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

时间:2021-05-19 09:23: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口中得知了《小游戏大学问》这本书。它是伊莉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两人的合着的,它描述了美国两所不同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

  书本中作者将儿童游戏分为:0-2岁探索阶段,3-5岁社会扮演游戏阶段,6-8岁是求知阶段。重点分析了教师在社会扮演游戏中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的时候中断游戏。然而3岁之后的幼儿书序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教师仅仅起到了传统的作用。

  而《小游戏大学问》不仅说明游戏之所以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成人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在书中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安排环境,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空间、材料和时间进行游戏)、斡旋者(利用示范及解释教给儿童解决冲突的技能)、观察者(仔细观察游戏中儿童的表现)、记录者、执行者(直接参与儿童的游戏)、游戏者(回应儿童的想法,协助维持游戏)、评量者(评价儿童的游戏)、沟通者(与家长、儿童进行沟通)与计划者(审视环境、为游戏命名、介绍新主题)等。

  中国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往往寻求帮助,在书本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举例了几种做法: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

  在普遍的幼儿园当中都会有幼儿对这种材料不感兴趣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我在书本中找到两个策略。

  1.巧妙结合游戏活动迁移和提升主题活动内容:比如幼儿的从众心理使孩子们喜欢模仿别人,一种新的材料被投放下去,如果一个孩子对游戏角力的游戏感兴趣,并且玩得很开心,那他会无形之中带动别的幼儿,幼儿争相的要加入这个游戏,那么材料就投放的很成功了。

  2.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观察是教师进行游戏之道的基础,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发展,幼儿需要丰富哪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推动游戏的开展,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在上面地方等等。

  作者在书中将游戏比作“泡沫幻影”,我觉得这一形容非常贴切,它抓住了游戏产生于结束的方式。的确,孩子的游戏有时很短暂,往往在我们老师几乎没发觉之前就消失无踪了;但有时又复杂而较为持久,还会跟其他的“泡泡”们堆叠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区角与区角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教师并不是光坐着看幼儿游戏。他们也得让幼儿有游戏的可能。

  书本中介绍了成人为使自己能自由观察游戏中的幼儿所采取的的种种行为。复杂的扮演游戏通常发生于没有成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即幼儿自个儿处在事前计划、设想周到的环境中,运用成人之前已经协助他发展出来的技能,并探索兴趣。

  只用了一段时间对书本的阅读就能让我对幼儿游戏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意识到了游戏在幼儿期的重要性,了解了幼儿游戏的本质。最主要的是在游戏中我意识到自己平常的处理是错误的,想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应优先考虑继续游戏。相反地,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既没有给幼儿有用的策略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要是对书本细心反复阅读一定会受益更多。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问的造句12-29

学问的反义词05-17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04-12

有关学问成才的古诗名句03-23

《剪枝的学问》评课四篇04-25

《剪枝的学问》优秀教案设计03-26

《剪枝的学问》教学实录+教学感03-13

《剪枝的学问》教后记两篇03-20

《剪枝的学问》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2-03

杜月笙大传读后感04-13

在线咨询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口中得知了《小游戏大学问》这本书。它是伊莉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两人的合着的,它描述了美国两所不同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

小游戏大学问的读后感

  书本中作者将儿童游戏分为:0-2岁探索阶段,3-5岁社会扮演游戏阶段,6-8岁是求知阶段。重点分析了教师在社会扮演游戏中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的时候中断游戏。然而3岁之后的幼儿书序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教师仅仅起到了传统的作用。

  而《小游戏大学问》不仅说明游戏之所以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成人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在书中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安排环境,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空间、材料和时间进行游戏)、斡旋者(利用示范及解释教给儿童解决冲突的技能)、观察者(仔细观察游戏中儿童的表现)、记录者、执行者(直接参与儿童的游戏)、游戏者(回应儿童的想法,协助维持游戏)、评量者(评价儿童的游戏)、沟通者(与家长、儿童进行沟通)与计划者(审视环境、为游戏命名、介绍新主题)等。

  中国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往往寻求帮助,在书本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举例了几种做法: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

  在普遍的幼儿园当中都会有幼儿对这种材料不感兴趣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我在书本中找到两个策略。

  1.巧妙结合游戏活动迁移和提升主题活动内容:比如幼儿的从众心理使孩子们喜欢模仿别人,一种新的材料被投放下去,如果一个孩子对游戏角力的游戏感兴趣,并且玩得很开心,那他会无形之中带动别的幼儿,幼儿争相的要加入这个游戏,那么材料就投放的很成功了。

  2.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观察是教师进行游戏之道的基础,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发展,幼儿需要丰富哪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推动游戏的开展,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在上面地方等等。

  作者在书中将游戏比作“泡沫幻影”,我觉得这一形容非常贴切,它抓住了游戏产生于结束的方式。的确,孩子的游戏有时很短暂,往往在我们老师几乎没发觉之前就消失无踪了;但有时又复杂而较为持久,还会跟其他的“泡泡”们堆叠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区角与区角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教师并不是光坐着看幼儿游戏。他们也得让幼儿有游戏的可能。

  书本中介绍了成人为使自己能自由观察游戏中的幼儿所采取的的种种行为。复杂的扮演游戏通常发生于没有成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即幼儿自个儿处在事前计划、设想周到的环境中,运用成人之前已经协助他发展出来的技能,并探索兴趣。

  只用了一段时间对书本的阅读就能让我对幼儿游戏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意识到了游戏在幼儿期的重要性,了解了幼儿游戏的本质。最主要的是在游戏中我意识到自己平常的处理是错误的,想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应优先考虑继续游戏。相反地,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既没有给幼儿有用的策略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要是对书本细心反复阅读一定会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