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有感

时间:2021-05-13 16:37: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有感范文

  其实,相片里的影像是自己沉静的一面先前就有提到。抛开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呈现在镜头前、留在相片上、被别人看到的只能是有棱角的情感寄托品,如:微勾的唇角、紧皱的眉头等。在如此变幻不息的世界里,我们就停顿在那一个点。没有经历过那一刻的人,即使是陪你经历了那一刻的人,都不能独到地领悟你当时内心的感受。所以,单凭那样的一张静止画,根本不能囊括鲜活的生命本体。

  别人通过相片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的自己。或许那个自己不上镜,不像平时看到的模样,但那还是我没有错。我需要相片来帮我保留记忆、留下证据,但我也要相信,最真实的自己不仅仅局限于相片这一载体,更需要一起经历生命中的温暖与悲凉才会被读懂。

  我近日在阅读杨照的作品。比如他写给女儿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书中的第五部分提到:他女儿拍的沙龙照里右眼明显比左眼小,她问为什么照片看起来会跟平时不一样,于是父亲回答“因为平常我们是在动态中看你,你脸上有表情,整个人有动作,照片却是把人冻结起来变成静态的,所以感觉就不一样了”。

  是的,我们这一代不知道拍了或者被拍过多少照片,从婴儿到现在。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不上镜的那一类,照片里显现的自己一点都不像大家平常看到的我,或者说,一点都不像我认为的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越长大越不爱拍照,越觉得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但杨照的文字让我有种顿悟感。照片,只是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的片段,展现的本就是我们当时当地某个状态的沉静的'一面。而这些只是停滞的时间留给我们的纪念,用以证明我们到过某地或者经历过某事存在的证据,以供我们日后的追忆。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因为有动态的动作,显得更加灵动,所以并不是说相片里的就不是你自己,那就不是真实。

  记得家里那本厚厚的相册里,有泛黄的黑白照片。那种边缘上有细小的凹凸有致的花纹的照片,十分具有年代感。母亲尤其喜欢跟我讲那几张黑白照片的故事,说那时候的她还在读小学,边上的谁谁你还从来没见过,有的估计见了现在也认不出来了。我问她还不到过年为什么就照全家福,她说自己也记不清了。我分明记得照片上母亲的笑容是那样天真赤诚,那种让人看见就会受到感染的力量是如此的真实,但是,她却不记得拍照的原因了。

  我想,照片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留给你实物来怀念与追忆,怀念过去的美好景致、追忆停滞的似水年华。但时间却是更有魔力的一方,它于分分秒秒中细碎流淌,却看似仁慈地在某一个环节留下停滞的画面,以至于连相片的主人都忘记了那是出于什么原因才照的。

  从未如此沉淀下心情来凝视过这些相片,此番一停顿果然有平日里来不及生发的体悟。或许我们这一代,真的就如杨照所说的那样“从小就活在复制的影像里”,正是因为数不清到底拍了多少相片,也不知道究竟看了多少次相片中的自己,才会不那么认真地看任何一张相片,所以更不可能认真思考相片影像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而现在,那些停滞的时间片段却让我思考,平常的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模样,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见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