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选读读后感
论语选读读后感(一)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
论语选读读后感(二)
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论语选读读后感(三)
最近看了《论语今读》一书,刚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力,因为作者对二十篇《论语》逐一注解,分为原文、译文、历代注释、同时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读,或讲文本,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虽然我对孔圣人的话语不能理解得那么透彻,但也一些收获。我觉得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其中“仁”谈得最多。孔子一次次的对我们谈“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在其众多谈“仁”的话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仁者人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格之完善即为仁,在孔子看来,这种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当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仁者,这个仁者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还说仁者爱人,“仁”就是“泛爱众”,这种爱又是由亲朋之爱逐渐拓展到对他人的博爱的爱,因此,仁者,即爱人。虽然我对这位圣人讲得道理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作为教师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做重要的,即对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们不大声呵斥,而是温和地说一句:“相信你会努力完成的。”这就是仁爱;当生病的学生呕吐后,我们不去指使学生打扫,而亲身清理污物,照顾学生,这就是仁爱;当学生考试了较低的分数,其他学生讥笑时,我们能及时制止、批评嘲笑的同学,这也是仁爱。仁爱就是对学生的微笑,仁爱就是对学生温柔的眼神,仁爱就是对学生亲切的抚摸……只要我们心中对学生有大爱,孩子也会学会如何爱别人。薪火相传,爱才会传遍人间。
【论语选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1-08
《论语》论语学而第一08-02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08-28
《论语》论语·子张第十九08-01
《论语》说课稿12-01
论语的名言05-24
我与《论语》01-08
《论语》经典名句08-15
论语读后感08-23
《论语》的读后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