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 1
我手捧《教师的心灵温度》一书,心里一直在想:徐老师说的“心灵温度”指什么呢?两天一气读罢,顿觉清新典雅、亲切无比,所描所述似举手可触。
徐洁老师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教育的沉思,对于课堂的体验和读书的感悟,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她学的扎实,说的真实,做的踏实。翻看她的.文章首先惊叹于她行文的纵古论今旁征博引,真可谓妙语连珠,这与她深厚的文学底蕴不无关联。起初还认为她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可曾想到她竟然是初中的一位物理老师。这也揭示她所言的“心灵温度”指标之一——教师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认为,我们一天一年一生都不能忘了读书,不爱读书的老师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心灵温度”指标之二——教师必须是一个“爱教育”的人。你有多爱教育,你把教育当作职业还是事业,你愿成为《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吗?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守得住教师的清贫吗?在唯分数论成败的今日守得住教师的信念吗?“心灵温度”指标之三——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学生”的人。爱在哪儿?爱在能领会到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对教师的赞赏》,爱在能《让错误美丽起来》,爱在能真正懂得对学生的《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我自知我对学生的行为都是出于爱,但我也明白这些出于爱的行为一定也有许多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因此,这个“心灵温度”指标自己是不能打分的,能发表意见的只能是学生。
徐老师在《一辈子学做教师》一文中,以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来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即生活,学习与生活之间不存在任何疆界。当你把学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时候,就会挣脱功利的羁绊,使学习成为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掌握应有的学习能力,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的警言是:在变化无穷的时代,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将永远休息----认识不能片刻停顿,学习通过一生进行。因此“做一辈子教师”首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处处留心皆学问,边学习边思考,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况且当前新课程的实行,对我们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对我们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提高了,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学习。而学习不能只通过书本这个不会背叛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以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得到一种内化了的无法言传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博客这个交流平台,让自己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补充,实现思维上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总之,学习是一种积累,思考是一种生命的顿悟。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去学习、思考,增长知识、丰富经验、升华情感和分享欢乐,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 2
《教师的心灵温度》是本温暖的书,我在家中温馨的田园阳台上体验“阅读的幸福”,沉思于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当代课堂、当代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
书的第二辑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重点陈述了教育痼疾带给学生、家长、老师的痛。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所谓的好学生——即现在的高分学生,在学校里的“好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在社会上有好的将来,对于教育东方西方自来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高分学生。用徐洁老师的'话说“对一个人来说,书要读,但心理素质好﹑头脑聪明﹑会做事更重要。”可是我们都清楚现今的教育制度把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学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心灵。说到底,当代的教育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科学认知,通过透支学生的身体﹑枯燥的重复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毫不留情地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却又暂时无能为力的事情,这是象徐洁这样的老师奔走相呼却又收效甚微的短视和功利化的现实制度,这是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明知对学生不可为却又不得不为的真实普遍的教育现象。我们能做什么?一面发牢骚一面继续一如往常的教学?我们当然远远没有能力改变现今的教育制度,但不妨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寻找一条协调之路。
先从自己做起。徐洁老师在第一辑表述了我们这些麦田守望者的职责和艰辛以及在现今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一辑主要表达了徐洁老师的四点思想:
一、教师要有深邃的思想,不断坚定、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师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要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要会学习、不断学习。
四、教师对待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
徐洁老师在好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到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如《做教师必上的第一课》这篇小随笔引用了很多教育学书籍中再三提到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一段话: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可以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是呀,这些全部决定在我,我深有体会,我虽是一个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班主任小的多,可是我还是能在上课时从学生战战兢兢的眼神中看到畏惧,还是能在走廊里看到见到我后学生落荒而逃的身影。而我这样,除了收获畏惧、一时的好纪律还收获了什么?我这种不得不为的完全中国式的敬畏教育很多时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进而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
曾经我也是如母亲般充满耐心、爱心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曾经我也是满面笑容的对待学生的顽皮﹑纵容学生的胡闹,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喜欢﹑信赖。何时呢?我满面严霜﹑心肠刚硬。何时呢?我只看到纪律﹑成绩,只认为乖乖听我们话的才是好学生。我何尝不明白对待学生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失去了耐心,在年复一年的平淡中忘了刚毕业时那些爱心的誓言,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份有利于自己快速省事的教育之道,制定了一份行之有效的违背学生天性的纪律规则,让学生在这种规则中慢慢长成小大人。我的心中曾经也是阳光明媚百花齐放,却在现实中慢慢演变成了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而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下象我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呢?还好,我们不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我们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有不断反思﹑思考的好习惯,有实行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这些决心,这种每时每刻的改进,用深邃的思想、不断学习的精神科学而又有耐心的教导自己的学生。愿我们都能象这个假期一样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停下忙碌的脚步,拔拔草﹑施施肥,润泽滋养自己心灵的花园,让花园芳香飘逸、蓬勃葱郁,然后带着那份最深刻的甘甜、最纯美的芬芳让自己更好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