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时间:2021-06-17 11:11: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5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

  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警告。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在这里作者似乎认为以上种种症状都是自知的表现,应该给立个牌坊。不要误解,作者并不是赞成作死的忧伤,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伪文青们所谓的美丽的忧伤的,正如她在谈到不结婚时说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有多少女爱因斯坦,女贝多芬了……由此可见,作者焦虑的不是感情等儿女情长之事,而是21世纪世界之怪现状的焦虑。当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讽,同时也不忘对社会对女博士不公平的态度进行嘲讽,她是一个傲娇的美丽的女博士。

  送你一颗子弹,给你一个警告,在审视人生的同时,请你将你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都转化为生产力吧。如果这样,你必定走得更坦荡荡。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2

  最近读刘瑜的随笔,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一个旅美学者、一个70后、一个女人。一个学生。这个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读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尤其惊奇的是对于生活,对于政治,对于世界,她大脑中不时闪烁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三好学生,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去国外的机会。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下,十有七八本已丧失独立观点,转而成为整个体制的附属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为体制辩护,不为西方自由民主摇旗呐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内心灵魂的优缺点。好像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不为整个社会所动。但是冷静的表面,她对中国的未来应该是满腔热血的。

  不单单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灵魂的时候,说每个人内心地下。都有间歇性的热爱生活,间歇性自闭的倾向。在国外的生活应该是孤单寂寞的,她就将目光从外面收回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正是因为孤单所以有机会面对自己的不堪,种种的不愉快。自闭,自卑,自恋种种的小情绪铺天盖地。孤单会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减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觉分外的敏锐,加深了你的内心体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独的时候就是会这样,上帝往往会打开一个窗户,让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患有爱情饥渴症。正如一个人饿了几天几夜,即使是一颗烂苹果也是使你饥肠辘辘,辗转反侧。可是当你吃下那颗苹果,饥饿感消失了,你会发现这颗烂苹果比之于山珍海味确实很难令你满足,你就会懊恼不已,很难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后一句话说:“冲动往往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感,可是远离则往往是一种操守。令我感触颇深。

  读刘瑜的文章不是喝心灵鸡汤,我对心灵鸡汤有一股本能的抵触。那种往往流于肤浅的文字和讲课授道的傲慢感令人恶心。刘瑜的书就是一把小匕首,锋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觉到痛。她就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不冲动也不懒惰。脸冷若冰霜,心热血澎湃。这应该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对整个中国复杂反复的现状,整个社会变革的大潮已经拍岸如雷了,留给当权者徘徊转圜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时候往往考验一个人的良心。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已经令人懊恼,可是整天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优选择。还是希望更多的公共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探索社会出路,减少社会付出的代价。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3

  虽然老师一再强调要求我们阅读理论书籍,但是当我走进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忍不住放慢了脚步。书的封面是很唯美的一张插图,淡淡的几抹油脂,描出一幅简单但不肤浅艺术作品。我爱书,我承认,我不仅爱书的内容,更爱书给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感官上的。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之下,我毅然决然买下了这本书。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人有的事真的很令人绝望,生活总是零零碎碎、乱七八杂地令人厌恶。我们每天在寝室接触着我们的性格迥异的室友们,出门我们还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总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杂乱无章。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就是,在作者的笔下,被他审视的东西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到审视国家制度,细到审视爱情、电影和书,小到审视老鼠,甚至街上不起眼的疯老头。在他的书里,你不会觉得例子单薄,没有说服力,在他的书里,你看到了他引经据典的超强能力,更看到了关注民生、民情的热血情怀。

  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砖石,那么好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把刀。本书作者刘瑜擅长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每一小段取材全部来自生活,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年的累积的作品,所以每一小章节的字数内容长短不一,质量不均,或许还会随着社会形势以及荷尔蒙周期的变化和作者自身逃避生活的力度的起伏而有所变化。不得不说,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你也会本他的思想和心情带动,有的时候他的内容沉重,你会不自觉地紧皱眉头,有的内容轻松愉悦,你也很自然地放慢节奏。

  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刘瑜就好像一个大学生作家,他的语言能够深深走进我们的生活,在他的书中,写了很多我们大学生在校内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而这些刚好解决了我生活中的难题。他说,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痛痒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4

  《送一颗子弹》是出自于刘瑜之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xx—20xx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著,引人深思。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每天搭拥挤的地铁里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人群中匆匆阅读财经周刊。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工作。吃饭。工作。恋爱。吃饭。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5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6

  一周多的睡前阅读,非常配合地等待一枚枚子弹的穿行。然而,真实的经历并非万箭穿心般惨烈。

  最开始的时候,被文字所打动,随即就要开始乏味。不过如此尔,博客里的妙文多的是,文字游戏的戏谑,韩寒与李承鹏已经很好,俏皮话不能当大餐吃啊!

  继而,又被这个女人的个性所吸引,觉醒的女人本就不多,而且是如此自觉,如此独立,如此善思而忧国,的确是一个有性情的尤物,一个很难与现存人物归入一类的稀有品种。

  紧接着,又会觉得矫情。纯个人的体验,放在书里,让不明真相的人围观,多少有些误导的嫌疑。我们是抱着政治企图而来,冲着你刘瑜的辛辣时评而来,你时而怨妇,时而思春,琐碎到一闪念,跟那一方禁地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能不让人着急,能不招人埋怨?

  好在,前面掩人耳目的浑水一退,露出了晶莹的珠贝。临了的那几篇真的很好看,有新意,启迪思觉。“高手就是高手,功力还在,身手不俗,只是江湖险恶,不能过早暴露而已。”这是长舒一口气后的欢畅和欣慰。

  现在人人都在写,人人都能写,杂文随笔想让人觉得值,谈何容易?因此,后来者还是要慎之又慎,不可贸贸然。这本书要不是刘瑜不凡的才能,一而贯之的政治理念,以及深厚的理论学养,也完全可能跌向平庸的深渊。

  不过,我只是我,抱有执见,一叶障目,不能完全领略到他人眼里的风景。被子弹射中的快感,何尝不会是千变万化呢?想知道自己的尖叫是什么样的调门,还是立向前方,静待子弹穿过的瞬间吧。

  另,现在图书的尺度越来越大,不知应如何解读。是审时度势的进步,还是被网络、纸媒搞得焦头烂额后的疏忽?乐见的变化,可疑的动机,只好呼吁大家乘这当口多读几本书啊!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7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这是作者的简介: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xx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xx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8

  看完了这本书,里面有些句子是好的,有些观点是启发灵感的,不过为了某些句子某些观点去看这部书,不能说是完全浪费时间,但可以说是没有创造性的利用时间,读这本书更像是浏览微博,看了好几页,能看到一句值得再看转发或评论的,然后继续下拉滚动条。

  读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作者字里行间的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指的是作者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与表现的诉求,书中讲了好多作者的喜好如喜吃猪头肉,作者讲他是一个喜欢吃这等“俗物”又有一套保持淑女本色的方法,试着从字里行间告诉我们她的可爱之处,这种情节加在这本书里就有些赘余了,在我看来不搞笑不有趣,满足了作者倾述的需求,却被动的使我成为倾听者,类似的情节在这本书里有很多,读到这些就感觉一个人不停地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标榜着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听着的人却不厌其烦,就像文中写到的,你的个人经历对于别人不过是两个音节,素昧平生的读者,又如何对你不增加读者自身价值又没意思的经历感兴趣呢?

  总体上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的,如果恰好有富裕的时间,可以在碎片时间看完它并整理下作者叙述生活之外的句子,不过整理出的句子,也大都“观点多于道理”。

  对于豆瓣上的评分,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嫌。

  书名很好,第一次看见就被吸引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9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着,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着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0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1

  作者作为一个高端的知识分子,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什么大道理,而是很真实的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写到我心坎里去了,觉得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会这么干这么想这么做。

  学习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在以前我觉得作者这种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学习当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们一样呀,不学习就会焦虑,制定完学习计划又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只要坚持学习的想法,长久下来也会慢慢积累成长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书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强,会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想在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变得必要。

  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负担,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觉得自己这里比不上别人哪里比不上别人。我想接受自己这样的性格,不觉得自己自闭、内向是不好的。虽然我内向,但是我也喜欢美食、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内向和美好生活没有联系,开朗不代表能更好的体验人生。转变自己的心态吧!给自己一点赞美和信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2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3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4

  送你一颗子弹,很精彩!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5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世界现代上下五千年:第一颗原子弹05-12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一颗原子弹》12-14

《消失的子弹》的经典台词03-01

送你一个微笑作文03-16

让子弹飞经典搞笑对白语录有哪些05-18

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作文(通用74篇)03-22

送你一个月亮碗睡前故事03-07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同步阅读练习06-17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名师教学实录05-18

一颗蚕豆的睡前故事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