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的读后感
《科学外史》可以说是一本可以作为科普的小说,在这些小短篇中,集合了历史上种种有趣的事件,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让大家更容易亲近科学。《科学外史》的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姜华认为,该书吸引读者在于四个“新”:新知识、新发现、新观点和新趣味。“作者不仅仅是谈科学本身,其实是谈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人文精神。”
一本有价值的书,总是有其特点的。而一本有着如上特点的书,显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书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对于科学及其历史的新的理解,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这本书与一般的涉及科学的普及类读物写作不同,不会循规蹈矩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多个史实材料出发,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通俗的,以类似于小说的语言来描写,使得本书更适合被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上,类似的书籍已经越来越多,信息挖掘、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就是以这种形式进入到千家万户。无论是玩游戏的学生、主要使用OFFICE的公司白领,还是专业IT领域人事,或多或少都对计算机、网络有自己的认识。而我们所研究的遥感科学技术领域,不要说了解的人了,就连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都不多。事实上,googleearth、各类网络地图都在向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发展,使用类似应用的民众数量庞大,而遥感数据处理作为GIS行业的数据来源,却几乎无人知晓,不得不说也是因为宣传不够的原因,那么遥感领域是否可以出一些科普类的',哪怕是科幻类的书籍,让广大民众了解这个学科,让这个学科为人所知,让高中生们报志愿时不再跳过这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专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这本书作者的选题和视角,也经常很有新意,与传统的科学史研究颇有不同之处。这些研究的发现,经常会“颠覆”一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流行已久的一些陈旧说法。例如像《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等文即属此类。这其实就是思想的打开。如何在科研中做到创新?就是要打破课本上学的东西的枷锁,换个思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将其他地方学到的东西用到这个方法里面来?要对任何事物抱有疑问,而不是一味的接收,这样才能给科研注入活力,才有可能创新,才能真正的将“交叉学科”做出东西。就像作者说的:“读者的知识层次普遍提升,他们更需要从书中获得“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训练,而非一般的科学常识。相应的,科学写作者也必须再向更高处攀登,亮出思想,去揭示一些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科学史为镜,可以激励科研工作者共勉,而阅读科学外史,除了学习科学史外,更是让我们对科学,对创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科学外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12-28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30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01-20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09-07
《科学趣味故事》读后感12-26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11-24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02-16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0篇)02-10
关于科学的小谜语02-27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