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河岸》读后感

时间:2024-09-29 20:54:52 晶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岸》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岸》读后感

  《河岸》读后感 1

  第一次读苏童,便是《河岸》。故事讲述的是70年代的残酷青春,讲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却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和历史的荒诞不经。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说:“苏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那样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掏空了的。”掏空了的青春,掏空了的对幸福的渴望。

  父亲一夜间从书记变成疑犯,从正直清白变成背叛下流,从岸上走向船上;母亲的指责,怒骂,不耻;周围人的嘲讽与践踏;美好瞬间崩塌,剩下的是扭曲的世界。就是这扭曲造成了东亮畸形而扭曲的青春,“空屁”随着童年的嘲讽一直伴随着东亮。“空屁”到底是什么?是空荡荡的青春,是受尽侮辱的青春,是不敢寂寞的无谓挣扎…。

  河与岸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身份不明的库文轩,他人生一下子黑暗了,离开岸上的他一直坚信自己还是烈属。但是,相信他的人又有多少呢?他开始晕岸,惧怕岸上的一切,怕那坚实的大地。但他一如既往地以儿子的身份祭拜烈士,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东亮的青春是寻找的过程,他不断东碰西撞,不断寻找,不断摸索。他的青春在哪?他的精彩在哪里?他不想和父亲一样变成一条“鱼”,可是他又被岸上抛弃了。他思考:河,还是岸?他该往哪里走?幸福呢?哪里才有幸福?最后,他似乎知道幸福在哪里,可是他到不了。“五毛钱,到幸福那里去。那么好的地方,那么便宜,可惜我去不了。”

  库文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赫然发现一生赖以生存的徽征已经不复存在,信仰瞬间崩塌。那一条鱼去了哪里?慌张,不安,紧张一股脑儿地出现,他们的徽征比他们的一切都更重要。他把它强行地烙在自己的`脑里,灵魂里。最后,在夕阳的照耀下,那一刻东亮恍惚了,身负烈士石碑的父亲在水 下一声声地召唤“下来吧,下来吧”的呼唤中,找到解脱,又重新找到信仰。东亮觉得耀眼。

  东亮的离开岸边的卑微生命,只能记录在本子上的卑微爱情,“空屁”一样被践踏的尊严。一张张的警告牌,让他措手不及,让他无处躲藏。直面无处申诉,无处选择的悲哀。当一个人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选择,妄图借助“爱”来继续生存的人,却永生驱逐。

  东亮的青春,在河?在岸?

  以后的河岸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青春凌乱的步履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河岸》读后感 2

  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说:“苏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掏空了的。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或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苏童再度证明他是当代小说家中最有魅力的说故事者之一。”

  这部小说的标题是“河岸”,河与岸,组合在一起,是矛盾的。“河岸”这个词语,理解时是朝“岸”的意义来理解,当然,这其中寄予了意蕴丰富的希望。然而,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河”绝对不是一种陪衬,“岸”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主要表意部分。河与岸,在小说中成为有疆界的两个世界。

  苏童成功地划出了这两个世界的疆界,但这两个世界都被库文轩虚妄的精神幻境笼罩,它带给库文轩的是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河与岸两个世界,库文轩始终站在一个亲人荣耀的光环之上,这个亲人是她的母亲———邓少香烈士———这个他记忆中不可能共同生活过一天的人,他对她怎么可能产生超越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深挚情感?其实,他的荣耀(甚至当上了书记)在岸上来得莫名其妙,他被流放到河流的灾难便也来得莫名其妙。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作风问,题”反省过,但为了维护烈士母亲的.荣耀竟肯自断尘根。

  库文轩表现出的是偏执的“近乎病态的狂想”(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描述对苏童作品的印象),库文轩失去了个体意识。于是,库文轩成为了守候在河与岸两个世界的最为不幸的人。

  不可承受之轻使得库文轩不得不背上沉甸甸的纪念碑,方可自沉于河底。作为个体的他至死捍卫自己以及其时集体虚拟的,对立的两重天。库文轩曾在河里获得过生机———母亲遇难后装着他的箩筐随潮水漂走,他因此与神话挂钩———鲤鱼在河中托着他,库文轩便是在这种带迷信色彩的精神环境中长大的。这样看来,或许库文轩一代和“库文轩意识”的悲壮谢幕,正是中国社会祛魅的兆征。

  我认为,该小说用第一部分《儿子》的第一句(也是仅有的一句)“一切都与我的父亲有关”,给《河岸》定调的同时便已经给世界划出了疆界,此外,还暗示了自己小说的表达方向———以个体意识为标准来划分两重天。库文轩是烈士邓少香的儿子;库东亮是库文轩的儿子,两代“儿子”是两代人。库文轩丧失了个体意识,而库东亮并没有丧失个体意识,他们生活在一起,共同亲历了磨难。故事的叙述者库东亮一句“一切都与我的父亲有关”将“我”划进故事的同时,也将“我”划到了旁观者的席位。

  作品以人伦关系作为故事发生的起点,以人的个体意识作为新标准,以通透的“没有什么可抱怨”(见苏童小说第二段)作为叙事的情感基垫。《河岸》传达的重点将不再是反思,不再是批判,是具备大胸怀之后用个体意识、个体的担当来看待历史,用健康的心态构建我们民族志学中遗缺的一页。

  《河岸》告诉我,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本民族和自己所在的时代负责。再次默念小说的第一句“一切都与我的父亲有关”,发现小说的叙述者“我”(库东亮)和历史保持了亲切的距离,五味杂陈,但毫无怨尤。是的,“没有什么可抱怨”,因为,那“一切都与我的父亲有关”。

【《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寒假读后感_读后感01-10

鲁迅《彷徨》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读后感获奖_获奖读后感03-31

亡羊补牢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柳林风声》读后感 读后感03-05

秘密花园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读后感言:《活着》读后感大纲03-25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