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4-10-30 09:57: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范文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1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3.用科学史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Crick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2

  《生命科学史》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展现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漫长而精彩的历程,读完之后,我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

  从古代文明对生命朴素的认知开始,那时的人们只能凭借肉眼观察和简单的逻辑思考来猜测生命的本质。比如古希腊学者提出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有些幼稚,但却体现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这些早期的思想如同点点星光,在科学的黑暗夜空中闪烁,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微镜的发明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伟大的发明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胞这个微小而神奇的生命单位,开启了细胞学说发展的大门。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领域。这一学说的建立过程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科学探险,科学家们在模糊的视野中不断探索、争论、验证,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来之不易。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起源。这一理论打破了当时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达尔文在面对众多质疑和反对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他的勇气和执着令人钦佩。

  在遗传学领域,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他就像一位耐心的园丁,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精心培育豌豆,记录着每一株豌豆的性状变化。他的发现虽然在当时被忽视,但最终成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石。后续科学家们在孟德尔定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更是将遗传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结构的发现就像是找到了生命密码的关键,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从基因层面去理解生命的奥秘。

  《生命科学史》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无数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的结果。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这些科学家们有的默默无名,有的名垂青史,但他们都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科学研究需要开放的思维、勇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科学精神,继续探索生命那无尽的奥秘。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3

  阅读《生命科学史》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它带领我沿着人类探索生命的足迹,领略了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和发人深省的故事,让我对生命和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展现了生命科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过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历史。在早期,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局限于直观的感知和一些基于哲学思考的猜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有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质的古老传说和理论。这些早期的观点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最初体现。它们如同孕育科学之花的土壤,为后来科学研究的种子提供了滋养。

  显微镜的出现无疑是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璀璨亮点。当科学家们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窥视到细胞的微观世界时,一个全新的生命维度展现在眼前。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想上的飞跃。细胞学说的建立如同在生命科学的大厦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它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生物在微观结构上的共性。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令人赞叹。他们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细胞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能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生命科学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物种起源》的问世,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达尔文通过对大量生物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这一伟大的理论,深刻地解释了生物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和适应环境的。这一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生命现象放在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框架中去理解,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并非是上帝的杰作,而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耐心、毅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为后世科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遗传学的发展则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悬疑小说。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那些神秘的遗传比例开始,科学家们就踏上了破解遗传密码的征程。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像是解开了一个谜题,而又引出更多新的问题。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水岭,它让我们真正触及到了遗传物质的核心结构。这一发现背后是科学家们跨学科的合作、大胆的假设和精巧的实验设计。此后,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新兴领域的崛起,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科学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生命科学史》让我感受到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学科和理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而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它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求知,向着生命科学更深处的奥秘进军。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如好奇心、创新精神、严谨态度和合作意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丹皮尔的《科学史》有感01-19

《生命生命》读后感03-09

《生命,生命》读后感04-28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09-19

生命生命读后感01-06

《生命生命》读后感【热】09-21

生命生命读后感(热)11-11

《生命生命》读后感15篇04-17

《生命生命》读后感(15篇)06-13

《生命生命》读后感精选【15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