝毫不强求的——不强求实验者接受任何事物,不强求初学者接受教师的意见,也不强求他们接受任何爱与关爱。”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我们就能够做到这样的态度。

  让自己爱上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同时要找到问题的不同种的回答方式。在《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中,每一个主题,作者先设计一个问题跟孩子讨论,讨论结束之时作者也没有给孩子们答案。我们跟孩子交流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给孩子一种坏的习惯,他会认为大人才需要思考。作者在书中这样讲道:“即使在细心、再和善的父母和老师,为什么还是常常无法抓住儿童思考当中纯粹思索的刹那呢?为什么常常疑惑儿童居然会如此思考呢?也许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承认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们的思想相当幼稚,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达致承认的标准。然而,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预设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当我们利用发展过程中的假设理论去检视孩子所说的话时,不仅会忽略他们话语中重要的哲学成分,也会忽略孩子本身以及特么话语中或严肃或有趣味的观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样就抹杀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敏感程度。养成问题意识就要求我们拒绝理所当然,多问自己“为什么”。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捕捉孩子的哲学灵感,做孩子合格的哲学“同伴”,我有了更高的使命。一方面是广泛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丰富自己的哲学底蕴。另一方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做回自我,展示自己,提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5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没事干,脑子里出现了许许多多,非常奇怪的问题,向大人提出来,他们也总是没有个准确、稳定的答案,但是这里可以帮你回答这么多问题中的一部分。你们想听吗?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1+1=2?你们一定以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一个加上一个,就是两个了,连一年级小朋友都知道,但我认为不一定,如果比一大1的是3,那1+1=3也是对的。比如这里有一个碗和许许多多的枣。我放进碗里一个枣,算式就是0+1个枣;再放进一个枣,就是1+1个枣;又放进一个枣,就是2+1个枣……加1得1;加1得2;加1得3;加1得4……数学家们认为2只不过是1的继承数,就像3是2的.继承数一样。数学的区域非常大。比方说我告诉你:有个人他在书店里,穿着牛仔裤,在看一本《稻草人的故事》的书,你马上就知道我说的是谁。要是我只告诉你有个人他穿着衣服和裤子,你就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这说明数学不是一个单数项,是有很多连在一起的关系。有了这些原理,我们就可以推理出别的定理来,那就是数学定理,它可以证明为什么1+1=2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别看平时很简单的算式,数学家们是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的。

  这里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和答案。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因为土豆条之前被人在工厂里削皮,切条,先预先烧好,再冷藏,后来,在小店里解冻,在油锅里反复地煎炸,很不新鲜。你长吃会对身体不健康,缺少营养,甚至生病呢。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是由一种东西——原子组成的。布丁中的原子比较稀疏,就软了,石头中的原子比较多,排的比较密,所以就硬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又知道了很多,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6

  其实,得诺贝尔奖。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为什么美国得诺贝尔的人比中国的多很多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教育!我将为你分析!

  在美国,一些孩子他们每天不用上早晚自习,而且每次还不用考试,上完小学可以直接进入中,每个人学的课本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进入初中或其他等!他们每天还有校车接送。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教育上有美好很好。但,我们可以从美国一些得诺贝尔的分析出一些道理,像爱因斯坦,在小学生,学校是非常烂的,时长搞破坏。像许多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是非常烂的。但他们为什么还能得诺贝尔呢!因为美国每天上学的'时间特别少。其中都还包括一些手动课,其它的。小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所想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小学时就可以对他的兴趣爱好进行特别大的发展。而在中国,孩子每天上一天的课,学习不好的还要去上学!学习不好是他的缺点!但他还有许多优点!可是在中国,学习永远都是第一,从而让一些学习不好而拥有其它的优点的孩子丢弃了自己本有的优点。苦逼孩子读书,你认为这跟美国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非常的没有他们宽松。

  也许有人会说:“学习紧要好点。”可一些根本就不会学习的人!他酷爱物理,地理等。那如果逼迫他们学习。那么他们是不是就会丢掉自己所唉的物理,地理呢?从而去学习。但他们不会学习,最终以失败告终。

  希望每个看到这篇论文的人都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不好!那么就专门选择一科,一定学好他!不管他人的议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7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书中最特别的,用问答形式表达书中要表达的内容,是我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位新“朋友”真的带给了我许多的惊喜。

  这位新“朋友”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想不到的,也是我十分想知道的,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等,这都是我想知道的,可却又是我提不出来的。或许,孩子的思维是人类永远捉摸不透的,就像曾经是小孩的我们一样,奶声奶气的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经常让大人们无言以对。或许有的父母会很有耐心和时间,上网搜,然后告诉你非常科学的答案,但是,科学的答案,小孩未必听得懂。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去变通一下,就和书中的专家一样,他们可以把原来乏味无趣的科学语言说的“人性化”一点,就是使原本味同嚼蜡的语言变得美味好听,你会很愿意去听、去学,就跟我一样。我对这书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他写的少了点儿,如果可以,我会愿意他能再写进去几个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

  如果他们实在是累趴下了,我可以去采访那些平日里可望不可及的人物!但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真挺羡慕作者的朋友加布里拉·黑尔佩尔的小儿子约尼,他竟然可以向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提问题!也要感谢他,如果不是他,可能我根本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瞧啊,这些都是我交这位“朋友”所得到的收获,真是令我意想不到,他会使我那么大开眼界,可要知道,当我听他的名字时,我以为他是多无聊透顶的一本书啊,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我的观点那些原本苦涩难懂的道理,在书中变得妙趣横生。我之所以喜爱我的这位“朋友”,除了他有趣、有我想知道的答案外,在专家们回答问题的同时,还会讲着许多诱人的故事,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他的“陷阱”里,不能自拔,不过我相信,你会很喜欢陷入他的“陷阱”里的。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会变得更聪明,思维更活跃,嘘,这个秘密不能轻易说,因为只有读了它你才会有证据证明这个秘密是真的呀~相信,这本书里的奇幻世界不止会让我沉浸其中,也会让你不能自拔。不过,人们的求知欲呢,是不会只满足于这些的,如果你也读了他,就请你也一起发掘这世界中的无穷奥秘吧,说不定,你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本书中哦~

  当孩子,面对着充满学问,和蔼亲切的专家时,提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当专家面对着充满童真,可爱灵气的小孩子对他提出的天真的问题时,回答的是一个又一个权威的答案。问题,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在探索中成长,不断地提出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问题。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人们,当人们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会有无数的问题涌了出来,活到老,学到老,问题,是永无止境的。人们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探索问题时的执着专注、找到答案时的欣喜……最好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景?已经包含其中。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8

  最近,我和爸爸一起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书里面孩子们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而这些得奖者们也都不厌其烦地用“权威的回答”来答复了孩子们。在这里面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说: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原来是因为阳光照射会被大气层中的微粒折射和散射,蓝色光波长比较短,被散射的比波长长的红色等光线多得多,所以天空就显示的是天蓝色的,当然日升、日落时除外喔;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原来是因为叶绿素是绿色的,它让除了绿色以外的全部光的颜色都消失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1+1=2?”,这个是我们同学之间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可是谁都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像这本书上说的:“孩子有天真的问题,却得不到权威的回答。”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1+1=2这是一个论断,无非是指2是1的继数。进而,我知道了,原来数学的关键不是单独的对象,而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数学关系。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和数学息息相关,就像描述正常运行的电话网络居然和土星光环的平衡都是服从拉伯拉斯公式,数学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是一座有无数花卉和植物的花园那样丰富多彩。同时,数学还有很多的奥秘尚未解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探索和解答,我也要加入进去。

  我要向这些获奖者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奋、努力和对所喜欢专业的执着,对未知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黄涵伊爸爸感言:

  应女儿的邀请,和她一起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众多诺贝尔获奖者面对儿童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给出了各自专业领域中精彩的回答,以浅显易懂的语句诠释出一系列问题中所蕴藏着的.自然、生理、科学、社会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哲理,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样也对我们这些大人有很多的启迪和帮助。同时,就如书后文学家王蒙所说的“可以从中看到,大致上西方的精英们的最好的一面是什么样的风景。”

  这本书,确实值得做家长的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真阅读,细细体味,从而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对真

  探索的执着精神,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9

  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当我拿起《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刚打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候,我便看到了无数个“为什么?”心想:看这本书一定很无聊的。但就是有一天我实在闲着没事干的时候我还是打开了它,这一打开,它那小小的文字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我的.眼球,我便开始认真地看了,我越看越觉得新奇。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些我们想问的问题。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办事……比如说: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按照我们的想法,布丁本来就是软的,它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石头本来就是硬的。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我在想:这是因为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与这个世界,为国家的事业付出。看上去我这种想法回答的还不错,其实是有缺陷的。我看了这本《与儿童对话》后我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我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树叶是绿的?……可是我一看了这本书后我立刻就明白了!看了之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掘……

  这可不是一本一般的科普书,它里面的推理头头是道,但似乎也没有一点不对,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问题。很多问题我都是在这本书上找的答案。我很喜欢这本书,每天早上一吃完早餐,就急急忙忙的把这本书拿出来看。

  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挖掘,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能去找到更多的新鲜事!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0

  选这本书,有投机的成分,想借助简单的文字完成轻松的阅读,从而达到本周读书报告按时完成的目的!但想不到的是,这本经典的儿童读物却引发了我的兴趣,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后才心满意足地放下!

  《与儿童对话》的编者是德国人贝蒂娜·施蒂克尔,虽然他是因工作才得以和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了深刻的交流,并最终推动了此书的成型和出版,但无疑他的这些行动提供给孩子们包括我这样在很多方面无知的成年人认识世界的机会,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

  孩子是最好的提问者,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稀奇古怪的问题,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自身的、世界的。我想每个做父母的都深受其害,或者有被问住了的困窘,查阅解决之的耗时,回答后孩子仍一脸懵懂的困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思想小精灵,带动我们成人去思考和探究。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修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可以借鉴《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它将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天真的问题?什么是权威的回答?

  《与儿童对话》共记录了21个问题及业界顶尖人物的解答!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读到对固体物理学基础的一目了然的说明,又可以读到人类博爱这一重大问题的一个清晰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简明扼要地了解:克劳斯·冯·克利青说不同原子组合方式使得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西蒙·佩雷斯解释居间调解是政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战争和暴力与和平是政治的两面;约翰·波拉尼定义科学家就是讲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有何关联的故事的人;丹尼尔·麦克法登认为贫穷和富裕除了碰运气,还受收入来源的影响;大江健三郎告诉孩子们必须上学,因为学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更深入了解自己及与他人交流,包括自然、科学、数学、体育、音乐等。书中问题及回答涉及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科学的.角度,以理性的方式、有趣的语言解读孩子们那一个个看似天真,却蕴理无穷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孩子,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群体,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从孩子成长大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觉得两者其实内在有很多共性,比如:对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探求的热情、对事物奇思妙想的关联及乐此不疲的尝试和推倒重来!这些共性使得孩子成为天才的提问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有评论说: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也许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得以面世的更深层次原因!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世界精英们的极高的精神境界,面对孩子的问题,放下身段,从繁忙的研究中脱身出来,将目光从内部投向外部,用生动有趣又不乏逻辑的文字认真地一一回答,感受到童稚与成熟、高知与天真的完美融合!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并服务于孩子成长的地方!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1

  但是,大家人们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那便是:读书。当我读着《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情况下,就觉得仿佛在和一个个聪明人沟通交流。

  这本书一共有21个小故事,邀约了在数学课、政冶、物理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医药学、经济发展、文学类等各行各业的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少年儿童写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探讨为什么有贫困和富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剖析为何牛奶布丁是软的,石块是硬的`?诺奖获得者研究到底谁创造发明了戏剧表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用一个人的故事我怎样变成诺贝尔奖获得者?激励我不断进取。

  根据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大师的聪慧竟然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語言,风趣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来叙述,曾经的我提及的难题,日常生活碰到的趣味状况,想搞不懂的事儿,在书中都找到令人相信的回答,有的小故事我读着读着还会继续笑出眼泪说话来。每一个故事,都能从一字一句读取这种著名人物写的情况下很是费尽心思和别具匠心,我觉得,写那么一个小故事,对她们而言,是否会比写一篇毕业论文还费力呢?由于她们得用大家小孩子能明白话而言道理啊!这本书上的专业知识,和百科辞典上的叙述迥然不同,能看得出这种伟大的人物对少年儿童的细心、关爱和爱惜,这简直一本别具一格的书啊。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2

  我看到了无数个“为什么?”心想:看这本书一定很无聊的,跟《十万个为什么》差不多。但我还是打开了它,这一打开,它那小小 的文字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我,我便开始认真地看了,我越看越觉得很好,里面写出了每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自己的心声。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还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些我们想问的问题。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怎样做好每一件事……比如说: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我立刻有了想法,布丁本身就是软的嘛,它就是这样被人类制造出来的,石头本来就是硬的,是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东西。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在读的时候我在想:这是因为上学这个东西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错,这是缺陷的,看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我为什么要上学,我看完《与儿童对话》后我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会有男孩儿和女孩儿?可是我一看了这本书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都明白了!原来大自然都是有一个规律的,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共同演变成一个大的物质,每样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一个循环下去,这样就会有现在的我们,然后我们也要循环的规律下去。看了之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可不是一本一般的科普书,它里面的推理头头是道,但似乎也没有一点不对,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一看了这本书后我立刻就明白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声,也给我们下一代的提示: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挖掘,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能去找到更多的新鲜事!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3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人们都瞩目见证的奖项,获得者是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可以与他们对话,根本就是不可思议。

  要是可以与他们对话,那真是太荣兴了。当我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我真感觉是一个弱者和智者在对话。有时候,我们时不时的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时常让大人回答不上来,而这本书给了我们正确的'回答。

  为什么1+1=2?这个问题让人感到很荒唐,为什么1+1=2?1+1不就是等于2吗?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1+1就是等于2呢?一连串问题,照这样下去,这个问题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答案。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让数学若贝尔获奖者——————恩里科。逢比里来解答,好多人想这个问题应该长篇论语可—恩里科。逢比里给出的答案,短短几句话说的让你心悦诚服;假如你拿出一颗糖果,再拿出一颗糖果,有人问你有几颗糖果,你会说两颗;这就是1+1=2的答案。

  阅读完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道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提出的小问题,往往都是简单而纠缠不清的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总是不知疲惫的去寻找答案。知道最糟糕的事吗?那就是没有问题,那样人们生活在一个无趣的万千变化的世界里,人们甚至自己为什么活着都不知道。

  同学们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书,里面推理的头头是道,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这个年龄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准确的回答,所以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很深的兴趣!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14

  翻阅完整本书籍,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乐”这一章节中,马修斯由一个故事引发问题,与孩子们讨论“花到底会不会快乐”。虽然短短半个小时的讨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却有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多样化的观点。的确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中,往往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更需要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最后,马修斯根据孩子们的讨论编写了故事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很满意,但是却有一个十岁半的孩子唐纳德明显不满意,并且提出了质疑。然而唐纳德并没有要求马修斯帮他解决问题,想要自己处理。这让马修斯很感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这样,要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让孩子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发问。无论故事如何完美,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者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引发的质疑,这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

  在“欲望”这一章中,马修斯又提出了“植物是否有想法或欲望”的问题。这一次是拿两组课堂讨论做了对比。一组是在波士顿由二十位成人做的,一组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由七位小学生完成的。事实证明,小孩子能比成人更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儿童拥有浩瀚的`想象世界,也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而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保护他们自由地想象。

  “帆船”这一章特别有趣。文章中唐纳德和达波的辩论最是精彩。不仅趣言妙语不断,而且还能够出色地利用各种类比来反驳对方。没错,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谈总能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思想或许更加深入和开放。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夜晚的对话08-15

对话的作文03-18

蚊子的对话09-20

对话作文09-26

对话作文04-13

教室里的对话10-10

我与妈妈的对话09-23

森林里的对话10-07

前夕对话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