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精选1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1
《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1、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
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一间厨房要铺地砖,请你帮忙想一想: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正方形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快同学们通过讨论后,得出: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得最快。这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既是30的约数,又是24的约数,是24和30的公约数,而6是最大一个,从而引出一些有关的概念,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2、《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强调了解决计算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第一学段"鼓励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中学阶段,要积极鼓励一题多解,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强调 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例如:教学一些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解答,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一样方法就可以了。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试点已在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应当迅速开展。我们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将更深刻,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将更坚决,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教学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2
学期由于参加基本功比赛,认真翻阅了《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确实使自己不论从教学中还是从理论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优等生带着后进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例题为25×9×4,25×9×4=(25×4)×9从而使计算简便。如果课堂中一直出现类似如:125×7×8等习题,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讲会模仿例题使计算正确。但是老是无法了解新授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无法及时“调节”课堂进度。对于较好的学生来讲无新意,慢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我们不妨出示类似“(7+7+7+7)×25”的题目来挑战一下。这样的习题目的是从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揭示有关算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一定要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3
在阅读《数学课程标准》之前,我先仔细研读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思想。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和教育理念也必须紧密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成长。
作为学生,我们的学习是复杂的,需要自主思考和行动,而且永远也不会完美。如今社会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思考空间。然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候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未完成性”。因此,在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我们必须适当引导学生,给予他们方向,成为他们的指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新课改是非常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其实也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前学校都太过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其他。
则要进行系统性学习,不断通过学习完善自我,提高教师素质。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我对《数学课程标准》其中一段感受很深。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在教学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应当有良好的关系和相互配合,在我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对学生并不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但是从行动来看,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主要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因此,让新方法走进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怎么运动新的教学观念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是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才能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一些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正向激励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有趣的情景。在新授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环节,比如视频、游戏、故事,在练习时,用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三、教学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如果一位老师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将教学提升到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水平。比如说,在我刚进入学校时,我和科组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一堂公开课,并在评课环节进行了讨论。但是,我发现我的观点和其他老师有所不同,因为我只看到了表面问题,而其他老师则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这正体现了专业度的差异。因此,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具备更深厚的学问,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更多。
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生活情境来创设课堂氛围。然而,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这会导致效果不佳。很多孩子对于不熟悉或不理解的生活常识缺乏兴趣,甚至会选择逃避。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进行加工,使得解决问题和计算学习相互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并将应用意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时,我们可以利用实践作业“小超市”,让学生模拟购物并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而数学也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作为刚刚踏入教学领域的我,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4
本学期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1、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3、教学要有新方法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5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 +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6
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年头,从最初的学习《课程标准》到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着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愉快。教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首先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如果,老师能用爱心、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热烈而积极的`期待,那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学。简单来说,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只有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其次,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喜欢学,并且主动去学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说什么,希望什么,期待什么,想要什么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算数。所以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把经验积累,并且用脑思考,用心体会,把经验凝成自己的血肉。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7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
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
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
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
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8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9
《数学课程标准》宛如一座灯塔,为数学教育的航行指明了方向。在深入研读后,我收获了许多关于数学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从课程性质来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的堆砌,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背后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不能仅仅让学生记住图形的性质和公式,更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像从三角形内角和到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就是逻辑思维逐步拓展的过程。
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难题时,那种成就感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浓厚的兴趣。
在课程内容上,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内容进行了细致而合理的安排。它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孤立地教授某个知识点。比如,在教授代数部分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让学生明白方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也可以与后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实施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这使我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即使在结果上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只要在过程中有努力和成长,都应该得到肯定。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育的宝典,它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我将努力把这些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领略数学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10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在研读之后,我犹如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标准中对于数学教育理念的阐述深刻而富有内涵。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这让我明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比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有的学生可能擅长用图形来解释,有的学生可能通过举例来阐述,我们要尊重这些不同的理解方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
在课程结构方面,标准提出了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为不同层次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对于有更高数学追求的学生,可以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如数学竞赛辅导、数学科普阅读等,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引入是一个亮点。数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教授比例和比例尺时,可以结合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跨学科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课程评价部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评价体系。以前过于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现在我明白,评价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作业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小组项目则能体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评价的反馈功能至关重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他们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习的进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在标准中有详细的指导。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网络资源、数学软件等都可以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有力工具。例如,利用数学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函数图像的变化、几何图形的变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数学资源的开发,如制作数学手抄报、数学小视频等,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它引导我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更加科学、先进的教育方向转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将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数学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11
《数学课程标准》宛如一座灯塔,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教学的方向。研读之后,收获颇丰,对数学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标准》强调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构建起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从整数的认识与运算开始,延伸到有理数、无理数,再到代数式、方程等内容,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规则和逻辑,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实用性。数学不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学科,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生活实例被引入数学课堂。比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通过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考试成绩分布情况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利用建筑设计、家居装修等场景中的图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的性质。这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标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就涉及到模型思想和符号意识;在推导数学定理的过程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些素养的融合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蓝图,我们应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让数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12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它承载着数学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对每一位从事数学教育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仔细研读后,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课程目标来看,《标准》确立了全面而富有层次的目标体系。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目标设定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全面性。例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低年级的简单数学运算和图形识别,到高年级复杂的函数关系和几何证明,逐步提升难度;而在数学思考方面,要求学生从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这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方面,《标准》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数学课程内容被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但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综合与实践领域为例,它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比如开展一次校园测量活动,学生需要运用几何知识测量距离和角度,运用统计知识整理和分析数据,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入了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元素,让数学课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标准》还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在知识讲解时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结合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的奥秘。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拼接等活动自主探究,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评价体系也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成绩,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参与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它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为培养具有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努力。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相关文章:
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02-0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02-1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11-17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03-22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05
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6-28
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1-0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04-26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