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11 19:01:50 王娟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精选2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精选23篇)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2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一是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要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要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要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

  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我们做教师的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3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因为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办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似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4

  手捧苏霍姆里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读越喜欢,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曲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越读我心中越明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劳动首先用于培养“善良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孩子,他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个英俊的男孩,只可惜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无人问津,所以成绩有些差。他特别爱劳动,班级的卫生他抢着干,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到位,扫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尘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干干净净,去年加盖餐厅,学生吃配餐时,他每天中午带上从家里带来的塑胶手套和我一起给同学分盒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听他亲妈说,他在家也很爱劳动。我真心觉得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善良感动。可是,时间长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学习不好,渐渐地内心对他有些反感,当然他对我也生分了许多,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那天,当我读到《育人三部曲》的这部分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内心愧疚起来,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耐心的辅导他,心平气和的给他交流,交给他抄写的方法,那节课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所有的错题。

  临近复习,我想对自己说,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寻找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给他赞赏,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天!

  感谢《育人三部曲》,让我在美丽的季节遇见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5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会不会听,能不能听,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沟通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6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7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与教育改革进行的大潮中,身为新时代新型教师的我深感自己的身上的责任和压力。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来阅读教育书籍,来不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他从基层教师身边出发,由一些普遍现象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给我的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感悟到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使我对教师这个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并明确目标:

  1、不断学习以提高自我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拥有一条潺潺的小河。”而在这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与潮流的发展,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另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这一些至理名言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与体验。

  2、宽容待人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来面对学生,再宽容之中了解孩子;当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常会看到孩子难过的表情和无辜的眼神,我也常会有舍不得的.感觉,但时常在心软后,往往感觉自己太苛刻。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大人都会犯错,何况一个小孩。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平常心”“宽容心”对待孩子犯的错误,并巧妙合理地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改正错误,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在错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在错中可以学会发现和创造。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差事,那你永远都无幸福可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珍惜自己”、“赏识学生”、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那么我就是快乐的,我也会是幸福的,我更会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3、反思常态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以上只是我阅读后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8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居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居然还有闲心看动漫?” 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然,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开心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注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二、 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教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好奇心,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三、乐观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养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经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明,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认识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因为你不但聪明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重科学的批评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具体事情上粗心了,在哪个具体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具体问题,这种批评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相信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请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9

  初读《育人三部曲》是在今年的五月,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工作的繁忙,只是粗粗浏览了一番,并没去仔细领悟其中的精髓。暑假里,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气呵成,读到最后一页,静静回眸,感觉在书籍的游离之间,心缓缓轻盈起来,灵动起来。只知道,一页一页读着大师的笔迹,已不再象初次那样一捧起书来眼皮子就直打架,而慢慢沉醉在大师用心血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不思蜀,不知归路。不敢说,自己已站在何种高度,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和赞叹,给了我太多的敬仰与感动。我懊悔直到现在,直到工作了十四年后的今天,才依傍在大师的腿上,静静的赏读。但我也庆幸,十四年后的现在,我能有幸走进教育书籍的的海洋,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充盈自己日渐枯竭的大脑。与那些当了一辈子老师,连他的作品都没看过一眼、甚至连大师的名字都无从听说的同行来说,我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大师的爱崇高伟大,大师的爱睿智温馨,大师的爱是整个心灵的付出,大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里的第一部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和你我一 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一遍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一次次板着脸庞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一回回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末尾深情的说道:“……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灵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当他精疲力竭时,孩子啊,我就尽快到你们的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大师是执着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炽热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大师是痴情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深情地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大师更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能被学生一辈子如此牵挂、眷恋与信任。我立志要以大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幸福并快乐的好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0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1

  我读了此书感觉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国外不一样,全国有不少学校都存在孩子年龄偏小的问题。语文还好一点的,一般都能跟上的,可是数学不比语文,数学问题严重。一天不学好,后面的知识就衔接不上,所以数学老师说,有一部分同学数学已经“落水”了。这些年教过的班级里,总有不少的孩子数学成绩差,跟不上。每次考试过后,都会有一大批不及格的孩子去办公室或者留在教室里补习。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法,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就一年不如一年呢?我觉得呀,除了教材难度增大以外,大概就是就读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智力发展水平越来越跟不上了。你看看,孩子启蒙的年龄,从8岁7岁,到2000年的6岁,再到2007年的5岁,一两年的差别呀!你可以看看亲戚朋友或邻居的孩子,比较一下,半岁的大小,甚至相差一个月,两个月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身体、性格等方面的.的成长痕迹都是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差就更大了。再就是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对于6岁孩子来说都是辛苦的,更何况更小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思索:学校骤然打乱孩子的整个生活方式多么有害,赋予孩子发展他自然活力的广阔天地又多么重要。可是如今这一代的孩子们呀,现实情况如此,我们老师能怎么办呢?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

  塑造学生的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而言,应予以充分重视。本人在自身的教育生涯中领悟到了三点体会——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这不仅是育人的点滴经验,也是个人任教中的一生准则。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2

  《育人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公民的诞生》。“在少年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精神生活,会发生深刻变化。”这就更显出初中教育非常关键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是一朵花,它是否美丽取决于要怎样呵护他的成长,关心花朵的美丽是要在它绽放之前就开始的`。

  他说,人的根基是在童年就扎下的。他还说,我坚信一些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之所以头脑简单,情感贫乏,道德不坚定,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知识有限,思想修养水平低,不会从书籍中寻找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的东西。

  他所说的这些话,让我想到了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诚然,书像一季高雅的良药,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庸俗,战胜邪恶。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在培养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更应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那么,善良,勤劳,正直就应该是其根本要素。

  真正的善良不是标榜,而是发自内心要求自己去做美好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让人们做好事而不希望表扬”,便是这个意思。

  由此,对标我们平时的工作,应该朝着培养学生笃定纯净的心灵这一方向去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3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4

  最近,我读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之路上的前行方向。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他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去呵护他们的成长。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括品德、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校园环境应该充满教育意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是否足够用心,是否能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正能量和启发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对教师的要求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和引路人。我们要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无私的爱心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5

  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教育著作,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一生践行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书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劳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技能,还能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推荐优秀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让我感动。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育人三部曲》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书籍。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6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之路。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他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创造力。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呵护下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书中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和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教师,充满爱心、耐心和智慧,他们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潜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的爱去温暖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出最有利的条件。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灵魂。我们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阳光和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7

  《育人三部曲》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教育界的宝贵财富,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阐述的教育理念,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并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关爱所深深打动。他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需求。他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慈父般的引路人,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他的教育方法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育人三部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栋梁的重任。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和学习的经典之作。它将激励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8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理想教育的蓝图。

  首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和塑造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书中那些生动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被理解和尊重,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和知识的乐趣。

  《公民的诞生》则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探讨了教育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担当的公民。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学生人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则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度反思与指导。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与经验,涵盖了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自我提升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教育情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以终身学习的'态度面对教育事业,用心去理解学生,用智慧去启迪未来。这些建议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用我的热情和专业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道路。

  总之,《育人三部曲》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的宝典,更是一盏指引教育实践的明灯。它教会我如何以爱为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这是一段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深入思考并实践于日常教学中的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19

  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与成长。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系列教育理念的集合,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对话,让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与艺术。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他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热爱。他强调教育应从心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激励我,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用爱去唤醒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公民的诞生》进一步扩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使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知识的累积,更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培养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一代。这促使我在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则是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用指南。每一条建议都像是点亮前行道路的明灯,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师生关系的建立,亦或是个人专业成长的路径,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方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教育的热情与初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自我提升对于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不仅是我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塑,也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精神洗礼。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需要用爱去浇灌,用智慧去引领,用责任去担当。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带着从书中汲取的力量与智慧,继续探索、实践,努力成为学生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塔。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20

  《育人三部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三部名著组成。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深情所打动。

  这部著作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点燃学生内心“想做好人”的愿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他强调,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片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品格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格的提升。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他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认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这让我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读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21

  《育人三部曲》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育遗产,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深情关怀。

  这部著作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灵魂。他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去浇灌,让他们在自己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感动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深情关怀。他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他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爱和智慧去引导学生成长。这种深情关怀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他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让我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情的著作。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22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之路。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教育思考,展现了一个教育者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关怀。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创造力。书中描述的那些生动的教育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校园中,亲眼目睹着一位位教师用爱心和智慧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该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生活的技能,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喜悦。

  同时,他对阅读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热爱阅读,让书籍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教育的真谛。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励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为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爱心的学生而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23

  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如同一幅宏伟的教育画卷,缓缓在我面前展开,带给我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阐述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个体。

  书中关于家庭教育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呼吁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所深深打动。他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用心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这种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此外,《育人三部曲》还让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总之,《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教育宝典。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也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2-06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4-24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2-13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02-1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优秀09-16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02-0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310句08-31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15篇02-14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300句07-12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