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罗隐《雪》有感

时间:2023-11-24 11:3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罗隐《雪》有感(精选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罗隐《雪》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罗隐《雪》有感 1

  床头放着一本新编小学生《古诗词阅读辞典》,起初是给儿子买的,希望他没事儿的时间能背诵几首古诗词,多一些积累,但他却不十分感兴趣,只好放在我这里,每每临睡前翻上几页,读几首小诗,然后入睡。

  这本小辞典,按照古诗的难易程度分为六级,有点按年级对应为筛选古诗的味道,一二级多是五言绝句,诗也更浅显易懂一些。

  今天随手翻至118页,是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诗的大意是:都说这雪吉祥,预兆着丰收的年景,丰年的情况又能怎样呢?长安有那么多贫寒的百姓,这“吉祥”的雪还是不应该下得太多吧。

  题目为“雪”,实则却非咏雪,而是就雪是否瑞兆发表自己的议论。自古以来人们通常都说“瑞雪兆丰年”——是啊,辛勤劳作的农民看到纷纷扬扬的大雪产生丰收年景的联想与期望,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发此议论的,是那些安居在学院华庭里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们,他们酒醉饭饱,围炉取暖,观赏漫天飞舞的风雪,大发瑞雪兆丰年的感慨,在他们看来或许是自认为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

  唐代末年,苛重的赋税及高额的地租剥削,使生活在底层的农民们无论是丰年还是歉收的年景,都同样处于悲惨的境地,因此,当他们这些人“尽道丰年瑞”的时候,作者却冷冷地接着补充道:“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仿佛是对这些达官显宦的.一种提醒:当你们在享受着山珍海味、高谈瑞雪兆丰年的时候,恐怕是不会记得在帝都长安还住着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大雪纷飞中,他们看不到“丰年瑞”带来的一丝好处,却有可能冻死在街头。所以作者无限感慨“为瑞不宜多”。

  语言简洁,但意味深长,“为瑞不宜多”——仿佛是轻描淡写,沾略带着一点点诙谐幽默,但是作者在平缓从容的语调里,表达着自己深沉的愤怒。

  同样是雪,瑞与不瑞,祥与不祥,其实只在观者那里,为生活所迫,当生存都是严峻的现实问题的时候,有谁会想到遥远的将来?

  我不禁想到《卖炭翁》里那个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老翁,为了能卖掉自己的一车炭,“心忧炭贱愿天寒”,然而,“一车炭,千余斤”却最终换来的不过是“黄衣使者白衫儿”手里的“半匹红绡一丈绫”。

  生存都是问题,那“半匹红绡”与“一丈绫”又能怎样?

  读罗隐《雪》有感 2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

  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新教材。这篇文章我上学时肯定是读过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它已几乎一无所知了或者应该说我本来就对它一无所知罢。为了编点教学资料也因为莫名的潜滋暗长着的一份好奇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它。诗质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

  可是众多的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的神经让我难以自拔:“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如果作者写“江南的雪”和塑雪罗汉是要表现“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情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引号中为课文中的旁注语)那文章的第三节是否显得画蛇添足大煞风景?

  整整用了四个下午、四个晚上——20多个小时上网读《野草》读关于《野草》的评论读关于鲁迅的评论最奇怪的感觉竟然是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雪》偶尔有片言只语终难尽解我心头之惑。我所看到的意见无外乎两种。一种意见我称之为“追求美好说”(看来教材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也可补上“精神”、“战士”之类的词)。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与普遍认同的“对比”特点是否一致仅就“滋润美艳之至”六个字就让人总觉得讽刺意味更胜赞美意味。另一种意见可以叫做“灵肉说”如就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瑞锋先生(虽然他发文时只是大一学生但我愿意这样称呼他)认为:“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至极是炫耀的肉体这种只适于塑罗汉的柔和的雪永远只能在冷风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飘洒和飘飞着的灵魂一样徜徉在空中飞舞蓬勃奋发闪烁永久的光鲁迅期待着这种灵魂的诞生。”读了几天的“网文”这段文字是最让我忘却眼酸腰痛的。

  然而“暖国的雨”呢?难道它仅仅是为了给结束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创造一个呼应?难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样的语句竟可以没有一点意味?2004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的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的打着花伞男的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的我的心里面来。“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的缘故了。

  而“朔方的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的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的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的人生。如此“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更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读罗隐《雪》有感 3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生活,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中文九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我上学的时候一定读过这篇文章;但也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或者应该说我对它一无所知。为了编写一些教材,也因为莫名其妙的好奇,我开始反复阅读。诗意语言,生动的画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然而,许多疑惑也一起抓住了我的神经,让我难以自拔:“暖国雨”、“江南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多年来难得见雪,见雪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大雪。有一段时间,我忍不住迷信了。眼睛从屏幕移到校园,虽然没有看到雪地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蜜蜂和蝴蝶,但欢呼的学生无处不在,有一群年轻的老师,女人拿着伞,男人拿着相机,在雪半覆盖半覆盖的绿树和草地上拍照,兴奋进入三楼的阳台我的心。“明天一定会有人塑雪罗汉。“我自然地想到了。突然,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啊!而这种热闹,都是因为“江南雪”“滋润美丽之至”讨人喜欢。与“朔方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是因为太冷,人们宁愿住在家里烧火也不愿靠近,所以虽然它“在晴天,旋风突然来了,然后蓬勃飞翔,在阳光下,如火焰雾,旋转和升起,扩散空间,使空间旋转和闪烁”,没有一种“壮丽”,但只能面对“无限荒野”、“冷天宇”-“是的,那是孤独的雪。心中有一种想法:“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象征着三种生活——“从来没有变成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让“知识渊博的人觉得他单调”,他们应该感到“不幸”,不一定感到不幸的生活;“滋润美丽”,像小丑一样被宠坏,但最终因为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忙的“过客”生活,总是独立,用“蓬勃飞翔”和“使太空旋转,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的生活。

  所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雨,是雨的灵魂。”这句话似乎并不难理解,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的语言情感色彩更一致,更符合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偶尔读书,保存这句话,以备斧头。

  读罗隐《雪》有感 4

  《雪》是一首意义深远的散文诗,也是一首“对家乡的绝佳怀念,回忆童年的抒情小品”。在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写中,它展现了“鲁迅心灵”中一种“深刻而宁静的回味”。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中,作者象征和寄托了更深的情感。

  滋润美丽的“南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这旋转的“朔方雪”。它包含了鲁迅抗拒冷酷现实的斗争性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画面中,鲁迅有一个共同的哲学:用战斗创造一个春天般美丽的世界。

  这首散文诗是关于雪的,但它是从描写雨开始的。“温暖国家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知识渊博的人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不幸吗?鲁迅在这里并没有对“暖国之雨”表现出贬损的感觉。他感兴趣的是北方降雪的自然现象,想到南方的温暖,曲折地对北方寒冷的冬天表示不满,使“温暖的国家雨”变成“寒冷、坚硬、灿烂的雪花”。开头这段抒情的设问与本文中抒情的'主旨有机联系。

  为了充分展现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鲁迅用极其温馨深情的笔调描述了江南落雪的景象。在一幅“冬花雪野”的画面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鲁迅描绘了这幅画后,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幼稚天真的创造和快乐,但也为雪罗汉的融化而感到遗憾。在这些“江南雪”的场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对景慕的深情!美丽的图景,寄托着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情。

  柔和的江南雪,壮丽的朔方雪,不仅体现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也表达了他与寒冷的冬天一样的社会勇敢战斗的激情。

  读罗隐《雪》有感 5

  自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行,我便觉得很喜欢:大体是一个浪漫大气的故事。

  说它大气,是从写景状物来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寥寥数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静谧纯净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种孤寂与苍凉。张文是绝不苍凉的。又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间只一种纯净的白,这一字,倏忽地把人带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钧重,承载了天地间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可真是一副绝佳的山水画了。这画“上下一白”,只一痕、一点,并不需花鸟虫鱼的修饰,恰像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册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语文老师极力推崇这“粒”字,说是写出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又扯到人与自然上去了)。我却觉得"粒"字不好,有些儿生硬,虽然是真实的写照,却因太真实,而失却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够自然。我独爱那“痕”、“点”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韵上倒也妙得很,灵动与沉静融合在此句中,体现在这两字里。所以有时也佩服极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间,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风,竟能勾勒出一种韵,一种心灵上的洁净。

  说它浪漫,则只把它认作是一个人,怀着一颗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这是人间的美丽,天上没有,地下没有,是只属于人间一切生灵的美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红色的天空的`映衬下,不大的雪,纷纷扬扬地飞向大地。那雪落在一进黛色的屋顶上,耀眼的白色与红墙交相辉映;落在养正园小小的园门里,落在园中未谢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着冰去看它们,望着它们雪下益发娇艳的颜色,心里刹那间感知到一种触动,那是为自然的美丽而感动。

  这是痴人吗,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为,去寻找,去感知自然的美丽。怀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看西湖纯净的雪,喝上一杯纯净的酒,或遣怀,或相游,或者仅仅是为了玩,痛痛快快,无牵无挂。

  这纯净的雪,纷纷扬扬地落在人间,造就了这样好的文章,这样好的湖心亭,这样好的人。

  读罗隐《雪》有感 6

  “茫茫荒野,苦涩苍穹下,雨灵旋转升腾……”鲁迅的笔总是那么迷人,耐人寻味。我用心琢磨,想了很多……

  这首关于雪的散文歌唱了雪的孤独与宁静。那些手捧姜花般紫色花蕾的孩子们,正在开心地塑造着罗汉。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雪在下,一场又一场的落……到最后,这个令人心潮澎湃的结局竟然这样唱道:“是的,那是寂寞的雪,是死去的雨,是雨的灵。”我猛地合上书,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只觉“扑通——”——直跳,“金豆”转眼就要顺流而下,滴入人间。

  是不是?雪承载着坚强的内核,不惧便利,翱翔于空中,绽放着生命,而人则退缩躲在“泥泞”的'角落,如老鼠见“猫”就逃,抛下一切背后,不管不管……不是吗?雪有一颗圣洁永恒的灵魂,一颗看穿“明泉”的小“冰心”,而人,还在镜前自夸,浑然不觉自己的污秽,还在执着执着。敲响一天的钟……不是吗?在残酷漆黑的夜里,雪的生活还在继续,就像“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公民,没有人排斥,又彼此亲近”,人们选择了“狗” ”活得洒脱无耻,谁求得起?祖国没落了,还能走吗?而谁愣愣的问道:“什么是真正的灵魂?”我心应道:“不逆寡人,不成才,不贤者,谓之雪魂”……

  愿“雪”长存,愿“雪”传遍天地,永驻我心。

  在这喧闹的人海里,与其做温室里的牡丹,不如做一片——死去的雨——雨的精灵——雪。在泥土中,不骄不躁,在生活中,仰望。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兼顾风雨兼程。

  雪虽然不会说话,但我向三友保证!

  《雪》这篇读起来很有意思,回味无穷!

  是的,这是发自内心的体会,是无数共鸣的声音,是心声中的一股清流!

【读罗隐《雪》有感】相关文章:

《蜂》的诗人罗隐简介04-08

古诗罗隐《蜂》赏析04-01

《自遣》罗隐的古诗鉴赏11-22

罗隐《蜂》古诗词鉴赏06-08

《京中七日立春》罗隐唐诗鉴赏02-09

读罗胖的《罗辑思维》有感(精选5篇)08-01

隐世.白隐08-03

网隐07-07

读《罗生门》有感2篇08-09

隐行的翅膀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