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1
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对于“不打不成材”,“优秀的孩子是打出来的”,这些话大多是听过好多次了,很多人也被“打”成优秀的孩子。此种被家长们奉为真理的严厉教育,虽然是父母想给自己的孩子打造出的完美人生宫殿,但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残忍和冷漠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儿童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支持,不需要一味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打骂和惩罚,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自己改正错误,自己管住自己的行为,并且成为自己的主人。像《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中的那位单身女士,就因为小时候一次不小心尿床,父母将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给她施以压力和惩罚,让她失去了尊严,之后渐渐恶性循环,在父母的打骂声下,她再也脱离不了尿床这个行为了,这个行为伴随她之后的生活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可以解决的小事,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严重化,给孩子造成一生难以消除的创伤。
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要给予他们自由,不要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让他们自己去辨别是非,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对于严重性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错误。
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粗暴,残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是一种示范,但如果成年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批评与打骂,又怎么能培养出温和有爱的孩子呢?用斯宾塞的一句话来回答:教育之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假如从这一端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那么,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当你对你的孩子给予笑脸时,他也会抱之以快乐给你,相反,你对他暴躁,他也会对你暴躁,你的态度会对他造成巨大的影响。用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学会快乐的面对生活,用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就会相应的消极的面对生活,总之,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你的孩子,他会同样快乐积极向上。同时试着和你的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用心与他们交流,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快乐的教育孩子,才是教育的真谛。
《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2
说到教育问题,在中国社会,与子女终身成长和变化直接相关的就是父母。长久以来这个社会就特别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条条训诫从古自今被一次次的传颂。这些千古不变的经典,或是在赞扬父母对子女仁慈的疼爱,或是在推崇严加育人中棍棒下出人才的理念,从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严厉的教育理念,更是占据了历史的主流,也是一种最为被中国家长们所认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确实有一批批的人才从所谓的棍棒教育方式下走出,这样的教育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压迫感越发强烈的现代社会,当心理问题已成都市人群广泛身患的一处伤的背景下,教育也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粗暴的棍棒教育是否该取缔了。
当媒体的目光聚焦在一个个虎爸虎妈教育下一个个看似天才的孩子身上时,有多少人真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想要的是一个天才的孩子还是一个快乐的孩子?这样的问题没有定论,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特例一次次的推翻它们双方的壁垒。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父母毁掉的孩子,被他们愚昧的教育方式打倒的孩子。
仅仅是因为尿床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一次次的冷嘲热讽和粗暴对待中,一个本来可以应该更幸福的女孩,就这样失去了本来属于她的美好年华。尿床,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在那一次次错误或是不该发生的教育纠正下,演变成了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
其实在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的时候,大概就猜到了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通篇看完,给我最震撼的不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最终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而是引发这些毁灭的最初原因,仅仅是因为尿床!翻开我们每个人所能回忆到的一切关于父母教育的画面,那些一次次或粗暴或谩骂的画面多么的熟悉,而引发它们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后怕的地方,也就是说那些一次次负面的教育行为,有多少影响了今天我们整个人性格的形成!或许也可以说,今天我们某些深藏在自身性格脾气里的负面或消极情感,有多少是来自数年前那一次次的责备和打骂。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在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体现,就像自我的蝴蝶效应,最终改变了一个个本来可以更加美好的孩子。
不敢说文章中主人公的遭遇是普遍现象,或许这只是一个棍棒教育下的极端例子,但是愚昧教育下扭曲的影子却真实的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会呲之以鼻,或许会觉得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他们依然很快乐健康。任何事物都会有反面一样,这样的大多数或许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环境或遭遇扭转了他们本该被毁掉的人生,他们是幸运的大多数。很明显,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没有那么幸运,或许更糟的是她身处的环境一次次的加深了她本来就脆弱的心灵上的伤害。我们并不否认任何时代幸运的大多数,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任何一种影响个人一生的事物正反两面。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批评那些教育方式的何种弊端,而在于让它的看清这样的教育方式它的另一面,从来被我们批评却从未重视过的一面。
身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深受千百年传统文化的洗礼,每个时代人们的一生都烙上了属于这个国家特色的教育标记,在这个时代,人们称它为棍棒教育。客观的说,在对待教育方式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孰对孰错的,每种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它自己的特殊背景才能称得上好的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家庭里实施极度宽松的放养式教育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做好为每个家庭提供这样教育的大背景,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还不适合极度宽松的教育方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棍棒教育就应该大肆推崇。
在中国,任何人都对教育领域的现状发表过自己的想法,其中无非褒贬两种,而这也是中国教育的诟病。否认其中一种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另外一种,真正合理的教育是适应大时代环境和社会发展脚步的,两个极端或许都曾适应过某个时代的某个环境,但今天,它们似乎都不太适合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以,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做的是合理的把二者进行糅合,不极度的宽松,不粗暴,这也真正回到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
这篇文章除了给教育的现状敲响警钟,更再一次的提醒了它的读者,心理学再一告诉人们,在人格的发展阶段,也正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习得时期,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因素,最终也许会影响我们额的一生。心理学从来不是玄学,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例基础上的,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来在中国社会,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工作还是微观面的家庭教育,都只注重物质和知识技能的顺利获得和发展,鲜有关注到每个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内心健康状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只有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们才能真正快乐的成长。这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的是,在众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之前,这个社会和一个个家庭“失去”了多少本该拥有更美好生活的孩子。
或许我们曾经一味地以为棍棒下出人才,或许我们从未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甚至从未认真听过他们的每次抱怨和想法,这是因为这一个个看似不相干的因素,最终毁掉了主人公的一生。但在看过了一个个悲剧之后,每一位家长也该反思自己在这条教育道路上犯过的错,也该扪心自问,我是一名合格的人生第一位老师吗?这样的反思,对每位正在见证子女成长的家长,对每一位未来会成为家长的孩子。
《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3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历程,也都经历过不同的创伤,有的或许已经自愈,但有的却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个人的成长是在家庭中开始的,每一个看似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父母的一切在孩子意识的白纸上留下了最初的画面。生命一开始都是脆弱的,每一个孩子需要的都是关爱,父母应该给与的也应该是爱。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孩子打骂相向,就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里的那句话“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原来每一个打骂孩子的父母自己也都是内心受过创伤的人,与其说他们打骂的是自己的孩子,倒不如说是弥补自己曾经受过的打骂。而更可怕的则是为这种行为提供合理化理由或者说是借口的社会文化,“不打不成材”“打是为了让你以后更有出息”。不得不说社会是有层次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无论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相对没有文化的普通人则更多的是一些粗暴的,传统的思想,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长大,然后不自觉的又将这种方式传递了下去,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这个链条中的每一个人。
社会总在不断发展,今天的我们对于教育,心理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无论自己曾经受到何种教育,有过何种创伤,都要给与孩子发展内心的爱,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以爱的名义造成的伤害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我觉得这也是道德的死角,因为我们很难对这种行为作出评价,也没有理由去责备,但因此造成的伤害却是确实存在的。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改变才是最重要的事。也许我们很难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改变,但是自己一定要学会如何去爱,不仅仅是教育自己的子女,更是去影响自己周围的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我们没有收到什么创伤,那么就更应该感恩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用更深的爱去爱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和周围的一切的人。如果我们不幸的有过什么创伤,那么要让一切不好的事物到我们这里结束,要有意识的去改变,不要给他人造成创伤,学会如何去爱,去爱自己该爱的人,相信这种爱也会弥补我们曾经的创伤。
《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4
《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一文中讲述了两个事例,一则是父母对于女儿尿床这一行为的羞辱,导致女儿长大之后患上心理疾病;另一则讲述家长通过暴力手段,企图阻止孩子吃手这一正常现象,最终使孩子心理出现障碍。
两则事例中,家长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人物,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他们都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但却在自己子女身上犯下严重的错误。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当家长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时,这些初衷就无法带来好的结果,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怎样为他着想,也要在他愿意的情况下,在他可以承受的限度里。家长的爱,要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是无法理解的,孩子缺乏社会经历,没有成型的价值观念,如何能够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家长的爱,要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才会让孩子更易接受,减少了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与矛盾,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中国的孩子是被管出来的,而孩子是不爱束缚的,孩子显然不会快乐。中国的家长又是喜欢管孩子的,家长喜欢成为权威,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家长显然是操劳的。孩子和家长都感受不到家庭中该有的欢乐,孩子成长为家长,走的还是父母的老路,新的家庭中依然没有欢乐,循环往复。“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我们都很清楚,需要的是这种良性的循环,但当被束缚的子女成长为家长之后,即使他们不愿意子女接受和自己一样的教育,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家长能给子女的仍然是那种消极的经历。
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走入心理学的课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这里。这是一个难得机会,一个能够改变现今教育失败现状的机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保护,而不能成为一种打压。出生前的孩子可以作为父母的一部分,但出生之后的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子女的行为和想法,保护子女远离由于大意而带来的危险,而不是扼杀孩子的所有天真。将孩子和社会隔离确实可以避免环境带来的危害,但却不能阻止孩子内心生出的不安。与其让子女享受安全,不如让子女学会安全,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父母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读后感09-23
《一生的忠告》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9-06
即使大火毁了你的所有的名人故事11-16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01-20
我的初一生活英语作文12-19
迈入我的初一生活日记12-09
《如何打造脱颖而出的品牌》读后感范文04-16
大一生活该如何过才不虚度12-26
《成就你一生的动物故事》读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