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腾讯传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13:15:43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腾讯传读后感 2

  初识腾讯,是在2002的时候来深圳的叔叔婶婶家玩,发现深圳这边流行一种叫OICQ的东西。出于好奇,便申请了一个账号,这个可爱的企鹅,从此竟然陪伴了我一直到现在。工作之后,因为在深圳(腾讯总部),也有幸对腾讯有了更多了解。曾经去腾旭面试过,去腾讯参观过。可以说,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腾讯,每天你都会花至少一个小时在腾讯相关的产品上。每天我需要在微信上完成与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在QQ上与同事传发文件,在微信读书上打发自己的碎片时间。可是对于腾讯这个企业,我却是陌生的,阅读完此书,才让我第一次进入了腾讯的世界:

  1、领导人。

  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可以说是企业的核心和精神支柱。他是这个企业的掌舵者。犹如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位伟大的掌门人。诸如苹果的乔布斯,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但是腾讯这位掌门人却非常独特,他低调且神秘,但是他身后的腾讯帝国,却是无比的强大和富裕。马化腾是潮汕人,有着潮汕人特有的敢闯敢干和低调务实的精神,外表文静,内心却刚毅和柔软。大学就读于深圳大学,这所当时并不出名的大学。他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白手起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商业帝国,也体现出马化腾骨子里的狠劲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志。马化腾的个人魅力,对于腾讯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产品至上的原则,极简主义的用户思维,以及对于互联网的洞察和把握,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他的性格中既坚持原则,又有像水一样的性格,能够变通和捉摸不透。喜欢天文的马化腾,低调谦和,像看待宇宙一样看待这个世界。

  2、创业期(1998-2004),腾讯是马化腾和几个同学包括张志东,曾李青等人一起创建的。

  创立之初只有5个人。在深圳华强北的赛格广场租了一个写字楼。把早期靠制作传呼机接入业务起家。通过中国移动梦网业务赚取了企业的第一桐金。通过QQ秀等创新,把QQ不断推向市场,迅速抢占市场,并在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上市成功。从创立到上市,这是腾讯的第一个辉煌的时期,中间有波折,有挑战。企业也曾多次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腾讯是幸运的,抓住了市场的救命稻草,最终上市成功。但此时,腾讯的.发展前进还是不够清晰的。未来的挑战依旧重重。

  3、发展期(2005-2009),腾讯将发展战略调整为:定位成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

  在这个战略的发展道路上,腾讯遭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第一个对手就是国际软件大鳄,微软。腾讯QQ与微软MSN于2005年开始正面交锋,开始MSN在母公司微软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迅速抢占了即时通讯的市场用户份额。并且联合新浪,雅虎等巨头对腾讯进行攻击。这个时候,马化腾坚持QQ免费的原则,顶住对手一轮又一轮强悍的攻击,最终实现大逆转,把MSN赶出了中国。这既是腾讯的胜利,也是中国互联网的胜利。在这个时期,阿里巴巴,当当,百度等同行也用几乎同样的方式(免费),击溃了EBAY,亚马逊,谷歌等国际巨头。这个时期,腾讯也向游戏进军,开启了腾讯现金流的大门,在广告收入了,也完成了社交平台的广告逆袭。腾讯的社交模式有别于FACEBOOK,却开辟出了中国市场的社交和盈利的新模式。这种模式领先于世界。

  4、成熟期:(2010-2016):马化腾的产品哲学,模仿与跟进,利用强大的用户运营能力和技术和资金支持。

  对市场上现有的产品进行跟进和超越。这个过程中,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市场空间被腾讯蚕食。注明的“3Q”大战,腾讯与360公司就QQ与360是否兼容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马化腾和周鸿祎这两位老对手打的难解难分,围绕着用户体验和用户安全,两家公司对付公堂。最后以一个戏剧性的结局结束。这场战役,是这个时间中国互联网的缩影,腾讯一时成为全行业公敌。以及后来行业分化成腾讯系与阿里系的对抗,都无不表明这个行业竞争的惨烈。经过3Q大战,腾讯也悄悄完成了自我的转变,开始向大生态,互联网加泛娱乐方向发展。更多开源和扶持中小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项目。完成对自己产品和经营理念的改变。微信的出现,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这趟列车的“站台票”。马化腾如水的性格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不断吸收各方的优点和优势。把这些改变注入腾讯和腾讯的产品。微信的研发,体现了腾讯管理的智慧。微信出现的同期,雷军的团队率先推出了米聊。而米聊出现后一个月,张小龙团队的微信横空出世,迅速快速抢占市场,一举击溃米聊和wb,一举奠定了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江湖地主地位。其实在腾讯内部,有至少3个团队在开发微信类似产品,内部的竞争机制,也催发和促进了产品研发的速度和效率。张小龙,这个从做邮箱起家的人才,在成名之后一直默默无闻。马化腾给了他足够的耐心和权力,让他自由的带着团队在广州发展,终于收货了奇效。也是马化腾管理哲学的良好体现。不拘一格的使用和管理人才。

  《腾讯传》的作者吴晓波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腾讯和互联网这样一类阳光下的新兴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道路,这有别于传统的企业的发展。看上去有些荒诞,但是却是真实的存在。在国家的大政策的扶持和互联网的红利下,腾讯这样的企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家和企业值得尊敬也值得研究学习。

  腾讯传读后感 3

  财经作家吴晓波新写的这本《腾讯传》竟然让我读出了江湖武侠的感觉。马化腾率领下的腾讯,犹如一个武林高手率领下的武术门派,从1998年创立门户,到如今成为武林至尊,其间经历的血雨腥风,坎坷磨难,读之,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白面书生一样的马化腾是怎么一步步成长的呢?合上书,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八个字:直指人心,唯快不破。

  马化腾从创业伊始到现在,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内心认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芳心,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他的一个主管曾说到,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作者问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了如指掌的?他的回答只是两点:一 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二 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这有点出乎意料。大家眼中,这样级别的领导,好像高屋建瓴,整天考虑的应该是战略。应该抓大放小才是。没想到还关注这样的细节。但是,认真想想,马同学实在厉害,他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不会考虑所有的细节,但是他考虑的细节都和用户体验相关。在核心的竞争力上,没有丝毫马虎。而我们平常人,可能连生活中的主要次要都分不清楚,所以每天忙忙碌碌,但却一事无成。

  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直指人心,在别的人还在研究技术时,他却是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去推动他的产品创新。

  正是用户不断的需求,才能使他不断地“小步,迭代,试错,快跑”。一件事不能出来就是完美的,但是必须快,快速的研究,快色的应用,有错也没事,敢于试错,不断创新,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唯快不破!

  他下面的一个从金山软件进入腾讯的负责人唐沐,描绘金山和腾讯的不同时说:软件开发常常以年为单位。但2003年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惊了——一个月一个版本!

  在早期的OICQ阶段,产品一周就可更新三代。而更新速度的背后是,马化腾的`勤奋。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吴晓波善于描述经典生动的细节,但正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了伟大背后的东西。直指人心,唯快不破是腾讯和马化腾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化腾就足以让我们敬畏了。

  腾讯传读后感 4

  看《腾讯传》是源于一个朋友在群里推荐听喜马拉雅FM里《腾讯传》,是一位女士读的,下载了前面的几十篇,在地铁上听了一下,顿时觉得值得一读。因为我看阿里的文章和书都比较多,但对于企鹅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两个月飞机上的时间都交代给了《腾讯传》,在看完了本书之后,仿佛和腾讯一起度过了外人看不清,但内部波澜起伏的十八年。回首翻阅,作为书签的15张登机牌所标记之处都是经典,忍不住赞叹吴晓波同学的精彩文笔。

  一个杰出的财经专家写了一家伟大公司的传记,这就是《腾讯传》。

  我对腾讯的了解始于QQ(估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和MSN同时间知道的,当时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主要用MSN当办公软件,QQ是作为传文件(尤其是广告公司的设计稿)的专项工具,当时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离线传输文件。

  再后来对腾讯有较深的接触就是微信了,2015年10月开始,从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创业公司,一下就被微信包围了,微信好友在3个月内,从200人到3000人,微信群也是从不到百个直接涨到数千个,好像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信息量中的90%来自微信,不分时间段的快速响应还是通过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怎么一下就成为了工作软件?半天不看,就有2000+条的微信未读,读微信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2点,枕边、马桶上全是被微信占据了,完全变成了被微信推着工作了,同时又是用微信推着别人工作。

  用微信体会的沉浸不正是和引起广泛争议的"英雄联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吗?这两款产品都是深深的反映了小马站长对互联网的理解:服务和用户驱动。客户沉浸其中而自不知,就是因为产品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不仅是表面需求,还有深层的潜在需求。

  略去小马站长的童年,技术擅长的马化腾在1993年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一款炒股软件(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买了5万元。这是小马站长的第一次大笔收入。

  直到1998年的11月11日,腾讯公司成立(突然觉得淘宝力推的"双十一购物节"和这个日子这么的巧合,看来好日子都是注定的)。一直到一年之后,他们造出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才算找到了一条与时间、与金钱赛跑的道路。

  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越来越大,到2001年,已经吃下了近1亿的用户,而且还在保持着每月吃下100万以上的新用户的速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和各种设备,腾讯也在这个时间段知道了VC的存在,并且幸运的获得了资本投资(正如一位咨询高人所言的:创始人的好运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只企鹅成就了腾讯,但腾讯养企鹅的过程绝对是艰辛的,给企鹅吃鱼很容易,但想让企鹅成为鸬鹚为你捕鱼,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不过,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不仅让企鹅为腾讯捕鱼,还给腾讯生出小企鹅,还让企鹅表演赚门票,与企鹅合影收费,看企鹅睡觉直播打赏等等。

  QQ又生的小企鹅,这就是微信,这只小企鹅的诞生和成长让腾讯在移动的时代获得了站票,就是靠这只小企鹅,腾讯在移动时代领先了阿里半个身位,也让我和全体国民一样,视力下降了不少。

  在《腾讯传》中的.精髓绝对是前言,其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

  对比阿里的模式,就会发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基本趋同的发展逻辑中的细微区别:腾讯是将产品放到第一位的,而阿里是将客户放到第一位的。这个细微的区别也就造就了两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不同,阿里是让客户定义逻辑的,它更多的关注底层技术,让客户有更多的发挥;而腾讯将产品做到极致,让客户只有想不到,没有玩不到。

  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领军公司,成为了BAT中的T,市值也一直比阿里高,但他真正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还是经历了3Q大战之后的战略开放。

  3Q之战是腾讯的第二次战役,第一次是和MSN的大战,凭借着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和快速迭代(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腾讯完胜MSN,还将MSN团队中的能人收到麾下,可谓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而3Q大战,却是弱小的360采取了偷袭的策略,用虚张声势的媒体舆论挑起了事端,再用如影随形的技术力量抢占客户,一下把封闭的腾讯打的措手不及。神秘的腾讯因为不够透明而被客户猜疑,这动了腾讯的根基!

  3Q大战让腾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这一战,真正纸面上的物资损失不大,但是对腾讯的冲击深入骨髓,小马哥的复盘找到了开放的钥匙,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十场神仙会,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既帮助腾讯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也是把腾讯向社会公开的过程,马化腾也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企业家,站在了聚光灯下。阿里的马云老师也不再孤独的一个人为互联网思维呐喊了。

  资本和流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投资人被分成了三个群体:腾讯系、阿里系、其他。凡是成为腾讯系一员的公司,都像阿里系的企业一样,有着使用巨大流量的优先权,这就给了入系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加快了入系企业的成长,加大了入系企业的成功概率。

  也正是因为腾讯和阿里的存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7年,吴晓波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传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9年后,《腾讯传: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也在吴晓波的笔下诞生!

  借用腾讯一位高管的话:"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希望吴晓波有更好的传记,更是希望中国再出现几个值得吴晓波用心书写的企业!

  腾讯传读后感 5

  颠覆

  可能是对吴晓波的《腾讯传》期待过高,看完之后感觉有些大失所望【在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中,发现书中还是有很多闪光点,值得反复咀嚼反复琢磨,之前是自己忽视了】。没有之前读《激荡三十年》系列和《大败局》系列的那种心绪跟着企业成败荣辱一起沉浮的感觉。自己觉得书里面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马化腾的几次发言,感觉这几个发言才是《腾讯传》最有价值的部分。除此之外,对我个人而言触动最大的是凯文凯利的一句话:“将来会颠覆你的,一定不会出现在你现有的对手名单里。”

  产品经理、用户体验

  腾讯从出生开始,从马化腾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马化腾也好像是最早提出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人。吴伯凡在几年前写过一篇名为《关于英雄产品的一切》的文章,在里面就提到:“四五年前,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谈如何做产品,而不关心如何制定战略,打造品牌,就会被看作是一家胸无大志的企业,企业的领导人一定会被认为是一个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小业主。而在今天,谈论战略已显得滑稽不堪。乔布斯在苹果大会上拿着一款新产品演讲的“范儿”,开启了一个“拿产品放话”时尚。那些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而大谈战略的人成了“反面角色”。”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

  腾讯是不断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不是先市场调查,或者公司觉得哪个功能好就推出去。而是先推出去一个不太完美的产品,通过顾客反馈和自己不断使用,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来更新迭代产品,而不是固执的推企业自己认为0好的功能。企业认为用户的痛点,不一定是用户需求的真痛点。这一点和乔布斯又不一样,乔布斯是说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需要他把产品做出来赶告诉用户什么是好。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观点,可以细细揣摩一下。

  腾讯的快速迭代是个什么概念,引一段书中的话给大家:“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所在单位处理事物效率。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面有三条自己也觉得有共鸣,但具体也还没有把握透。

  用户感知需求。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的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觉。而非图标和分析,来把我用户需求。

  海量的实践。产品经理需要开展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文化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腾讯传读后感 6

  书看完了,掩卷回想,理了一下思路,能留下的部分就是被拨动的,拨动的地方很多,突然有一种剧情感,一个文雅的少年怀揣梦想纠集了几个拥有各种能力得小伙伴,有的魁伟有力,有的聪慧机智,有的心思缜密...然后一起经历了感动,挫折,亢奋,落寞,焦虑,欣喜...百般味道,最终衣锦还乡,却发现人生才刚刚开始...

  还是写一些内心有所残留的点吧,这些点才是养分。

  一、先养起来的心态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切成功的起点是一个想法动手去做。在没有方向感,或者不知道做了有什么用的时候,“先养起来”除了是一种阳光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抛弃自我惰怠、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大多数人都有惰性,惰性的原因除了对事情难度的排斥,对舒适的偏爱,还有一个是与那些计划“先养起来”的人完全一致的理由,“不知道有什么用”。生活赋予生命意义,抉择赋予生命活力。

  二、每个人都嫌弃愚蠢的自己,羞于被人提及,经受不住外在的冷嘲热讽,为了让自己独善其身,往往会选择静观其变,这样也就放弃了体验自己成长的欣喜和打怪升级的快感。失败是成功之母,愚蠢是成长之肥。没有愚蠢的滋养,人是不会长大的,犯错误的多少,以及错误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在自己还可以犯错误的时候,多犯一些错误吧。

  三、秀才遇到流氓真是感到绝望,无耻者无畏,无畏是一种境界,因为它会打破边界,边界就是局限,一个比你更宽广的人跟你斗,你怎么有胜算。我不想做流氓,触碰边界,站在边界上眺望外部的世界是必需的。能看到外面,了解外面才有能力与“流氓”一战。生活主色调是平淡的,平淡会潜移默化的为自己筑起围墙,如何骑在墙头上?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四、工作内容,生活内容,关注内容会让我们聚焦在点上,这没有错,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过于专注会忽略很多对你更重要的东西。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估计小马哥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做错什么就把周鸿祎给招来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过于专注用户,专注产品,专注自己产品的整体性。世间经常恰恰是你觉得没做错什么却遭受了外界的非难,争论显得乏力,因为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在对你存在的抵触,需要解决。跳出自己的视角,多结善缘。

  五、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就像大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永远在不安分的涌动着,无论你多强大,永远会存在更强大,保持敬畏,保持警醒,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直保持紧张状态,会让人精神崩溃,如何保持敬畏的警醒呢?小马哥的邮件狂魔式的沉浸状态可以参考,没有什么比被喜欢叫醒的早晨更让人抖擞了,喜欢,沉浸式的喜欢会让人忘掉紧张,忘掉压力。

  六、小马哥跟“红衣大炮”交过手之后,思想确实转变了很多,变得很“开放”,不再纠结于自己什么都去做的状态,投资入股各行各业,也把自己定义为了连接+内容,这种转变也从原来的强敌环伺,变得四通八达,投资并不做最大股东的策略很有深意,把自己定义为合作者而不是取代者,当你释放善意的时候从概率上来说,对方大概率会对你增加信任,盟友的增加,一分力撬动十分力,百分力。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角色的混乱,母鸡不能报晓去抢公鸡的饭碗,狗儿也不能拿耗子夺了猫的营生,角色的定义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过...时间的轮替谁又说的准什么角色会一成不变呢。

  七、生态是书最后部分被高频提及的一个词,生态的稳定来自于多样性,多样性也意味着宽容和包容,容下自己的敌人也拥有自己的队友,打破平衡状态的是垄断,世界权利越来被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因为他们变得越来越大,权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权利的拥有者是不是同时也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它们并不捕杀所有的动物,饿肚子的时候才会发起进攻,而人类在整个进化史利用智慧获得的生存,机械工具的发展让人类突然拥有了左右地球一切的力量,人类思想的进化却没有跟上武器的进化,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让人对权利的理解进化到基因里。

  八、张小龙的成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沉寂并不是沉沦,加入腾讯后,他除了将qq邮箱做的风生水起,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其他建树,但他一直关注各种热点产品,微信只是在这个阶段被他发现并开发出来而已,如果不是微信,我相信在其他时间也会有其他产品被他发觉出来。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觉得自己是金子的人很多都埋在了地下,只有愿意把自己不断研磨,最后在大片沙子中反射光芒的人才会脱颖而出,成功不是没有原因,努力,不被认可时也不放弃努力才值得拥有成功。

  还有很多感悟,感慨,感动,没办法写完了,一本书让我对腾讯有了更多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腾讯的气质,我自己总结为谦恭也自信,专注也博爱,谨慎也激进。也许就是这种矛盾却适度的状态让腾讯达到了一种持之有度,八面玲珑的状态吧。

  腾讯传读后感 7

  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企业的传记,吴晓波老师作为旁观者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腾讯和那个时代。以往看得比较多的是创始人的传记,更多的着墨于创始人的思想和管理方法,普通读者往往只能倾佩、敬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花了两周读完的这本书,读完后立马将同时代的阿里、小米传记加入我的书架。平日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腾讯,可从没有去思考过腾讯为何会成为市值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公司?为何腾讯提供给我的这些产品都是免费的?为何腾讯允许一些小程序出现在微信,但与淘宝却不互通?为何会有中国这些优秀的企业腾讯、百度、阿里都是外国人控股,明明创始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看了《腾讯传》对这些问题有些明白了,但我还希望读读同期其他的企业传,以便能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

  虽是90后,但很惭愧并没有成为过腾讯任何产品的首批用户,这也就发现自己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开放性不够,也就属于引爆点后才会被吸引的那批客户,很难把握到流行。如果想在互联网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兑现方式,那这个毛病必须根治。下面说说我第一遍读完《腾讯传》的几点想法吧。

  首先是金融环境同步的重要性,因为我第一份工作是金融行业所以相对比较敏感。为什么说金融同步性?第一,是腾讯最初提供的一些增值服务因为没有合适的支付方式,只能借助通讯行业的电话订阅和短信订阅实现代收费,这对腾讯推出服务的客户就进行了限制,利润也被摊薄。第二,在最开始做QQ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所以就靠其他的业务养着QQ可是随着QQ用户的急剧增长,服务器已经完全不够,其他的业务利润也在下滑,找投资又因为看不到未的盈利方向,无人敢投。幸得当时的南非IH投资人有个习惯,到一个地方调研就喜欢去网吧看看占据桌面最多的软是那个,就发现了当时的QQ前身,拉了腾讯濒临绝境边缘的腾讯一把,才有了后的全民实时通讯QQ而这时国内还没有资本的.运作集团,所以当时的互联网企业都只能倚靠国外的资本支持,才能在全球互联网寒冬屹立不倒。

  其次,没有行业老大,只有全民公敌,赢者的诅咒各有各不同。腾讯在实时通讯拥有的用户无疑是全球第一,拥有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在定位"一站式在线生活"后,腾讯开始把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引了一片"抄袭"、"以强欺弱"、"封闭"等舆论声讨之声。在流量之王、资本热捧之下,创始人团队仍能不断向外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增长点才让腾讯的赢者诅咒只是停留在外部舆论。pn(马化腾英名)有别于大多数能言善辩的企业家,所以腾讯并不是他一个人思想统治的企业,他鼓励形成内生态圈,允许一定的企业冗余去形成内部的竞争和创业氛围。拿微信举例,当时很多公司都在集中精力推出一款移动端通讯工具,但腾讯内部有几款通讯工具在开发,只是用户选择了微信。

  最后,企业的最终价值是要能造福社会。腾讯拥有那么庞大的用户,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引导好舆论?如何尽其所能的连接一切提供便利?如何塑造一个健康自由的互联网世界?这些都是腾讯可以也应该去做的,所以在造福社会这条路上还任重道远。

  从它诞生到成长壮大走了18年,历经数次劫难,有那么几个瞬间就要破灭,也许是运气也许是实力它都挺过了。我们惊叹它的伟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低头看看自己,在失望气馁时,咬咬牙也许黎明就在下一刻,拼尽全力仍然不能到达,也许我们缺的就是一点运气。

  腾讯传读后感 8

  1997年,从深圳大学毕业4年后,26岁的马化腾在筹划创办公司之事时,我从遥远的县城,拖着大箱小箱的行李,在家人一路护送下,来到了省会城市武汉,毫无任何准备的,投入到了大城市的炫目生活。那时候一个人在外,和家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书信,有时候看着楼下门房电话机旁边一字排开等待打电话的同学,眼神里也都是羡慕,什么时候我家也会装个电话呢?公用电话、磁卡电话是那时候的热门通讯工具。“311,李倩,你家里给你打电话了……”宿管大妈在楼下冲着楼上的呼喊声,是那个时候寝室文化的标配。

  1999年,马化腾团队的OICQ正式发布之时,当他执着于寻呼机业务时,旁边宿舍最豪的室友,她带着爱华的单放机,腰里别上了一个开眼界的新玩意,BP机。有人找她时,就会滴滴滴滴的响个不停,BP机上会显示电话号码,她就去找公用电话回过去。后来又发展成了中文机,上面会显示留言:你妈妈叫你中午到小四川吃饭,类似这种留言。公用电话是学校周边小摊贩的必备家业,并且家家生意兴隆。远方的亲人、异地的恋人、外地的朋友就在那样的大庭广众之下,在后面一排人的期待中聊着自己的知心话。

  2000年上半年,突然一下,同学中就流行起了OICQ,在同学们的鼓动下,花了一天的生活费10元钱,在网吧玩通宵,白天可是3元一个小时。第一次有了QQ号码,整晚眼睛直直的盯着屏幕,满怀期待,等待屏幕上每一个字符的出现。还用蹩脚的英文在ICQ上注册了号码,和电脑那边澳洲的朋友聊中国的长城。第一次和千里之外的人,通过电脑时时联系,兴奋的整夜没有一点倦意。也有开玩笑的同学在QQ上假装陌生人,和你聊了一晚上,你才发现他就坐在旁边的电脑上。这一年,第一次体验在电脑上即时聊天的乐趣,它可以跨过山和大海,还可以穿过人海;这一年我有了一个8位数的号码;这一年宿舍有了201电话。

  2001年,我的家里装上了电话。同学们在卖给了中国人的校友录上,注册下了我们的班级。考研的同学早出晚归,我和其他同学一头扎进了找工作的大军中,我在简历上留下自己的宿舍电话和QQ号码,然后定期到网吧看看有没有留言。201电话是我们宿舍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它从晚上8点左右一直工作到12点,熄灯后还有话要说的,会扯着电话线在门外悄悄的说,走廊上总有几个人一直煲粥到很晚。毕业留言册上一部分人留下了手机号或者家庭电话,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QQ号码。毕业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打闹着,哭泣着,拥抱着,然后,像花一样又散落在了天南海北。

  我们渴望与家人与恋人的紧密联系,我们渴望相似的人能随时交流;我们随波逐流的`加入了QQ大军,加入了校友录大军,加入了QQ群,我们想做的只是随时联系到对方。于是,2011年,所有的大学同学在QQ群上聚齐。

  伴随着我们分离与团聚的是马化腾即时通讯的梦,他的梦为我们架起了沟通的桥。那个曾经听到滴滴作响的声音就有害怕的腾讯团队,曾经不知路在何方的马化腾,曾经吸粉无数却又无人投资的小企鹅,曾经被告上法庭斥之为抄袭的OICQ,一路狂奔的创造了超过一亿人同时在线的纪录。还在微信聊天和微信支付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低调的理工男们就这样在一个个微小技术改进中,在一次次用户的细致体验中,从吸粉赚吆喝走上了一条免费用户为基础的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让对手望尘莫及。

  腾讯传读后感 9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这是马化腾对早期团队运营腾讯公司时最客观也是最直接的概括。

  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如果当年的自己在另一个领域发展定能有巨大成就,这也是我阅读《腾讯传》的原因之一。我对自己的人物设定是在书中的背景及年代中,我将与丁磊、马化腾等人争相厮杀,结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却发现,倘若设想为真,自己早已被杀得片甲不留。

  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在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时代。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了解整个互联网的大背景,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这些互联网企业影响的。包括阿里的马云、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小米的雷军,乃至微软、苹果等国际公司,都被作者以时间为主线,不断穿插在书中,形成一个立体的时代影像,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看着群雄并起,策马逐鹿的互联网竞争,让人不禁热血沸腾。这些人,在你毫无察觉的状态下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你不会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不再排着长长队伍去现场买电影票,出门不用在路边傻等着出租车的到来,甚至买一个煎饼果子时都习惯用二维码付款。渐渐地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在想办法改变世界,与此同时,又有一些人在想尽办法适应改变的世界,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后者。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回家,发现我家老爷子正在玩欢乐斗地主,还时不时的喃喃自语。家母像训斥孩童般喊道“六十多岁人了,你就不注意点自己的眼睛,视力都开始模糊了自己不知道啊”。无奈下,父亲只好躲在被窝里继续搞他的斗地主革命,耳朵还得时刻注意着母亲潜入脚步声。这时我发现,这些互联网企业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包括父辈们在内,他们同在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从1998年公司创建到现在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被无数人诟病。有人说他只懂抄袭没有创新,有人说他只会靠游戏产业赚钱,人们一边斥责着,一边开心的用着微信付款结账,手指还不停的在“吃鸡游戏”画面上舞蹈着;就好比你口中大骂着食堂厨师做的红烧肉没有营养,但你却丝毫没有住口不吃的意思。

  读过《腾讯传》后,不能保证你对腾讯的'态度发生变化,但至少,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支配的。

  你定然回忆不起自己什么时候买的第一套QQ秀、第一次注册腾讯会员、第一次在QQ音乐上付款买歌只为送给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士。当然,你更不会清楚当年的“QQ农场”是其无意中发现的可以让人们心甘情愿付费游戏项目,所谓的“彩虹QQ”只是企业之间窥探用户数据的一种方式,“3Q大战”是两家互联网公司为了霸占你的电脑而展开的商业竞争,雷军开发的“米聊”要比“微信”早了足足一个月,最后却被彻底挤出站台……

  褒也好,贬也好,太阳仍然照常升起,月亮依旧阴晴圆缺。对人们来说,最难的事情是彻底认清自己,然而人们却坚信自己能够一眼洞穿他人,写了这么多不是让你更加了解腾讯这各公司,而是想让大家认识当时的自己,看看自己是如何在抱怨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所支配的。

  在阅读时,你会不知不觉地顺着书中的事件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找到一些自己青春的影子。而此时此刻,电脑上一只胖胖的却怕冷的企鹅,围着一条厚厚的红色围巾,正与你四目相对,把你带回十几年前,去感受那自己都已经记不清的匆匆岁月。

  腾讯传读后感 10

  年前被《腾讯传》这本书炒得沸沸扬扬,我没有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生,手捧腾讯传勾勾画画。那会我为轻装简行背着一个大背包,连衣服也没多带,包里装满了我工作第一年为家人买的礼物,此外就是手机里一连串的电影电视,眼睁睁看着别人捧完一本又一本书,应和着火车的长鸣声,昏昏欲睡。

  读《腾讯传》之前与朋友说起,朋友手贱给我搜索了连篇书评,书评褒贬极端得厉害,朋友说:这样不好,没看书先看了书评,这就先入为主了。但看书还是有趣,通常我看书喜欢边看边吐槽,看完吐槽完也就全忘了。

  尖锐的读者们对这本书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虎头蛇尾。这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好,大家都是公认的,后半部分却说成了一种堆积,名言警句、事实片段,以及大片大片演讲稿的引用,干巴巴的信息罗列,与前半部分小说形式的`语言风格和煽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时下最热门、发展现状一片叫好、发展势头也最猛的微信的一笔带过,也为人所诟病。

  不过看完全书,我想了想自觉或许明白了些:《腾讯传》是从2011年开始准备、采访、着手的,一直准备了5年,原定2013年出版一直推迟到2016年年底,才算“勉强完成”。而微信是从2011年才推出的,这期间微信发展迅猛,作者根本来不及采访、应对、整理、构思。并且对于本书后半部分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作者也根本无法用如今看10年前一样,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地分析、阐释。

  它成长得太快了

  此外,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的速度。

  18年,腾讯从一个活不下来的公司,成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只用了18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我国从寻呼机遍地,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腾讯从对寻呼机的开端创业,到如今的互联互通平台,只用18年!然而回首往昔,寻呼机的年代,仿佛是一个世纪前一样朦胧而遥远。

  这真可怕,世界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发展得太过迅猛,互联网自身发展得太过迅猛。这一二十年,如同他人走不完的一生。18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如今可以说已经没有一项确定的技能或知识不会被淘汰,就像人类一直担心着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将自己推向灭亡,古时候可能会种地、会织布、会打铁就能保证一生不饿死,可现在谁能确定的说所学的技术在18年后还能用得上。

  多少学科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多少技术在这些年已被淘汰。算了算,18年后我42岁,重新学好像太晚,安于坟墓,好像又太早,着实尴尬得紧。

  腾讯传读后感 11

  认真地读完了吴晓波的《腾讯传》,读的我热血沸腾,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我的内心深处蹦出两个字——江湖。腾迅1998年成立,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成长为市值过万亿、净利过百亿的公司,而且仍然具有无限的成长空间,让人钦佩不已!可以说,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们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中国现在的成就和未来离不开他们。

  读书的过程中,犹如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江湖。江湖自有江湖规矩,它与现实社会像两个平行面各自存在,却又融为一体。互联网江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江湖,它不仅并存而且影响着、改变着、引领着现实社会。这个江湖像浩瀚的星空,似乎没有边际,一切都可链接,一切都可以+。马化腾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率领腾讯,血雨腥风,华山论剑,终成至尊。马化腾生于1971年,他的学生时代正是武侠小说盛行的时期,敢问马化腾的内心深处,是否已把自己当作一个隐于市,有一身不出手气就可伤人功夫,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的侠客!但高处不胜寒,毕竟江湖是凶险的。来自一哲先生的博客

  这本书算不上优秀,但他全景式地展现了腾讯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历史节点和选择的岔路口。今天,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互联网技术的中国化进程或者说本土化进程。对美国这一互联网中心亦步亦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显示出后发优势,一些互联网应用技术出现中美并驾齐驱的情形,在一些领域还出现了超越。如果说工业化时代中国落后发达国家二百年,信息化时代落后三十年,而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就只落后几年。本书客观地描述、比较和分析了腾讯公司,通过解剖腾讯从而也剖析了一个行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是0。9年,而腾讯已经18年了。那么,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中国的互联网与美国的互联网有什么异同?这样的问题可以在《腾讯传》中找到答案。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和总结,值得我们思考!摘抄一二。

  “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中国迄今仍然是一个非典型的现代国家,政府掌控着近乎无限的资源,庞大的国有资本集团盘踞在产业的上游并参与政策的制定。互联网是罕见的阳光产业,因变革的快速和资源的不确定性,国有资本迄今没有找到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获取垄断利益的路径。互联网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商业进步和社会空间开放,同时也正在造成新的混乱和遭遇更具技巧性的管制。这显然是一个没有读完的故事,博弈正在进行,没有人猜得到它的结局。”是的,互联网行业是最阳光的行业,最年轻的行业,最具成长性变化最快的行业,是政府介入最少的行业,也是最草莽最混乱危险的行业。

  “看到大家越来越喜欢这个胖企鹅的形象,腾讯就委托专业卡通制作公司对Logo进行重新设计,曾李青亲自坐在电脑边上,与设计人员一起动脑创意,设计人员问他:企鹅本来就住在南极圈,是最不怕冷的,为什么要在它的脖子上加一条围巾呢?曾李青笑着说:这是个好问题,如果每个人都问一下,就把这只企鹅记住了。”看来,好点子来自逆向思维,跨界很重要。

  “腾讯的总办会议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参加者为5位创始人和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人数为10—12人,这个人数规模一直没有被突破。总办会是腾讯最核心的.决策会议,一个议题提出后,他都不会先表态,而是想要听到每一个人的态度和意见。一个比较特殊的惯例是,腾讯的总办会没有表决制度,在关系到公司的整体战略的事务上,以达成共识为决策前提,若反对的人多,便会被搁置,而一旦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反对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一方法非常值得借鉴,请每一个人充分发表意见,不急于表态,最终达成共识。

  “采取产品经理制度。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不成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促生内在驱动力很好的管理办法。

  “上市这个事情有很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有一种舒一口气的感觉。我们一直危机感比较强。变成了公众公司以后,腾讯会走的更稳健、更长远。”陈一丹

  “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安踏更关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脚。”丁志忠

  曾李青和刘炽平是在腾讯不同发展阶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两个人。曾李青离开这一节细节写得很精彩,他是一个知进退、有自知之明又深通人性的人,是一个心有丘壑的人。刘炽平的到来,是腾讯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继续发展的必然产物,他的智慧和谋略以及识时务,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眼界是很难达到的。

  考虑到篇幅和时间的原因,书中还有比如马化腾的邮件和演讲的内容以及作者总结中美互联网差异等许多内容,不一一分享。总之,一本能激发读者思考的书,能让读者获得一些有益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读有所值的书。

  腾讯传读后感 12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腾讯传》,这是继《激荡三十年》、《大败局》之后看吴晓波的第三本书。很强的叙事性,几乎是当小说来读了。这也是一个财经作家的厉害之处,讲人话。

  看到机会大有人在,但能将机会落地的人屈指可数。

  2000年左右做即时通讯的公司不止腾讯一家,当时比腾讯牛逼的微软的msn、网易泡泡等也在做即时通讯,但他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主业来做,而腾讯几乎是倾其所有,这给了腾讯生存的机会。

  为什么会留给腾讯这个机会?

  因为即时通讯的变现方式尚未明确,而人是往往更愿意投资现实利益而非未来。马化腾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用其他业务赚的钱来养着QQ,后来坚持不住了,准备卖掉QQ,可惜没找到合适的买主。守得云开见明月,终于找到了风险资本,活了下来。此后数年,腾讯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入口。

  落地方能生根。

  腾讯刚开始涉足游戏行业时,引进了韩国先进的`3D游戏,因为他们想要引进就引进最优秀的。可惜,当时中国蜗牛般的网速,较低的电脑配置,即使腾讯做了很多修改,也无法使该游戏流畅运行。经此教训,腾讯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土壤是在网吧,而非家庭的个人电脑。所以,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真正落地的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抓住一两个客户的主要诉求点,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允许不完美,但一定要快。

  经过一年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就逐渐达到相对完美,也就有了产品的感觉。这种思维,对于现实的工作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行动是最有力量的思考,只有去做了,才有逐渐达到完美的可能性。否则,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罢了。不过,我也有些疑惑。这种快速迭代的思想与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否是一种悖论呢?

  适当的冗余看似浪费,实则是一种对机会的把握。

  当时做微信累死产品的不止张小龙一个团队,几个团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看似在做同样的事情,实际上通过竞争促进了内部的创新。通过这种赛马机制,整个机构有了自我革新的动力。

  后发优势。

  腾讯是互联网届有名的“抄袭者”,但是与此相关的诉讼只有一件,而且腾讯胜诉了。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通过模仿,减轻试错的成本无可厚非。甚至,有时第一更具有象征意义,而第二则可能更具有实用性。因为,有时太过领先的技术或者理解,一开始并不能被大众很好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酝酿。

  夕阳西下,站在深圳大学旁边腾讯的大楼里的马化腾,看着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想象着往日的青葱岁月,这画面实在太美……

  腾讯传读后感 13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当时早期版本比微信好用的米聊会被微信抢走市场,为什么当年甚嚣尘上的易信会打不过微信?

  虽然商业史的书籍无法囊括所有的细节,甚至会与事实不符,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一个企业的历史——它从哪里来,它现在为什么是这样,未来它会做什么?

  早期的历史解释了腾讯当今的繁荣,腾讯五个初始创业人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气质:专业化、分工明确和务实。

  而他们成功的关键是敢于尝试,用户体验第一和拥抱资本,在此基础上他们做对了大多数事情,一步步稳健地走了过来。

  创业初期看好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却因寻呼机的式微毫无起色,无心插柳的OICQ项目成为公司的立命之本。这只是幸运女神的垂青?我不这么认为。仔细分析整个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的决策和执行都是有效的,这是一部调试好的机器,及时当初没选择OICQ,发力其他产品,他们也仍能殊途同归。

  首先,他们较早地察觉到新技术的发展;如果他们只是埋头寻呼系统,不对市场上的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他们就发现不了新大陆;

  其次,他们充分的'讨论并由一个人拿主意,“先养起来”,而且即使非主营业务,即使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即使他们的力量并非那么足够,但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做产品之初就充分考虑市场的不同和用户的痛点,可以说他们重新定义了即时聊天;

  最后,他们及时地调整方向,并未因一时的不赚钱而放弃未来,充满了冒险主义色彩。在看不到盈利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坚持把路走了下去。

  在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他们就了解了互联网服务的真正玩法,“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是完全区别于制造业的方式。在制造业,一个残缺的产品设计造成的是低迷的销量和灾难性的废品率和返修率。

  对早期的创始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在设计腾讯LOGO——企鹅的时候,设计人员问曾李青:“企鹅不怕冷,为什么要带条围巾?”曾的回答很智慧:“问得好,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问一下,大家就记住它了。”二是在弹尽粮绝IDG要投资时,王树问马化腾你们未来怎么赢利,马化腾思考良久说我不知道,于是王树觉得马化腾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决心合作。

  因为坚持用户体验第一,腾讯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由于及时地获得投资,腾讯有了试错的资本;由于不断调整思路,调整架构,腾讯完成了从1到100的转换。

  回到当初的问题,为什么米聊会败给微信?因为它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为什么易信各方面都比微信好,还是败了,因为它时间切入迟了,微信已从工具过渡到生态。

  腾讯传读后感 14

  一本不算厚的书,断断续续看了三周,也真是的。

  《腾讯传》2017年1月1号出版,网友们普遍觉得水平不如以往了,大概也确实如此。

  一个公司能否发展壮大,基因是最重要的东西,人也一样。公司里的leader是很优秀的管理者,雇员是很优秀的人才,氛围自然也是融洽到好处的,所造就的公司文化也是自然而来的,所有重点是要有一帮最优秀的人。腾讯是这样,阿里也是这样,从一开始都是最优秀的一帮人。

  接下来就是,这一帮人的升级打怪之路了。无论是什么厉害的东西,在厉害之前都一定会先升级打怪,这是必经之路,谁都跑不了,即便是拥有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必定会经历极其痛苦的打怪之路。规律,这是规律。

  腾讯内部的组织结构是有“赛马机制的”,大概就是谁提出产品,谁领队。所有产品都在发力,都在竞争,最后发展起来的不一定是战略产品。微信就不是。另外张小龙和Pony的产品能力都非常的强。

  我不应该写个简版的腾讯传出来供大家观看,那没有意义。因为可以自己去看啊,网上资源很多,我也就不贴出来了。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一开始谁都没想明白,就去做了,也不挣钱,做着做着做大了,(做大了后事情的本质就会发生点变化,就像100个大熊猫与100000个大熊猫的区别,),然后呢,就觉得事情可以变的赚钱,就自然而然的琢磨怎么变现。这就是开始。

  起步总是不容易的。2002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本来羽翼就不丰满的整个互联网公司,来了个挣扎的洗礼。随后就是移动梦网,腾讯在移动梦网中挣到了不少钱,但是合作总是短暂的,肥肉总会落入“最后权势的公司手里”,离开寻找下一条路,考虑更远的路,远见很重要。(朱元璋就很有远见)。

  qq虚拟商品的买卖的成功,让腾讯找到了一条不错的路。QQ秀,黄钻蓝钻绿钻,会员乱七八糟的虚拟物品,卖的很不错,人们也愿意购买。这种虚拟商品的玩法,在日后的腾讯发展使用的愈发熟练,贯穿始终。

  一开始,腾讯的游戏重金引入了严重水土不服的韩国游戏,国内的电脑性能扛不住,结果失败;后来又引入了国外的游戏又不适合国庆,再次失败,一度丧失了信心,直到几年后,才摸到了路。走了下去。

  在我看来,2011年,在微信之前的腾讯都一直做着,网上的虚拟的.娱乐产品,qq的即时通讯从来没有成为社会主流,都是年轻人在玩,现在也是。围着QQ转的也都是娱乐,游戏音乐视频种种,互联网本身就是实业的一种,产生了服务与消费。腾讯的实业就是互联网的娱乐事业。直到后来,发生了变化。腾讯致力于“连接”,致力于“连接和内容”,腾讯开始连接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个极佳的例子,小程序也是。内容可以有专业的组织产出,也可以由消费内容的人生产内容。这么多,说的就是微信。微信自然而然成了社会主流,生活的一部分,更巧妙的是腾讯做到QQ与微信两条腿走路。

  成为巨头的腾讯把手伸向更多的地方,中间的插曲是3Q大战。腾讯投资了很多的公司,让我们的生活都在腾讯的服务中,这种步伐在加快。腾讯做的事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走向寡头是趋势,美国上世纪就发生过了。

  从一个小男孩,长成一个青年人,长大的不止是身体,还有心理,不同身高的时候表现出的样子和做出的事情会有差别。腾讯也是这样。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再既定的名单里面。

  腾讯传读后感 15

  从学生时代使用的QQ,到工作后使用的微信,都是腾讯的产品,因此对于腾讯的发展史和马化腾个人的成长史都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打开百度就能轻松搜索到关于腾讯和马化腾的相关信息,但从马化腾亲手写的《腾讯传》中了解他,了解腾讯,还是有别样的感觉。

  《腾讯传》中展现了马化腾从一个天文爱好者,一个计算机热爱者到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史。角色不断转变、不断丰富的马化腾,始终保持着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对天文的热爱,购入天文望远镜,终获得征文大赛奖项;对计算机的热爱,化作学生时代学习的动力,钻研知识,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时代发展敏锐的觉察力,推动自身抓住机遇,勇于将自我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创业需要梦想来引航。创业只有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稳,飞得更远,才能创成业、创好业、创大业。腾讯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连马化腾都在书里说到“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如何活下去而苦恼不已”,由此可见,创业之初是多么艰苦。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摸黑前行的勇敢,没有执着的梦想,在艰辛的.创业路上恐怕走不远。

  “不进则退”的定律,也适用于腾讯。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不仅要适应变化,更要主动变化,主动变化应对比应变能力重要得多。互联网生态瞬息万变,腾讯的发展史也是坎坷的历史,腾讯能冲出重围,与它主动变化的能力息息相关。从1998年的创办、ICQ到OICQ、腾讯小企鹅形象的决定、腾讯的成人礼——上市、微信,到手机QQ的自我变更,腾讯一直在探索,时刻在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进则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习惯了的工作、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安稳得处于安全地带。面对变化,我们会不安,对于改变,我们会退缩,我们像“被动了奶酪”的小老鼠一样无措。使用微信时不妨想想腾讯的发展史,鼓励自己,让自己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新旅程,或许,生活将呈现更多姿的色彩。

  腾讯是企业,更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热衷做公益的企业。书中提到,对于马化腾来说,创办腾讯既是一次商业上的冒险,同时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他最重要的思考命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他希望腾讯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在公益事业和社会上有所践行。马化腾是这么想的,腾讯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成立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腾讯发起成立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公益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腾讯向大众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腾讯传读后感 16

  腾讯从出现至今我都一直再用他们公司的产品,只是从QQ转向微信了,相信大家也是。可谓伴我们一直成长。可是腾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又如何成长为现今的独角兽一般的超级航母,我却无从得知。

  吴晓波老师的这本《腾讯传》让我真正认识了腾讯,认识了马化腾,以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感觉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企业成长的经历。刚刚建立的腾讯纯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大家一边在其他公司上班一边做公司就知道了,未来如何走?怎么盈利?连马化腾自己面对投资公司的疑问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这一点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对未来一无所知,先做了再说,边走边看,走着走着就海阔天空了。这让我想起任正非老师当年的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所以这就说明最起码在眼光的长远上,还是要向任正非看齐呀。

  窃以为腾讯QQ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得用户者的天下,如果不是通过QQ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恐怕这个世界早已没有了腾讯,当然他们也就何谈攻城掠地,猎足广泛,干掉当年多少英雄好汉,最终成就众人仰望之事业。

  结合我们公司,其实也应该真正踏踏实实的做到这些,客户的积累真的.很关键,如果把广电圈,以及影视圈的用户如腾讯般紧紧抓在我们手中,那么我们还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另外公司到了一定台阶和到了一定的格局,有些同事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就必须让贤,使能者居之,否则会严重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当然让贤的同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归宿,腾讯能一直走到至今,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没有祸起萧墙,没有分裂。就我们公司而言,现阶段是发力阶段,只有下一步缓解了大家的经济压力,甚至有可能让大家在财富方面能上一层楼,那么以上问题就会有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这本书我最喜欢看的章节就是3Q大战,周鸿祎是一个既富有心机且心思缜密到极致的人,从开始选择进攻时间到QQ保镖的推出,每一步都走的极为巧妙且恰到好处,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机会,差点是腾讯翻船。刚开始对周鸿祎的做法表示极为鄙视,觉得做事没有底线。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呢?不经拍案叫绝,为了生存,我也会这真么做,(前提是我能想出这些)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

  当腾讯走到无人能敌的时候,其实我也不知道下边会如何,可是突然因为张小龙的加入,智能手机恰好出现,微信出现了!我的天哪,又有了爆发式的增长,让我感慨不已,人才的储备真的太重要了!

  《腾讯传》看完之后,我和儿子聊天,说我们这代人大多数已经不怎么用QQ了,用也就是偶尔办公用一下,大部分都在用微信。儿子却说。他和他的同学却都在用QQ,以为QQ还是较偏重年轻化,娱乐化。我听后顿时大汗淋漓,腾讯这十年内如果没有新的交流软件友军突起的话,就算有,腾讯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是难以改变了!

【腾讯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腾讯的优点与缺点作文09-2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31篇)11-04

读《呼兰河传》有感呼兰河传读后感12-09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06-29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1-28

老妈传07-18

堕落传07-07

张飞传07-06

张飞传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