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1-06-12 17:04: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

  很久很久以前就很喜爱杨澜,那时似乎说不出很多的理由,只知道她很厉害,很有名。而今有缘阅读了她的《一问一世界》,多年前的这份情感有了更真实的寄托,对杨澜的喜爱便有了更多真真切切的理由。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锐意度也有温暖度的作品,杨澜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杨澜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员工的关心真诚,处理事情的大气、豁达;对待工作的敬业专注,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杨澜身上的很多很多都让我自叹不如。但是,拜读过此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职业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年轻时有梦,这不足为奇。年轻时的我和杨澜一样,拥有美丽的梦想。那时,我雄心勃勃,以100%的热情对待工作,从来没有正因任何困难而阻挡前进的步伐。记得那时,为了上一节公开课,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试教,几乎到了整晚整晚不休不眠的程度;为了找到一篇论文的理论支撑,泡图书馆,上网,摘抄,也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人的心中假如没有梦,就像心飘忽着,没有落脚的地方。可假如有了梦想不坚持,那更是悲哀的。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以前发奋过后的一无所获,以前经受的失败、挫折,让以前的雄心壮志都归于平静,自己还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无需像年轻时那么发奋,梦只属于年轻的岁月。

  其实,不发奋的理由唯有自己知道:承载梦想还需有足够的勇气去理解困难,承受失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心中一向珍藏着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她一向发奋着。一路走来,她承受更多的是艰辛,失败和忐忑。每次当外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逾越的难关时,杨澜总是用心应对;每次当理想不得不应对现实的挑战时,在苦苦挣扎中,她毅然决然选取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杨澜是美丽的,正因梦想,正因坚守,正因执着。我也以前美丽,正因梦想。多少像我一样的人都以前美丽。可你、我的美丽都只是昙花一现。正因你我没有坚持,只是一厢情愿地把梦想归属于年轻的岁月。在失败挫折过后选取的是放下和逃避,安慰自己的也是一个个单薄的理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这个唯利是图,物质优于精神,金钱打倒一切的现实社会里,有人为了金钱,放下了做人的尊严;有人为了名誉,追腥逐臭;也有人为了利益,六亲不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为盈利,为效益,为名利奔波苦恼时,杨澜也曾彷徨过,但纠结过后,她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法国小说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杨澜全力以赴了,为了创办阳光卫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超多的精力;家庭上,她与子女共成长,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妈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有范仲淹,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理解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有王羲之、匡衡等。今有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直接指引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需要做到的是不好被现实消磨去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向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它一向对我们有所指引,并且一向尝试向它靠近。梦想给我们绘就了一张人生地图,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下,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

  杨澜是梦想的追求者,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向坚持着和现实中的种种作着斗争,最终把成功紧握在了自己手中,让自己变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十分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明白和体悟;她的20年十分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确实,我喜爱杨澜,是正因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齐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推荐,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爱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资料,正因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资料。我喜爱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状况,我会怎样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不愿言及的心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因此钦佩她,不是正因她华丽的成功,而是正因她一路走来,应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取。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发奋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好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发奋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生学习的人。我们要自勉。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3

  知道杨澜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气质,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此刻很多电视节目的女主持人都很漂亮,但是我觉得总没有杨澜的那样睿智,之后我就在网上把她主持的《杨澜访谈录》几乎全部看了一遍,让我更加欣赏和喜爱上了她,正因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内涵的女子。因此当我看到商店书架上赫然摆着杨澜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一眼就被书封面上身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吸引住了,她手拿话筒,低头沉思,那静静的眼神,再加上飘逸的衣襟,感觉很美,一种很有内涵的美。拿起书,看看封底,杨澜穿着一袭黑色长裙,身段高挑,眼睑低垂,旁边有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看看照片,再看看这几行字,想去深入了解这个如此精致的女生她精彩的人生,暑假里首先选取了这本书。

  1996年,走出青涩时代的杨澜完成了她的处女作《凭海临风》,15年后,作为入行20年的回顾,杨澜在新书《一问一世界》中,亲自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发奋,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

  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校但是提问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她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导演和制片人都说,杨小姐你必须要问问他莱温斯基的事情。杨澜感到这让她有些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总统也应得到尊重,怎样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杨澜做足了功课。

  了解到克林顿离任以后建立了克林顿图书馆,并在图书馆里设立展厅,展示了莱温斯基事件始末。于是,杨澜就大胆地问克林顿:“通常总统们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都会布置那些让自己感到十分骄傲的历史,您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展示呢?”克林顿不愧是有涵养的政治家,他直面这个问题,谈及他意在告诉后人美国党派之争的恶性发展。杨澜又问道:“您在自传里说过,在莱温斯基事件初期您一向是过着双重生活,什么时候您才从这种痛苦中解脱的呢?”这时,克林顿毫不回避地说:“正因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我觉得别人不会明白我,我只有自己来处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烦,因此我一开始拒绝任何人进入我的空间。但是我最终决定把真相告诉我的妻子,我突然觉得我的痛苦解脱了,能够应对任何人了。”

  当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电视媒体人的世界。这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澜个人的成长历程;另外一条线索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两条线索交织着,按照时刻顺序正叙。作为一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杨澜的奋斗与坚持,也看到很多电视传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对这个领域发表的观点与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严肃的教课书,相反里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一些看似琐碎实则折射出人性的细节,它由种种真实的故事串联而成,让一个行外人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电视传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读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启示和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印象很深的书中一句标题是:“世有疑惑,务必发问”

  这是书的序言标题。杨澜讲述了她求学时的经历,在美国上大学,她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国内教育体制下,让中国的学生们几乎不善于提问校而这也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我们在上课时,提问方似乎永远是老师而非学生,作为学生,我们只是理解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反馈给老师。思考-发问-思考,却是探索的过程。提问,代表着一种思考的用心性与讨论的参与度,它标志着从被动理解的过程向用心探索的过程的转变。

  第二,如果想要进行跨文化对话,那么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是绝对必要的。

  这个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掌握一种语言,就为我们推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杨澜英文专业的背景也为她之后的发展与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掌握某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主动选修了社会学专业。杨澜的书中也说过,提问并非来自于无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价值的问题。杨澜证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闻时代,早已超越了仅仅是问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写出一篇好报道。此刻,一个优质的报道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必须时刻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明白和思考的框架。而这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能写出优质的文章,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思考,要么是政治与经济领域,要么是人文科学领域,要么是自然科学领域。

  第四,无论是不是记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与坚持。

  “真相从不简单纯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对杨澜如是说。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艾美·高斯坦说:“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与坚持。”不仅仅仅是记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好奇心引领着人们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带来思考,思考引起发问,发问得到答案,然后再质疑,再发问校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探索与深入地了解,只有好奇心,那种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热情能带领我们。坚持的好处在于追求真相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从不如人们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风顺。

  道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总是很简单,看似是常识一般,而我们却总善于遗忘。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人,但提问与思考,对于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大多数人的好处,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别人发问,而是向我们自己,我们的整个生活发问校不仅仅仅是“让我问问你”,也能够说“让我问问自己”。

  从书中我发现光环的背后是近乎吹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断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在央视《正大综艺》工作三年后,在大家看来春风得意的时候,毅然决定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学习国际事务专业。这种勇气与魄力,非一般的女生能比。透过哥大学习,培养了她国际化的观察视野,更加专业的新闻素养,更加纯正地道的英语,建立了国际化的人脉关联,开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事业上给她诸多支持的老公——吴征。记得以前看过一期采访吴征的电视节目,谈到他们夫妻二人创业初期,杨澜对于电视节目的那种纯粹,甚至有些单纯的执着,吴征都默默地支持着。当杨澜建立的阳光卫视最后出现财务危机的关键时刻,吴征为了给妻子一个电视梦,透过自己娴熟的资本运作方式,最终让杨澜的梦想没有破灭。读到那里,我从心底佩服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胖、有点憨的男生。正如书中所说,决定一份感情品质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杨澜游刃有余地平衡着事业与家庭的关联,事业上,她是资深媒体人,家庭中,她是幸福的太太,两个可爱孩子的妈妈,她凭借着聪慧成为了精致的女生,演绎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4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于是,我把当时身上仅有的50元买了这本《一问一世界》。

  在《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中,我多处看到人文历史与人性,秉承探求事实真相,留下一段记录,这是杨澜制作《杨澜访谈录》的所注重的。

  是啊,一个人做一件事,其注重的品质与做事风格会被人们知晓后构成其个人品牌,并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一齐做事情。杨澜就是这样吸引了优秀的专业人士加入。一齐做事情的人会正因个人的原因离开;也会正因发展变动有一些人离开。变动是难免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只要坚持仍然会继续前行。

  想想现实,有一个支持爱妻事业的丈夫是多么难能可贵。完整的女生有家、有事业、有孩子。杨澜并不因事业上需要而使一齐干事业的女生放下做妈妈,还会鼓励催促她们生小孩。

  做电视以收视率为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杨澜应对现实做出了多种选取。作为母亲在明白与包容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5

  对于名人出书,一直不屑,这世道认个字都能出书,当个主持人都能写书,唱个歌都能卖书,反正自己不求上进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粉丝时代到了现在的务实时期,但真是开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肤浅形容自己。

  读杨澜的纯属等孩子练球时的无聊翻翻,无心看看。(这是西关学校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的,随手翻看,感觉很好。)这一翻一看间,却又肤浅了N次。甚至感受到杨澜对女儿读书的建议和女性优雅的气质再次折服。崇拜时,抽着下巴想:要是我也理个这样的短发,是显气质呢还是显大妈呢?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梦想,你准备何时唤醒?”梦想?沉睡?唤醒?梦想?有吗?梦想中过的生活年年叹息。灯下读书是梦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静静品茗是梦想中的`事,为孩子整理成长故事的梦想的事,为学生整理相处点滴是梦想的事,用高超的厨艺,爱心小粥是梦想中的事,洗着泡泡浴,玩着插花,练着瑜伽也是梦想的事,可是这些都是梦罢了,偶然想一想。

  而梦早已被对生活的炮灰打得灰土一脸,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深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过自己的生活,想做自己的本性是越来越强烈的事情。《做你自己》杨澜在书中提到这本书,也是在无数次采访成功人士后人们所幸福的不是荣誉而自己的感受。文中有这一小段文字: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当时的年代,上台前领导交待把一头大波浪剪短,以保持政治敏感度。而她却在上台的一刹那,把头发一把放下来,让美丽的大波浪瞬间华丽呈现。那咱勇气是我们所没有的,所羡慕的。为何委屈,因为烦恼逢迎;为何憋屈,因为不懂争功。可是天高云淡,扪心自问后告诉自己,就做你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问一世界,极像一生一世界,这一字之差,折射了杨澜留学时的“耻辱”:她努力勤奋,认真刻苦,极具中国特色的好学生,却有一门课得了B,她和老师理论,老师说:印象中你好像没有提过问题。这就是差别。而真正的耻辱,是当老师面对中国学生,冷场无人提问时,老师拿出一美元,只要提问,哪怕是白痴的问题也可以把它拿走。这件事杨澜受到了冲击,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震撼。我们今天还在重复着打击学生热情而举手越来越少,培养学习机器的事情。那个90年代的悲剧还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发生。

  一问一世界,刚刚开始,而梦想怎样唤醒,怎样做好自己?今天认真地在儿子的小书桌旁,总结了放假以来每天发生的事情,而粗略地提出新的计划。读书是梦想,但静下心来读书,不浮躁地去读书还不是一件易事。一件件地做,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性格的孩子。今天认真地剪贴了电视报,觉得很有收获,也重温了喜欢的故事、哲理、人生。

  深度阅读从静心开始!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6

  这几天在看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杨澜这个名字听说很早,也一直很喜欢她,觉得她是女性的一种典范,睿智,大方,优雅,很多形容完美女性的词汇都可以用在她身上。

  但是看这本书最让我佩服她的是女性身上的勇敢与勇气。我最近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到底在探寻怎样的职业规划,感觉到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但却不知道这么多路我该朝哪个方向走。人是贪婪的,怕走这条路,却失去其他道路的美好风景。

  杨澜就很有勇气,敢于改变自己,哪怕是在自己最顶峰的时候。好比当年在最风光的时候,离开央视的《正大综艺》,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好比在毕业拥有美国多个优秀媒体伸出的橄榄枝时,卖掉纽约的房子回到中国;好比之后开办阳光卫视。这也突然让我明白了,无论怎样都不要先去畏惧,更要在适时的时候做出改变。

  书里引用了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有时候有的问题一直去想是想不出来因果的,可是慢慢的就发现思想的脉络与轨迹越来越清晰了。继续在路上慢慢探寻吧,世界不是一问一答就有答案的。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7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的一本书,虽说是名人传记,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和一般的名人传记一样,仅讲名人的生平,他更多的是给我心灵上的启迪。书中的杨澜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她为我们中国的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趋势,她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很难。

  她是个奇女子,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但她的成功下免不了她的汗水,她用她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只要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也许道路不是怎么平坦,但是只有通过布满荆棘的道路,才可以看到最美好的花园。就仿佛传说中的天之庭院一样,只有真正相信他存才,并且肯为之努力的人,才可以看到她的面貌。

  《一问一世界》这本书是由许多个小故事构成的,但其中却包含着她的感悟和感受,随着书页的一页页地翻看,好像我们也随着她一起领略了她心灵的成长路程。她的感悟也许只是寥寥几句话就被带过,但是其中的情感却被我深深地记住了,虽然没经历过,但是我依旧能感觉到她的心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就好像原石,被慢慢雕琢,最终散发着迷人的光晕。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8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名人传记,立体地展现了杨澜30年非凡的媒体生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它又是一本散文集,描述了杨澜30载收获的人生智慧与职场风雨,展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3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成功人物的交往秘史;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地转换;她对“赢”“远见”“事业与家庭”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30年的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数百次访问后的思考结晶,是她无私分享的内心独白—关于输赢、竞争、艰难时候的选择,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一问一世界,每一次提问中,都暗含着一个隐秘的世界;每一个回答中,都透露着耐人寻味的见识。

  通过阅读《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杨澜和别的采访者不同:她不仅仅探寻成功人士成功的奥秘,更多的在于展现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和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她在采访每一位成功人士时,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笔记。目的就是为了提出一个富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和采访者打开话匣子。从她的故事当中,你会感悟到:

  1、提出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你所听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触摸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2、提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人独自思考的体现,它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能让人处于主动地位,打开话匣子。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知道的越多,未知越大,你的认知和好奇心就会越来越强,这个世界的轮廓也会越来越清晰。

  3、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挖掘真相,不断的提问永远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如果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呢?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9

  看节目,我最容易忽视的,往往便是主持人。很期待下一个精彩的节目,偏偏主持人要出来拖延一下时间,卖一下关子。然而,还是会有主持人成功的摆脱了花瓶的位置,向世人展示了出自己的才华以及睿智,杨澜便是其中一位。

  以前只是知道她是一名非常棒的主持人,通过着本书我看到了她在这些光环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无缘无故的,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这本书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重要事迹:和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以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很大的欢喜,也经历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很高兴我经历这样一次考验。”这是杨澜对她20年媒体生涯的总结,这也代表着她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看到《杨澜访谈录》中的她,永远那么智慧、优雅、自信。总以为这就是上天赋予她的,天生的才能。其实,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她的背后不仅有着强大的智囊团队,还有她追求完美的努力。她的助理说她每次采访之前,即使智囊团已经给她做好了详细的采访策划,她还是经常通宵达旦的努力,把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都了解一遍。她在采访著名音乐人李宗盛时,她提到李宗盛卖车支持某位年轻音乐人发唱片,李宗盛惊住了,他惊奇她对他了解深而细致。所以说,努力最多的事情,尽量保证其完备这总是没错的。

  为了让阳光卫视在卫星上占据好的宽带位置,杨澜亲自与卫星公司谈判。这个时候的她还处于强烈的妊娠反应阶段。尽管她在谈判会议期间会尽量克制,但是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只好跑进厕所呕吐。吐完以后,用胭脂粉遮盖满面苍白,涂上口红,嚼上两块口香糖,回来继续谈判。由于要忙卫视里的很多事,并且会经常熬夜准备专访稿,灯光师会专门给她多打一盏灯,让节目中的她精神奕奕。在她看来,人生有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她用她的心血去孕育未知,然后在希冀中等待幸福时刻的悄然降临。

  而我曾有很多的梦想,一个个被我一边希望,一边毁灭。不是我没有主见,而是没有要努力的决心。幸福不是需要靠运气,需要的是努力;梦想的能力。所以不要只想象,请付之于实践吧。

  一旦有了梦想,我们就要不懈的努力,不管环境是否美好,或是太恶劣。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0

  最近,终于趁着假期,把之前买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看完《一问一世界》后,我有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思。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频道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好书,问出了人的本性,问出了这个世界的道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1

  看完了杨澜的《幸福要问答》后感触颇深,结果第二次去图书馆就看到了这本书的姊妹篇《一问一世界》后。便迫不及待的买下来。

  这本书与上本书相比有所不同,上一本书主要的篇幅是描写女性该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而这本书涵盖的面就显得更广一些,他是描述一个人如何从多方面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本书贯穿的线索有三条,最大的一条是以杨澜的人生为线索,其次则是以杨澜在《杨澜访谈录》中所采访到的嘉宾的人生为线索,最后是杨澜创办的阳光集团的过程为线索,这三条线索可以集中体现出杨澜的人生价值。她的人生价值来源与何处呢?

  1.不断的选择

  杨澜曾是央视当家花旦,在事业鼎盛时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回国创办阳光传媒集团,在这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杨澜的身份在不断扩大与变化,最后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还是一名企业的老板,这样的不断的选择中实现了杨澜的人生价值。

  2.不断探索成功的奥秘

  杨澜之所以创办阳光集团,是因为她想做一个高端,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电视品牌。为了这个目标的诞生,公司需要支付大笔的开支和极具创意的节目形式。正是因为杨澜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才使得她的节目经久不衰。

  3.对工作的敬业

  杨澜的节目以访谈为主,才发现她在这十年间她采访了不计其数的人。但要采访一个人前,杨澜要从各类书籍,报刊中做功课。她对工作敬业到无论在何处都要抱着与采访嘉宾有关的资料与书籍阅读,目的是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这样的敬业态度,才使得嘉宾对她提出的问题赞赏有佳,创造良好的价值。

  所以价值从何而来?它来源于你的努力,及对成功的希望与对新事物的不断尝试,还有对人生的不断抉择,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2

  接触《一问一世界》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那天,陪老公报名参加面试培训,地点就在一家书店。无意中看到店主推荐书目中就有这么一本书。看到书名还有封面上的杨澜的第一感觉是好清新。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一问一世界》,一个问题里就蕴含着一个大世界,这本书里蕴含着多少大的世界呢?苦于书本包装严谨,买下之前又不允许拆开浏览书本的内容,就直接买下了。

  结果,拿回家一看,傻了,都是关于杨澜从业20年以来的经历,无论记者的工作也好,采访提问的内容也好还是那些高端人物的事迹,似乎都提不起我多大的兴趣。但是本着花了钱就不能浪费的原则,我还是拿起了这本书。虽然,我会时不时地放下,甚至有一段时间直接把他压在了其他书底,但断断续续地,直到今天还是坚持把它看完了。

  如果说,之前我是为了实现书本的价值强迫自己去看;那么,一段时间之后,我是发自内心地,心甘情愿地喜欢上了书中的杨澜,她的节目制作团队,那些被采访的嘉宾,喜欢上了《杨澜访谈录》这一高端的节目。虽然,有的时候,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我很难很好地理解杨澜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但我还是饶有兴致地甚至有时候是迫不及待地去看书中的内容,能看懂一个大概,能理解到我个人所能理解到的东西,不是也挺不错的吗?后来,我就把《一问一世界》和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结合起来看,理解起来就轻松容易地多了,这就越发引起了我对这本书和这个节目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看一点书,再看一两个前几个月的访谈节目。到今天为止,终于狼吞虎咽地把该书看完了。

  不曾想过,要做何等伟大和出众的人物;也不曾想要刻意去追求何等的成功。但是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想我可以追求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随波逐流,被淹没在世俗的大潮之中,就如同杨澜和她的团队竭尽所能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历史和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尽管有时不尽如人意,不够绝对深入、全面和彻底坦诚;没有杨澜身后那个精英团队的支持,就不会有杨澜和这个节目制作的成功,在浩瀚的世界中,我们显得如此地渺小,一个人真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团队的合作,家人亲戚朋友的适时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我高二时候作为备课组长的深切体会,失去了组员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就谈不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功;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我就无法安心地坐在这里工作,所以真心地感谢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亲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现在的舒适安逸的工作和生活。但真要发挥一个团队的优势,就必须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把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不是相互地揭短、不停地抱怨和刻意的逃避。原本一直以为,一个女人选择了穿高跟鞋,就无法顺利地在泥土地中自由地行走;选择了事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家庭。而像我这样,已经选择了工作,却又在无法顾及到家人和孩子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的女人尤其显得可怜又可悲,我时常自怨自艾,结果是于事无补,没能切切实实地照顾到家人,又荒废了自己的工作。杨澜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如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方法得当,可以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事业,只要我有足够的幸福力——发现幸福的能力。

  对,每个人小小的心灵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大的世界,而如何让我们内心的大大的世界绚烂多姿,五彩缤纷,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千万不要停下我们探索他人,探索世界和探索我们自己的脚步。地止与此,而海始与斯,让我们以凭海临风的激情,来期待美好的将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3

  暑假中在新华书店逛了逛,看到了摆在书店中心书架上最明显位置的这本《一问一世界》。作者的是名字是杨澜和朱冰,前者是比较吸引我的,但,关于杨澜,我都知道些什么呢?知道她曾创立自己的阳光卫视,知道她为申奥付出了很多还担任“申奥大使”,知道她是湖南卫视《天下女生》和《杨澜访谈录》的主持人,当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中引用她做主持人请别人回答的6个问题,现由杨澜本人回顾总结她入行20年的风雨历程。细细品味这6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睡觉?为什么总问女生这个问题?奥运能够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杨澜总能透过自己的思考来向别人发问,而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高端”人物。或许她并没有这个机会和各个国家的总统、政要来交流,但是应对人生的转折,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很幸运的被中央电视台辛少英选中去主持《正大综艺》。正是在杨澜自我说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辛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杨澜很顺利透过层层考试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1994年,放下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杨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对于她放下主持的工作赴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这一事令我敬佩,我认为当时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不轻易满足她选取继续出国深造。她的这个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回想我小时候的上学时代,好像个性的顺利,从小学、初中到教育学院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挫折,一向都个性的顺,而且我又是爸妈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开始,我也在朝着我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前进。

  待她学业完成时她在犹豫自己是去还是留,当时杨澜毅然决定要回国,正因她去意已决。回国后她给丈夫说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丈夫一向支持她并为他完成她的梦想: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刚开始的建立个性的艰难,正因人手、资金等问题磕磕绊绊,但是杨澜能够和丈夫一齐共同应对并和其他朋友并肩作战将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做的风生水起。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关键是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自己的心态以及应对这些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找根本原因、分析原因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在朋友、同事、爸妈的帮忙下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以后的几年杨澜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在家庭和事业上双丰收。她荣升当了妈妈,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之后的种种原因致使杨澜不得不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送给别人养育那么不舍。但是她并没有把这当做终点而是把自己的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保留下来,透过自己的发奋和团队的力量把这档节目力求做到完美、极致。整本书前面的三分之一都在讲杨澜是如何组织来自四面八方的那些优秀的制片人、策划、编导等。杨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透过她的真心邀请、热情的关心照顾,使得他们的团队充满了爱的力量。当她透过个人魅力将能用的优秀人才都安排得当时,她也在为自己的支持生涯积累经验,收获果实。她是中国首届支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得者。这和她的发奋、付出是分不开的,书中的好几个片段都在讲杨澜在赶往某地路途中的飞机、高铁、汽车上还在认真、专注的看着关于访谈人的密密麻麻的资料、故事。她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虽然有时我有些偷懒,但我坚信杨澜的专注会一向激励着我,在我偷懒时想想她的付出,我会内疚。

  透过她对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访问,我们能够清楚的记得杨澜专注的眼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枢纽,杨澜不仅仅展示了个人魅力,还向西方各国展示了来自东方中国的文化。最近几年也一向在关注杨澜,作为主持人的她,还荣获过国家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她在那么忙碌的工作中还不忘献出自己的爱心一向做着慈善,去汶川慰问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她还是我的好榜样。

  杨澜身上的美丽、优雅的气质,工作中发奋拼搏进取的上进心以及她兢兢业业、踏实诚恳的敬业精神将一向激励着我朝向我的目标迈进。记得最后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是她主持的某个颁奖礼,沙哑的声音、美丽的容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超负荷的工作肯定很累,期望杨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嗓子,美丽快乐将伴随她到永远。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4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略读了杨澜出道20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他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和她丈夫创办的阳光文化传媒,可以说是大张旗鼓的成立,甚至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有分部。前期的大量基金投入,让杨澜走了一个设备设施齐全的工作环境,加上她组建的“梦之队”,可以说是接近完美,《杨澜访谈录》作为阳光文化的王牌,杨澜更是一头扎了进去,功夫不服有心人,不久,杨澜的事业走到顶峰,收视率等指标均仅次于《凤凰卫视》可是,即使如此,巨额的开支难以平衡企业的维持,阳光文化一直处于负盈利状态,哪怕是丈夫吴征四处奔跑,筹集资金,也难以维持,即便如此,杨澜丝毫不减少对《杨澜访谈录》的资金投入,原创,高端,有品位,是杨澜追求的。阳光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上市的阳光文化不得不转手他人。可是,杨澜不变的追求,执着,让她始终未放弃《杨澜访谈录》,带着《杨澜访谈录》和“梦之队”,杨澜带着狂热带领着这个团队在艰难前进……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5

  近日,听说资深传媒人士杨澜,出了本新书《一问一世界》,没等到去书店买书在网上就直接阅读了。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读了这本书深有感触。《一问一世界》作为杨澜入行20年的回顾,立体展现了其20年的非常媒体生涯,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读了书的第一章节第一节“世有疑惑,必须发问”就让从事新闻工作的我,受益匪浅。在第一节,杨澜告诉我们,她从不爱提问,到有疑惑必须发问的转变。在本节,杨澜还列举了知名记者休伊特、主持人拉里·金等人是怎样克服困难,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优秀的媒体人的例子,让读者明白一个优秀的媒体人所要具备的素质。采访提问时,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其次,功课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影响谈兴。第三,当然是随机应变,灵活以对了。

  杨澜在这章节还告诉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自问的问题可能比问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简单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快乐吗?”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6

  在一开始书中就提到萧伯纳的话:“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能够创造历史的人士极少数的精英,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我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是要打理好自己的事情。

  杨澜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女性,正是因为这种非常自主的性格,让她赢得了进入《正大综艺》的机会,在那个年代那时社会刚刚经历动荡,气氛沉闷,人们厌烦了生硬的电视语言,希望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世界,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松心情,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个性。她就以清新、对新事物有种好奇的风格主持者节目,她就是在做她自己,又是在迎合时代的需求,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制作节目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做一些引导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做人何尝不是呢?先不说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出多么宏伟的贡献,在没实现前都是废话,最少要做好自己的份内的事情,给周围的人一个正确的印象、理智的引导。阳光卫视也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从国家文化的角度,阳光卫视不仅要让世界看到政治和经济发展中的中国,而且还要让世界看到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文化上的演进;第二,未来的电视格局应该是分众的时代,每个观众都有个性化的需求。阳光卫视致力于满足部分观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通过记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

  听到“双轨”这个词有点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在适当的调节下,生活和事业两个列车可以同时前进。杨澜不仅有美满的家庭,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自己的事业,一个成功的传媒人士。同时做几件事情是比较辛苦的,特别是要兼顾好母亲和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为了不妨碍胎儿的发育,杨澜头痛发作时都是苦苦忍受着;怀孕期间对牛奶过敏又时常呕吐,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都是呕吐后补个妆又接着忙手头的工作。我想换成是我的话,早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回家安心养胎去了,何苦受这份罪,我这就是小人物的想法,哈哈。杨澜的收获是“阳光卫视”成功在香港开播,这也是这位最美丽的孕妇最幸福的时刻。

  “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是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哪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都些人比较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价格,有些人却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索,也就有了天才少年和中年(或是老年)得志的区分,总有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才能绽放出人生的光明,不管是做以颗耀眼的恒星还是闪烁的繁星。

  惊讶于杨澜节目的魅力,总会能聊到嘉宾一些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她做节目一直都是坚持“人都不是完美的,还原不是简单赞美式的描述和概括,而是带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去解读嘉宾的内心成长。”这也是沟通的艺术啊,读到每个人的内心里。杨澜采访的都是高端人士,这些人都已经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在接近事业的顶峰并逐渐下滑回归生活,所以这些成功人士会看淡金钱、名利,更多的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7

  用了一周时间陆续读完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真的被杨澜的个人魅力以及她所采访过的诸多高端人物的魅力所折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就无比羡慕杨澜的这份工作,可以与那么多引领一个时代的高端人物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能那么近距离得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与风采,虽然杨澜更多时候是在提问,但相信他们的回答带给她以及我们观众的不仅仅是答案本身,还有由此体现出的嘉宾的思想深度及性格魅力,可能唯一缺憾的是由于嘉宾时间的限制以及作为一档节目对收视率的要求,给提问的问题本身带来了一些限制。但是杨澜以及她身后的团队的努力,还是能让我们在没一起节目中感受到嘉宾的魅力。

  看完了整本书,了解了《杨澜访谈录》的整个过程,从提问前的准备,提出的问题本身,到节目结束后嘉宾的回答给杨澜带来的影响,都让我感受到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魅力。虽然自己不可能进入这样吸引我的行业当中,但是我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交流中,需要从杨澜以及《杨澜访谈录》上学习的还很多很多,只有更多得探究如何与他人能更多的在心灵上进行沟通,才能在自己及对方的生活中多些理解,少些误解。即使对于平时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由于缺少这种沟通,我们可能忽视他们身上那些耀眼的闪光点,当我们发现时,才认识到身边的普通人并不普通。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8

  《一问一世界》今天看完了,放下书,我感受到了一个与我印象里有些不同的杨澜。合上书后的感想如下:

  1、这本书中多处看到人文历史与人性,秉承探求事实真相,留下一段记录,这是杨澜制作《杨澜访谈录》的所注重的。

  2、一个人做一件事,其注重的品质与做事风格会被人们知晓后形成其个人品牌,并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杨澜就是这样吸引了优秀的专业人士加入。

  3、一起做事情的人会因为个人的原因离开;也会因为发展变动有一些人离开。变动是难免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只要坚持仍然会继续前行。

  4、支持爱妻事业的丈夫是多么难能可贵。

  5、完整的女人有家、有事业、有孩子。杨澜并不因事业上需要而使一起干事业的女人放弃做妈妈,还会鼓励催促她们生小孩。

  6、做电视以收视率为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杨澜面对现实做出了多种选择。

  7、作为母亲在理解与包容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9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0

  彼得·巴菲特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杨澜说“我的好奇心无可救药。”这本《一问一世界》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杨澜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而展开叙述,中间穿插着杨澜自己的工作变动、生活感悟以及一系列的见闻。

  在所有的主持人中,当然杨澜更愿意自己定位为一个记者。杨澜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之一,淡定大气,知性广博。杨澜说“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选择,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诚如当年她辞去央视《正大综艺》栏目主持人,奔赴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就读,结束回来与东方卫视的合作,继而是阳光传媒创建、转手卖给更好的人,选择公益,坚持做高端的访谈,这样的选择也许是早先注定,也许就是杨澜睿智的体现。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一问一世界,让我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课堂也是由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而组成。这个问的技巧,问的主角,问的时间控制,问之前的设计,是不是需要自己在今后更加关注?现在充斥于我们的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在是太多,简单的那种白痴似的提问,是不是在无端消耗课堂时间?不尊重学生先前的经验呢?

  《杨澜访谈录》中的被采访者大多数是政界、商界等精英,时间特别宝贵,而且时间也是机密,不允许你随便乱问,因此整个团队的前期工作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是相当精到。如果在我们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也能够把有限的40分钟看得相当宝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展开提问,那么课堂有效度会更高,学生也会真正是主人。

  忽然想到上学期期末试卷中最后让学生提问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提问的质量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也许是学生对于试卷中提问的考试类型还不适应,但主要还是一个意识能力的问题。学生会这样,那主要的问题当然应该落在整个教育导向上。“好奇”是保持学习的兴趣源泉,因为好奇,所以会提问。一问一世界,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学者来说,一问一课堂,好好问,好好答。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1

  半个月前买的《一问一世界》,当时我同时在看三本书,分别是在办公室、厕所、卧室里抽空看的,因为白天上班一直比较忙,所以看得速度比较慢。再多翻看几页《一问一世界》的时候,我已被她深深的吸引了,撇开其它的两本书,专注于杨澜对电视新闻的这份执着,勇于选择,为了理想而奋斗到永远的书。

  看完这本书,才了解了60后杨澜接触主持人,选择深造,创造精彩的栏目,开办电视台,申办奥运,做慈善等等。她的事业是如此的成功,不仅如此,她的家庭也异常和睦,吴征一直都尊重、支持杨澜的事业,作为两个儿女的母亲,她是孩子钢琴课上出席次数最多的母亲。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业必须二选一,杨澜做到了,得到了。其中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杨澜访谈录》10年,杨澜把一个二人访谈节目做到如此高端,采访的嘉宾500多位,背后有一个旁大的团队,说其旁大,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对电视新闻的热爱、创新精神,他们就是个旁大的搜索引擎,为了能提出更优质的问题、带着问题找寻真相,坚持不懈的努力。团结可以将力量最大化,杨澜就是组织者。

  正是因为杨澜的对专业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怀有一颗善良的心,通过她自称记者的身份,转播给大家,也把她的成功分享给了我们,身受感染。我想赞美,却显得词穷。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2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想更加了解下杨澜这个成功者。我们平时见到的,是杨澜出现的电视上面风光的形象,而对于我来说,更想知道她背后的故事。果然,这本书写到了她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看完本书之后,觉得有必要写下她给我的几个启示。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让我充满着力量,兴许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我没有行动的动力。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在1994年毅然离开了让她成为的央视睁大综艺节目,而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放弃在美国电视机构做主播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建立传播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不顾怀孕带来的不便和危险而跑遍港澳办、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游说每位审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历史文化的专业化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正是因为梦想,杨澜才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而得以与全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斗智斗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杨澜访谈录》。无论如何,一个人没有了梦想,正如航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而变得目无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丝实现的可能,就请你坚持到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团队的力量。如果把杨澜的所取得的成就归于一个人的功劳的话,那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在杨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无名英雄,但是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在上海的团队,还是在北京的团队。每一个对嘉宾的问题,都是这些人物,如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不断收集嘉宾资料,然后经过整理,细细挑选才整出来的,所以每一个问题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当然在电视机前我们只看到了睿智的杨澜,却忽略了背后的英雄。

  背后的人。还有让杨澜幸运之处就是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吴征,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到阳光卫视,阳光基金会的创立,这些都离不开吴征的支持,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吴征的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阳光卫视创办之初,启动资金缺乏,卫视的运作困难,从商的吴征就拿出3500万港币与友利电讯联手收购了香港良记公司,并更名为“阳关卫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并且还负责与海外供片商进行谈判,除此之外他还请来了他担任香港亚视营运总裁时的老部下徐小明担任阳光卫视总裁,这才让阳光卫视得以运行下去。在阳光卫视收视群和收视率提不上去的时候,电视运作的资金越来越多而收益却远远不够,阳光卫视的发展步履维艰,关键时刻,吴征建议把阳光卫视的控制权转让出去,虽然就这个问题他们俩曾发生过激烈争吵,但最后为了阳光卫视的生存,杨澜还是服从了丈夫的决定,如果当初杨澜坚持只做纪录片的话,阳光卫视只会被商业市场淘汰出局的。所以,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是有个为他/她默默付出,时时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杨澜也不例外。

  ……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3

  最近,读了杨澜的作品《一问一世界》,尽管只读了一部分,我已经被杨澜的睿智所折服,对杨澜的敬意油然而生。读完两个章节后,我看到了这些光环背后她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无缘无故的,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第一章节“世有疑问,必有发问”中,杨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提问的重要性。在哥伦比亚读大学时,杨澜当时选的是一门社会学,她觉得做传媒的需要一些社会方面的知识,所以觉得每天上学准时到,作业按时交,老师附着的书也看,可期末的成绩却是B,她去找教授理论。教授回答道:“你的作业已经交了,但我想提醒你一下,因为你上课从没有提问问题,这样证明你的上课参与度不够高。”的确,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有的只是照搬模式,尽管疑问如影随形,也很少主动提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说,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善于发问,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提问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现代的社会中,善于发掘、思考、提出、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要做自己,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掌握主动权,多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的知识更多。

  在第二章节中,杨澜又说:“真正的成功,不是说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身边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的真正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赶路,经常碰到这撞到那,也不愿扶他们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景,我们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呢?

  读杨澜的作品集《一问一世界》,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对每个小小的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大世界,而如何让内心的大大世界绚烂多姿、五彩缤纷,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4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书名:书封面、封底实际颜色皆为藏青色,与上图稍有出入,由于藏青色和暖色调的底子不容易突出书名,所以书名处用亮色材质划出领域,其领域为斜方形,书名位于此内。

  封面:封面杨澜面部为暖红色,着纯白色衣服,且衣服具有明显的光影变化,丰富而不呆板,衣领飘飘往右下而去。衣服上之配饰颜色介于白色和暖灰色之间,亮度为高亮。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杨澜如作品一样至于封面。杨澜神态做低头沉思状,仿佛在对提什么问题在做最后思考、又或是回想往事、又或是低位进入人生思考,如做抬头状则味道全无。总之杨澜神态给人些许动感,其双目与麦克风有所联系。

  纯黑色麦克风位于封面三分之一黄金分割处,乃人物职业象征物,且更增加人物神态动感,杨澜之如漆双眼、黑色麦克风和白色飘飘衣领构成隐约三角形,封面有所动感且稳定。不是杨澜低头就是低调而是她的心放低了。此封面设计胜于《凭海凌风》远亦,《凭海凌风》望文生义与设计封面,一女抬头远眺,衣服飘飘,全是英姿勃发之色,那时杨澜冲劲有余而思想稍稚嫩。而此时小中见大,一封面而知杨澜渐渐成熟。

  封底:人物作退出采访状,着黑色礼物,持白色麦克风。此时杨澜之低头与封面之低头,境界不同,可全凭个人感觉遐想。晚礼服下摆极长,增加人物大剪影的感觉,与封面的人物比,其人物形象略显呆板,其原因之一在于人物的眼睛呆板了且无对话构图关系。

  问答设计:书名为《一问一世界》,杨澜知性,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知道全世界,她本意乃以“一”代替一切之问题,乃以“世界”代替被采访人和采访人的内心世界。封底对“一问一世界”做注脚式发言,正所谓有始有终。

  书内仍为暖色调,字体、留边适中,图片为暖色。书的关键部分到,书序撰写的好,但目录稍嫌不够简洁明了,这样也许可以给阅读增加情趣,但对我这样热衷获取信息量的人并不特别适合。

  整个书的设计,符合时尚标准,设计精细,不错。我个人建议,此书给我一种雕琢感,一种镜头感,杨澜始终放不下镜头感,未免美中不足。《凭海凌风》的设计不好,但那时杨澜人物形象稍有英姿勃勃的感觉,此时杨澜镜头感太强烈,我不知道真实你是什么样子。

  自然界之风雨之美就是美,完全不必解释和说明!所有对美的解释和说明多片面和局部。希望杨澜下一步书的设计能从雕琢之美达到自然之美的水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5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

  “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成功,才是正道。作文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6

  最近在书店无意之中看到杨澜和朱冰合著的《一问一世界》,便细细品读了一遍,只看了一遍难有深切体悟,叹息自己才疏学浅,但还是忍不住想浅略写写类似读后感的随笔。

  在这本书中,杨澜记录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怎样与电视结缘,离开正大综艺毅然出国深造,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和全体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努力,担任申奥大使,以及他眼中的传媒江湖。还有她与基辛格,克林顿,老布什,李光耀等世界高端人物的秘访艰辛。

  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澜对提问的把持,他把提问视为一扇窗户,打开被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提问为主,以提问为乐,有时候明知顾问,有时候旁敲侧击,有时候顺着问,有时候反着问,有时候挑衅着问,有时候话里有话问。正是这种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提问才造就了一个真实的杨澜,独一无二的杨澜。

  作为职业的提问者,杨澜的一对一采访更是难能可贵,对于每一次采访其实都是一次探险,是一次对人心的探险。所以每次采访之前,她都做足了功课,提前准备上百个问题。对于一个陌生人而且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坐在你面前,全方面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那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驾驭,更是对人性灵魂的挑战。杨澜的成功没有偶然,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杨澜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她是成功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她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作为婚姻家庭经营者,她是睿智的。优雅是学不来的,气质不是模仿出来的,喜欢杨澜也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她一路走来那种对人生的态度,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一问一世界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我们都是平凡之人,也无法和杨澜走同一生活轨迹,永远也达不到她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点滴的学习杨澜开始,学习她的激情,学习他的理性,学习他不断追求努力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特别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

  去石头上睡觉时,

  他就摆脱了某种惰性,

  而带来许多种可能,

  有一天,

  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相关文章:

一问一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8-03

《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07-31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07-18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08-29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08-17

不抱怨的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7-31

《不抱怨的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7-31

不抱怨的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07-31

不抱怨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07-31

《不抱怨的世界》优秀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