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精选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精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阅读是人生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说读书的人,他们好奇心总是他们踏上书从中荒僻的小路,沿着这样的小路,四处寻觅被人遗忘的书本,并以此为乐了。我想他就是那样的一个人。在这本书,你可以看到这个内心极其细腻的作家如何去看待其他大家的作品。他对于畅销书的评价。
在他的时代,离一些很伟大的作家很近,甚至和他们交谈过。他在讨论他们那些作品,就如同拉家常一样,很容易都来辨别作品的优劣。这本书写的真好。
关于这些大的文豪,他们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经历波澜不惊,总是处于暴风雨之中。这样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材料。来写自己的文章。也让他们有更加细致的眼光去观察这些东西。
在哲学与人生这一篇章中,毛姆,谈他对一些哲学的看法。很佩服这一个作家。他研读过西方很多哲学家的著作,并且将它们融了自己的写作之中。他说。只有哲学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你永远不可能到达它的尽头。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多姿多彩,它真是了不起,因为它涉及人类的全部知识。他谈论的宇宙,谈论上帝谈论永生。,他们的理性功能和人的终极目的。谈论人的能力及其局限。如果有人带这个问题在这个神秘的朦胧而世界中游历,又得不到回答的时候。他就劝说他们心安理得地满足于自己的无知。他叫他们以退为守。并赋予他们勇气,他启迪人的心智,同时也激发人的想象。我觉得他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给予专家和学者。还多的深思冥想趣味无穷,借此可以消闲解闷。
我觉得哲学,伦理,人生,宗教。和每个人都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什么真善美,什么假恶丑。只有细读哲学,才能从中收获人生的哲理吧。因为哲学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的思想,从而叫人达到一个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没有恶哪来的善,很多东西都是互相转化的,只有才能告诉我们。
最后真的很推荐这本书,还有他这个人。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2
毛姆,英国小说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小说家谈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毕竟写得太过高深,读者会觉得你显摆,写得太过简单,别人觉得你没水平。而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阅读随笔》不高深也不乏味,关注着作品背后的作者生平,也观照作品本身,最后回归人性。
书伴随至今,不敢说读书万卷,却多多少少领略了书的风采,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读书取向。阅读真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不值得大肆宣扬,平常得如同认识的人惯常打了招呼说,你吃了没,吃了什么,仅此而已。现在,阅读这件事变得更自然而然了,不像以前,生怕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自己眼中的书奴,不敢在人前言说读书这件小事。毛姆在这上坦然得很,并不讳言自己阅读小说的目的是愉悦,“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读书应该沉浸式阅读,享受其中,享受自己的情感在行行文字间游走,这需要修炼,感受文字的美,而不是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抛却功利,享受文字本身及其营造出来的氛围。
毛姆的读书随笔,本身就是一份经典小说书单。字如其人,文字亦是如此,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创造出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毛姆从作者生平生活出发,再回到作品,观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描绘出了作家这一群体的众生相,也可窥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撕扯和矛盾在自己笔下的呈现形态。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作家也是艺术家中的一个行当,以文为生,以文为乐,孜孜不倦。
书中很大一部分书名见过但没读过,随意拎出一本都是可圈可点、经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的名著。很多时候,常常为经典所迷惑,似乎经典就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随意一个片段都是模本一般。经典说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好与不好,哪里好哪里又显得乏味,往往需要个人阅读之后去品评,所以,更应该本着一颗平等的心与作者进行交流,先撕掉世人给予的标签,再贴上自己的标签,我想,这是我读经典需要的态度。
毛姆提说,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这一部分谈到哲学、伦理、宗教以及真善美。毛姆阅读哲学家的作品,不是批判性阅读,而是如阅读小说一样,寻求刺激和愉悦,他对人性极其感兴趣,所以才会在阅读小说中谈到最多的是人物的塑造。毛姆以雷昂修士的话结束了本书,“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常常将顺其自然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我并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顺其自然,是坚守本心还是放任自流,这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更是一个无奈的借口。我的老师(篆刻家)曾不止一次说过,印人刻好印,书家写好字,这都是分内之事罢了。那这是不是也算是顺应了天性,找到了自己在这世界上最合适不过的坐标,从而创造了美?
毛姆读书随笔,虽不能完全独立于书,却也可单独成书,这并不影响阅读。但若是等到自己对经典小说均有涉猎,再读此书,那更是乐趣无穷,不得不说,毛姆唤起了我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似乎经典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3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与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与真诚言语交流的人才会打动人心。影响力来自对人心的洞察,来自对世界的理解与深刻的开悟,影响力是与众生的命运连同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要想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就需要在平时坚持这两个基本训练,你的影响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一、有深度思考能力
一个人的影响力与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如果夸夸其谈,但是里面没有料,我们依然无法说出内心一二三四来。
有思想深度的人,自然而然说话的分量也会很重。思想并不是先天的,思想来自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判断,来自我们内心的渴望,来自人心所所向。
比如马丁路德金他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影响力来自对平等的追求与渴望,所以才会在美国自由广场中说出,我有一个梦想。
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有大的格局观,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大众的命运,他们对人类有一种终极关怀,这种关怀能力让他们身上有一种担当与勇气,这是他们具备影响力的关键。
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具备影响力,我们最重要是放大自己的格局,跳出小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大众的价值连接在一起,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主张,这是我们具备影响力的基础。
我思故我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提升自己对世事的思考能力,去了解每个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你的内心才会有更多洞见,自然而然你的影响力就提升了。
最怕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眼里全部是生活琐碎的事情,自然而然看不到生活的全貌是什么。
更多关于自我成长与成就自己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专栏,成就最好的自己,从思维,心态,习惯,认知等各个习惯强化自己的认知,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有强大的信念,能够忍受孤独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羊群效应,讲述的是人在群体关系中,容易被别人带偏,最后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趋同。
如果我们想要在人群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如果我们急于求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可能内心就会变得迎合,忘记了自己思考的初衷。
猛兽常常独自前行,在人生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孤独是最好的增值期,一个人能够享受孤独,就能在安静中保持敏锐洞察力,去深入了解自我,保持清醒的意识,这是锤烂思考力最好的时机。
每个人都不要拒绝孤独,而是懂得利用孤独去成长。曼德拉曾经被关闭监狱的时候,漫长的时间依然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他明白,终究有天他会从监狱中走出来,这种强大的信念能力激发他从汲取书籍中的营养,持续壮大自己,对于他来说,深知自己会用自己的行为去推动社会成长与进步。
一个人要想成为内心强大与有影响力的人,必然不是轻易被人影响,他内心有着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构建,而且又符合潮流,他们用自己所学所思调动别人推动世界朝前走去。
三、有节制地说话,具有极大的慈悲之心
有影响力的人第三种能力是有节制说话。你会发现,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有可能越是口若悬河的人,往往会降低我们对其信任度,显得轻浮与浮夸。
相反有影响力的人说话重点是说话比较到位,他们懂得节制的力量。节制并不是想说就说,而是懂得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他们不会逞口舌之快,无意中可能触犯了别人内心的忌讳。
说话节制的内涵是把主动权归给别人,而不是喧宾夺主,抖落自己的机灵。在成长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该对自己负责。
说话最重要是点拨别人,但是对于他人来说,自己的人生依然需要自己做主,不说过多的话,就是让对方对自己负责。
有节制的说话,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一种尊重别人的生活态度,深知每个人的不易,内心具有极大的慈悲之心,才会懂得节制说话,这是内心的一种操守。
总的来说,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一定是具备这三个稀缺能力,有深度思考能力,才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
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才会拥有自己强大的信念与定力;第三个方面,则是懂得有节制的说话,内心具有极强慈悲之心,才会洞悉世间人情冷暖,看清人性的真实,说出最真实有力的话语。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毛姆,他将阅读视为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他遭受痛失双亲、同学嘲笑与冷落的痛苦日子里,是阅读为他筑起了一个避难所,正是大量的阅读,使他后来成为英国著名小说家。这本书像是他的读书随笔,也是一本阅读指导,我感触较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比如毛姆在介绍“怎样读书才有乐趣”这一部分中,提到选择书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有用或无用,而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些书可能不会帮你获得学位或谋求职位,但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让你在精疲力竭时有一处安歇之所,我想生而为人,我们可能会经历挫折、烦恼痛苦甚至是苦难的生活,我们渴望有一座避难所,阅读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他也提到了在阅读小说时的技巧:跳读,他形象地将这种阅读方法比作猎犬追寻狐狸的样子,读者就是敏锐的猎犬,而小说中让人感兴趣的情节就是狐狸。另外书中这句话让我感触颇多:“当你放弃阅读当作一种任务,而是当作一种娱乐时,你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会关心他们在特定的情形下的举动,也会好奇他们接下来的经历,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跳读。”由此我想到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是否可以放下执念,减少对学生的约束,不必设置条条框框及阅读任务,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读其中喜欢的内容,跳读精华,以点带面,尽情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乐趣。
毛姆喜爱阅读,尤其喜爱读名家著作,他在书中为读者分析了9位文学巨匠和11部文学巨著,并且将著作作者的生平、性格、以及八卦趣闻用诙谐幽默、犀利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来,使我们读起来兴趣盎然。通过读此书我发现,写出《红与黑》的司汤达其貌不扬,却有人生两大目标,一是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第二个目标是成为让女人为他疯狂的万人迷;《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年轻时生活无度,吃喝嫖赌,后来又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一生都在忏悔……当然,我认为毛姆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仅限于读这些作家的八卦消息,正如此书的名字《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介绍这些作家的经历,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不仅要了解“名著是什么”,更要了解“名著是如何成就的”,
“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即知人论世,我们在教授一篇课文,有时候学生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八卦消息更感兴趣,他们了解作者更多才会更好地理解课文,名著成就了作家,作家在著作中得到救赎,我们在读这些作品时就有更丰富的体验。
毛姆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没有人能做到只看一本书而知天下智慧,毛姆通过大量阅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阅读是一个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过程,当我们读书越多,就越会体会到知识的浩瀚与复杂,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还好,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书香集英?教师专栏每周推出的作品,让我们发现了更多好书,汲取了更多的精华,更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正如书中所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新的一年,让我们忘掉烦恼,用阅读开启新生活,一起向未来。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5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是一本毛姆读书随笔的书名。我纯粹是因为书名吸引过来的,阅读能让你从日常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有人说阅读有什么用?我想用庄子的话来作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不为功利的事。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在众多作家中,没有比毛姆更加适合的了。他讲述了狄更斯、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司汤达等文学巨匠的生平逸事,却又不神化作家,可以说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
很多文学爱好者和我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如何能成为一个作家?这本书可以作为你的参考。如果你身边没有从事文学的人可以给出你可行的建议,我想这个办法就是写,写作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你在写作的过程会逐渐有所体悟。
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观点,没有人必须要去读些诗歌、小说,以及那些被列为“纯文学”的书籍,如果你不享受这个过程,那么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益处。那些推荐的必读篇目,如果你不感兴趣也不要勉强自己去读。
有些经典书籍可以跳跃式阅读,诸如《追忆似水流年》、《堂吉诃德》,我在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也曾进行跳跃式阅读,这本书对《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描写太过冗长,即使跳过,也不影响你对情节的理解。
他认为将小说作为传播知识的平台是一种陋习,
没有必要要求小说家学贯中西,他应该对诸事都知晓一点,但又不必成为任何一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不仅没必要,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小说家们一直惯用某种特殊疾病作为搁置人物的借口,必要的医学常识是要具备的,很多作家都是弃医从文,小说中常有对疾病的描写。
注重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对小说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衡量一本好小说的标准之一是对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普通人都具有感染力,我有时也会看到对文学无任何兴趣的人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一段触动人心的话,真正的好语言是具有这样的魅力的。小说的文本叙述语言要达到相应的叙述目的和出色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设定,不可过分文雅。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一部小说越引人深思,就越优秀。通常经典书籍都具有这个特性,它们能波澜壮阔地反映所处的时代,成为时代的一个缩影。还有一个标准是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看下文的情节。
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只有短篇小说能做到这一点,它的主题单一、明确,它的篇幅决定了可以做到不删减。我很少主动去阅读短篇小说,看来这是被我忽略的一种文体。
他谈到畅销书的好坏,畅销书可能因为涉及了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因为色情,的确有猥琐的读者存在,也可能是满足了读者浪漫而冒险的愿望得以畅销。
很多自诩为知识阶层的读者不屑去读畅销书,而且认为无人问津的书才是好书。这是毫无道理的,需要你仔细辨别什么是好书,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成为经典。
简·奥斯汀给自己同样喜欢写作的侄女一个忠告:16岁之后再开始创作是个更好的选择,在12到16岁这段时间最好多读少写。我们往往阅读的是作家的经典之作,而并非他们的处女作,或许积累多了之后再写作是更好的选择。任何一个习作者刚开始创作时,总热衷于使用华丽的辞藻,生怕简单的词句会削弱作品的效果。实际上精美的文笔并非小说家必备的基本素养,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敏锐的观察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同情才是。 只有真正练习过,才能自然起来。
毛姆是这样谈论天才的“病态”的,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只有天才能够保持这种品行,因此我们对天才要宽容,不能过分指摘。
作家为了钱写作,便不是为了自我,这种愚蠢的言论仅仅说明他对文学史的无知。狄更斯与巴尔扎克也不把为钱财写作当作耻辱。“写作不为稻黍谋”的作家家境往往很优渥,他们不通过写作就有经济来源。灵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并不总是凭灵感写作,因此偶尔才会出现一篇佳作,要积累自己的学养,这样灵感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可写的素材。
我没有尝试过小说的创作,可我觉得这本书对写作者来说大有裨益。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来说,有的人给我文章的评论是会引经据典,这是调动积累的素材库的过程,当自己还没有能力讲思想完整地表述出来时,可以借用别人的话,也可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但是不要太刻意,给人“掉书袋”的感觉,最上乘的写作者是自己创作出优秀的话语,我一直朝这方面努力着。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6
很落地的一本书,讲大实话的作者。看书评类的书非常有助于种草或者拔草书籍,好书其实很多,但各有各的好法,一本书的长处和你想得到的刚好相匹配,这本书对你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最合适不过了。“在我看来,他们著作中的批判部分都是很有道理的,但其中有建设性的部分,虽然我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却总是让我难以心服口服。尽管他们给我留下了学识渊博、分类精细、推理严密的印象,但我总觉得他们各自保持的观点,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出于不同的气质”“我对人性极感兴趣,不同的作者以他们的自我揭示供我审视,这给予我莫大的乐趣。”
本书中,毛姆提供了他自己读书的一些方法。
1.书一大用处——找感觉,找状态。
“在早上,当我工作之前,我会先看一会儿哲学类或科普类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需要一个清醒和专注的头脑,这样做能激起我一整天的活力。当我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便想要放松。此时我倾向读一些历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一些传记类作品,以使我的大脑放松”
“每当我开始写小说之前,我就会再读一遍《坎戴德》,这样一来,我心中便知道明朗、优雅、风趣的语言该是什么样了”
2.跳读。
“我对在《红书》上发表的书单做了一个简短的注释:“如果聪明的读者能学会跳读的技能,他便总是能在阅读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读者知道自己本能所感兴趣的地方,于是遵循着本能去跳读,就像猎犬追寻狐狸的气息。”
这点启发了我,看书毕竟不是一个被动灌输的任务,没必要逐字逐句从头看到尾,应该学会从一本书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想知道的东西。当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跳读,这个要灵活运用。
全文读完,发现我在很多观点和感受都和毛姆相近,以至于看完本书心里并没有太大波动,只是有感于他的坦诚。
核心思想就是不造神,看着毛姆笔下的这些作家,特别有种真实感,他们不是被供上神坛的文学巨匠,一谈起他们的作品就一副顶礼膜拜的样子,他们肉体凡胎,真实的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说毛姆解文艺的毒真是没错。
另外没必要苛责自己去完美,愿意承接一份东西的好处时,同时做好准备承接它的负面,性格也是如此。对于完美的论述,十分同意这段话:
“从那些具有实验性的作品中,我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因为它们未达到十足的完善,给我的想象力留下更多空间。而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已完美得面面俱到,我能做的所剩无几,活跃不休的内心终会厌倦这种被动的沉思”
结尾一剂解毒剂“我很少能发现他们有让我钦佩的地方,他们虚荣而自满,不善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却鄙视那些谦逊工作的人。只因为他们读了一些书,看过一些画作,就以为自己要高他人一等。他们借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生活,还愚昧无能地鄙夷万物,贬低人类基本活动的价值。他们实际上和瘾君子别无两样,甚至比瘾君子还要更糟糕。”
总之,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尊重自己的感受。当然也不仅止于阅读。愿我们以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方式过出自己的style吧。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7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过瘾的书了!那天从网上买了毛姆的两本小说,当时看到有这一本,看到评论中好评居多,便加买了这本《毛姆读书随笔》。前几天终于忙里偷闲,先看了这本书,结果是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不忍释手,以至于前两晚熬夜把它给看完了。
很认同毛姆的看法,读书是一种享受与娱乐,当然这种娱乐是精神上的娱乐。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喜欢的书才会用心读,如果文字可憎,读之无味,那远不如花时间去散散步好了。
毛姆是个读书人,所读的书涉猎甚广,在这本随笔中,他主要记述了自己对文学名著及哲学书藉的体会。我觉得他像个文化导游,带领读者去拜访欧美文学名家,像狄更斯、简·奥斯汀、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一批十九世纪的大师。
毛姆以说故事的方式,将作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成就一一展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一系列的奇闻趣事,而且难得的是毛姆并没有给文学大师们作任何粉饰,树立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向读者揭示其真面目,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这对于读者去理解原文学原著大有帮助,而且他对作品的评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说出其主要的精神内核,风格特点,然后点到即止。
由于毛姆的文笔生动风趣,情感真切,叙述又逼真传神,所以真是好看!所以读他的随笔,不仅能获知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畅游,虽然他介绍的很多文学作品我并未读过,但是却生出兴趣想去一读了。
译者刘文荣的译笔特别好,晓畅通达,意韵俱全,难得!好读书的人不读这本书,遗憾。读书是一种享受,读这本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好读书、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8
最近读的一本书是《毛姆读书随笔》。自从看了《月亮和六便士》,我对毛姆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语言幽默风趣,思想前卫,好像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样,而且,他总能一语中的,直击心灵。这本读书随笔包含了毛姆关于读书的见解以及对名家名作的看法。书中第一篇就写到,读书是一种享受。其中有句话我很喜欢“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这是一本不乏趣味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近文坛上名气斐然的大作家。
我最喜欢的就是毛姆介绍简奥斯汀那部分。毛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简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其文笔就好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你交谈,事实上,作家笔下的伊丽莎白非常接近她自己。书中还罗列出简奥斯汀的一部分书信,读着令人忍俊不禁。比如“独身女子对于受穷有一种可怕的癖好,这是她不赞成婚姻生活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请想想,霍尔特夫人死了!可怜的女人,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不受人攻击的事。”“谢勃恩的霍尔夫人昨天生了个死婴。由于受了惊吓,比她预料的早了几个星期。我猜想,这是因为她在无意中瞧了她丈夫一眼。”“霍尔博士一身重孝,一定是他母亲,他妻子或者他本人去世了。”她有一张利嘴,有着不寻常的幽默感。她自己喜欢笑,也喜欢逗别人笑。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感到苦恼,反而觉得有趣,她真是个可爱女人。毛姆能够洞悉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毫不吝惜地赞美,也是令人钦佩。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9
黎戈在博里就这本书写了一个笔记:“我亲爱的毛姆叔叔”。这本毛姆叔叔的书我虽然比她看得早,却一直没动笔。头一次觉得她没说透,可能是自己此时此地的视觉不太一样的缘故。
毛姆写了六十五年的畅销书,对市场信息特别敏感,写东西也特别刻苦。据说,成名以后,某一天经过大剧院,那里正在上演他的一出戏,听到观众在落幕时雷鸣般的掌声,他老先生对着落日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下我终于可以从容地欣赏落日,而不用挖空心思想着如何优美地描写它了”。
因为有这些杂碎打底,书就读得比较另类。譬如他在书的开篇写“读书是一种享受”时,说“你最好还是随你自己的兴趣来读,我甚至都不认为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我自己就喜欢同时读四五本书,历史、散文、评论、传记、诗等等分开时段来读……”他这么写固然不错,但显然,他还是从大家都喜欢的视角在写。你看,他介绍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自己读了三遍,然后又说,我打算承认,他的书并非每部分都很有价值的,读者可以对其受当时思潮影响而表述冗长的那部分抛掉,真是蛮体贴人的。
随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读书”,第二部分“哲学与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方面读书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作家与作品”。第二部分里,毛姆先生写“真、美、善”的视角非常独特,也特别耐人寻味。
人们要使生活过得有意义,“真、美、善”是可以能达至这一目的的三种价值观。
“真”虽然排在最前面,占一席之地却是出于修辞方面的缘故。人们把一些道德品质,勇敢、荣誉感、独立精神等,划入真的范畴。毛姆先生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些品质大多只是人们为求“真”而自我表现而已,与“真”本身无多大关联。如果“真”是一种价值,那只因为它是真的,而并非因为说出“真”来是“勇敢”。若说“真”是一种判断呢,人们往往误以为其价值更多在其判断的独特,并不在乎它的“真”本身。就譬如说连接两座城市的桥,要比连接两块荒地的桥来得重要一样。若说“真”是一种终极价值呢,哲学家、历史学家往往争论不休,他们各持已见,相互攻讦。历来的事实是,说真话未必聪明,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大多人的理想主义,不过想借“真”的名义弄虚作假。写了一辈子畅销书的毛姆谈论“真”的笔墨最少,取了他简单陈述事实的观点。也由此可以窥见,他在这里所说的,也未必就是真的,他得考虑市场的视角。
“美”:美的情况稍好一点。在一位杰出小说家的眼里,美首先是一个句号。因之还是不要真正达到完美。完美无缺是乏味的。完美无缺就好比高山的峰巅,你一旦爬到山顶,可以做的事情就只是再爬下来而已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处处皆在的小讽刺:我们还是不要真正达到完美,虽然完美无缺是人人追求的目标。毛姆在随笔中引介的所有小说大作,没有一部是完美无缺的。说到题外,若要说完美无缺,我们的“红楼梦”堪称完美了,可是却也只有前八十回,就也算是有憾,不至于等读者爬到山顶后,仅止于爬下来而已了。
对美的评判从来没有固定标准,人的审美情感非常复杂。美感固然愉悦,是一种智性又充满感性的激越之情,让人宁静、温柔,充满幸福感喟,然而毛姆先生的最终观点,还是落脚到实用的功效。美感除非能提高人的品性而且能使人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好事,否则,再大的欣喜也是毫无意义的。他的观点就不是典型美学家指称的“为艺术而艺术”了。倾向于认为个人的审美陶冶,最好有利于性格培养,从而更适宜做出正确的行为。而艺术作品本身呢,“蜜蜂只为自己生产蜂蜡,并不知道人们会拿它去做其它事情”。
三种价值观里,善最有大众性,因而也可能才最具实用性。其实。盲目的善,也是很害人的。毛姆将善与爱合在一起。纯粹的爱与单纯的爱,亦即性爱与仁慈之爱很难精确区分。人生的大悲剧不是因为人会死,而是因为人会停止爱。两个情人之间也总是一个爱、一个被爱,正是因为这种不和谐,人们将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圆满的爱情。爱情能带来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爱情却难得无忧无虑。就好比人们常常在拥抱自己锁链的同时又怀恨在心。可是仁慈之爱就不然了。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宣称有其自身目标的价值,德行就是它自身的回报。善和美不同,永远不会达到尽善而使人厌倦。善比爱伟大,从正确的行为中表现出来。那么作为个人,正确的行为究意是怎样的呢?毛姆用一位16世纪西班牙宗教诗人的话作结,虽说人脆弱,也勿需将其视为畏途。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
在毛姆的笔下,他所引介的作品,个性却是要首先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看完他介绍的作家与作品后,无疑会让读者在读其介绍的读本时有相当大的指导与启发作用。首先,寥寥几笔,他就把作品的个性全部勾勒出来了。而且,作品的精彩与缺陷也全在他的笔下一一道来。再引介到作者其人时,你会知道何以作品会如此。当然,最有裨益的,莫过于他告诉你那本书要怎么去读,对那些写得不好的冗长无用的部分如何略过去,他知道作家何以至此的来龙去脉,读来自然是特别有趣味些。而他视角的客观与无情也让人读来倍感独特精彩。
他写巴尔札克文笔粗俗、为人粗俗,粗俗甚至也是他天才的一部分。巴尔札克极其单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甚至都说不上聪明,思想平庸而肤浅。然而,他却有一种非凡的创造才能,像自然力一样的创造才能。他极端自私,不讲道德,同时又不够坦率。然而,他要是很有节制、很有心计又很俭朴的话,又成不了一个作家了。他爱炫耀,喜欢奢华。他像牛一样地苦干,拚命写作,想挣钱还清债务,然而,还没等还清旧债,他又借上了新债。最有趣的事实是:他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作。
可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毛姆依然如故的观点: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札克,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部史诗样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彼埃尔和安德烈公爵,同时代表了托尔斯泰矛盾性格中的两个对立面。大凡有独创性的作家,其作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某种遭压制的本能、欲望、白日梦的升华,而当他们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这些东西之后,既然内心压力已经释放,往往也没有进一步行动的必要了。在毛姆的笔下,读者也能看到托尔斯泰的缺点与局陷。然而就是这样,才是一个小说家笔下的非常客观的作家与作品。
毛姆除了介绍到大部分伟大、激情的故事之书与其作者,他的“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也写得非常漂亮。简。奥斯汀没有写浪漫故事的才能,也不打算往这个方向努力。她出色的观察力和生动的幽默感使她从不耽于幻想,她感兴趣的不是不平常的事件,而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可是没有迭宕的事件,却丝毫不妨碍作品本身很强的可读性——比一些更杰出更著名的小说更有可读性。小说描写的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和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小说中没有发生什么了不起的事,可当你读完一页仍然情不自禁地翻过一页,迫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作品能处理至此也算是最有才能的小说家了。
毛姆先生认为,很多伟大的小说家都有趣味性、文笔和语法方面的缺陷,文笔精美并不是小说家应有的基本素养,对小说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像力、大胆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理解。
时下的日子,在读了毛姆介绍的二十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后,翻完读书随笔掩卷思索,你不得不承认,他对作家与作品的客观视角对读者会有一种特别深的触动。于个人的癖好,也许会重新找来奥斯汀的作品细细品读,把《呼啸山庄》一口气看下去,把普鲁斯特的那本大书看完。不过最迫切想做的,可能还是要把毛姆的《刀锋》找来一读,最好是原版。《面纱》已然写得很是好看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 篇10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
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
“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精选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分享相信自己是一座金矿07-21
夏夜是诗人的眼睛随笔05-23
《世界是平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08-16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04-21
名人阅读书的故事04-10
谜底是麋鹿的谜语精选10-18
谜底是乌龟的谜语精选10-16
架起一座桥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