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1-05-19 17:04: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1

  人生的路是什么?是一段以事业为重的辉煌大路;是一段有着爱情挫折的曲折山路;还是一段有着生活滋润的乡间小路?这一切通过《人生》这本书让我略明白了一些。

  在高加林被辞去民办教师职务后,心情非常堕落,还好有同村的一位姑娘——巧珍在这时帮助了他,重新使加林振作起来,而就在这时他们发生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后来,加林又有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那城里遇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想起他们在高中的生活,又将她和巧珍做了比较,想:这是个有权势的文化人,而巧珍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果断地将巧珍拒绝了。便想着和亚萍去大城市发展,但有人揭发了加林是靠走后门找到的这份工作,便又要回到高家村。这时才后悔与巧珍分了,巧珍也已跟马拴成了亲。高加林最终还是单身一人。

  可能这本书验证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好了的前途,却被突然的举报打得烟消云散。人生就是这样,人们不能预想未来,也就逃不过浩劫,要随机应变,才能突破一个个劫难。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2

  一直很喜欢读书,因为每次读不同的书总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像是拥抱着一个新奇的世界。趁着假期,陪伴女儿学习的时候,抱着学习的态度读了这本《翻转人生的教育》。

  书中的乔治举家搬到了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圣劳伦斯岛,在当地的学校里任教。女儿受到当地人的侮辱恐吓,自己也一直被其他老师排挤,学生们更是游离在老师的讲解之外,对与爱斯基摩人生活无关的知识毫无兴趣。相反,学生们对如何赶走老师更为热衷。当其他的老师认为这些孩子无可救药,当地方政府考虑是否取消设立这所学校时,作者接下了一项“未来问题解决项目”的任务,让孩子们组成团队,通过头脑风暴进行探究,解决对应问题。面对一群连安心阅读都有问题的孩子,结果似乎是一个定论的时候,作者却发现这群孩子有着惊人的天赋,甚至可以说其中存在着很多“天才”。最终,乔治带着这群“天才”分别获得了高中、初中组比赛的冠军。

  第一遍读的时候,每一次当乔治发现某个孩子有惊人的天赋时总是不禁感慨,作为老师,乔治真是有发现天才的眼光。他通过启发式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且让孩子们引以为傲,加以发扬。这种做法相当有效。这群天才们遇到了能让他们的能力有所发挥的“伯乐”真是幸运,如此看来夺冠也是一种必然。

  这种想法一直到一天下午,女儿研究一道数学方面的问题,琢磨了很久,终于理顺出了思路,然后便十分顺利地做出了答案。看着女儿成功解决难题后喜悦的样子,我也很高兴,不禁夸她:“哎呦,不错嘛,小天才。这题妈妈看着都头疼。这么高深的难题你都解出来啦?”话刚说完,我突然感觉哪里不对,《翻转人生的教育》这本书我或许理解错了!

  梅雷迪思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帕妃能够快速回想并整合信息,罗尼和卡夏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回忆起四年前自己写的文章,甚至连逗点都一样,墨瑞更是全才,甚至很多时候他是作者的人生导师,其他的孩子们也都是不同领域的天才们。试想,一个人口稀少,世代打鱼,制造工艺品为生的岛上是不是真的可能会有如此多的天才?我又仔细地读了一遍全书,终于认识到,孩子是不是真的是天才,作为读者的我不得而知,但是乔治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二十多个春秋已悄然过去。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我非常清楚一件事——家长不能太勤快,否则孩子便永远是需要你照顾的孩子;同样老师也不能太勤快,否则学生就永远不会长大,永远不会学会担当。虽然熟知这个道理,但是遇到学校指派的工作,总是会“不放心”,总是亲力亲为。一面抱怨学生能力太低,一面又不肯放手,牵着学生的手,亦步亦趋,生怕他们跌倒,生怕他们做得不完美。其实孩子就是孩子,用他们的思想,完成他们的成长,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们都要给予孩子信任,要相信他们是最棒的,要相信——孩子,比你想象的更伟大。乔治老师的这句至理箴言触动了我,令我想起了发生在我和这批三年级孩子的一件事:大队部每个月都有活动主题,要求每个班级根据主题选取内容绘制板报。以往教低年级都是我亲自操刀,这次想通了,学习做个懒老师。我在班级里号召了一下,选出对板报有兴趣,并愿意承担这项任务的几个孩子,成立了板报小组。第一次我就要求他们和我一起做,我告诉他们如何上网,如何选取资料,如何下载打印,如何设计版面等等,第二次我就做起了指导,由着孩子自己操作,出现问题点拨点拨,之后我便袖手旁观了。现如今孩子的板报已经超越了四五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看到的老师和家长无不交口称赞。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其实不是孩子们不行,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缺乏对孩子的信任,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孩子们其实都是天才。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出众的一面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认可。我们可能无法为孩子们描绘出未来的夜空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让孩子们相信,未来的夜空,他们绝对是最明亮的星星。

  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加伟大。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3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翻转人生的教育》这本书。这本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抓人的小说,一旦翻开,会震撼每一位教育者。这本书向人们诉说着在一个被世人快要遗忘的角落里,在一个白令海峡小岛上的尤皮克学校里,乔治老师用他的爱和超群的智慧带领着十多个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务,他不仅改变了这群孩子的学习态度,更加翻转了他们的人生足迹!

  爱,是最伟大的融化剂。即使在千里冰封的北极圈,也能通过时间的渗透,一点点融化周围人们的心。

  在这里,爱斯基摩人排外、不尊重老师的待人方式从此被翻转。

  在乔治带着荣誉凯旋而归,乡亲们隆重的夹道欢迎,甚至接机的赖斯以“欢迎回家”的口吻表达兴奋时,我一下子想到了乔治一家刚来这儿时的孤独又悲惨一幕。他不畏惧暴风雪肆虐的生活环境,他有韧性的坚持和努力,相信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实际行动让这里的孩子了解小岛之外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赢得了作为好老师的尊严。

  在这里,爱斯基摩孩子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被他翻转。

  当乔治为了“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大赛,为了这所学校不被关闭,激发起孩子们自觉的刻苦研读、学习兴趣,并放弃他各种旅游计划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刚开始他来到甘贝尔,开学第一课时的情景——我的各种奇葩学生,“一句关你什么事,一句你撑不过五天,学生们十分难堪的笑声,充斥着课堂”,孩子们的各种不守纪律,各种挑衅老师的场面,让他接近崩溃,而他以保持镇定,压住怒火,一句因为我特别,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在这里,爱斯基摩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被翻转。

  翻转人生的教育,不仅翻转了孩子们对学习对知识的渴望,翻转了对人生非线性思维的习惯思考,还激发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从此也学会了颠覆自己,相信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样也翻转了爱斯基摩人一直不愿和不敢面对的现实,渐渐的学会了感性接受小岛之外的文化,理性的接受外面的世界,开始思考和平衡原住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其说“未来问题解决大赛”是他们翻转人生的开始,不如说是颠覆所有偏执观念的有力证明。

  多么伟大的乔治老师啊!他没有高高在上,因此他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

  这本书很感人,乔治老师通过特别的教育方式,赢得了全美最具难度的竞赛冠军,他创造了奇迹!这些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乔治这样优秀特别的老师,在面对这些特别生存背景下的孩子们,他采用特别的方式,因材施教,始终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他对孩子们的所谓不友好的恶作剧保持理解,哪怕自己的女儿被这群孩子叫做“白人垃圾”,被设下圈套险些丧命,他有时依然会以父亲或者朋友的视角看待这群孩子,顽皮的孩子。其实这样的宽容、理解来自于他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爱。他知道那只是孩子们的表象调皮,在和他们深入接触以后,他感知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善良。

  作为一名教师,更体会到,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记得有一次在做小练习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最让我放心的一个学生在翻书看,当他抬头看我的时候,正看见我望着他,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皱着眉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他马上把书合了起来。红着脸低下了头,不敢看我。课后,他主动找到了我,承认了错误,并要求我不要告诉同学和家长。我宽容地对他点点头,并给他提出了要求,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了。他也感激地朝我不住地点头。我想这比当时就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错误效果要好的多,这是给学生“留面子”,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尊重。对于平时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学生,他们偶尔的一个小错误就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提醒他们,一般来说效果出奇地好。也有个别学生对此不起作用的,然后再用其他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也为时不晚。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教育技巧,能够激发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不能再以偏概全,不能有世俗偏见,而应该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祖国的花朵,满载着爱、信任、信念、欣赏、赞美,微笑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爱有德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信念的老师吧。因为,好的老师一定可以创造孩子们的大未来,好的教育也一定可以翻转孩子们未来的人生!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4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5

  在《找准人生的北斗星》里面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那《爱的奉献》最令我感动。事情发生在一个21岁的女孩身上。那个女孩刘芸献出了12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救活了我们最可爱的人──海岛战士彭根青。这件事情感动了舟山,感动了浙江所有的人……

  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件发生在我们浙江的真实的故事。在今年的1月24日,一个名叫平平的小男孩,已经“脑死亡”了,没有脑电波,没有呼吸,可心脏还在跳动,如果呼吸机拔掉的话,平平肯定没命了。平平的父亲很果断,说要把儿子平平的器官捐献给别人,在人家身上继续活着。其实,父母愿意把孩子器官捐献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后来,父亲把平平的氧气拔掉了,把平平的眼角膜捐给了一个27岁的小伙子和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使他们看见了光明。平平虽然走了,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因为平平的爸爸做出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和《找准人生的北斗星》里面的故事一样,很感人。我们以后也要向他们学习,看见别人有困难时,应该伸出友爱的手帮助别人,要知道给予是快乐的。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6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天上有一颗最明亮的星星,它就是北极星。找到这颗最亮的星星,就能很准确的判断方向,如果一生中你也能找到这颗美丽的星星,那它将会为你打开走向成功人生的道路。而这颗北斗星是谁呢?那就要从《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怎样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要怎样正确地使用它的力量。书中八章全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爱国、为民、崇尚科学、勤劳、团结、诚信、守法、奋斗都是我们人生指引的北斗星。书中有许多关于这八种行为的事迹和为它们奉献一切的人们,如让翠绿和清新永驻的农民陈法庆,残疾朋友的贴心人王延勤,了不起的焊接能手陈立虎,替父还债的胡先生和骆先生……他们的事迹都很感人的,他们为了这颗北斗星而努力地付出,信守承诺。这些故事震撼了我,它们化成天上耀眼的北斗星给我指引方向。

  记得不久前的一天,非常炎热,骄阳似火。我问妈妈拿了零花钱准备去买个冰淇淋犒劳一下自己。突然我看见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小男孩在我家小区门口的公交车站不停地哽咽。看他挺伤心的,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轻声问:“朋友,你怎么啦?”他止住哭,抽噎着说:“我从周墅上街玩,可不小心却把回家的钱弄丢了,坐不了车就回不了家了。说到这里,他又伤心起来。我想想自己就是个马大哈,也经常没头没脑,丢三落四,这事对他来说挺为难的,一种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我劝他:“别哭了,我给你钱,你快坐车回家吧!”可我刚把手放到口袋,一个念头立即闪现——这可是我答应妈妈每天练习弹琴才辛辛苦苦赚下的零花钱,想买个冰淇淋犒劳自己的呀!不管了,不就少吃一个冰淇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把钱递给了小男孩,看着他既感激又恋恋不舍地上了车,我们似乎一下子就成了朋友,我的心里顿时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还有一次,我们小区的张阿姨出门忘记带钥匙。她正准备拨打开锁公司的电话时,我正好路过。张阿姨把我叫住,让我从她家的一处破掉的防盗网中钻进去,取出在客厅桌子上的一串钥匙。我人小身子细,钻过去轻而易举,可大人就不行了。于是我侧着身子,先小心翼翼地把脚伸过去,然后才慢慢把身子和头钻进去,最后顺利取出了钥匙。张阿姨直夸我爱帮助人,非要拿西瓜谢我不可。看着张阿姨感激的样子,一种幸福感涌遍了我的全身。

  生活就是这样,谁都会遇到困难,谁都会需要帮助。每当你帮助一个人,乐于助人的思想就会在你的心里深深地扎根一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句谚语。

  在黑暗的天空中,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斗星。当你迷茫、徘徊时,它将为你指引方向。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只有找准人生的北斗星,找准目标,才能够努力向前。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7

  开始读《人生》这本书到现在,书中的人物和生活就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以改革时期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交叉为背景,以人物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纠葛展开情节,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待事情所处的出发点也不同。书中有描写当时农村人民朴实、青年人充满的志气和斗争精神、年轻一代对于更开放自由生活的精神追逐及早期权利之间的斗争等等方面,正是因为这本书融合了各方面的特点,才使得读者从中读到了许多,思考的面也不再局限一个地方。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8

  给我吹头发的男孩,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手法生涩,动不动就扯了我的头发,两手的配合看起来也别扭,可是,他的眼神特别专注,盯着手下的动作一丝不苟,看着镜子里的他,我原谅了头皮上的刺痛,愿意让自己当一位未来理发师手下的练习品。

  年前动了手术,医生嘱咐术后一个月要去复查,开学事忙,医院又太远,并一直拖到了五月下才去复诊。一开始给我看诊的医生,诸多不耐,不耐心听我的主诉,也不耐心翻查我厚厚的一沓病历,只危言耸听,吓得我半死,最后跟我说,你还是要找你主刀的医生,他才熟悉情况呢。对于看诊病人的数目远大于医生能够接待的数量的医疗现状来说,我很能理解他的不耐,我也识趣地快速结束看诊,让他可以快点结束自己早上的工作。

  前几天,请了家政公司的人来家里帮忙打扫,其中一位小弟弟,一位大姐。小弟弟初升队长,言语间无不透露着些许得意,动辄就提“我们中层”如何如何,大姐在小弟弟面前反而显得怯懦,唯唯诺诺地听着吩咐。而在跟我单独相处的时候,大姐话就多了,跟我聊孩子,聊工作,抱怨公司对工人的压榨,拖欠工资什么的。神态里有对领导层的怨怼,却也有着不得不从事这份工作的无奈。我能理解小弟弟初成领导的春风得意,也能理解大姐身后的辛酸坚持。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早前给学生上法律课的时候,课上让他们尝试去理解《社会契约论》里的这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那时人文主义兴盛起来的欧洲,人人追求自由的欧洲,却卢梭尚且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而这里枷锁指的是什么呢?人生到底有几重枷锁?现在又有几重正在锁着你,拷着我?

  上次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就有学生推荐说,老师,你去读读看他的另一部小说,叫做《人生的枷锁》。那时,你再谈谈你的读后感吧。于是,种了草,终于挑了一个出差的机会,在飞机上读完了上下两册。

  都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自己的自传,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毛姆投入了许多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主人公从上学,到辍学去学当会计,觉得无聊后,又跑去巴黎学绘画,发现自己资质一般后,又转而去读医学,立志当一名医生……因为自小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里,一生都在与当牧师的伯父做斗争,不听从伯父的意见。而整本书其实就是在介绍他成长途中逐步抛却外界社会锁在他身上枷锁的历程。

  菲利普天生有一只脚残疾,走路微瘸,从小在学校就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恶意嘲笑,所以,他曾向上帝祈求,希望上帝能显灵让他的腿恢复健康,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于是,宗教的信仰在他心里就动摇了。也即是他抛开了社会第一重锁在他身上的枷锁;后来又着了魔地爱上了一位他自己都认为并不值得爱的姑娘,(在我看来完全是缺心眼地)对那个姑娘付出,却最终又从这个迷梦中走了出来,算是抛却了爱情这个让他挣扎难脱的枷锁……当然,还有他辗转多地,不停更换的职业学徒生涯,跑到伦敦去学会计,跑到巴黎去学画,跑到医学院去学医……

  书行最末,菲利普找到了共度一生的人,却又放弃了自己要周游世界的想法。他在书上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但我却有疑问,“菲利普真的抛却所有的枷锁了吗?难道他不是又背上了新的?”或者说,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一生传奇般的毛姆老头,“他真的做到了吗?”

  人类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者称为隐士,其实是极少的。生活在人群中,自然就容易淹没在人群之中,包括你的思考,包括你的声音。久而久之,如若我们不按社会群体的要求去做,不按社会群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会被当作一个奇怪的人,从而,我们自此就成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丢失了自己的真我。

  我一直坚信“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的恶是不能轻易去测试的,就像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就像老婆们要测验老公到底忠不忠诚。我们出生以后,接受礼义仁智信的教化,就是要用这一套规矩来规范自己的人性中的本性。自觉者,公序良俗自然就守住了,不自觉者,就需要用强制的法令来约束。因为不肯信任人性的恶,故而,我就常常自省,觉得自己诸多缺点,今天犯了嗔戒,明日又破了痴戒,想让自己淡泊名利,却又往往因为一次评比,一次计较,乱了心神;其实对物质需求不是太高,但是仍然会去追求女人的虚荣;明知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又多愁易感……每次自省完,感慨这浑身毛病如何是好。可又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不好改,也懒得改了。于是,又劝自己,这世上圣人高僧又有几个,何苦如此严苛地拷问自己,俗世红尘,在里面摸爬滚打,活得热闹就好啊。

  你看,其实说来说去,这些欲啊,无非啊,就是逃不脱这人类社会。上位者们编撰出一套套理论、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请参看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重重枷锁,让俗世中人不得不遵循,不得不自觉自愿地套上这一重那一重的锁。好运的,能找到自己套上枷锁的意义;不走运的,被这重重枷锁裹挟着活完了一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敢拿“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太白,历史上又有几个?

  少年时读三毛,羡慕她往来世界的自由,佩服她随心所欲的勇气,更是沉迷于她情感真切的文字。可人到中年,再读一次“同龄”的三毛写的书,却不再在意文字的优美,只是被字里行间的孤独、失落、悲伤的情绪贯穿了灵魂,看完后,却是久久不能平静。肆意如三毛,不也是被那一场场“座谈会”的枷锁,被那永世不得解脱的爱情枷锁,被那“三毛”的名字,锁住了一生么?

  我不知道这算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读后感,还是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还是反省自己后的诸多失望。我只觉得人性复杂,人欲繁多,自生枷锁,无有解脱。

  我也终于理解了年少轻狂,痛骂体制,写出了《三重门》的.韩寒,在年过三十后为什么写出了“我们听过了许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台词。因为,人生越到后来,越理解人性,也越对自身是否能超脱人欲而感到怀疑。

  年少风流,只是享受。年纪渐长,就会惶惑:

  面对自己的贪嗔痴,如何求解?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9

  记得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机会能让你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你是选择它还是放弃它?

  过去,我会选择放弃它。都知道结局了,还有什么可努力可期待的呢?人生不就没意义了吗!可读了朱先生的这篇文章后,我动摇了。我的选择是否正确。

  记得有句广告词这样说:“人生就像是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也还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20多岁的公司小职员,某天他接到一封神秘的广告单,上面有一个电话号码,拨打这个号码就可以用青春来换的任何结。于是,他拨打了这个号码,用五年时间换来了成为这家公司的经理的结果。不久,他又拨打了号码,用十年时间换到了使公司成为大公司的结果,第三次,他用两年的青春换到了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当他再次拨打时,对方告诉他,他的可换时间已到尽头,无法再用,这项服务也随之关闭。此时,他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他放声大哭,妻子问他为何哭,他说,他虚度了一生。妻子说,你的一生很辉煌,何来虚度?他含泪喊道,我的人生没有过程,只有结局,怎么不是虚度啊!”这些又都和朱先生的这篇文章不谋而合。

  种种事例都在提醒着我,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还是那个问题,现在,我会回答选择它,然后继续我的生活,感受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10

  沈君,别来无恙吧,近日读完你送我的小书,感触颇多,愿与君分享。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开篇老叔就指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人的自身 。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这么棒的开头一下就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历经数十个日日夜夜,床上、厕上、火车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 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 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 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他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平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现了自己悲观、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著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平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 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1860 年9 月20 日,72 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人生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无人生还》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08-29

不怕人生的转弯读后感04-13

《人生》读后感800字09-23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1000字03-09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1200字09-23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09-13

伤逝的读后感范文12-08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09-28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04-06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