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时间:2021-06-12 15:4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精选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精选7篇)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

  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已泪如雨下。仿佛记忆只停留在1958年那个夏天,39岁的玛丽恩,16岁的艾迪,4岁的露丝。玛丽恩因为两个儿子的车祸而久久走不出悲痛,对儿子死亡后出生的女儿露丝也不敢付出爱。16岁的艾迪是39岁的玛丽恩那个短暂夏天的情人。可玛丽恩说悲伤是会传染的,仍旧离开了他们。文中最打动我的是艾迪对玛丽恩的爱,他一辈子都在爱着这个女人的忧伤,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等待着她。艾迪没有去找玛丽恩,他一直在等着她放下过去回到他身边――玛丽恩离开时他以为她再也不会回来。直到将近40年后,76岁的玛丽恩回来,53岁的艾迪还像当年的那个少年一样,他对玛丽恩真挚的爱意和深沉的迷恋从来都没有变。

  那个时刻他想,时光不是不等人的,它会在某个片刻暂停,而他却用了40年去等待那个时刻。露丝4岁时被母亲玛丽恩抛弃,后来的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找玛丽恩,玛丽恩当初为什么离开她,玛丽恩为什不回来找她。直到后来露丝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再次找到真爱后,露丝才开始理解当初玛丽恩的离开。文中对各个主人公露骨放纵的性爱描述和悲哀萎靡的成长经历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现实的故事,直到76岁的玛丽恩回来,说着,“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艾迪和我嘛。”还和当年的那个夏天一样。什么都没有变。只不过玛丽恩用了40年去放下悲伤(但是她永远不会忘记过去),可她对露丝和艾迪的爱从来没有变。只不过再见时都已时隔40年,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对你的爱在心底珍藏了40年,宛若我生命中的固有的气质,它该有多么厚重呢?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2

  竟然把《独居的一年》看完了。基于欧文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作家,还有铺天盖地的盛誉,却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整个故事的线索,叙事的结构是没问题的,人物也算立得住,但表达真的是太拖沓了!也许是因为语言的差异性?翻译作品总是读起来有些不爽。而中文作品中经常有精准而优美的文字直击心灵。

  但这部作品中露丝的一对父母的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对于70多岁的男人和女人,在欧美作品中还是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性魅力,这大概在亚洲文化中很少见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大概这个年纪已经是脱离了性别概念的社会人了,而很多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依旧有充满活力和性吸引力的老年人。今天和高先生探讨,他说的一个观点倒是启发了我,除了文化历史的审美差异外,可能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若干年后的中国的老年人肯定和现在传统意义的老年人完全不同。那不就是我们嘛!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我最近经常想到,还有就是被Mr高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准备看看。

  晚上又想了一会儿,为什么觉得《独居的一年》没那么好看,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了呢。大概是书里的几位重点人物全是作家,所以对作家如何工作,作家如何生活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无论他们的创作源于恐惧,悲伤,爱情或其他什么主题,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既浪漫又独特的色彩。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家写字,就觉得墨水在纸上几根线条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最近看电影《无双》,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详细描述他们几个如何做假钞那段,如何打版,怎样调墨,寻找纸张——这种看起来特别专业,又特别陌生,真实细节堆砌起来的专业段落本身就拥有了强烈的美感。

  所以,工作多么重要啊,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深度爱好,他所专注的那个领域,就构成了他的气质。想起书里的一个段落,露丝小说里的人物被强迫去参加色情读物的烧书活动,女作家拒绝了,表示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所以不愿参与任何销毁作品的活动。

  “你首先是个女人。”狂热的邻居说。

  “不,我首先是个作家。”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3

  一开始看这本书,几次都想弃读,幸好终于读到了结局,看到了主人公们的完美的谢幕。看了90%我都没明白为啥要叫做《独居的一年》,现在感觉应该没有比这个名字更好了的吧。先抛开跨越种族的价值观来说,这本书情节安排、场景描述、人物心里、背景铺垫,都安排的很是巧妙,给欧文先生打call!主人公们都是小说家,对于彼此错过37年后的团聚可能都设想过上百种重逢、共处的场景。漫长的37年的分离、误解、猜忌、埋怨、憎恨、愤怒,都抵不上这独居的一年后的重逢、淡然、关怀、体谅、释怀、欣喜。这一年过得太长,但余下的幸福会更长。不像其他小说的结尾都是每个人都学会了成长也都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独居的一年后,主人公们都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跌跌撞撞,也都满怀希望的继续等待着、寻找着、爱着!

  当你找到了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你自己。[呲牙]仿佛天空有着从未有过的晴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明亮、舒心,有种抑制不住的幸福感!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4

  相对于本周的高考,我更倾向于写写关于《独居的一年》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它非常小众。

  故事中的人物跨越了两代人,第一代,一对夫妻,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一家人滑雪后,返程路上,而交通事故,死亡。这对夫妻就坐在车的后排,司机与副驾驶是两个孩子。此后,这位母亲,一生中都是阴郁,纵然她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也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到女儿而选择离开了四岁的她,离开了家。这个丈夫,他抑或难过,但是恢复的快,依然热衷于与各个有夫之妇、妙龄少女、中年女子的男女关系,而这位妻子,在她离开家之前的那个假期,被一个少年所爱,他几乎与她大儿子去世时的年纪相同,而毫不影响他们的忘年恋,而这个少年,此一生都爱着她,纵然一别,三十七年的等待,到了垂暮的七十六岁的她来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激动不已,而他,一生都是只和年龄大的妇女谈恋爱,对同龄或年纪小的,毫无感觉。

  当年那个四岁的女孩,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小说家,作品远销法国、荷兰等等,再后来,她成了妈妈,成了寡妇,就在当寡妇的一年里,她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原谅了没有责备的责备,再后来,她找到了爱,也成全了自己,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彷佛看到了她见到妈妈时的画面,虽然我想象不到四十岁美国女人的面貌。

  整本书,不沉重也不轻快,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娓娓道来的述说,更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它在告诉你,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去爱你的孩子,有时候,外人看似离开自己孩子的残忍举动,其实是她最好的保护,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在阴郁的气氛中,不想把不良情绪肆意地传给别人,这是我在那位母亲的不解行动中,读到的真谛。作为父亲,他给了女儿全部的爱,给她一个家,一个成长环境,而他却忽略了,他自己的混乱生活,给女儿造成的影响,导致她对异性的反感和排斥,甚至是对自己父亲的厌恶,虽然她爱他,但是少了些许尊重。

  作为一个四岁就不知母亲在何方,直至三十七年后才相见的女儿,她是成功的小说家,她是有着正能量的女性代表,在她的经历中,我看到了坚强,洒脱和大度的原谅。还有那个只对年老的女性感兴趣的少年,就连买房子,都在考虑,把原房主一楼的工作室,改造成卧室,以避免老年人爬楼梯的不便,直到五十二岁,他才又在十几岁那个假期之后再次见到了他的初恋,故事中那个因失去两个儿子而终身忧郁的母亲,他一生未婚,无子女,可见,西方人对这点的宽容度,没有人催他去正常的交往,正常的婚姻,正常的生儿育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去活着。

  不知作者为何把故事中的主干人物的职业都写成小说家,而且都还是不同类别的小说行家,我想,他可能要表达两个意思,一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那位父亲,虽然私生活混乱的令人咂舌,但确实是儿童读物的作者大咖,作品深受儿童喜欢。二写作可以让精神找到寄托点,比如后来,那位母亲写了一些列侦探小说,来麻痹自己,也许她的儿子只是找不到了,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清楚的看到他们没了;再比如,那个少年,他成年后的作品里,都有他初恋的影子,也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参杂了他自己的生活,让他的思念,流进也许哪天她可以见到的作品里。

  当你找到爱时,也就找到了你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5

  花了10几天,看完了《独居的一年》这本书。书封上村上村树的极力推荐的和豆瓣上的好评是我开始看这部书的唯一原因,可是进来之后,还没读到20%,我就觉得自己被骗了。

  文章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958年,1990年和1995年,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但是书名《独居的一年》看不出是哪一年,也看不出是谁在独居(仅女主角丧夫后自己独自过了一年,文中一笔带过)。不明白作者起名和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作者太过于啰嗦,极力呈现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的顶(是拱形)的,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是特别破坏想象力的事情。感觉几个字就能写完的事情,写了长长的`文章,比《清明上河图密码》内容少了太多,但是篇幅又特别特别长。

  作者的写作方式是,故事写到一个地方,就联想到一个毫无关系的事情,写了一大段又回来,感觉对故事没有任何帮助。之前出现的一堆人物,到后面,也就成了路人(比如露丝爸爸特德之前勾引过的沃恩夫人)。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竟然一致的都是作家,女主角露丝是,他的男友艾伦是(更准确的说是编辑),他的父亲最早就是,后来发现她离家出走的母亲也是,她母亲在年轻时候某个暑假和一起潇洒度过的艾迪长大了也是。除了有一小段,提到露丝和他父亲的壁球球友(律师)打壁球以外,整本书竟然没有其他职业。

  有人说作者作为一个男生,心思可以如女生一般细腻,我感觉不是,是无聊。拾之不弃,现在我可以深深的叹一口气,唉,终于看完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6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这是我看完《独居的一年》这本书后,很强烈的感受。

  《独居》一书,是我在好几次出差途中,断断续续看完的,而在看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关于爱欲,关于成长。当我在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里,我思考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轮回?就是被拘禁在自己的局限性中。什么叫解脱?就是从自己的局限性中跳出来。也许每个造物,该各安天分。又也许每个生命,悲伤或快乐都有自己的解读。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经历只属于自己的成长,那些你以为很深的伤口真的没必要掀开了给别人看,再亲密的人都不要,就让它结了痂随岁月尘封。长大,这个假以仪式感的服装,会用各种世俗来拘禁人,而以后的路,永远是奔赴自由之路。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地破茧而出。虽然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也远未完成。

  自由又是什么呢?是信赖自己啊!很喜欢《独居》一书,因为它让我读到各种不幸、自卑、愤怒的情绪之后,还有一条通往内心的平和、宁静的路。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7

  1 、有些东西,只要你等,就会回来。

  埃迪和玛丽恩的爱情依然让我感动,近四十年的等待,最终玛丽恩决定将自己无条件交给埃迪,她找到了爱情,也找到了自己。

  这样跨越年龄,跨越时间的爱,最近的热搜有很多,虽然有时我也觉得不能理解,可这样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2 、有些事,慢慢的,我们都会懂。

  露丝慢慢理解玛丽恩,理解她因为失去两个儿子的创伤而不敢去爱她,理解她为什么突然离开。而这样的场面戏剧性的也正是欧文人生的小片段,欧文第一次婚姻失败后,他的母亲就曾经拿出一系列有关他父亲的音像,希望他明白父母的婚姻。

  那些理解不了的事,就放放吧,或许某一刻,突然之间,恍然大悟了。

  3 、哪有不正常的人,只有忘不了的创伤。

  玛丽恩失去了爱子,不敢再爱露丝,怕的是再失去。

  埃迪总是留恋于年老的女人,是他爱的启蒙是玛丽恩。

  每个人心里都放着这样一个角落吧,落满了灰尘却无法清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的小蜜瓜》读后感01-20

一年级读后感200字以上03-09

《守株待兔》的读后感(精选17篇)07-25

《海的女儿》读后感范文精选07-24

精选《爱的教育》的读后感最新范文02-08

《中国神话故事》一年级读后感07-20

木偶奇遇记的读后感精选08-14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精选6篇)07-24

《海的女儿》读后感精选四篇02-08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精选7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