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时间:2024-08-27 10:17:05 志彬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通用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

  初读《育人三部曲》是在今年的五月,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工作的繁忙,只是粗粗浏览了一番,并没去仔细领悟其中的精髓。暑假里,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气呵成,读到最后一页,静静回眸,感觉在书籍的游离之间,心缓缓轻盈起来,灵动起来。只知道,一页一页读着大师的笔迹,已不再象初次那样一捧起书来眼皮子就直打架,而慢慢沉醉在大师用心血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不思蜀,不知归路。不敢说,自己已站在何种高度,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和赞叹,给了我太多的敬仰与感动。我懊悔直到现在,直到工作了十四年后的今天,才依傍在大师的腿上,静静的赏读。但我也庆幸,十四年后的现在,我能有幸走进教育书籍的的海洋,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充盈自己日渐枯竭的大脑。与那些当了一辈子老师,连他的作品都没看过一眼、甚至连大师的名字都无从听说的同行来说,我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大师的爱崇高伟大,大师的爱睿智温馨,大师的爱是整个心灵的付出,大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里的第一部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一遍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一次次板着脸庞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一回回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末尾深情的说道:“……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灵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当他精疲力竭时,孩子啊,我就尽快到你们的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大师是执着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炽热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大师是痴情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深情地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大师更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能被学生一辈子如此牵挂、眷恋与信任。我立志要以大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幸福并快乐的好教师。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2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因为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办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似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3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4

  手捧苏霍姆里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读越喜欢,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曲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越读我心中越明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劳动首先用于培养“善良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孩子,他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个英俊的男孩,只可惜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无人问津,所以成绩有些差。他特别爱劳动,班级的卫生他抢着干,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到位,扫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尘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干干净净,去年加盖餐厅,学生吃配餐时,他每天中午带上从家里带来的塑胶手套和我一起给同学分盒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听他亲妈说,他在家也很爱劳动。我真心觉得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善良感动。可是,时间长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学习不好,渐渐地内心对他有些反感,当然他对我也生分了许多,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那天,当我读到《育人三部曲》的这部分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内心愧疚起来,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耐心的辅导他,心平气和的给他交流,交给他抄写的方法,那节课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所有的错题。

  临近复习,我想对自己说,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寻找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给他赞赏,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天!

  感谢《育人三部曲》,让我在美丽的季节遇见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5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6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会不会听,能不能听,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沟通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7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8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9

  《育人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公民的诞生》。“在少年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精神生活,会发生深刻变化。”这就更显出初中教育非常关键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是一朵花,它是否美丽取决于要怎样呵护他的成长,关心花朵的美丽是要在它绽放之前就开始的`。

  他说,人的根基是在童年就扎下的。他还说,我坚信一些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之所以头脑简单,情感贫乏,道德不坚定,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知识有限,思想修养水平低,不会从书籍中寻找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的东西。

  他所说的这些话,让我想到了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诚然,书像一季高雅的良药,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庸俗,战胜邪恶。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在培养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更应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那么,善良,勤劳,正直就应该是其根本要素。

  真正的善良不是标榜,而是发自内心要求自己去做美好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让人们做好事而不希望表扬”,便是这个意思。

  由此,对标我们平时的工作,应该朝着培养学生笃定纯净的心灵这一方向去努力。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0

  阅读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我仿佛踏上了一段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旅程。这部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三部著作组成的巨著,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苏霍姆林斯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他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教师应该用全部的心灵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内心的美好与潜能,并努力扶持其茁壮成长。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碰。

  《公民的诞生》则聚焦于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同时,他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作用,认为集体是塑造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重要环境。这让我明白,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给儿子的信》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的深情寄语。他以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念。他鼓励青年要勇于追求梦想,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过程,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育人三部曲》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责任去担当起培养未来社会的重任。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地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1

  再次品读《育人三部曲》,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的执着追求与生动实践。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生动指南。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生动的教育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小学阶段实施和谐教育。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灌输和应试。

  《公民的诞生》则进一步阐述了中学阶段和谐教育的具体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他提倡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的协调发展,认为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给儿子的信》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他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传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念,强调了和谐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鼓励青年要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创造、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育人三部曲》让我深刻体会到,和谐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方法;更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担当起培养未来社会的重任。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地践行和谐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2

  《育人三部曲》是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杰作,它汇聚了作者在教育领域的深刻思考和丰富实践,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三部作品巧妙地编织成一部教育史诗。阅读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和灵魂的'塑造。他认为,教师不仅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榜样。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用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和美好。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他提出,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并培养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同时,他还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能简单地追求分数和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引导他们成长,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3

  《育人三部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悟。

  首先,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爱所感动。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就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这种对学生的爱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倡导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和成长。这种教育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

  最后,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所感动。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教育经典。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汲取书中的营养和智慧,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4

  读完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部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组成的巨著,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他教育实践的生动记录。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被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无私的爱与奉献所深深打动。他强调,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学生深沉的爱之上,教师应将自己的全部心灵倾注于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教育理念让我反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是否真正关注到了他们内心的世界?

  《公民的诞生》则让我看到了教育对于塑造社会公民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年轻人。他强调集体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集体是塑造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重要环境。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给儿子的信》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深情寄语,也是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传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念,鼓励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担当责任。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也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育人三部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责任去担当起培养未来社会的重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 15

  再次翻开《育人三部曲》,我仿佛又一次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那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教育世界。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阐述,更是对教育实践的生动描绘,它如同一部和谐教育的诗篇,展现了育人的艺术。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他强调,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他倡导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感敬佩。

  《公民的诞生》则进一步阐述了中学阶段和谐教育的实践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他提倡通过集体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给儿子的信》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一代的深情寄语和期望。他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传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念,鼓励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担当责任。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也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育人三部曲》让我深刻感受到,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和谐教育也要求我们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的著作。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践行和谐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有感】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4-24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2-06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2-13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02-1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优秀09-16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02-0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5篇)02-0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精选15篇)02-10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310句08-31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