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好的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0-11-04 17:42: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好的孤独》读后感

《好的孤独》读后感1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好的孤独》读后感

  我被序言中的这句话打动了,它说出了我的感受,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这种共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心中的一个点瞬间被融化了,这种被理解喜悦,让人感情温暖。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我曾见过面带笑容参加丧礼者,曾见过因别人遭受挫折而幸灾乐祸者,曾见过落井下石者,曾见过严人宽己者,曾见过笑里藏刀者……这些人让悲伤的人更悲伤,孤独的人更孤独。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几个难过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辈子,父母陪不了,爱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时候总是要独自面对。面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诸事顺畅,当和他(她)们发生矛盾时,这种痛苦和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面对的。很多人都把父母、爱人、朋友当成了自己倾诉的对象,而此时他(她)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们一个人面对观众,怎么办?只能自己坚持独舞。每当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通过阅读《好的孤独》三点体会: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决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先贤圣人著作和事迹中学习;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书陪伴,不在孤独。

《好的孤独》读后感2

  这几天一直利用零碎时间读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我倾心于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解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佩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写的很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庆幸我和陈果老师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孤独,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欢,读陈果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这话没毛病。我就是经常在孤独中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我们的性格翻转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这种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这本书好的句子太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句“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好的孤独》读后感3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他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等等。但如果只专注于社交,忽略了独处,那么很容易变成一群人的寂寞。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

  这时,我们唯有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才能享受独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需要有自我一定的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有时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即思念。

  关于内功与外功。

  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武侠小说中,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最外层的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中间层次是“我拥有什么”,最内层是“我是谁”。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与我们的东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他,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一个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

  作为文秘人员,自己也深深感触,修炼内功比外功更为重要,可能外功能够让我们应付大部分日常的事务,但文秘人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功扎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淡定、收放自如,才能使文字更有灵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除了日常针对工作常用文稿的学与练之外,我们还得博览群书,不断积淀,使自己富有知识、更有修养、更具人格魅力。修炼外功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则是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

《好的孤独》读后感4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感觉这位老师讲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独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独处,她的内心是平静和充实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极力要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社交是廉价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寂寞的人想要通过社交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社交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价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茶道,不是为了在那摆谱,是因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种圆融,一种道。

【《好的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妈妈,我好孤独01-10

感谢孤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09-16

孤独之旅读后感04-06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1-09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31

孤独的小螃蟹读后感(通用8篇)01-28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04-21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08-20

《百年孤独》读后感500字03-15

百年孤独读后感400字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