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铁杉之问》读后感

时间:2021-05-19 11:53: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铁杉之问》读后感范文

  承蒙博友中华九鼎的厚爱,最近邮寄来她的两本大作,一本是《变化之道》,一本是《铁杉之问》。《变化之道》是关于《老子》篇章的时代阐述并结合《易经》全面系统地阐述宇宙间阴阳万物变化之规律及中华哲学的内核及智慧;另一本《铁杉之问》,是用哲学的思想诗体的形式用植物活化石铁杉之口问天,问苍茫大地,问浩瀚宇宙,问人间沧桑。

《铁杉之问》读后感范文

  当我手捧九鼎的《铁杉之问》细读其文的时候,内心的震撼和惊讶难于言表,可以说是相当的吃惊。第一次拜读她的《铁杉之问》,是她发表在自己博客里的断章,当时就感觉一股气浪扑面。后又拜读几篇,文字的豪迈,文风的浪漫,文笔的流畅,文韵的优雅似排山倒海的大风直面而来。

  从她言语中知道,她计划要写的是一部长篇诗作,但创作计划有多大章节有多少,她没有详谈我也没有细问。但就从她邮寄来的《铁杉之问》一书看,似乎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但已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本人对其没有达到研磨细读的深度,不敢妄谈其精髓。对其文做个评论,感觉水平欠缺,但拜读后的一些看法油然而生,在此只好谈些体会,算是读后感吧。

  第一、《铁杉之问》是当代少有的长篇哲理抒情诗

  从九鼎的《铁杉之问》第一本书来看,已经是洋洋洒洒二百页,蔚为壮观四千行,据她说这只是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如此说来规模宏大,内容丰沛不在话下。作为九鼎为何要写如此长的诗作,是要弥补中华史诗的空白,还是要将自己对天地宇宙间的千百疑惑发问拷打,本人不得而知,但所涉猎的问题却是振聋发聩!

  我中华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万千江河飞流直下澎湃激昂地汇集形成了一个诗的海洋,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产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诗,更不要说史诗了。虽然屈原的《离骚》和《孔雀东南飞》被我国文学史列为长篇,那只能是相对于我国诗坛自身而言。

  从五四开始,新文化人就开始创造适合于当代形式的新诗,尝试着拓墨新的格律诗和长诗的写作,郭沫若、胡适、闻一多许多诗人都在寻求探索。《女神》《凤凰涅盘》做了大胆的尝试但建树不大。

  建国后一些诗人更是有意识地谱写出许多当代的长诗,抒情、叙事的长篇诗作出现不少。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玉门颂》贺敬之的《放歌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也是一部力作。但是,当代的抒情、叙事诗虽然较先秦清末的幅度加大,但与国外的长诗相比,总显单薄。与国外的长篇诗作不能相提并论。

  国外在千年之前就出现了史诗,最早两河流域的长诗《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希腊荷马史诗《伊伊利亚特》、《奥德赛》,旦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露克丽丝》,都是内容丰富篇幅宏大,一部就是一本历史,就是一部史诗。而我国与国外的史诗相比多有欠缺。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发掘出了《格萨尔王》的这部世界最长的史诗和长诗《嘎达梅林》,使我们感到些许的安慰,但《格萨尔王》毕竟只可归属于中华文化之列而不属于汉文化之列。为何我中华民族诗的国度几千年没有产生自己的长篇史诗,这个问题困扰着历代的文人,这个话题被人们讨论了许多年,他们从地域、思想、审美、哲学各个方面试图寻找到答案,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结论。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九鼎的《铁杉之问》我不敢断言是当今国内诗坛最长的一部诗作,但最少在长篇之列位占其一毫无问题。

  第二、风格豪放,语言华丽,想象力奇特直追李贺

  在她的诗作中,到处显示着宇宙的风暴一般,呼呼作响之声,随手拈来。每个发问像连珠炮似的毫不间断,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大有仰天长啸振臂高呼大江东去的感觉。而且,那文采的斐然,文风的大气贯穿始终,无需筛选,无需挑拣,随手拈来,俯首可得:“暗夜的孤灯下谁在含泪谁吟唱、,想长河熔铸的可是逝者如斯的迷茫,愿望的魔轮变成雾霭飘摇的闪光么,那贫血的叫喊里淌着的究竟是富有的意识还是钢铁的心脏,从泥泞的沼泽涉渡到鼎盛的辉煌需要一个怎样的过程,采撷什么样的花朵思想才能成为一抹灵魂的流程,潘多拉的盒子李靖的宝塔孙悟空的头箍藏的是宇宙编码 ”。

  其次,她的'整个诗作,想象的奇特瑰丽,大有李贺之风。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神奇瑰丽、旖旎绚烂、语言瑰丽奇峭而诡异。李长吉内容广泛,梦游天河、把酒月宫、谈古论今、横扫鬼魅。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而豪放大气也贯穿着长吉诗作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这些个特点在九鼎的《铁杉之问》中显得尤为突出:“飘飘雪舞中你宁肯储足水分也不择期艾与凋零,这困厄中的茁壮不屈是生命哲学还是自然物理,那情感的跌宕浩繁是张衡的浑天侯风还是伽利略的喃喃不平,你把水滴成绿色把山塑成立体是否也在界定无需辩护的丑陋灵魂已经失却了做人的意义”

  “海啸火山泥石流沙尘暴龙卷风因何怒吼着扑向人类,大水冰雹黑洞还有那送走了的瘟神因何还要卷土重来,南北极的冰川因何动容了牵念的泪滴,西玛拉雅的雪峰冷冻过多少勇敢的晶莹,达尔文进化的自然选择是否还有生物的自然抗争,人类因何是地球的主宰”

  当然,《铁杉之问》有诸多长吉特色,可我们不能断言说她的诗作就可和长吉一比高下,只是有其风格归其大旗下罢了。就像许多诗人有相同的格式,相似的文风而已。也许九鼎不是刻意为之,抑或是有意为之,或者是天然去雕饰自我性格的真性使然。也许,是诗篇的内容决定了必然产生这种宇宙风暴般的风格。

  第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万花筒般囊括天地宇宙

  《铁杉之问》内容极为广泛,它涉猎到哲学,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天地宇宙各有触及,山川河流笔下映辉,花鸟鱼虫尽收眼底,借铁杉之口问苍茫大地,借铁杉之眼看天下之事,借铁杉的感悟解读世间百态,只有铁杉有这个资格,以史前的孑遗的活化石铁杉之口问苍天大地,包揽沧桑,笑看天下,人类的发展史、野蛮史、文明史都是在他的冷眼注视下蹒跚到今,由它来发问理所当然。铁杉就是一位沧桑的老人。历史的烙印在铁杉的身上锈迹斑斑。

  《铁杉之问》连篇累牍,一咏三叹,连珠炮般的发问,使人在饱和中承受着冲击,万花筒般的灿烂缤纷五彩,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以至于来不及有半点思考的余地,我们跟着她的笔锋跳跃,跟着她的思路飞奔。

  第四、传承历史,接纳外力,古今中外相互柔和

  《铁杉之问》的笔下传承着我们先祖留下来的文络、文风、文脉,尤其,深受楚辞汉赋的影响,行文的形式、思路无不显示着那种烙印的殷红和沟壑般的痕迹。最为突出的感觉,《铁杉之问》仿佛就是屈原《天问》的放大版。《天问》对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铁杉之问》就是作者自己的《天问》。借鉴天问的形式,吸纳天问的风格,扩展天问的内容,叫卖自己的东西。

  但是继承不是照搬,继承也不是僵化,继承更不是排外。在《铁杉之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烙印,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痕迹。在整个诗行中,常见的西方那种繁纷复杂的复句行文方式,在这部诗集中到处有所显现,随手就可采撷:“我常常默不作声地伫立于你的身旁于沉思冥想中不停地诘问:宇宙万物生生灭灭的流转为何在你体内涌动中留下印痕而不及其余,千百年来宇宙埏造于你倾情与你对话与你你舞动初衷挺立于世的心语如何。生灵们急于逃避的一切你为何能揽其入怀酿造滋养生命的琼浆,在你肢体流淌的血液和流光喷涌中是否也能凝固你生命的流淌”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情遗失,整个社会动荡在浮躁不安的状态中,很少有人能安静于书斋去品味书墨香的韵味,更不要说去积淀自我的思想创新文字的芳香。九鼎却能埋头于书斋舞蹈于键盘,播种出自己喜爱的花种,开垦自己的园圃,实在难能可贵。《铁杉之问》是有意于史诗的创作弥补我国的空白,还是无意间行走在自己的旅途中,这些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有人在探讨,有人在摸索了。对于九鼎的这种追随屈原的脚步探索自我的行程实在弥足珍贵。螃蟹得有第一个来吃,路得有第一个人来走,人走的多了,路也就形成了。《铁杉之问》到底能走多远,前途难料。但在我们中华史诗的路途上多了一位前仆者,总的来说是件高兴的事。

【《铁杉之问》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宋之问诗歌大全07-05

宋之问诗歌风格07-05

宋之问的《渡双江》07-05

宋之问的悲剧命运11-11

关于宋之问的故事07-05

《灵隐寺》宋之问唐诗鉴赏01-26

关于宋之问的历史故事07-05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01-20

《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01-19

《灵隐寺》宋之问的唐诗鉴赏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