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1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三节“儿童建构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影响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水平。其中经验对儿童学习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分物游戏”时,学生已有了每人分得一样多的经验,知道当每人分得一样多时是比较公平的分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入平均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就是指分的每份一样多,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这里,学生的经验对平均分的概念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又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画垂线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总是会出现把边的垂线画成竖线的错误,现在想来应该是学生已有经验对垂直这一概念消极的负效应。
通过本次的学习,对我今后概念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2
日常教学评课中,我经常用的一句评语是: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流畅,听着十分舒服。在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后,我把这句话改成了: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得当,教学方法适合孩子学习本节课内容。不单单因为专业的数学语言让评课语言更为准确贴切,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
从创设数学情境谈起,我的小学数学学习一直都是平铺直入的,不管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在记忆里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倒是让我十分羡慕如今的孩子,无论哪门课程,都会有合适有趣的情境。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对“情境”这样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和剪辑。因此,真正能支持儿童充分运用哪些已经建立的有关数学或数学活动的经验的情境就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与问题性等特征。在课堂上,我通常是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或者是数学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效果破佳。问题情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所以,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开一个好头。
一节好课依赖于教学组织策略的构建与抉择,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3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4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5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6
这是一本相称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舒畅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认识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阅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索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
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爱好,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7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8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结构与目标的变革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历史沿革”的部分,让我颇有感触。
数学教育在价值追求上的变革,使我更加懂得数学!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育,从通过学校教育使未来的劳动力获得必要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到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关心一般民众的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实用价值。这些价值追求上的变化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属性都分不开。可见,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现实中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要源于生活从而高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数运动”但学生不能接受大量不切实际的数学内容。“新数运动”的失败又让其重基础而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这些历史告诉我们,数学教育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特点,要从现实出发,同时也要进行数学心理学的研究。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经典问题,鸡兔同笼、银行利息计算、工程、流水、行程等问题的改革,在我的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这些问题,前几天又刚刚讲过鸡兔同笼的问题!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在这些问题的删减,更改上都有体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学历史,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历史,为自己今后把握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少走弯路!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由与生命小学生读后感04-16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28
小学语文《与好书同行》的教学反思02-05
关于小学生老人与海读后感08-14
《人与永恒》读后感08-21
爱与自由读后感04-22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01-19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10-26
小学字谜与谜底03-24
小学语文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