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
生活是充满了艺术想象的活体,根据不同背景,描绘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我熟悉的生活,有无限的回忆,回忆中还会有一些想象,但所有的过程,只是有一种事物串联起来的,那就是生活的烦恼。
逢年过节时,我们相互用吉祥如意的话语来庆贺,相聚相离时我们相互关怀,这似乎是在排斥着一种消极的事物出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有时烦恼并不是指的避讳的事情,相反,有些情感恰恰是由烦恼串联在一起。
生活中有许多的障碍,如同一堵堵封闭的墙。当我们稚嫩的时候,这堵墙就存在我们身边,比如不准带十元以上数额的钱上街,不准在大人的房间找东西玩,不准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等,而这种浅而易见的限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点点的扩大,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看待,就会很极端的以为生活本该如此,生活本该没有自由。于是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套消极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来说,墙是一种消极的意象,仿佛因为有了墙,我们就看不见外面的美好。
墙不仅有阻碍的含义,还有自我保护的意义,例如城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墙表现了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不伤害他人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以为中国历史遗留下的观念里就有这一层意思。中国兵书里有以守待攻的故事,正如“子曾经曰过”的那样,“你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想要到我的城池就先把武器放下,和平地走进我的大门。而任何思想在历史的考验中,都能表现出消极的观点,而不幸的是,有时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会有一些我们发现不了的错误,而前人就已经指出了,不信,你看完兵书,就会发现以守待攻的战例中,成功的多是攻的一方。被动挨打者固有城墙来保护,也改变不了其落后自封的丑态,也改变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中国经历了百年创伤,由此,我们早以汲取了不少教训。
所以,生活中碰撞的经历能够带给我们前行的动力,正是因为此,它才能串联起难忘的回忆,它才能承载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墙,给了我充实的想象,刻录在墙上的斑点,是我用文字承载的思想。我以过客者的心态回忆那段倒流的时光,如同意识流般无羁。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2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3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的《墙上的斑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
作者在平常的一天,抬头看到了墙上的一个斑点,为了猜那个斑点是什么,她展开了深不可测的思索。作者的思索有时整齐,是线性的:他猜那是个钉子,便想到了要挂画,又想到了挂什么画,再联想到了画的艺术性;有时思路又是混乱,跳跃性的:他猜那是片玫瑰花瓣,忽而想起了特洛伊城,忽而又想到了莎士比亚……这些思索摸不到一点思路,但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历史,都是文明,都是艺术,是人类的瑰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思索之后,作者终于走近看清了那个斑点,只是只蜗牛罢了。暂且不谈那个斑点和蜗牛的关系,作者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索就多么令人惊讶啊!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的思考是无边无际,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你的思想1秒钟前还在一道物理题上,1秒钟后就可能会想到明天会不会默写。1秒钟前还沉醉在昨天打篮球时的那个完美的晃人动作,1秒钟后就会在猜在加利福尼亚苹果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脑子中的下一代IMAC长什么样……
没有思考就没有美丽的油画,就没有动听的歌曲,就没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点说,就没有你试卷上的一百分。
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那,什么也别管,就是思考,尽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4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同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实施。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 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把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现上, 讲究环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 1919 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 该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变化莫测。与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一样,初读往往不能理清头绪,可是细读后就会发现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继而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可谓是乱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
《墙上的斑点》 这篇小说除了主人公一人外, 没有其他人物, 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 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时, 便使读者开始进入她的潜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纷繁复杂的意识流之中。意识流小说便是这样一反传统的使用人物肖像、 行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写人的意识流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手段,使读者很难看到类向化的物和人格。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想象和自由联想亦是一种非理性独白。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无数毫不相关的事物间跳跃,或者说是无数个连续不断的“由此及彼”的联结,虽然就想象的内容而言是杂乱无章的,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想象的线索确实很有条理的。作者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线索的线头,沿着这个线头慢慢的理出了人物想象的轨迹。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时间次序编排故情节的结构,故事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制约,而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组织情节。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上,一般表现为时间上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上的逻辑关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并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性。“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想向更远方驰骋,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主人公的意识是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令人难以捉摸状态,却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二)“神散”——“神聚”
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读后感《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在《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中,就突出了这一理念,首先,主人公的一句“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对战争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个似乎与战争无关的念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战争也像蜗牛那么令人憎恶、讨厌。 “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是战争带来的充满忧伤、无奈的感叹。“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一个生活在世界大战期间,厌恶、憎恨战争的妇女,对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强烈不满,对虚伪充斥、压抑沉闷的的社会氛围极其反感,安定宁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在 《墙上的斑点》 中,伍尔夫向读者展现了缤纷的意象和非凡的想象。主人公从想象墙上的斑点是挂肖像画的钉子留下的痕迹开始,顺着这条思路,各种意象纷至沓来:房屋的前主人、 火车经过的郊外别墅、 正举起网球拍的年轻人、 装订书钉的浅蓝色罐子、 鸟笼、 溜冰鞋、 手风琴、 家具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象的并置 ,不仅产生了一种蒙太奇的效果 ,而且反映出一种 “真实”,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内心感受 ,一种对感受到的客观真实加以提炼升华后得到的 “内在真实” 或 “终极真实” 。这样,斑点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它不仅只是一个斑点,它象征一种存在物,作为物件,作为具体的东西,作为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着一种现实感,带给人安慰,平静人的不愉快的思想。伍尔夫通过对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巧妙地将人物的心灵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 ,构筑了一个心灵——意象——心灵” 的交互模式。作品中“我” 的全部意象和事物 ,在幽微、 深邃的意识的感知下 ,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小说的象征意蕴已不再是孤立的形象或语言 ,而是架起整部作品的重要深层结构之一。 《墙上的斑点》 的意识裹挟意象的模式使其有了完美自足的结构 ,这一点似乎使它同现实拉开了距离。然而其深层结构的象征意蕴又使它与现实紧密相联,并由此揭示出这个 “小斑点” 中的 “大世界”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5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品写一个妇女把爬在墙上的蜗牛当成一个斑点,并且由这个斑点引起了种种联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下子又由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奥秘、思想的不确定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下又由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冢,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决定靠近观察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想象是可以飞驰的,在头脑里天马行空。
我们的思想总是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这又是指引作者想到一些新事物,使作者的思绪一拥而上。
生活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是否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吗?可能生活的节奏太快,导致我们无暇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当我们的脚步放慢来,却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引人思考,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小时候,会蹲在草地上,寻找蚱蜢的踪迹,很喜欢看它们跳跃。曾经幻想自己变小了,去到蚱蜢国,坐在蚱蜢的背上玩耍。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留意。伍尔夫的宗旨是:“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联系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言说的内在精神,无论它是多么反常和复杂,都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有时候事物给你的一些奇怪的感觉,就是生活赋予你的感受。
多用双眸看世界,你会发现生活的乐趣,看到生活的亮色。感觉就像,跟一群摄影爱好者一起去旅游,他们会看到你没有发现的东西,从他们的照片中,你会看到你所没有注意到的事物。你是否忽略了你身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