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时间:2023-09-22 11:55:44 兴亮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1

  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他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中国教师的身份,在36天里,在美国的课堂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国校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笔娓娓道来,与我们分享。

  由于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谈自己的一点真实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国教师的课堂实录和点评中,直率的美国同行戴维先生却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相悖:录像师只摄教师,很少摄学生。老师说话有字幕,而学生的发言却没有;学生回答问题需要得到老师的批准才能站起来,坐下去;点评课上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

  学生如果是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还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视吗?如果我没有看到李老师这真实的美国教育之旅,自认为能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足以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的主人了,因为我们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没想到老外却如此关注细节,如此关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我甚感惊讶。我们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是对教师的教大加评论,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只注意教师要怎样教,分几个环节,哪些是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我们设计好的路程,然后我们圆满无误地直奔目的地,最后我们以学生的成绩一锤定音。这就是我听到的,看到的,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中国式的教育。

  因为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们无法比较什么,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需得到教师的许可才能起立或坐下。这是中国教育文明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一个有五六十人组成的大课堂,和美国的小班化教学远不能相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学生岂不乱作一团,课堂教学一定无法正常进行。

  我们再看哥大的校园里,在伟大的教育家杜威雕像旁边,挂着并不是哥大历任校长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优秀的清洁工和守门人。因为“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也理应受到尊重。”在哥大,厨师可以成为专家,图书管理员也可以成为专家,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对“小人物”的尊重。在点评课例时,李希贵还专门强调除了要请专家点评外,必须请一些美国优秀的教师参与进来。没想到又受到美国同行的反问“难道中小学教师不是专家?”。在他们眼里中小学教师就是专家。可在我们国人的眼里,教育专家是在那些在教育科学研究所里、在高校象牙塔里、那些满腹经纶到处作报告的学者。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果谁敢自诩为专家,那会被人们笑掉大牙,会以为神经有点不正常呢。难怪李希贵感慨万千,“千百年来,我们始终不能在校园培养出自己的教育专家,教师压根儿不敢有这样的理想。”这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别。

  我无法改变什么,但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将这种思考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好老师。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2

  看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内心的感触颇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同时,也让我对我的二十四年的教育之路有所感悟。

  自从跨进幼儿园的大门之后,我知道做一名幼儿教师是不容易的,而要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更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质也越来越高:“立志高一点,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眼界宽一点,心地善一点,脑筋活一点,微笑真一点,感情深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这十二字方针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好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呢?要用真心去爱孩子,要用快乐去感动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首先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画画基础不是很好,每次画面都是脏兮兮的,色彩也不够鲜艳。

  有次他画了一幅花树,他在花树里画了各种各样的花,每朵花都涂上了同一种鲜艳的颜色,照理说我们中班要求他们学习渐变色,但是对于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种鲜艳的颜色均匀涂满就可以,哲哲这棵花树颜色比以前鲜艳,画面也干净,我奖了两颗五角星给他,没想到高兴得叫了起来,回到座位上告诉了同伴:我得到了两颗五角星;放学时奶奶一进门他就跑过去把好消息告诉了奶奶,“奶奶,我今天得到了两颗五角星”,奶奶表扬了他。奶奶、哲哲都露出了笑脸。现在每次画画他都很认真。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滋补品”,而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孩子,必能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生活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如:那天饭后我带班,在阴暗的大树下让幼儿看故事书,正正搬着椅子出来,我说:“你找阴暗的地方坐下吧!”可正正却说:“我今天就坐在许老师身边吧!”当时,我忙说:“好、好、好”他就这样坐在我身边看书了。原来小朋友连这么一点时间也不放过,愿意和老师坐在一起。孩子乐意和我在一起,与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争取做到最好。让我们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拼一个无悔的青春!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3

  每当在课堂上听到所答非所问的回答,每当批改到错题如此之多的作业,每当看到课间故意打闹学生,此时的心情非常糟糕,体会不到一点职业幸福感。看了李希贵教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书中写道,要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不断的犯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学校本身就应该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不知要摔多少次跤,碰多少次壁,犯多少次错,只有经历错误,才能不断的反思总结,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才能不断的成长起来。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奖励犯错误的学生三块糖果的故事吧,看来陶老先生也是认同这一点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理解、包容学生犯错误,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有一首小诗说的好,让他做事,让他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

  作为教师,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理由让孩子们更多的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该有的“美丽”的错误。如果早点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面对孩子那些美丽的错误。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4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提问时总是有一些孩子每次都举手,让老师面临两难:既不能每次都只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提其他同学;又不能不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于是有时候一节课几乎成了某两、三个孩子的“答老师问”专场,长此以往举手的更加积极,不举手的更加沉默。怎样做到两全?怎样鼓励更多的同学勇于发言?在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我找到了一点答案。

  在一次听课中,李老师发现亚洲组的同学都感到有些压抑,因为在一个不是以母语授课的班级里,面对着许多以母语发言的强势的同伴,亚洲组的同学在语言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把自己边缘化了。越是这样,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便越强势,甚至有些旁若无人。到最后他们几乎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由此李老师想起了他听过的另一节公开课。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位招人喜欢的高个子女孩竟17次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每次都是那么精彩。听课者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来,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来。因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李老师曾经问过那位公开课的老师:“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了几乎整个课堂?”她似乎有些惊奇:“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那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于是《如何在不伤害强势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成了李老师探究的问题之一。

  后来一位美国小学老师向李老师介绍了她的各种有趣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发言棒”的策略简单有效。大意是这样:每堂课她只发给每位小学生五根发言棒。有了这个限制,强势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把发言棒用到当用的地方;而平日里专当听众的.学生,也在掂量手上的发言棒,该出手时也开始出手了。

  这位美国教师很认真地告诉李老师:“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这个故事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记得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演绎了不会说“不”带来的烦恼,而在生活中,包括在教室里,我们也要学会(或者是狠下心)对成人、对学生、对孩子说“不”,让“不”带来更加愉快的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对所有的学生都相对公平!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5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李希贵老师写得《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相关文章,或许自己是中国人的缘故吧,看到那些字里行间对美国教育进行大肆赞扬的文章,内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味滋味,很复杂。带着些许的不服气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象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是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

  作者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自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颇有些激动人心。看来老外看问题的视角真的有些不一样。静下心来想一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只与课堂有点关系,校园里其他的一些举动似乎与学生没有多大干系。这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看得越多,内心的感触越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虽然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的缺憾,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情怀,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08-25

我的梦幻之旅08-17

我的童话之旅作文07-05

我的梦之旅作文07-12

我的上海之旅作文11-24

我的冒险之旅作文05-15

我的太空之旅作文06-02

我的长沙之旅作文06-02

我的奇幻之旅作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