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1-03-22 19:11: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教师》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教师》读后感

《我的教师》读后感1

  老师是灯塔,照亮前方;老师是大地,哺育万物;老师是雨露,滋润幼苗。今天,我读了《我的老师》,对老师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中的蔡老师是个温柔漂亮的人。“她从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落在石板边上。”由此可见,蔡老师是多么爱自己的学生啊!我的数学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课上,她如果看到有人搞小动作,就会连走带跑地往他身边去,举起巴掌刚要打,却又笑着说:“下次不能再犯了啊!”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却不失老师的威严,又渗透着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沐浴着她的爱,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因为她爱我们,我们也依恋着她。

  文中的“我”梦游还想着去看老师,这表现了一个孩子对温柔又不失威严的老师的依恋。在放假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想起我的语文老师,甚至每天都会回想起那些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事。我们六年级不准上体育课,语文老师就每个礼拜给我们上一节,那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笑话,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在我们的笑声中,老师又给我们讲起了知识,让我们边玩边学,学得轻松。

  老师,您对我的恩情我终身难忘,我将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我的教师》读后感2

  作为教师,意味着做教师的要为了社会、为了学生、为了事业牺牲自己。可是当我读到钱老的“对得起自己: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这个小标题时,我心惊喜。怎么和“自私”的我想的一样呢,我的工作原则就是实现“师生双赢”。于是,我兴趣盎然的读下去。

  钱老先生引用马克思的劳动观来说明教师工作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异化的劳动”者,另一种人是“自由的劳动”者。前者是“异化的劳动”——是一种强制,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劳动时如坐针毡,爽然若失,不劳动时如释重负;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劳动”——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是为了满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才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

  我很庆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先生说的“异化劳动”者,我是“自由劳动”者。我喜欢这份工作,我热爱教育教学。我自己真的很眷恋三尺讲台,我也非常的喜爱课堂,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种自己那“三分田”。班主任虽然是“官虽小,责任无限大”,但是我喜欢在属于我的那“三分田”里,播种理想,播种美好,收获欢乐,收获幸福。当别的班主任嫌班主任费少而不愿意干或者是迫于学校领导的安排和要求而做班主任时,我则摆出一副即使没有班主任辛苦费我也喜欢干的心态。所以,班主任工作再累再忙再琐碎,我则乐此不疲。自然这份劳动真正成为我的一种享受和愉悦。

  钱老说,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培育学生的青春精神;其实,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滋润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师工作中不断得到创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获得了一种真意义、真价值,这时候,当教师就会成为你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生命的欢乐源泉。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单纯:“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因为我快乐,我需要,我找到了意义,做教师对得起我自己。”这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应该是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

  这些话引起我高度的共鸣。我深有体会的,我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着。每一堂课学生有收获,我也收获着;每一个活动,学生快乐着,我也幸福着;每一次谈心,叩开学生心扉的同时,我的心也敞开了;每一次交流,学生增长着才智,我也激活了智慧;每写一篇班级成长故事,我都幸福在字里行间里。在我日日的反省中,我都是这样质问自己,今天对得起学生吗?对得起自己吗?如果答案是“两者都对得起”,这一天我就非常的满意,否则我会深深地反思自己,第二天补过。

  钱老也强调了,“中小学教师永远是,并且只能是”春天的播种者“,而不可能亲自收获”秋天的成果“。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自然我们就收获了没有贪欲带来的快乐。

  做教师,虽然累但快乐着;做教师,虽然贫但自愿着;做教师虽然苦但幸福着!今生做教师,因为对得起自己,也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我生命欢乐的源泉。这就让我短暂的生命有了长久的意义!此生何乐而不为之!

《我的教师》读后感3

  最近,响应学校号召,开始读起了《我的教师梦》,钱理群老师的语言很朴实,很在理,犹如在你耳旁讲解。读到这样一句话,“请把时间和空间,请把生命的自由,还给中小学生”。我看了,觉得此话是在为孩子申讨自由。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是自己的自由时间,“被教师(以及背后的家长,各级教育部门、我们的教育体制)强迫着去应试而死读书,读死书了。”

  钱老师真是一针见血,就说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孩子的心声,如果没有现在的教育体制,我在联想,如今的90后,00后的性格是不是就会改变些。

  最近在教统计,我统计了喜欢各门课的人数,40个学生居然30多个人喜欢上体育课,我就问: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体育课?学生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因为体育课最自由,最轻松,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这个就是孩子的心声啊,但是我也只能听听罢了,难道我就能让他们自由了吗?

  不行,因为连钱老师这样的教育界人物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说说,我们一介小卒还有什么能耐吗?孩子,形势所迫,你们只能自己找自由了,不过,有个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读书的话,那上学也就是快乐的事,既然快乐了,不就感觉自由了吗?

《我的教师》读后感4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我的教师》读后感5

  最近,我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一书,李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取得了成功真是让人羡慕让人钦佩。

  说实在,现在的我们工作越来越熟悉,但是对教育的激情却没有了,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李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享受成功教育的秘诀!一起来分享!

  1、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永远保持纯净童心的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我们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让自己保持童心有很多种方法: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看他们喜欢看的书,和他们一起说一说对书中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对优美词句的赏析,会无形间拉近和孩子的心灵距离,也会让你自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有机会的时候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队伍中,放飞童心,感悟童真、童趣;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谈心……只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要去尝试,要把纯真保持到永远。

  2、要有爱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爱满天下”从师范起就一直陪着我们,但是,当我们从教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对还能像最初那样爱他们每一个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不再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开始慢慢喜欢成绩出色的学生;不再有十足的耐心,对学生也有了些许“简单粗暴”的痕迹;不再走进学生,与学生有了心理距离这种种表现都说明了,我们没有真正的爱我们的学生。只有对孩子充满了爱,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激情,才会取得成功。

  3、要善于积累智慧

  4、要加强阅读在书香满校园的学校工作,我们是幸福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

  5、要勤于写作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强调,“坚持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如果能够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挑战自我,在现有的基础上做的更好。

  守住自己的`教育心,做成功的教师!

《我的教师》读后感6

  最近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读罢,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李镇西老师朴实的言语中饱含着教育的热情,普通的教育事例中折射出深刻的教育哲理。字字句句如黄钟大吕警醒着我,把如井中之蛙的我拽出那方窄窄的洞口,才发现教育的天空那么蓝那么广阔。

  一、 爱,曲线地去表达

  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往往爱之深,但往往表达方式不当,给彼此心灵和身体造成伤害。可谓,爱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爱是有效的呢?想起了:寒风和春风比赛看谁能把游人身上的衣服吹掉。寒风越猛烈的吹,游人就越裹紧衣服。而春风月温暖的吹,游人渐渐的不由自主的脱去衣服……可见,良药是苦口利于病,但学生怕苦。直接赤裸爱的表达,对于脆弱、敏感、叛逆的学生难以承受。爱的起点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不着急,慢慢陪着学生成长进步。正如李镇西老师说“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之树必须根植与尊重学生的肥沃土地上才会枝繁叶茂。

  亲而显爱,爱而生信,信而树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失败的教育是,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因此,两点之间最短不再是线段。教育应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 努力做一个可爱且有智慧的老师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教育的观念也需要转变。学生较喜欢幽默风趣有童心的老师。因此新时代的老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时候,应摒弃教条、刻板。努力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风趣。所以老师要有教学专业知识外的大视野大智慧,试试恰当给也已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添几分轻松和愉悦。

  三、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良心工程

  月亮既然选择了夜晚,就不畏黑暗和孤寂,努力放出光芒,哪怕很微弱。

  骆驼既然选择了沙漠,就不惧怕风沙和干渴,坚持为行人带路前行。

  我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不怕清贫和心苦,矢志不移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我的教师》读后感7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师》读后感8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被喻为“蜡烛”、“春蚕”,这就意味着做教师的要为了社会为了学生为了事业牺牲自己。可是当我读到钱老的“对得起自己: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这个小标题时,我心惊喜。怎么和“自私”的我想的一样呢,我的工作原则就是实现“师

  生双赢”。于是,我兴趣盎然的读下去。

  钱老先引用马克思的劳动观来说明教师工作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异化的劳动”者,另一种人是“自由的劳动”者。他说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劳动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所从事的劳动,是“外在”于你的,还是你“自己”的?是“否定”你自己,还是“肯定”你自己?你感到“不幸”,还是感到“幸福”?你是“被迫”的,还是“志愿”的?你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不能自由发挥”的,还是“自由自在”的?等等。他还讲马克思说,前者是“异化的劳动”——是一种强制,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劳动时如坐针毡,爽然若失,不劳动时如释重负;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劳动”——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是为了满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才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

  我很庆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先生说的“异化劳动”者,我是“自由劳动”者。我喜欢这份工作,我热爱教育教学。我自己真的很眷恋讲台,我也非常的喜爱课堂,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种自己那“三分田”。班主任虽然是“官无限小,责任无限大”,但是我喜欢,我喜欢在属于我的那“三分田”里,播种理想,播种美好,收获欢乐,收获幸福。当别的班主任嫌班主任费少而不愿意干或者是迫于学校领导的安排和要求而做班主任时,我则摆出一副即使没有班主任辛苦费我也喜欢干的心态。所以,班主任工作再累再忙再琐碎,我则乐此不疲。自然这份劳动真正成为我的一种享受和愉悦。

  钱老说,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培育学生的青春精神;其实,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滋润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师工作中不断得到创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获得了一种真意义、真价值,这时候,当教师就会成为你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生命的欢乐源泉。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单纯:“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因为我快乐,我需要,我找到了意义,做教师对得起我自己。”这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这应该是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

  这些话引起我高度的共鸣。我深有体会的,我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着。每一堂课学生有收获,我也收获着;每一个活动,学生快乐着,我也幸福着;每一次谈心,叩开学生心扉的同时,我的心也敞开了;每一次交流,学生增长着才智,我也激活了智慧;每写一篇班级成长故事,我都幸福在字里行间里。在我日日的反省中,我都是这样质问自己,今天对得起学生吗?对得起自己吗?如果答案是“两者都对得起”,这一天我就非常的满意,否则我会深深地反思自己,第二天补过。

  钱老也强调了,“中小学教师永远是,并且只能是“春天的播种者”,而不可能亲自收获“秋天的成果”。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自然我们就收获了没有贪欲带来的快乐。

  做教师,虽然累但快乐着;做教师,虽然贫但自愿着;做教师虽然苦但幸福着!

  今生做教师,因为对得起自己,也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我生命欢乐的源泉。这就让我短暂的生命有了长久的意义!此生乐而为之!

《我的教师》读后感9

  作为一名教师,我当然更加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真是字字珠玑!朱教授对理想教师的概括可谓精辟而全面,每一句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之语。然而,在朱教授所描述的理想教师诸多因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试问自己,我所教育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够带去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惶恐之至。好在,朱教授的书及时提醒了我。于是,我开始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如何努力,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素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奠定作为一名对社会负责任的优秀教师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的教师》读后感10

  闲着无聊坐在电脑前随意的浏览,然后不经意地看到了《我的教师生涯》,《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当我看到这个电影名时就提起了我的兴趣,首先我也是一个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种由衷的热爱,再者现在表现一个教师的电影很少,物以稀为贵。于是怀着满腔的热情静静的开始观看起来。

  影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寂静山村的早晨。田野绿油油一片,山中小鸟轻叫,山中田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轻雾之中。很美、很静,似乎来到了一片世外桃源。静静田野的小路上出现了电影的主人公陈玉(梁家辉饰),提着他的手风琴和行李。远离家乡,远离初恋情人,远离待他如亲生儿子的老师来到湖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月亮湾开始他的教师生涯。

  1963年陈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校长并没有因为陈玉的到来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惩罚,看来小学对孩子们的惩罚是习以为常的。可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新老师的到来而有所改变自己的行为,上第一堂课就败下阵来。之后陈玉凭借自己的学识博得了孩子们的尊敬,渐渐地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陈玉是一个很普通的乡村教师,自来到月亮湾之后就再也没有没有回去了,城里有自己的亲人期盼他早日回去,甚至错过了和初恋情人小兰结成因缘的机会,没想到命运让他在山里干了一辈子,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由一个昔日的英俊小伙变成了白发鬓鬓的老者。

  陈玉对学生有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自他的内心,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并且每个学生永远都是他的孩子。当他的学生在文革期间排节目读错了字,当时劳教的他硬是走进排演现场给学生指了出来;当他了解到自己已经成家的学生家境贫寒,就将学生的孩子带到自己家中,并送孩子到少年宫学习声乐;当学生期待一身漂亮的演出服,他就带领孩子勤工俭学,编出竹篮竹筐卖钱......

  陈玉对教育有着不竭的激情。在月亮湾这所山间的简易小学他带领孩子们一起排场歌曲;他给孩子们讲述人体卫生的知识;他在退休之后还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青少年活动基地......

  两位老人相会依偎在电视前,看自己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演唱的镜头。学生的歌声在屋内飘荡,醉了两位老人的心,他们满脸的惊喜,不觉间竟老泪纵横。当初要不是陈老师的一再坚持,这个孩子哪有机会登上舞台?看到那一幕我感动了。也许陈玉就是如此:不是最主要的演员更不是出名的导演,然而却甘愿做学生最忠实的观众!对学生的关注决不会停留在任教的几年,一日为师,终生关注。

  电影的结尾很有韵味。步履蹒跚的老陈在月亮湾的一处风景前给自己留影,咔喳一声,老人的身影没有留下,只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老师不正是如此吗?一辈子的清苦,默默的离开,留下身后最美的风景。

  看了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能够敢于平凡,能够敢于一辈子平凡,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在主人公陈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良的师德师风,可以看到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崇高品格。总之,这部电影拍得真实、感人,表现出了平凡中的伟大,表现出了创作者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也使我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震撼!

【《我的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舍的我的母亲读后感02-26

我的教师梦励志文章06-27

教师读书读后感11-24

《高手教师》读后感01-29

《新时代的教师》读后感范文12-23

我要结果读后感04-21

我和我的祖国读后感800字08-13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04-13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01-20

《我的战友邱少云》读后感集合13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