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教学论》读后感

时间:2023-07-31 15:21: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 1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圣经》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主义,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口号。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解放,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改革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 2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己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中国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 3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的新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旧教育的方案。书中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等原则。因此,本书被誉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被视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本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泛智”的要求出发,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我是一名山区教数学的体育老师,通过自己对《大教学论》的学习及老师的专业的导读,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体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过分的关心智育的发展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体育得不到自然的开展。比如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教师被安排任教其它文化课程,即使上体育课也是不脏衣、不出汗、不对抗,学生的身体得不到自然的成长。虽然现在中考体育的分数已经和文化科目一样,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也只能盲目的训练考试项目,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也不是那么自然。自然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磨练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学生心理疾病也不容易发生。据调查发现在大学生自伤事假当中,没有一名学生是搞体育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慢慢的实现全民体育,全社会都能对体育重视起来,这样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学生们除了学校以外在自然的生活中体育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游戏不但在幼年时期重要,游戏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在上一节体育课的时候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整节课的集中,还会出现抵抗的情趣,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运动损伤,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恨学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好动。如果把体育的内容和游戏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这节课就会充满期望,其次学生能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参与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又在团结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意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我们不能把体育单纯的看成体育课,在学生生活中走、跑、跳处处都充满了体育,我们要把学校的体育遍布于整个校园,让学生们在自然无拘无束的条件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思考把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体育的存在,在体育课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学校自然的成长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学习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思想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去。当然,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没有也不可能把教学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是,他基于实践经验所提出的教学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教学工作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以后教学论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大教学论》读后感 4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

  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思考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导、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漏洞、不足之处、语言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可以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课外书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读课外书可以增添智慧。读课外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从三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三大教学原则特别著名。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演示乌鸦喝水的“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的场面,就是那节语文课,让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对语文充满了向往。开始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位语文老师。直观性原则带给了我极大的改变。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要是层次高了,学生就很难学会、学懂。比如现在总听办公室里老师说,有的孩子不懂二十四计时法,区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时间的说法和记法,还有的小孩怎么也搞不清人民币的使用方式等,我想这也许是教材本身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处于弱势。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大教学论》读后感 5

  《大教学论》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在1632年写成,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的创造性,正在于开篇就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即“《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全书共三十三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各科教学法、学校纪律、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组成和重要性,涵盖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奠定了今天分科教学法的基础。这一三百多年的教育名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惊叹、感慨、反思,笔者也来谈谈这本专著带给自身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做教育的人要有信仰。每种职业都应该有其特定的信仰,笔者私认为教育者的信仰在于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意味着不凡与创新,也意味着高贵和尊严。夸美纽斯在第一章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同时提到“愿它为一切教育的人的所做到,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的神性的完全实现。”夸美纽斯之所以如此强调人高贵性,实质也就是在强调教育的高贵性,因为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且“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中国一直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形容爱情坚贞的诗句来称赞老师,诚然,教师确实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是如果广大教师在岗位上都如此艰苦的话,恐怕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也会寥寥无几,所以夸美纽斯才说,要使教育者”领略到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

  第二, 教育者需要尊严和思想。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写道: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权,不需要什么优越感,不需要谁来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爱,自强,懂得怜惜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活出尊严;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的'高贵在于思想的独立。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称赞王国维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时又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这不仅仅是士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者的理想——一个教育者也许无法向他的学生教授什么是真理,却应该传递学生要有求真的思想。正如夸美纽斯所说,“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到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

  第三, 教育是一门艺术。中国人爱以“教书匠”称赞一个老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劳苦多年,实际上教育者不是缺乏的灵气的匠人,而是充满魅力的创造者。“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因此,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就论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的终极目标与今生的关系,即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恰恰体现了西方哲学“重思辨尚超越”的特点。人为了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人,为了追求超越价值,就只能靠教育去完成。由此可见,教育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教育者也不会只是一个匠人这么简单。

  第四,教育应该去做到相对平等。今天的女性已经在某些方面和男性拥有了同样的权利,比如选举权,比如说受教育权。中国的历史发展,尤其明清时期的礼教给予了女性极大的束缚,教育平等更无从谈起。而恰恰是同属于那个时期(大概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的夸美纽斯就已经提出了要“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虽然书中对于女性的教育观点——“使她们的诚挚与知足能够增进,主要的是一个妇人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使她们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女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拉大了社会阶层的差距,也正是教育缩小着阶层的差距,当然前者远比后者要明显。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产阶级家庭较无产阶级家庭而言,有更多的资金去投资教育;上层阶级较中产阶级而言,除了资金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丰富性。使教育做到相对公平,除了国家政府,还需要每一个有意识的人去关注和争取。

  第五,教育者与人生导师无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名人名言在笔者的小学时期就被灌输进笔者的脑子里了,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对学习的观点改变了笔者对教师的观点:学习是学生个人个人潜能的发挥;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即助人自助,学生之所以会认同教师的某个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不是教师以其惊为天人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的心灵,而是学生本身的认知的潜在性。因此,为人师表,首先得明白自己只是一个陪伴者、引路人。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位指点迷津的人生导师,学生也莫不能把教师当做崇拜的偶像,二者都是尘世中的人。

  《大教学论》读后感 6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xx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教学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精选11篇)11-23

长篇大论的近义词是什么06-30

论让07-14

论让07-14

06-05

06-28

论欲望05-14

论“问”05-09

论武侠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