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1-02-12 14:01: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后感2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尔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就必须体验。“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源自心灵地融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学勇气读后感3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道:“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

  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4

  这个假期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从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触很深,导言中关于心灵的讲解让我从不同程度和层面上认识了自我。

  本书通过很多个事迹来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从教与学的分析、从教师内心到教师灵魂的探索、从教育改革到现代优秀教学等等,让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师这个行业,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够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书中有讲到好教师的特点——热爱。是啊,一切幸福来源于热爱,热爱的同时做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学会付出。我们因为热爱教学,所以愿意更多的付出我们的心血去教学,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愿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环境,将工作带入到生活中,那我们的教学也一定是满怀希望与热情的。

  当然教育不仅仅是投入教学,更多的是感情,我们需要教学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学习和激活我们的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发掘学生的技能,通过无数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力等的积累,来最大化的发展培育学生。

  对于职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责任,对于我们与学生的感情,我们需要继续作出坚定的决心!

  教学勇气读后感5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以主体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主体中心说”呢?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后感6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7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8

  “教学真的需要勇气!”当我读完《教学勇气》掩卷沉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带领学生一同起舞。

  一、有勇气构建共同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

  《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课中的伟大事物无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孙建峰老师的“精神的礼物”等等。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二、有勇气去寻求“伟大事物”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总之,“让我们以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

  《教学勇气》如一拂尘,款款拂去我心灵上的尘埃;《教学勇气》如股清泉,饮灵魂的干渴之唇,劝慰不要分离,唤我返璞归真。《教学勇气》如一挚友,教我直面恐惧,保持心灵的联络,构建教学的共同体。

  教学勇气读后感9

  一个人成为一名好老师,势必会与教学产生这样的联系:相遇——分离——回归。——题记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老师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来理解我们所教的学科,认识我们所教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当我回忆我接触过的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许会像帕尔默一样,即使教了很多年书,当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时而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甚至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编织在一起时,我会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从而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不切实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过分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身心,从而才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达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教学勇气读后感10

  暑假中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这本书,我第一次感悟到,教学是需要勇气的。并将帕尔默的如下一番话作为教学的箴言: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教学勇气的追问,建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信念与教师的心灵有关。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如此关注教师的心灵,并以如此的方式进入教师的心灵。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引导教师返回内心,走向自我的书,是试图超越于外在的技术、技巧,而走向内心的书,是一本涉及到教师的灵魂奥秘的书”。帕尔默提醒我们。教学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乐事,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学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在他看来,任何一本讨论教师的书,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心灵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去探索教师的灵魂奥秘。

  提到教师,人们常常马上想到的是教学,是艰辛的劳作,进而联想到奉献精神,仅此而已。似乎“奉献或牺牲”就是教师全部的灵魂奥秘。在这样的灵魂世界里,教师的灵魂是圆满的、完善的,这样的灵魂始终流光溢彩。与此同时,教师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灵风暴常常遮掩在黑暗里,教师心灵中的软弱甚至懦弱,常常被视而不见。在以往,教师的勇气,是朝外的,是面对学生和教学之事的,因而是与自己无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失败,要无惧地面对学生的挑衅,换而言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外部”的挑战,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如何迎接“内在”的挑战,很少有人直截了当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内心,直面你的内心,透析精神懦弱、心灵浮躁、灵魂无根等种种心灵的缺失,将它们勇敢地挖出来,置于阳光之下,日日揣摩反省。

  在教学中,教师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些困境归结为外部环境,归结于学生,但很少归结于自身,很少从自我的角度去寻找教学困境的根源。我们缺乏面对自我的勇气,当自我受挫,遭遇伤害之后,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寻找可以疗伤的止痛药和安慰剂,然后把它们像膏药一样贴在创口处,像遮羞布一样遮挡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膏药下的伤口正在持续地腐烂,遮羞布里的隐私正在发生隐秘的癌变。帕尔默的意义就在于揭开了灵魂的伤疤,让丑陋的、腐烂的、触目惊心的伤口裸露出来。他以充满激情的理性方式对教师的心灵说了真话,这是一本说真话的大书。种种关于教师心灵的真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师具有对自我的恐惧,害怕打破心灵的幻象,害怕看到那个因幻象消失后裸露出的存在着种种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气。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是:教育者首要的任务不是塑造别人,而是重建自身。

  仅仅把教师视为“牺牲者”,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具有“教学的勇气”,如果同时牺牲掉的是返回自我、正视自我的勇气,如果这样的牺牲是以丧失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代价,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懦弱的牺牲和不道德的牺牲,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所言:“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如果教师敢于牺牲自我固有的种种幻象,敢于因承认心灵的缺陷而牺牲对自我的种种预设,敢于牺牲一遇问题就归结于外部因素的教学习惯,这样的牺牲,可以称之为完美的牺牲和有道德的牺牲,这样的牺牲,就是一种教学的勇气。因为,这种牺牲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价值就是能够滋养教师的心灵。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好的教学反而使自我的缺失弥漫扩大,从而变成对自我生命的伤害。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学而伤害了甚至摧残了身心的教师。好的教学之所以能够成全自己,滋养心灵,是因为教师将教学和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结合在一起,他不会只顾埋头于教学之术,而不顾教学之“我”,不会把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自我”割裂开来。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回到内心世界,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帕尔默看来,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教师把自己的灵魂状态、所教的学科,以及教师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其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师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他所看到的,他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相反,自身的不认同、不清晰和自身的四分五裂,是不好的教学的源头,是教师不幸的根源。

  能够进行如此好的教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帕尔默对此不吝笔墨:“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归根到底,好教师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帕尔默深信,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藏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这种奥秘可以解释教学为什么如此复杂: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两个过程如此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师的变化,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与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学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自我。当教师还不了解自我时,他也不能够懂得他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这种对自我的知识,不仅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很重要,对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无论“我”处在教师生涯的什么阶段,无论“我”教的学科多么学术化、专业化,“我”教的东西都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漠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对自我毫不关心,导致灵魂失守,如何去爱护学生的心灵?

  因此,教师爱的力量,首先来自于爱自身的力量。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获得这种力量的首要途径就是,返回自己的根基,在自己的根基上教学和思考。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一旦教师进入到了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师就可能重获失去的内心世界的资源和内在的力量。有心灵力量的教师,有完整心灵的老师,才会培育出具有内在力量的学生,才会教导学生获得完整的自我。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里读后感08-04

《花的勇气》教学实录05-17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5-17

《花的勇气》教学实录及点评05-17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及反思05-17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08-21

《花的勇气》评课稿范文05-17

精选《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02-08

《有效教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8-17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