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灯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灯记读后感 篇1
读了《红灯记》这一篇故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李铁梅姓陈,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李玉和姓张,叫张玉和都是铁路工人。李奶奶:丈夫也是铁路工人。红马灯是指挥火车通行的信号灯。
他们三姓本不是一家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革命家庭。都是游击队的交通员。红马灯是联络信号。交通员接头的暗号。一次松岭根据地的交通员把一个重要的密电码交给了李玉和,并让李玉和转交给北山游击队的磨刀师傅。由于鬼子搜查的紧,李玉和没有把密电码交出去。贪生怕死、卖友求荣的王局长当了叛徒出卖了李玉和。把转交密电码的事,告诉了日本鬼子大佐鸠山。
鸠山为了得到密电码,先是引诱,后是酷刑最后又将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一起抓进大牢。他们都没有屈服。日本鬼子得不到密电码就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了。李奶奶、李王和都壮烈牺牲后,鬼子还跟踪李铁梅妄想得到密电码。机动灵活的李铁梅最后乔装成慧莲的样子,很快就把密电码交给了北山根据地的交通员磨刀师傅,完成了任务。从此,铁梅接替了李玉和的位置,成了党组织的正式交通员。日本鬼子鸠山被新四军抓起来。
读了红灯记使我懂得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李铁梅15岁就参加了革命,成了革命党组织的正式交通员。而我呢?今年也十几岁了,生活在一个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作业多了就怕苦,有时马马虎虎,不看题、不理解做完就了事。由于作业不认真学习没有刻苦劲,所以考试成绩不好。就如三年级期末成绩四门功课平均92分。这怎么能行呢?怎么能对得起我们飞跃发展的国家呢?更对不起我们老师。也对不起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的钱来资助我学习的老师、叔叔、阿姨们。
从此,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希望,多掌握知识。向红灯记中的李铁梅那样。将来成为我们伟大相国的有用人才。
红灯记读后感 篇2
今天有幸观看了我国著名优秀剧目《红灯记》,感触颇深!不愧是优秀剧目啊!早就听说这个剧,妈妈这个年代的人,对这个剧很了解,有很多人都能够哼唱出来,一直想看个究竟,今天终于看到了,呵呵!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红灯记》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剧中的台词,很多运用了比喻,对比,语言十分犀利,而且极其的鼓舞人心,即便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也能体会得到当时人们在水深火热的情景,一股不屈服,奋起反抗的力量直逼心头,中国人脊梁骨就是硬气!真是觉得很多的语言都很经典,真不怪老一代人不是还熟记着、哼唱着,还有就是情节的设计,有很多地方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心思缜密,而且随机应变、有勇有谋!挺让人佩服的!
再有就是中国京剧的魅力,真是第一次亲临现场来观看这样的剧目,跟电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觉得我们的国粹表现力这么强!演员的动作有着一股阳刚劲,还有就是卡的那个点,更是到位!看得赶劲!还有就是舞台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以及人物的姿势及不同角色所表现的造型的安排上,仔细端详,每一个细节都很是恰到好处,如果能够定格的话,会呈现出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景,例如说奶奶在与铁梅说过去家事的情景,那是一幅很祥和的画面,还有李玉和与铁梅掺着奶奶大无畏的走向刑场的情景,那是一幅可歌可泣的画面!是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精神的真实写照!试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的确确是的一代啊!
京剧确实“角儿”的艺术,确实是独有灵秀之气的艺术,一个人唱念做舞,美视美听作用于人之的舞台表演艺术。从谭鑫培到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到马、谭、张、裘、李、袁、叶、杜都是凭着过人才华和技艺,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表演艺术家。从孙岳、张学津、孙毓敏、刘长瑜到后来的李维康、杨淑蕊、王蓉蓉,直至今日李魁智、李胜素、韩胜存、康静、张馨月。别小看这门艺术的代代传承,这可不仅仅是某种流派后继有人,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血脉延续。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延续,咱们几千年的文化之根从未断绝,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没有断流埃
为说京剧是作用于人之心灵的舞台表演艺术,因为京剧不是杂技、武术、“二人转”,“惊险”有“哏儿”,娱人耳目感官刺激。那叫通俗娱乐。京剧堪称高雅艺术,国之瑰宝,京剧是唯美的、浪漫的、完美的、写意的,京剧的美学品质和同样可称之为古典诗词、书法、绘画、古董一样,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养性怡神、净化心灵的艺术。用今天的话说,京剧更是联络天下华人的精神纽带,是凝聚民族精神,熔铸民族魂魄的文化瑰宝。
京剧艺术是超现实、超时空、超政治、超国界的艺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文化,1919年征服了日本观众,1930年又迷倒了美国朋友,1935年更启发了苏联的同志们,当年聪明绝顶的布莱希特更因欣赏京剧艺术而开窍,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演剧学派。当年的“国-军”与“共-军”,今日的海峡两岸都在传承京剧艺术。确是因为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知音、知友遍于四海,所谓京剧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埃
《红灯记》会传演下去的,因为它凝聚着民族精神魂魄,更已经融入了传统,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品格操守,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力量仍会震撼子孙后代的心灵。
韩胜存、康静、张馨月这“三代人”,在剧中展示的灵性与实力预示着他们未来的舞台生涯中,尚有无限发展空间。唯愿他们都能“悟”出梅兰芳先生,敬业创新的艺术精神。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为国粹艺术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再排几出好戏到徐州来演。
“不以物喜、不已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些京剧新秀们,应当赢得全社会足够的、更多的尊重。
红灯记读后感 篇3
样板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这周艺术概论课上,我得以观摩京剧《红灯记》,自己体悟了一番这种扭曲的艺术形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是一种预成论与不变论。即使李玉和在夸铁梅是革命火种,但这句话同时否定了其他阶级立场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的合法性。如果说艺术形象的刻画需要李玉和的语言表现出粗犷与质朴,那么正如受批判的,李玉和临刑前过长的抒情不但对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没有起到强化作用,反而使人感到有点文质彬彬。李玉和在不同幕中,时而质朴粗犷,时而用上“贼鸠山”这样带有幽怨意味的词语、用上“变雄鹰冲霄汉,乘风直上飞舞到关山”这样有典故有修辞的精妙好句、“投亲友,度饥寒”这样文言味十足的动宾短语、“我要你,仔细想一想你们的下场”如斯官僚气十足好似外交部发言人申明立场的宣言,其形象定位,相当混乱。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具体可感但是个性紊乱。形式上是一个三突出中的所谓主要英雄人物,却是不同个性的英雄人物简单的拼凑与大杂烩。
“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抗日救国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论,而非价值论。既然李奶奶概述祖祖代代工人阶级的目标,怎么能将抗日视为终极期盼。在剧中,“穷人”与“工人”的概念经常混淆。戏剧发生的时候,工人是中国无产者中比例极少的部分,却将二者等同。这不是艺术的加工,这是特殊时期,政治对艺术的强制力体现,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江青在这部剧的加工过程中违背艺术的指令也很多,例如要求以《国际歌》作为李玉和就义时的背景乐。 “道高一丈,魔高一丈”用于剧中李玉和指出鸠山有诡计、自己的阵营更为强大并不合适,同样不应该因为是周总理指出要沿用古语习惯用法,就脱离剧情生搬硬套。不仅仅是演绎技巧上的盲从,演员参与艺术创作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推敲。在戏剧表现的`时代,一个穷人、一个底层的扳道工居然油光满面、大腹便便,塑造出的简直是一个资本家的富态。
经典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演员为了演好鲁智深这个形象,毁损健康数月内增肥20斤。相比之下,这部收视率更高、观众期待更强的电影中,要求一个演员出于对艺术创作的责任心节制饮食以便贴近艺术形象真的有那么难吗? 《红灯记》身为文革时期八部样板戏之一,是当时全国人民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得以反复的观摩。我只看了课上一遍、课下一遍,倘若不是借来剧本,许多细节还真没理解到。也就是说,用于大众传播的戏剧存在不少不利于广泛传播的文绉绉败笔。如玻璃上的“红蝴蝶”、祖孙俩一激动就矫情地高举号志灯四射。还有的细节仍不大理解,“能够距离你三公分开枪”为什么不能够成立。我想,如果不是如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人们反复欣赏,看上一两次很难理解透彻这么多矫情做作的小细节。可以说,这部当时广泛传播、体现艺术认识与教育功效的作品,腐儒气太足、多处阳春白雪一定程度上脱离群众。这部剧的出发点就是强调其组织功用。
家乡安徽安庆、方言被称为黄梅腔、小时候看本地黄梅戏电视剧长大的我,本来就不喜欢京剧快而高亢的唱腔。京剧演员给我的感觉难免如同《红与黑》中德瑞那妇人对收容院院长的评价。英雄主义、大无畏的精神乍一听让人振奋,多听了几段就让人亢奋过度产生听觉疲劳。而且,京剧的唱词语速太快、吐字我跟不上,越看越没劲。远不及黄梅戏温婉舒缓让人畅快。回到 《红灯记》,相比于我不喜欢的语言艺术,“李玉和腿伤剧痛,‘单腿后蹉’,揉腿,‘骗腿亮相’”,以及李玉和巍然立起,从容解开衣扣、亮相、冷笑、扣钮,背着手,然后蔑视地踏着舞台方步入场这些源于古典京剧中的动作演示,却是极为生动的肢体语言,很好地诠释了李玉和的硬汉形象。
总体而言,我不喜欢《红灯记》。我不是剧本中描写的那个民族危亡时代的人,我也不是剧本上映那个英雄崇拜盛行时代的人。李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越强,也就越强调了在他的时代之前的中国人是怎样窝囊而将烂摊子般的国家留给这一代人,也就越强调了文革时代的人们自身是多么没有值得褒奖的地方只得靠着缅怀与追忆挺直胸膛。艺术欣赏需要情感的共鸣,但我不认为百年前的人们的拼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确信两百年前的中国人不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尊重。看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于戏剧发生时代之前纸醉金迷的中国人贻害后人的不满与憎恶。这出剧,编剧希望传达的情感与我看后的感慨根本形成不了共鸣,我也看不到它创造性的灵光。
红灯记读后感 篇4
今天有幸观看了我国著名优秀剧目《红灯记》,感触颇深!不愧是优秀剧目啊!早就听说这个剧,妈妈这个年代的人,对这个剧很了解,有很多人都能够哼唱出来,一直想看个究竟,今天终于看到了,呵呵!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红灯记》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剧中的台词,很多运用了比喻,对比,语言十分犀利,而且极其的鼓舞人心,即便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也能体会得到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情景,一股不屈服,奋起反抗的力量直逼心头,中国人脊梁骨就是硬气!真是觉得很多的语言都很经典,真不怪老一代人不是还熟记着、哼唱着,还有就是情节的设计,有很多地方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心思缜密,而且随机应变、有勇有谋!挺让人佩服的!
再有就是中国京剧的魅力,真是第一次亲临现场来观看这样的剧目,跟电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觉得我们的国粹表现力这么强!演员的动作有着一股阳刚劲,还有就是卡的那个点,更是到位!看得赶劲!还有就是舞台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以及人物的姿势及不同角色所表现的造型的安排上,仔细端详,每一个细节都很是恰到好处,如果能够定格的话,会呈现出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景,例如说奶奶在与铁梅说过去家事的情景,那是一幅很祥和的画面,还有李玉和与铁梅掺着奶奶大无畏的走向刑场的情景,那是一幅可歌可泣的画面!是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精神的真实写照!试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的确确是幸福的一代啊!
从小就没吃过苦,不知是多少前辈的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定与日后的繁荣、昌盛!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无数牺牲的英雄、无数奋斗的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贡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就是我观看《红灯记》这部剧之后的感受,觉得除了欣赏这部剧之外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总之还是颇有收获的。
【红灯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08-14
酒店读后感09-16
武器读后感09-16
《变量》读后感09-13
《乌托邦》读后感09-07
孝敬读后感09-07
书店读后感08-24
《遇见》读后感08-18
《美学》读后感07-25
《国殇》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