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问题》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0:33: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问题》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问题》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问题》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大问题》读后感 篇1

  合上书本,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叫“大问题”。这本书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是对整个人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的大问题。作为一部简明哲学导论,这本书讨论了一些基本的哲学主题,包括: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真理,自我,自由,道德和好的生活,正义和好的社会,非西方哲学,美。

  看这本书之前我有过一些迷茫。我知道大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却一直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来培养。之前也看过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工具书如《批判性思维工具》《学会提问》等,可是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在迷雾中摸索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当我把这本五百多页的书慢慢啃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去思考辩论赛的题目,发现自己更能找到论述的漏洞,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谁说的话都觉得有道理。我在找到论题、结论、理由及背后的假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反驳一些逻辑谬误,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我终于明白了,要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是去读方法论的书,而是读读哲学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的经典。

  哲学是一门非常奇妙的学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它关注的.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是都是那么的息息相关,更是在于它对于其研究问题的回答没有正确答案。这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因为以往我所学到过的从来都是确切的知识,比如1+1=2,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哲学,不会告诉你答案,它只是把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普遍性的疑问摆出来,然后众多的哲学家便会提出自身的观点并给出论证的过程。后人会对前人的观点借鉴吸收批判或者提出更多的疑问并想方设法解释它。

  既然没有答案,那么从哲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我认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锻炼思考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我翻开哲学书的初衷。哲学思考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论证观点、提炼出观念,同时又思考可能的反驳,并且试着发现我们的概念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哲学是一门探寻本质的学科,它总是在追根溯源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任何花言巧语在理性的分析之下无所遁形。因此,读读哲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让人抓到本质,思考更有深度。摸清楚事物的底层逻辑,便能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我对哲学感兴趣的原因。

  读《大问题》的时候,其实阅读体验不是特别好。我读完后面就忘了前面,看书的时候有些看不懂的地方让人觉得很痛苦,费解的地方看得很慢。但是一合上书那种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精彩论述又让我忍不住想要重新打开,仿佛一个受虐狂。整本书读下来囫囵吞枣,而思维却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对我影响巨大的书。

  《大问题》读后感 篇2

  本书主要介绍了高水平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激发幼儿产生更高水平的思维的。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师的高水平提问的定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了教室各游戏区的高水平提问展开,第二部分主要是在一日常规的其他环节中使用问题,第三部分是在其他学习机会出现时使用问题,第四部分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源。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学习书中的提问方式,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经验,尝试运用了高水平提问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思考并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想法。本书以布鲁姆分类法作为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六个认知级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以积木区为例,在日常观察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在制定游戏计划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有目标的设计想要搭建的物体,能够设计出需要运用到的积木,通过画表格记录的方式对每一种材料所需的数量进行统计,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数字、符号能够运用起来,并且对记录数字很感兴趣,体现出他们的前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表现阶段已经是创造这一阶段了,教师通过更多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更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帮助孩子通过制定建构计划,完善建构计划,将幼儿的知识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天游戏时,幼儿又准备重新制定游戏计划,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想到了要继续完成之前未完成的“游乐园”的搭建。在今天的搭建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搭建了新的内容,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对游戏计划进行了修改。通过引导,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实施和完善,并且对计划的完成产生了持续性。

  高水平的提问除了在建构区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其他区域以及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学习书中的提问技巧,我也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提问,不断地促进幼儿诸多方面的发展。

  《大问题》读后感 篇3

  如果说课堂是一张琴,那么教师就是那唯一的弹奏者。节奏掌控得好,曲子才能完美动听,学生才能在倾听中获得知识与成长。这个“节奏”,就是“度”的把握。我们研究课堂存在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原因:度没掌握好--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火候未到。

  如:有的课堂开放过度、有的课堂评价滥用失真、有的课堂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课堂“满堂问”、有的课堂“表面探究,实为讲解”……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了解高效课堂的真谛,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认真了解课堂问题,高效地解决课堂问题。

  读了吕勤、吴荣华主编的《课堂大问题》一书,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收益颇丰。本书作者以很多教师和自己的'课堂实例为例,进行现场侦查,到理性操作,最后解读拓展,详细地、多角度地分析任课教师是怎样从课堂教学教什么、课堂教学怎么教、课堂教学谁做主、细节打造高效课堂四个方面,高效驾驭课堂,奏响一曲曲课堂协奏曲的。

  在《一“导”激起千层浪》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八个类型的导入案例,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被称之为“事发现场”。 然后作者进行了“现场侦查”,这些导入设计有的牵强附会,有的枯燥无味,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后作者进行“理性操作”,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修正建议,提高了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是多维的、开放的,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意外,才不致课堂因这些意外而松散、停滞、混乱,反而因意外而精彩。一个“高效”的课堂,一个“精彩”的课堂,更多来自教师“临场智慧”的精彩。这种未曾预约的精彩处理,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淀智慧。(心得体会 )在意外事件面前以理智驾驭情感,以机制肯定学生,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进而让智慧随时迸发“火花”,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一定能解决好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真正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大问题》读后感 篇4

  一本好书,将陪伴你一生。我最喜欢的书是藤婧老师写的《不敢想的大问题》。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欧皮皮的妈妈不幸得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癌症晚期。欧皮皮的爸爸欧国风不忍心告诉欧皮皮这个残酷的事实,瞒着他,说妈妈艾云只是得了阑尾炎,动个小手术就好了。所有的护士医生,以及知道真相的人都不忍心告诉这个可爱的孩子真相。这一年除夕欧皮皮一家人都在医院过,欧皮皮的爸爸瞒不住了,跟欧皮皮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相亲相爱。他们的儿子很顽皮,小时候还把自己的大便当做番茄酱吃。但有一天,这位妈妈体检出自己已经得了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了。她和爸爸、奶奶都瞒着他们的儿子,有一天实在瞒不住了,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欧皮皮含着眼泪,拉着爸爸的衣领说:“爸爸,你快告诉我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呀!你快告诉我呀!”欧皮皮的爸爸此时也已哽咽了,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他宁愿现在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是自己。父子俩哭诉完了,默契的对望了一眼,确定好没有哭过的痕迹后才回病房。护士姐姐叶子告诉欧皮皮不用那么伤心,因为有的病人知道真相后会很理智,病反而慢慢痊愈了。欧皮皮为了让妈妈出现奇迹,告诉了妈妈真相,没想到妈妈早就知道了,终于不用演戏给对方看了。最后,妈妈敞开心扉,参与了“癌症患者协会”,深入大自然,与病人们一起,用奇迹治好癌症。

  也许,这才是最真实,也是最美丽的亲情。

  《大问题》读后感 篇5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此书不仅精选了莫洛亚先生最精彩的话语,还精选了弗洛姆、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犹太大师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最近我浅读此书,就使我颇有感悟并与当今社会出现的现象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写下感想。

  “‘婚姻是系着于一种本能的制度。’人类的游牧生活,在固定的夫妇生活之前,已具有神妙的直觉,迫使人类在为了愿欲②之故而容易发誓的时候发了誓,而且受此誓言的拘束。我们亦知道在文明之初,所谓婚姻并非我们今日的婚姻,那时有母权中心社会,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社会等。但时间的'推移,永远使这些原始的形式,倾向于担保其持久性的契约,倾向于保护女子之受别的男人欺凌;保幼、养老,终于形成这参差的社会组织,而这组织的第一个细胞即是夫妇。”作者首先论述了婚姻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举例说明了人们抵制婚姻与向往婚姻的原因,试图寻找出一种理想化的男女双方相处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男人不会认为婚姻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女人不会在双方相处中没有安全感而做出过激行为。在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变更中,一夫一妻制似乎是最适合的模式。“共同生活的困难常使配偶感到极度的惊异。主要原因是两性之间在思想上在生活方式上天然是冲突的。在我们这时代,大家太容易漠视这些根本的异点。女子差不多和男子作同样的研究;她们执行男人的职业,往往成绩很好;在许多国家中,她们也有选举权,这是很公道的。这种男女间的平等,虽然发生极好的效果,可是男人们不应当因之忘记女人对于女性所下的定义,说她是感情的动物,男子则是行动的动物。”由于男女之间与生俱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因担任不同角色而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双方在婚姻家庭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当今社会,夫妻双方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导致出轨,找“小三”的现象普遍化。也许是新鲜感使然,也许只是一时的好奇,人们选择背叛婚姻去寻找一种让自己觉得快乐的生活方式。“婚姻本身(除了少数幸或不幸的例外)是无所谓好坏的。成败全在于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答复你的问句,因为你在何种精神状态中预备结婚,只有你自己知道。‘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如果你对于结婚抱着象买什么奖券的念头:‘谁知道?我也许会赢得头彩,独得幸运……’那是白费的。实在倒应该取着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时那样的思想才对。丈夫与妻子都当对自己说:‘这是一部并非要写作而是要生活其中的小说。我知道我将接受两种性格的异点,但我要成功,我也定会成功。’假如在结婚之初没有这种意志,便不成为真正的婚姻。”显然,很多人结婚只看到了能得到的幸福而忽视了或者未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将会失去多少的幸福,于是结婚之后心理上的落差便会为之后的出轨行为提供土壤。因此,结婚之前充分认识自己将要面临的人生,做深入理智的思考之后再做出是否结婚的决定,才能对自己以及对方负责人,才能谱写一部较为美满的属于生活的小说。

  《大问题》读后感 篇6

  一杯茶,一盏灯,一轮皎洁的明月,把自己放在书的海洋,享受着一份难得的惬意。人生的美好莫过于读到一本好书,一本给你智慧教你生活的好书。手中这本《幸福的悖论》正是如此。我如获至宝,心中充满感激。知道周国平是当年那本妞妞的日记。还清晰的记得那日清晨伊宁红肿着双眼告诉我她一夜未眠,因为妞妞的可爱、可怜,因为妞妞的好父亲。一个感情细腻的男人,字里行间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年少轻狂的我看多这类细腻的文字,总觉得一个男人要象乔峰一样顶天立天,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不屑于这种儿女情长,细水长流的默默温情。我匆匆翻阅了一下,知道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国平。时间如流水流逝,当年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单纯少女这时已是一位少妇,却发觉曾经的我是如此的浅溥无知,世间最可贵的正是真情。我无意中被一篇《为什么女人不要学哲学》的文章吸引,点击一下居然跑进周国平的博客。这个似成相识的名字是妞妞的父亲吗?一路看下去,钦佩之心油然而生。我迫不急待地跑去图书馆借到了这本《幸福的悖论》。

  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读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写的一篇读后感。共分为六节,第一节:前言,什么是幸福?引出探讨的话题。第二、三、四、五节从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中与幸福的密切相关的的爱情、婚姻、友谊和社会生活进行讨论,每节一个话题。第六节是结论。

  一、爱情与幸福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并非人人都不得能得到热恋的机遇,况且热恋也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当爱情成为婚姻时,感情趋于平淡。作者从爱情是否存在唯一入手,从两方面讨论爱情是否存在。我认为这段文字写得很精彩。不仅对情感,更对人性进行剖析。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组成,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一方面的则称为类爱情和非爱情。而周先生认为爱情基于冲动和幻想,也说明爱情来自于激情。他认为”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二、婚姻与幸福

  我喜欢周国平的文章,更在于思路清晰,极有条理,语言周详缜密。在你想提出疑义时,他已经替你准备好了答案。

  同样站在两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即拥护婚姻与不拥护婚姻进行推导得出“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

  我想可以肯定周先生也是相信爱情的,是拥护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因此认为“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但“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周先生强调情感与坚持,而我提到的那篇文章强调婚姻还有责任,但不论如何,幸福婚姻是围城中的男女一生的课题。

  三、社会生活:男人眼中的女性

  周先生在两性关系中特地提到男人需要什么样的女性,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男人在看待女性时总是基于男人的需求和立场。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女人的眼中是男人,而男人的眼中是世界。把女人放在陪衬男人位置上,未免大男子主义。而周先生作为一位哲学家,毕竟很理性,“一般而论,男人重行动,女人重感情,男人长于抽象观念,女性长于感性的直觉。”在尊重女性的基础上不赞成两性功能相等,而赞成发展女子天赋的能力——爱和培育后代。接着周先生引用莫洛亚的话“一个纯粹的男子,最需要一个纯粹的女子去补充他…因了她,他才能和种族这深切的观念保持恒久的`接触”。女性在社会、两性应是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很赞成女性不能盲目以为两性功能相等就是两性平等,而是要善于发掘自己与男人不同的长处,只有取长补短,世界才会缤纷多彩。记得有句这样的话:男人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而女人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虽说这句话有些霸气和女权。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只有承认两性的差异,发挥女性所长,刚柔相济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周先生还提到这样一句话颇有意义:“强的男人可能对千百个只知其强的崇拜者无动于衷,却会在一个知其弱点的女人面前倾倒”。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心灵相通,洞察人心的女子并能终身为伴,是人生一大幸福。能成为这样有才华更有生活智慧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

  四、友谊与幸福

  有人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有没有友谊,蓝颜知己和红颜知己是否存在?周先生认为存在,但没有回避一个敏感的话题:性是否也会在同时存在?“异性之间的友谊即使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种真正的友谊。”如果把这一论点作为结论来看待两性之间的友谊,我想这种友谊不要也罢。因为人除了性、爱和情感外还有道德观。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我敬重这样能对情感和性自律的人

  五、结论

  本文的结论相当精彩。我们追求幸福,陷入选择爱与孤独两难境地。其实在爱之中有许多烦恼,在孤独中也有许多悲凉,诚然爱使人陶醉,孤独也未必不使人陶醉。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也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种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不一,而不幸更是所大学,只有体会到不幸,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并不断进取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幸福。

  全文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评论爱情与婚姻时都借用莫洛亚的观点提到艺术家。“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惟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莫洛亚本人持赞成婚姻的立场,认为婚姻是使爱情的结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惟一方式。只是他把艺术家算作了例外。”

  想必周先生也很赞成这种观点。对于艺术家的爱情和婚姻我无意揣测,但如果相同的观点被多数人且不同层次的人提到或论证时,不得不对此有所看法。

  《大问题》读后感 篇7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的《人生五大问题》,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人生病态所开药方未必都能使我们折服,但是他主张为人注重情操,强调积极面对人生,值得提供给关心人生问题的读者思索和咀嚼。

  本书探讨了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五个问题: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

  本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作者对于每个问题完整严密的论证过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深究其缘由,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自然有让我觉得对于自身珍贵的地方,针对自身的弱点对号入座不然是个错误的做法,它确实让我审视自我,对于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书中,我领略了多个哲学家对于每个问题的看法,哲学必然和研究该哲学的哲学家有关,与每个哲学家的人生经历、世界观、人生观有关。几大哲学家的争锋是一大看点,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人生观置身其中,与其他哲学家辩论。

  此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非常客观的。它从一个超脱世俗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问题,虽然有人积极,有人消极,但终归是客观的。它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世界在我这样一个年轻人眼中,和在一个哲学家眼中有什么不同。很多态度,我需要学习,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处理事情的方面,应该积极,遇事不逃避,沟通和交流是人际交往遇到坎坷的一剂良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会选择逃避,但我在改变,在努力。

  深刻的言论,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当你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观察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很多问题,你也就想得通了,生活中的小烦恼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人和事也会变得宽容。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天空中或有圆月残月的时候,当月光洒向你的床尾的时刻,你会发现,人在整个宇宙中是多么多么的渺小,宇宙的浩淼,甚至不容你去思考自身的烦恼,人不过是浩淼宇宙中一颗星球上的一个普通的生物而已,如果你是超宇宙的,你甚至看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的位置,更何况是该小小星球上亿万生物之一的你心中藏着的许多秘密之一。所以,朋友们,若当你们觉得生活无助的时候,想象吧,也许在遥远到几十亿光年的地方的其他星球上,有一个完全能理解你,洞悉你内心脆弱与坚强的生物。也或许,它爱着你,用心守护着你。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奇妙的旅程中,你会遇到若干的人,经历若干的事,过程从小到大,从近到远,时间的方舟载着我们向前行驶,我们在方舟的行驶过程中慢慢苍老。苍老,不仅是体现在我们皮肤上的皱纹,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世事的沉淀。

  《大问题》读后感 篇8

  周末我读了朋友推荐的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从婚姻与家庭、友谊与幸福、生命与死亡、道德与艺术、经济与政治五个方面阐述了夫妇、人性、朋友、父子兄弟、国家之间的矛盾而又密切相连的各种人伦道德社会关系。

  莫洛亚这部《人生五大问题》是一部风靡全世界的经典名著,曾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它被读者推荐为:欲知一个凡人于乱世于迷惑中能活得更好的道理,请读此书。

  《人生五大问题》不仅精选了莫洛亚先生最精彩的话语,还精选了弗洛姆、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犹太大师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今天我就他的第一个问题“婚姻和家庭”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过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

  “这句话已适当地提出了夫妇问题。男人不能没有女人而生活,那么,什么制度才使他和女人一起生活得很好呢?是一夫一妻制吗?”有史以来三千年中,人类对于结婚问题不断地提出或拥护或反对的论据。

  婚姻绝非像罗曼蒂克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建筑于一种本能之上的“制度”,且其成功的条件不但要有肉体的吸引力,还要有意志、有耐心、有相互的接受及容忍。由此才能形成美妙的坚固的情感,集爱情、友谊、性感、尊敬等等的融和,唯有这方为真正的`婚姻。

  读完文章,我是既感动又可恼。感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精深的文化。可恼的是作者的观点:“既不能和女人一起过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多么矛盾的男人。想得到完美的婚姻又不想付出感情和责任?

  我的观点和看法是和作者截然相反的。我认为,作者是个浪漫兼苛刻的男人。字里行间都把女人放在从属的位置(然而社会对此却毫无指责),但对女人的要求却太苛刻:“女人要拥有轻盈美妙的身体,晶莹纯洁的皮肤,温柔绮丽,任何举止都是魅人的,任何言辞都是可爱的,任何思想都是细腻入微的……温柔的女人,有羚羊般的眼睛,又解人又羞怯,天真的,贤淑的,肉感的而又贞洁的,聪明到能够钦佩我,但不致聪明到希望自己受人钦佩的女子……”

  总之是要求:女人要聪明但不能比男人聪明、要漂亮、温柔、善解人意,要知道浪漫,但又不能放纵自己,最主要的是女人不能对男人有要求、有埋怨、有嫉妒,不能束缚男人言行和自由,否则所谓的婚姻或者爱情就没有幸福可言。看完此问题,我觉得他的言论正为那些为逃离责任而苦于找不到借口的男人提供绝佳的借口!

  通常情况下,见到女性最先表达爱慕的是男性;哄着女人走入婚姻殿堂的也是男人。女人的嫉妒是因为喜欢和爱而产生的(除非她根本不在乎你),生活中偶尔加点醋也是一个不错的调味品,何必把女人说的那么不堪,好像美好的一切经由女人一手而给毁掉了?试问:没有女人的存在哪来的完美世界?

  我想晚归疲惫或失意的男人最渴望拥有的莫过于一盏温馨的灯光、一桌可口的饭菜还有一个等候他的女人了。我不否认作者的其他看法和见解是对的。但婚姻双方不能过于贪婪和自私,否则婚姻会成为爱情的坟墓!

  我相信美好的婚姻就象一首诗,在“男欢女爱”繁衍后代中永恒展示它的魅力!

  因为我喜欢家庭的那种安静与和谐,所以我崇尚婚姻,崇尚和谐美满的婚姻。

  《大问题》读后感 篇9

  我一直不懂得生活是什么,只是做着别人叫我做的事,这种情况在小的时候还好,也能很好地应付生活。可是时间流逝,慢慢长大,弊端就出现了,因为别人不可能一直在你的身边嘱咐你要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生活,可是我真的不懂自己的生活,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了又有什么可悲?于是便想要寻求别路,起码窥探一下成功之人如何过他们的人生。莫罗阿的《人生五大问题》的读后感这时恰好出现了,这部书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里面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却是很厚重的。在理想失落与彷徨的时候,我总是希望从书中找到一个答案,也往往能够从其中寻求到许多的借鉴。无论是关于个人的,还是关于社会的,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或是个人的成长转型经历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生活的方式准确来说其实我并没有找到,但我想有时候如果想不到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或许可以想一下为身边的人的意义吧,毕竟世上真的从没有无用之事……

  《大问题》读后感 篇10

  《人生五大问题》原来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足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这本书曾风靡全世界,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本书不仅精选了莫洛亚先生最精彩的话语,还精选了弗洛姆,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犹太大师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五个问题的看法都是比较浅薄的,但是参考了里面的一些观点,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有所改变。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所以,我认为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占有灵魂的友谊只能有一个,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而青年女子的友谊往往是激情。在我看来,真诚的朋友远胜过黄金,而感情奥妙的`男女之间的友谊,会损害人格的完美。幸福是德性自身,“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是许多人都纠结过的问题。我觉得快乐和幸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幸福是一种成就,是完美的标准,向往幸福的人需要品格高尚的挚友;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野心与贪心使我们和别人冲突,幻想与不幸都是会存在的。

  总的来讲,幸福是人类的最终目的。

  《大问题》读后感 篇11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工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真正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进行研究的教师还很少。黄爱华老师在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个鲜明的例子,系统阐述“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黄爱华老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给出了如下的解释:由几个“大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呈“板块式”结构,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

  从这本书中,深深体会到了“大问题”教学的心脏便是问题。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的富有挑战性。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便是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他没有给出证明,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便是对数学界不可磨灭的功绩。黄爱华在书中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其核心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孩子们的基础不一样,对待同样一个知识,学生的理解自然会存在差异性,而在课堂中如果不关注这个差异性,那么势必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所有学得,不是让前20%没有提升就是让后20%学生毫无收获。黄爱华老师的建议是“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教学策略----把研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手脚架。

  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东西,如很多课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每一个课例都值得自己细细品味。

  《大问题》读后感 篇12

  在班级里,学生总会发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班主任遇到突发事件,如果能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往往能将坏事变为好事。卓月琴老师的《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这本书,提出了九个问题,并给出了清晰明了的九个观点:从“动”开始、继之以“思”、“探”字了得、多念“心”经、发乎于“情”、不约而“同”、聚焦于“真”、以变“为”策、得“其”所哉。其中的多念“心”经这一章节,细细品读后,像是为我解决问题量身定制似的,颇有感触。

  一次,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正想喝口水休息一下批改作业,就在这时,门口一个男孩子的声音大喊道:“报告老师!”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到了我班的学生小超。只见他满脸通红,怒气冲冲,一副要冲进来的架势。我赶紧说到:“怎么啦?快进来说说。”进入办公室后,小超立刻委屈地诉说着:“老师,小丁他捡了我的橡皮擦,说是他的,不还给我!”我说:“那你可以再跟他说一说。”“我说了,他就是不还给我。”我说到:“等会你回教室后,再跟他说一遍,他如果不给,想想还有没其他办法?”我的本意是想让他自己先解决这个问题。但小超听我这么一说,很郁闷地大步走出了办公室,边走还边说:“如果他不还给我,我就打他!”我一听,心理“咯噔”一下:小超不会真的`动手吧?平时他学习、礼貌方面都做的不错,这会儿怎么说话这么“冲”了呢?我不放心地快步跟过去,刚到教室门口,只见小超拎起拳头打向小丁,小丁也不甘示弱地用手脚回击他。我大声喝斥住他们,然后快步跑向前把小超和小丁分开。但是两人还是紧紧攥着拳头,互相盯着对方,一副随时又要“开战”的样子。这时的我也很生气,真想把他们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我脑海里突然闪过《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处理突发事件的其中一个处理策略——降温。“降温是一种‘冷处理’,或稍作‘淡化’,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面对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同时也为防止自己心理失衡。”此时此刻,周围的环境喧闹不已,确实不适宜批评说教。

  我冷静片刻后,故作生气地说:“看到你们这个样子,我觉得现在不是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你们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马上到办公室把事情说清楚,但是美术课你们是没办法上了;二是你们先上美术课,静下来想想,像刚才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行不行?课后,你们再到老师办公室说一说。”结果如我所料,他们选择先上最喜欢的美术课。这时上课铃也响了,我看了一眼小丁手里紧握着的橡皮擦,问道:“小超,这就是你说的那块橡皮擦吗?”小超忙说道:“是啊,是我的。可他就是不还,我只能打他了!”“这是小敏送给我的,不是你的!”小丁也急忙反驳。“好,我知道了。你们先好好上课,下课后再找老师说明情况。”“好吧。”他们两个异口同声说道。

  课后,小超和小丁一前一后地走进了办公室,完全没有之前打架的气势,而是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看到他们的“火气”有所消减,我说道:“你们下课后能主动地来找老师解决问题,这是值得表扬的。对于你们刚刚发生的打架事件,我是生气的,老师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得到表扬的两个小家伙相互对视笑了一下,然后又迅速把头低下去了。经过双方的叙述,事情的真相很清楚了。橡皮擦确实是小超的,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而小丁是从好朋友小敏那里得到的橡皮擦,但却是小敏从地上捡到的,她询问了没人认领后,见小丁很喜欢就送给他了。通过教育,双方互相道歉并握手言和。我利用小超和小丁这个事件在班上进行了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同学们都了解遇到问题不能靠“武力”,双方说清楚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班主任不可避免的需要处理班级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不但可以突显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而且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成长和进步。

  《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这本书,都是来自班级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接地气的应对办法。我愿多读书中的精彩案例,不断反思,也坚信,只要我们对待工作留心、用心、精心、悉心,多念“心”经,不断积累经验,定会把班主任工作处理的更加成熟、智慧。

  《大问题》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这本书,受益匪浅,感触很深,它用最贴切的例子阐释了班主任的使命,班主任的角色。同时,本书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剖析班主任工作的困惑、班主任所面临的难题,最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优秀班主任们经验的汇总,是送给青年班主任的一把金钥匙。作为青年班主任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别性——班主任应该特别有学问、特别有爱心、特别有修养、特别有“心计”、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特别爱研究、特别敢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应该关爱一切学生,用爱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班主任只有把自己当成爱的传递者,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爱的种子,从而让爱如星星之火般在教育大地上燎原!

  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班主任要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可一部分家长往往是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面对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一串串闪烁着智慧的文字,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分析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与家长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了解了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知道了如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深深领悟到家校工作不可缺少爱心、诚心、耐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班主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用合适的方法积极引导后进生、问题生,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感化他们。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最不起眼的学生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一方面不断学习,另一方便不断去总结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读后感3

  对于青年班主任的我来说,加强班级常规建设、处置突发事件、教育个别行为偏差学生,无一不需要恰当的方法,需要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面对那些来自实践的挑战,在力不从心与孤立无援之间徘徊,以致产生困惑,感到迷茫。读了卓月琴老师的著作《青年班主任的九大问题破解》让我茅塞顿开,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拿什么奖励学生》这个案例。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见激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励能使人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引发积极行为,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自觉的行为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奖励,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学校每学年都会给学生发放一本大拇指存折,上面可以贴大拇指,只有表现好的学生才能拿到老师奖励的大拇指。而这大拇指的数量也就直接关系到学期末能兑什么样的奖品。刚开始的一两个星期,能明显看到学生都铆足了劲想要拿到大拇指奖励。但几个星期过去后,我发现存折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因为本子都是自己保存,谁也不知别人的大拇指数量有多少,对于学生们来说,存折上的记录,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只有在每月小组核算进行奖励时,才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出短暂的兴奋或是懊恼。

  读了这个案例后,结合我们班学生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情况,首先从课堂入手,改变奖励方式:我准备一张“争星榜”海报贴在墙上,再写上每个人的名字。规定只要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不管答案是否正确,都可以得到一个贴纸,作为“勇气奖”贴在争星榜上,表扬他们上课勇于举手发言;如果答案很正确,还可以额外获得一个贴纸作为“优秀奖”,表扬他们爱动脑筋乐于思考。课后再根据当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大拇指奖励。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兴致缺缺,依然只有固定的那几个同学回答问题。但是几节课过去,当看到其他同学的贴纸已经贴了很长一串的时候,其他同学坐不住了,纷纷开始举手发言。碰到简单的问题,可能会有三四十个同学同时举手。我甚至惊喜的发现,上学期从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现在也有四五个贴纸了。由此可见,合适的奖励方法,哪怕再简单,也很有效果。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变通使用奖励方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多样的奖励形式。而且在奖励手段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其实际成效,及时调整、更新奖励方法。也希望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大问题》读后感 篇14

  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课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课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概括说,“大问题”重过程和理解,而“小问题”重结果和获取。

  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不是“空”,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

【《大问题》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小升初家长应该注意的八大问题08-13

关于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09-18

职场人际关系自检的五大问题08-11

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09-29

面试答应的工资和入职后差别巨大问题出在哪儿了07-23

寒假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柳林风声》读后感 读后感03-05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读后感获奖_获奖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