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课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课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概括说,“大问题”重过程和理解,而“小问题”重结果和获取。
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不是“空”,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众神与巨怪的战争的故事07-14
神衹和神衹的战斗01-19
《神的一滴》教学反思精选05-29
《搜神记》读后感600字02-17
《美国众神》读后感400字02-10
梦神01-19
土地神03-26
苏教版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实录04-29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06-20
人和神衹的战斗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