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童黄雀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1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这份年届五十苏童送给自己的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以前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留意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但是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剩余。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因此,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用冰冷的语气讲述冷漠的故事,用孤独的文字叙写萧索的人生,苏童的书永远都不用光明正大地告知天下冬天的到来,正因全文皆是冬。那是一种通过心脏来传递的,喷薄的绝望,也是一种逆流回心脏的,重生的勇气。回甘的余味,会让你原谅那枝蔓无度的芜杂叙事,毫无节制的情节叙述。然后,更好地去重新演绎何为生活,何为生命。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论黄雀是书中的人物还是现实的叙事者,仿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无处安置的灵魂。——题记
刚拿到《黄雀记》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的,因为余华的《第七天》以一种嘲弄写作自身多于嘲弄现实的审美姿态突兀地砸中我的失望之后,我担忧起商品社会和消费社会下中国当代作家是不是也抛弃了具备艺术质感的文字和具有意义生成价值的叙事,尤其是那些“顶梁柱”(此处或许不该加双引号)的当代作家。余华的《第七天》做不到,苏童的《黄雀记》,起码做到了第一点。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谈到“隐喻”就容易令所谓的内行人想到“整体象征”,“整体象征”或多或少会扯上所谓的“寓言色彩”,然后关于杰姆逊的那一套寓言体系或者关于赛义德的那套东方学就会无厘头地被扯出来。在我看来,这场略显无所事事的叙事跟寓言和主义没有丝毫关系,它更多地是苏童在小说探索过程中暴露出的那份失落的艺术退化。
黄雀记黄雀记,全书没出现过明确的“黄雀”的指代意象,但全文叙事却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蝉、黄雀刚好是三个指代符号,小说中的主人公仙女、保润和柳生又恰好对应着这三个符号的角色。当然,在某个意义上说,三者谁也没当过真正的黄雀。在这样的前提下,故事仿佛就在象征意味的基调下富有诗意地进行(须知道,“诗意”是苏童的主流评价中比较广泛的一种评价,代表着“南派作家”中的情怀):穷孩子保润(蝉)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跟草民女儿仙女(螳螂)约会的机会,做媒的是同龄小康小子柳生(黄雀),结果保润约会未遂还要向仙女讨债,就这一80元人民币的债务造就了一个保润在水塔捆住仙女然后一气而走的机会,做媒的柳生趁着这个就会把仙女强了。故事的开端,非常明显的意义指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看到这里的时候,《黄雀记》或多或少能够带给我些惊喜。因为我看到了用力恰到好处的象征,看到了诗中有失、哲中有折、玄中缺悬但总算耐人寻味的文字。可是,从《黄雀记》的第二部分开始,整本书一开始奠定好的叙事基调就被拖沓而繁复的无意义叙事所干扰和瓦解。无论是柳生一家为了掩盖秘密讨好仙女,还是化名小姐的仙女利用柳生,抑或柳生和刑满出监的保润跟小姐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不是最让我质疑苏童的艺术退化的。毕竟,谁来当黄雀本质上干扰不了这部小说的质量。我要质疑的是,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黄雀记》的封底官方宣传文是这样写的:“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是《黄雀记》的故事主线。遽变吊诡的是这三位少年间的危险关系,无常青春。一宗荷尔蒙气味刺鼻的强案,战栗地歌吟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还演绎出无尽的留恋在香椿树街的罪恶渊薮。”我非常反感官方为了博取眼球而拔高小说内涵的做法。这三个到了30岁心智还未长大的主角,根本无法负债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从不缺少这样的堕落之人;他们更无从演绎所谓的罪恶,因为他们的卑琐不能令人陷入沉思。一个从小就倔强的穷小孩当了替罪羊,一个从小就爱慕虚荣不劳而获的女人长大了之后比碧 池还颠簸,一个稍有头脑的富家公子因一份交易而无法安宁,三者刚一出现,估计很多读者就大概可以脑补到他们的大概下场。整个叙事,没有惊喜,没有情感冲击,更莫谈所谓的“对转型时期社会乱象、个体窘境和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描摹”。苏童更像是在玩弄象征意味和文字操作,剖开这些,故事其实显得苍白无力,人物的形象更谈不上丰满,甚至非常扁平。
没错,三个人物角色没有艺术可塑性,非常扁平苍白:保润一倔就倔到底,小仙女一烂就烂到底,柳生一怯就怯到底。类似文本中的角色,成功的非常多,前有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近点的有个王琦瑶,《黄雀记》中所体现的人格堕落与人性裂变就像很多大陆婚恋剧那样直白,直白得不用思考,直白得装不下思考。小仙女的角色是最为扁平的,因为每部表现女人堕落的小说中,一定有可以使人陷入深思的心理或社会因素,但小仙女没有,一开始就是不学无术整体幻想的乡村非主流,这样的人若不长点性子,长大后当碧 池不很容易很正常的事情么?谁愿意为之陷入深思啊?官方屡次宣传苏童这部新作是对转型时期社会乱象、个体窘境和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描摹,我想说,不是随便套个“下海经商时期”的故事背景就能轻而易举地让人感受到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时候“一切向钱看”的憧憬、疑惑和挣扎。没有血肉丰满、神致逼真的角色代入,这份憧憬、疑惑和挣扎还没有一期《新周刊》来得实在真切。同时,三个角色的定位又非常模糊尴尬,虽然都是无处安置的灵魂,但保润是打酱油的吗?小仙女是贯穿全文的大恶魔吗?柳生才是国际大煞笔吧?可能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整部小说跟人性、青春、罪恶半毛钱关系都没,我倒是看到了三个心智成熟不了的乡村非主流相互闹腾的'故事,从小时代一直闹腾到大时代,从小事情一直闹腾出大事情——让人无力吐槽的是,闹腾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威胁、争吵;闹腾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口不对心、不甘、不安、愤怒。反而,我觉得最对得起这部小说的象征意味的,倒是保润那位不老也不死的祖父。如果硬是要我奉承一下官方的说辞,那么,《黄雀记》中的关于祖父的绝大部分环节确实做到了“训诫隐忍、缕罗别致”。
虽然我认为《黄雀记》是苏童艺术退化的表现,但它上面却有很明显的“苏童痕迹”。我看到了《妻妾成群》和《米》。保润玩绳子捆人玩到成瘾,甚至连最后如愿跟小仙女跳舞的时候也要捆住她才能入状态。这让我想起《米》中的主角五龙,想到他出人头地而做米铺老大后,对米所产生的迷癖,把米塞入女人的阴道的场景。我非常欣赏苏童的语言造诣,他的语言介于冗长和简练之间,非常细腻,也非常准确。所谓艺术退化就是,把控着这样细腻精准的语言却刻画不出稍微丰满的人物,表现不出发人深省的话题。一个女人为了钱啥都肯干,两个男人为了这个女人啥都肯干的劣俗情节,不是不可以写,但要写得有意义。
意义消解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或许是苏童过度消费所谓的底层人民。一位作家一旦急于成为某种主流社会情绪和主流期待意向的代言人和发声者,而罔顾艺术自身的规律,忽视文本的意义可容性,过分甚至苛刻地专注于文本中现实容量的灌注,那么,他的作品便非常容易沦为生活题材的粗糙加工。不少作家过往喜欢写穷地方的登徒浪子、窝囊废、山炮等由劣变优的故事,或者从粗鄙中发现细腻的故事,这非常符合中国的“才子佳人”和“大团圆结局”审美,较为典型的是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回过头来看《黄雀记》,爱慕虚荣的、性早熟的、富二代等多的是,苏童这次把山炮窝囊废写成山炮窝囊废,把粗鄙写成粗鄙,情感张力上便已经大大削弱。
另外,作家应该保持起码的情感冷静和艺术节制,不要借由艺术的名义实现某种时代勾起的狂躁和喧杂。随便就跨个“通过小人物小地方反映一个时代的剧痛”、“家族兴衰”、“卑微的灵魂”等这些力不从心的话,这跟郭敬明用小时代来绑架式代言一代人的青春没什么两样。
故事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实中,苏童或多或少把握不住艺术节制,失控的叙事自信使他操作着别具一格的语言去模拟着螳螂的角色,但商品与消费却俨然是他身后的一直狡黠的黄雀。现实,往往比小说存在着更多无处安置的灵魂。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3
继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苏童也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苏童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案,通过案子三个不一样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之后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正因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背上强犯的罪名在监狱里待了十多年,真正的罪犯柳生一向“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的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小姐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能够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小说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好处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能够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复杂性进行的全面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刻,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学人物也是很难创造的,然而,当代生活所带给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联”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人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惨相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决定: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必须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社会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4
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接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书籍,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格调,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距离,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距离。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高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5
《黄雀记》是我偶然得到的一本书。上班的碎片时间来读比较合适,就在去开会时带着,前面等待开始时看;课间休息时看;偶尔手头工作不忙时看。没想到,就这样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作者苏童是六零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如果正常工作的话,现在还应该是老师。看简介的确当过老师、编辑,但现在是专业作家。看来,师范大学毕业不仅仅可以当老师,还可以当作家。像我们这儿,那时候的小师范毕业生都是非常优秀的,更何况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了。
这篇小说写了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的故事主线。以无常的青春写出了这三人之间的迷幻关系。一宗青春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演绎出无尽的罪恶深渊。
读完后同情保润的遭遇,被命运所捉弄,被冤枉了十年的最美青春时光,重获自由后的错误决定直接毁了自己的一生。小仙女也是被害者,还未体验青春的美好就被打入了深渊、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自己便由此颓废、消沉、挥霍着,最终消失在世俗的眼光里。柳生误打误撞,导致自己虽有自由,但生活得战战兢兢,心灵始终紧绷,最终也以悲剧告终。还有香椿树街上人们的迷信、嚼舌,让我想起儿时生活在农村,他们本都善良,但也是那种状况:见不得邻居好,爱占小便宜,没有同情心,猜忌等等。这是整个时代的特征,是人们经历了物质极端匮乏后,希望能得到解救、解决,自己又没有办法,更无捷径,就寄希望于迷信、天上掉馅饼等心理。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恐、脆弱。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大众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他以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也完成了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这本小说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全书训诫训诫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作者诗性起兴,把一个喧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6
只要读到香椿树街,毫无疑问与苏童有关。这部《黄雀记》(刊载于《收获》2013年第3期)是苏童笔下最出彩的香椿树街,读来令人手不释卷。在这个看似繁复但却充满着世俗气息的故事里,苏童用他惯用的笔法,为读者描摹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宛若梦境的浮世画卷。
《黄雀记》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保润、柳生与仙女各自的不同命运。对于苏童的其他小说而言,这种写实似乎很常见,少年的残酷青春、市井妇女的小聪明、街坊邻居的众生百态,构成了香椿树街日常生态的全部。
但与先前的“香椿树街系列”以及“枫杨树系列”相比,《黄雀记》又自有其高明之处。它在精神表达上赓续了作者先前的“女性小说系列”,显示出了其颇具深意的性别隐喻;在叙事上独辟蹊径,符号化的地标体现了作者笔下的荒诞世界;同时,它在历史内涵上丰富而又深入,彰显了作者对于生命、社会与时代的人文观照。种种叠加,凝练出作者敏锐而又犀利的写作视角:通过对世俗中人性风景的描摹、刻画,来试图勾勒出一个正在变化着的时代背景。
这部小说体现出了性别隐喻。《黄雀记》里只有一个女主人公:仙女。作为一个老花匠的养孙女,她的身体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实际上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情节脉络甚至所有人物的命运。
从她因幼时漂亮而被人关注,到十五岁时被柳生强,再到改名换姓、沦落欢场成为“精神病富豪”郑老板的情人“小姐”,以及沦为被台商抛弃的二奶,最终在荡漾油污的河沟里涤荡自己已经怀孕的躯体——其实这也反映了人类因罪而“受洗”的潜意识。
仙女虽然看似身世不幸且言行乖戾,但小说中男人的形象又有几人是正常的呢?懦弱的保润、狡诈的柳生、贪图小利的乔院长、假仁假义的台商庞先生,以及丢失魂灵、疯疯癫癫的保润祖父。事实上,整部小说中男人的角色都是扭曲、变形、不正常的.,而且,他们还构成了社会的男权主导——保润粗暴地捆住仙女、柳生霸占了仙女的初夜、郑老板扭曲了仙女的性格、庞先生干扰了仙女的命运轨迹。
但仙女的变化同时也决定了《黄雀记》中所有男人的命运,比如保润坐牢、柳生被保润杀死。小说的大结局是男人们的死于非命与仙女遗腹子的降生。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市井社会里时常上演,但作者却以写实的笔触揭露了一个潜在的性别隐喻:男权未必是这个社会里的绝对主导。这可以视为苏童先前“女性小说系列”精神表达的延续。
《黄雀记》在叙事上独辟蹊径。整部小说由三章组成,以“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与“小姐的夏天”为分章的标题。但三章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地标,即收治精神病患者的井亭医院及矗立在医院里的水塔,这是整部小说逻辑性的地理坐标,并与仙女天衣无缝地构成了整部小说情节高潮的人物与地点——她的成长、她的失贞、她与柳生的再度相遇以及她一度落魄无家的落脚点等,都选择在精神病院内,这仿佛向读者展示出了极大的荒诞。
井亭医院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地理坐标,贯穿了《黄雀记》的三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这是一个展现众生相的舞台,当疯癫的荒诞一旦被常态化之后,这部小说所书写的其他巧合、偶然似乎都够不上荒诞了,作者恰是力图以这种力透纸背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如果说性别隐喻与荒诞叙事是《黄雀记》的两个核心的话,那么其历史内涵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看点。这部小说从“朱明瑛、邓丽君”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开篇,终了于河水里荡漾着“工业油污”的当下,虽然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香椿树街一地,但仍可以管窥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个大时代。
“香椿树街”是一条在中国南方许多城市都能找到的普通街道,它因在苏童笔下而成其精神故乡,犹如莫言笔下的高密高粱地与鲁迅的未庄。香椿树街所发生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当代中国世俗社会内在结构与话语政治的微观缩影。不同阶层之间的碰撞,总能造就出属于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而《黄雀记》就由这样的故事组成。只不过苏童用别具一格的文学修辞,放大了不同故事的情节,使其成为了一部精彩的文学文本。
评论家吴义勤曾评述苏童的小说有三大特色,一是“对祖宗的诅咒和发泄”,二是“对生命原始魄力的挖掘”,三是“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黄雀记》实际上继承但同时也超越了上述这三大特色,使其成为了苏童诸多小说中较有代表性与生命力的作品。在小说的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既是作家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也是对新生命力量的礼赞,反映出了苏童对于特定时代与转型期社会的人文关怀,其笔下世俗中的人性风景恰是由这样的巧合与荒诞而徐徐展现。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7
苏童的《黄雀记》是一部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暗藏阴霾画卷的作品,读完之后,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小说围绕着保润、柳生和仙女展开,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命运交织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保润的老实与执拗,柳生的狡黠与圆滑,仙女的美丽与虚荣,在苏童细腻的笔触下栩栩如生。从香椿树街的市井生活场景入手,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狭窄街道上的烟火气息,听到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环境中,却孕育着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根贯穿始终的绳索,它既是保润捆缚他人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命运对人物的束缚。保润因一时冲动捆缚了仙女,这一行为成为了一系列悲剧的开端。他的命运从此被改写,从一个普通的少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漩涡。这种看似偶然却又带着宿命意味的情节设置,让我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仙女这个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她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让她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她的虚荣和任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的恶化。她从香椿树街走出,试图摆脱自己的出身,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她的遭遇让我对人性中的欲望有了更深的思考。欲望可以是前进的动力,但如果不加以克制,就可能成为毁灭自己和他人的利刃。
而柳生这个角色则代表了人性中的一种狡黠。他利用保润的单纯和仙女的虚荣,在两者之间周旋,试图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然而,他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惩罚。他的结局让我明白,在命运的棋局中,没有人可以永远是赢家,任何不正当的手段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黄雀记》通过对这三个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欲望、虚荣、仇恨等情感面前的脆弱与不堪。苏童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人们的挣扎与无奈,也让我们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的黑暗面,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8
《黄雀记》宛如一首低沉而悠扬的悲歌,在香椿树街的上空盘旋,诉说着那些被命运裹挟的灵魂的故事,读罢,心中满是感慨。
苏童以他一贯的细腻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压抑沉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保润、柳生和仙女就像三只在命运之网中挣扎的飞虫,看似有自己的方向,却始终无法挣脱那无形的束缚。保润是一个典型的被家庭和环境影响的少年,他的性格中有着固执和善良的两面。他对仙女的情感是复杂的,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爱恨交织,这种变化在作者的描写下显得自然而又揪心。他的命运仿佛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每一次的选择都让他离原本的生活越来越远,最终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深渊。
柳生这个人物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复杂性。他是那种懂得利用身边一切资源为自己谋利的人,在与保润和仙女的关系中,他总是试图占据上风。他的圆滑和世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的一种适应,但这种适应却让他失去了道德的底线。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灰色地带,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人是多么容易迷失自我。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可实际上却成为了命运的棋子,和保润、仙女一起被卷入了命运的洪流。
仙女,这个美丽而又虚荣的女孩,是整个故事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她渴望摆脱贫困和卑微的出身,追求一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她的这种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她选择的方式却让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摇摆不定,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遍体鳞伤。她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追逐光明的.过程中,不小心被火焰灼伤了翅膀。她的命运是对那些被虚荣蒙蔽双眼的人的一种警示,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能失去自我和人性的本真。
《黄雀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它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苏童通过对这三个年轻人命运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挣扎和残酷。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像是一颗石子,投入读者心中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在感受到生活的黑暗面的同时,也能看到人性中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尽管这光芒如此渺小,但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9
《黄雀记》是苏童为我们精心打造的一座人性迷宫,走进其中,我们看到了欲望、仇恨、爱情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以及在命运的捉弄下,人物如蝼蚁般的挣扎。
故事从香椿树街开始,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却成为了悲剧的滋生地。保润,一个有些木讷但内心善良的少年,他的生活因仙女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仙女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保润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千层浪。保润对仙女的情感是懵懂而又真挚的,然而他不懂得如何表达,那根绳索成为了他情感失控的象征。他的这一行为,看似幼稚,却反映出了人性在冲动之下的盲目。这一盲目之举,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出了无数的灾难。
柳生在故事中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与保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聪明、机灵,但这种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上。他对仙女的垂涎,让他陷入了与保润的纠葛之中。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总是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他以为自己能够巧妙地避开命运的陷阱,可实际上却越陷越深。他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他在整个故事中不断地权衡利弊,却始终没有看清命运的全貌,最终被命运所吞噬。
仙女,这个名字充满了梦幻色彩,但她的生活却远非童话。她是一个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女孩,她的虚荣和对自由的渴望,让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游离。她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局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她却忽略了命运的无常。她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纯真和尊严。她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当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时,往往会迷失自己的内心。
《黄雀记》中的人物命运就像一条无形的锁链,一环扣一环,将他们紧紧相连。苏童用他那精湛的叙事技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命运的不可捉摸性。在这个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欲望和环境的驱使下做出了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共同构成了他们的命运。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不被欲望所左右,才能在命运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避免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 10
苏童的《黄雀记》是一部深入挖掘人性与命运交织的杰作,犹如一部用文字谱写的命运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我们对人性、生活和命运的无尽思考。
小说以香椿树街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保润、柳生和仙女的故事如同一场荒诞的戏剧,在生活的舞台上徐徐展开。保润是一个被家庭环境影响的孤独少年,他的孤独使他对仙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用绳索捆缚仙女的.行为,既是一种情感的爆发,也是他对自己无法掌控生活的一种反抗。然而,这种反抗却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他的命运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无论他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生活中,当我们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柳生这个角色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复杂的角色。他表面上是一个风光无限的人物,有着灵活的头脑和不错的人际关系。但在这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自私和虚伪的心。他在保润和仙女之间穿梭,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的这种行为反映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即对利益的追逐可以让人丧失道德底线。他的结局也警示我们,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终究是短暂的,命运的天平终会倾斜,让我们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
仙女,这个充满魅力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孩,是欲望和虚荣的化身。她渴望离开香椿树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渴望本是人类向上的动力,但她却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她在保润和柳生之间摇摆不定,将自己的情感当作交易的筹码。她的美丽成为了她的负担,也成为了引发悲剧的导火索。她的故事让我明白,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不能让欲望蒙蔽我们的双眼,否则我们将在命运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黄雀记》通过这三个年轻人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脆弱。书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残酷与美好、希望与绝望相互交织的真实面貌。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审视,用善良和理智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才能在命运的长河中不至于随波逐流,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黄雀和大象作文04-07
《野田黄雀行》译文注释及鉴赏03-28
小瓢虫和小黄雀童话作文05-24
三棵树苏童优秀读后感11-16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09-19
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05-0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文04-11
动物寓言小故事大智慧:黄雀和鸽子06-11
《琐记》读后感11-25
《上学记》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