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谋圣张良读后感

时间:2021-01-06 12:00: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谋圣张良读后感

  《谋圣张良》读后感(一)

谋圣张良读后感

  今天刚读完《谋圣张良》这本书,方知项羽只所以败,只因为他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至死不认输,不知自我内省,只道是天要亡他项羽,真是悲哀!可惜一代英雄,最后还是落得乌江自刎,被人大卸五块,不能全尸,实在是悲哀!

  项羽那么英勇无敌,在那时可谓是一人天下可战,难道他真是无人敌吗?如过他和三国是的张飞遇见了,而且还交上了手,那么他能打败张门神吗?在想刘邦,一个地皮流氓官才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之所以能战胜霸王,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汉家天下,因为他懂得点知人善用,任贤用能,把握民心,处事顾全大局!只可惜他还是郁郁而终!

  《谋圣张良》读后感(二)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几位圣人,张良赫然在列,并被冠以 “ 谋圣 ” 称号,与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等人并列。《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便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阅毕,谋圣张良 “ 状貌如妇人好女 ” 的形象跃然笔者脑海,而留侯隐忍谨慎的性格特征、高瞻远瞩的谋略才华以及不求名利、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更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良,字子房,其先祖是春秋时期韩国人,因国恨家仇而曾刺杀秦王,未遂后流亡于外,幸得刘邦重用,助后者攻得天下,被封留侯。汉初三杰,张良居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 “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 ” 三人中,以张良最得刘邦信任,而他长期辅佐刘邦、助后者取得天下的资本,则是因其隐忍谨慎的谦虚性格所带来的。

  苏轼在其所作《留侯论》一文中论及: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藉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 而张良本人的隐忍性格以及其日后的谋略才华,还应当得益于他年轻时与一位老人在下邳桥上的神奇巧遇。

  依照《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第一次巧遇那位老父时,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至桥下并要张良下去拿回来,张良 “ 愕然,欲殴之 ” 。显然,这时的张良遇到此类怪事后的第一反应是 “ 不可理喻 ”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将自己的冲动付诸行动,而是考虑到对方年事已高,遵照其令而 “ 下取履 ” 并履之。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地对张良说: “ 孺子可教 ” ,约他五日后 “ 平明 ” 相会。而后又再两次莫名其妙地以张良迟到改期相试,终授予《太公兵法》。

  张良对自己依照约定 “ 平明 ” 前往却反而屡遭老父无端怒责,竟任忍气吞声,这足见其过人之 “ 忍 ” 。 由于这则 “ 张良奇遇 ” 的故事中出现的老父跨越十三年的预言竟神奇般地成为了现实,因此许多人都对张良是否真的遇到了这位 “ 奇人 ” 而表示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正是依靠这过人之 “ 忍 ” 的性格,张良才能得到 “ 奇书 ” ,成为 “ 奇才 ” ,才能辅佐刘邦屡出 “ 奇策 ” ,从而屡建 “ 奇功 ” ,才有了刘邦的天下以及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

  张良的隐忍,并非消极怠工,相反地,在其助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十余年间,这种谨慎中透露出的忍耐性格一直 “ 保佑 ” 着张良和他的沛公刘邦。当刘邦想用两万兵马攻打秦国峣关的军队时,张良让刘邦忍: “ 秦兵尚强,未可轻。 ” 并建议以利诱之,然后一举击破,结果刘邦人马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咸阳。当刘邦攻入咸阳并欲迁入秦宫时,张良让刘邦忍: “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 ‘ 助桀为虐 ’ 。 ” 沛公听之,返回霸上。当刘邦因听闻韩信攻下齐国后想自立为齐王而大怒时,张良让刘邦忍: “ 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 刘邦于是派张良授予韩信 “ 齐王信 ” 的印信,并令韩信率兵征楚。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张良的忍不仅屡屡使得刘邦的事业化险为夷,而且还进一步促使其以自己的大谋大略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记》所载,汉三年,项羽急围刘邦于荥阳,郦食其进言: “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 然张良听后却一语道破其中败笔,并连用九句反问,将刘邦不可听信郦食其之计的原由剖析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的这段长达 400 余字的论述气势磅礴,环环相扣,激情澎湃却完全基于理性分析,令笔者读后回味无穷,对张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郦食其在事先所引 “ 汤封桀后于杞 ” 、 “ 武王封纣后于宋 ” 及 “ 秦使六国无立锥之地 ” 等史实及典故,在张良的论述中被一一击破。这足以看出张良不仅读《太公兵法》,且对以史为鉴而治国平天下之道甚为精通。 “ 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 同样是立六国之后,同样是为了平楚固汉,但若非张良及时进言,郦食其的计策恐怕就真如子房所言,令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反其故墓,而汉朝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相对于郦食其的鼠目寸光,张良的逆耳忠言显得越发弥足珍贵,也越发折射出张良高瞻远瞩的谋略才华。

  张良才略出汉初众侯之右,但他却丝毫没有居高自傲之心,相反地,张良心胸宽广,一切均以大局为重,为汉朝霸业的创立和巩固向刘邦引介了多名得力助手。这,跟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分不开的。汉元年,汉军攻楚兵败至下邑,刘邦 “ 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 ,询问众人: “ 谁可与共功者? ” 张良直言不讳: “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 同时建议刘邦笼络黥布、彭越等人。刘邦采纳其计,一举击败项羽。韩信也因而从此声名鹊起,屡立头功,战必胜、攻必取,成为刘邦身边的一员猛将。

  如果说隐忍谨慎的性格和高瞻远瞩的谋略是古往今来众多能人志士的共同特征的话,那么张良不为名利所动、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应该说是使其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的主要因素;而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毫毛,并身居汉初三杰之首,这也当归功于其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的明智选择。

  汉六年,刘邦对众臣侯论功行赏,并对张良说: “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 但张良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事后看来,张良的选择十分明智,因为他这样做的理由合理而充分。笔者个人理解其理由有二。其一,当时 “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 ,如若张良贸然受高帝所封三万户侯,在根基未稳、人心未定、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他极可能会成为朝廷、社会各种矛盾所集中关注的中心点;其二, “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与其随他人一同争功受封,不如安心做自己的留侯,免遭原本不必要的横祸。

  和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司马迁笔下的留侯显得稳重而真诚。张良一直都表示自己对于这样的封赏已经十分满足: “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 对于吕后欲阻止刘邦废太子等涉及利害要紧的事情,张良一直都避免直面锋芒: “ 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 但如果遇到刘邦驾崩,吕后 “ 强食之 ” 等令人棘手之状况, “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 的张良也会不得已而为之,但大多时候,他仍是称病而 “ 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 。

  燃栈道瞒项羽、保太子平韩信、到最后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三、四步之前。 而他身上隐忍谨慎的性格特征、高瞻远瞩的谋略才华以及不求名利、明哲保身的极深城府则恰恰是令张良始终足智多谋,始终为刘邦所信任,始终出他人之右的重要原因。另外,司马迁对于张良 “ 东见仓海君、得力士 ” ,遇下邳圯上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 “ 欲从赤松子游 ” 等奇遇式的描写,更是给这位汉王朝开朝元勋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许,这也是张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原因之一罢。

【谋圣张良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良择留的故事04-22

张良与老人寓言故事11-12

周瑜谋荆州歇后语01-17

周瑜谋荆州的歇后语01-17

古代战争故事《马邑之谋》04-08

汉高祖的重要谋臣张良的名人故事11-17

释圣静诗集《乐道》读后感09-13

初三语文上册第11课《贾芸谋差》的教案设计09-11

怎么能为百姓谋福 初中生议论文700字02-23

万圣节儿童故事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