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岸》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的第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的第岸》读后感 篇1
读了曹文轩先生的这本书,渐渐感悟,那个第三条岸也许就是我曾经想到达的精神彼岸。
文中的父亲也许想过要远远地离开,但却放不下生活的羁绊,就在这该死的若即若离的河上,极力地躲着世人的目光,像他逃避记者的镁光灯,又冷不防地跳出来,出现在家人的目光中。但是“我”却一直想念着那个父“我”等着,心在一个人孤寂的等待中变得炙热,然而,当他终于喊出了那些话,等来了父亲的挥手,却失望了,不,是绝望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各自的路上走得太远,等到停下脚步,已站在这个世界的两极。想到这里我觉得要真正读懂这篇小说,也不应该站在世俗道德的层面去评判父亲儿子的对错成败。
父亲遥遥站在不远的远方,渴望去触及,渴望去到达。穿梭在尘世中的我们,朝着“第三条岸”坎坷前进,一路上各种各样的牵绊,各种各样的约束和不自由,甚至还会有孤独和黑暗不断扰烦着我们。人世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跟着时间不断地流逝着,当我们完全的屈服于社会,完成臣服于尘世,完全融合于现世,待我们再次回望曾经所希望的那片宁静的幻想时,我们却害怕了、逃避了。
这个短篇小说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证明由故事带出的情感得到了很多人内心的回应。父亲离开了家庭,放下了子女,远离岸上的一切,选择了孤独的在河上漂流,我们都在问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泪汹涌而出,我还是不了解父亲,我怕孤独的父亲,可答案只有父亲自己知道。
无论如何,从文本中,我深深体味到亲情的可贵,亲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亲情让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爱,爱让我们在幸福中度过每一天。失去亲情将是多么的可怕。有了亲情就有一件厚厚的棉衣,为我抵御风寒;有了亲情就有一张柔软的床,让我忘记安然入梦。当亲人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我们可以倒一杯热茶给他们;当他们在工作不顺心时,我们可以说两句安慰的话……
亲情就好比避风的港湾,亲情需要召唤,需要建设,需要修炼,时代需要我们用心铺设一条亲情高速公路,亲人之间互相勉励,亲力亲为,达到和谐。
河的第三条岸,它或许曾经存在,或许从未存在。一条宁静的河岸,屯在心灵不远的远方,静静地望着我们,但我们一定要守住人生的底线——让亲情永驻。
《河的第岸》读后感 篇2
父亲的选择成为一个漂流在河上的人,事实上他放弃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前面高赞回答都将他与《月亮与六便士》、《海上钢琴师》相比较,但事实上,文中的父亲与以上两位艺术家是全然不相同的。唯一相同的点只在于:追求自己定义的自由。
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主角)与1900(《海上钢琴师》主角)都是坚持自我的艺术家,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创作,将自己的灵魂借由画作、钢琴来表达,同时他们并未放弃进入社会,即使是斯特里克兰德也是去到塔希提岛,那里仍有原始部落,象征着一种纯洁无暇的天真。
但父亲就像文中所说:尽职本分。不具备“与神对话”能力的父亲但遗留人类原始精神——追寻自由,使得他做出河上漂流的选择。所以父亲他对自由的定义是:重回自然界。
马克思根据实践区分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使得人在对自然改造的同时发挥本质力量,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父亲放弃了他的主观能动性,渴求回到自然界,在河上漂流。但不远离家庭,又证明他确实被意识形态所询唤,留有最后的人性。
再次将这三部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由定义的某种特性。首先,一定不是在现处世界,一定是在远方。俗话称诗与远方,不是没有由头。前者是艺术,后者是逃离极端功利性的现实。康德称,美是无功利性的。克特斯里德“大隐隐于市”,后又去塔希提岛。1900始终在游轮上工作,接触漂泊的客人。而父亲的选择却是简单易行——家门口寻求自由。
其次,在艺术手法处理上,第三人称视角的书写增强神秘感和主题的多义性。这三部小说中,都以另一个人的第一人称来看待整个事件。读者或者观众通过他的`视角来窥视“追寻自由的人”的生活,如果是第一人称来书写的话,那么太索然无味了,艺术的魅力正是体现于此。第一人称视角已经先在的有了一个判断,读者或观众可接受可不接受。主题也很多义,自由?逃避?犬儒?作品一旦产生,诠释的权力便交由接受者手中。
最后,小说中,设置了一个儿子最后的恐惧反应加强了对这种“自由”的怀疑。他为什么要恐惧?如果说可以理解前面他因为被抛弃的恨因为对父亲的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留下来,那么最后当父亲向他挥手那一瞬间,他为什么突然恐惧到退缩?
一方面,也许他认识到父亲不是强大的无所畏惧之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他不顾一切。一个挥手的动作,与其说是挥手,不如说是对孤独的投降,父亲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了,不再是儿子心中的神,他的信仰崩塌了。
另一方面,儿子许下了要继承父亲做法的诺言。他第二次得到了父亲的认同,喜悦的同时面对的是重回自然界的恐惧。那是一种违背人类动物本性的行为,放弃大脑放弃思考放弃所有的存在,只有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满足基本的动物需求。
作为补偿,儿子只愿死后再葬身河底。父亲是一个逃脱自然界,进化为神但又失败的悲剧。
【《河的第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河与岸的战争故事07-15
河与岸的战争益智故事09-01
《鼹鼠的月亮河》小学读后感09-18
回头是岸的近义词01-14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全文04-27
关于回头是岸成语的造句11-2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09-05
《灞岸》唐诗原文及注释07-01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600字12-30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