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见佛掷币不文明行为有感

时间:2021-05-13 16:06: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见佛掷币不文明行为有感范文

  近日一条关于“甘肃省博物馆一展厅佛像四周堆满游客抛掷纸币”的消息成为网络热点。甘肃省博物馆21日对此回应称,该馆佛教展厅内的石窟场景属复制品,不存在文物遭破坏,游客“掷币祈福”是一种在艺术氛围感染下的“互动”,非“不文明”现象,但并不提倡这一行为。

读见佛掷币不文明行为有感范文

  一些游客在风景名胜或博物馆旅游参观时,习惯于“见佛就拜”、“见佛掷币”、“见泉洗脚”、“见池放生”等,以显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虔诚。但他们向景区的佛像投掷钱币、在喷溅的泉水里洗脚、买小乌龟等活物在池水里放生等行为,表面上是一种“祈福”现象,祈求上苍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快乐,或是对自己曾出现的过错行为进行“救赎”。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最终又能达到何种效果,笔者也不得而知,但不能否认,这种习惯在不少游客中早已经养成了。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破财消灾”的说法,认为只要把钱散出去,便有了功德,就可以消解或是避免某些灾难。从民俗的角度来说,在寺庙投掷钱币祈福、求平安,本身也仅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但如果把这种行为从宗教场所延伸到博物馆,则完全超出了博物馆本应具有的承载能力。其实,任何文化陋习都是教育失范的显性表征,因为国民素质与个体修养的习得,是社会规范与文化传统长期教化的结果。在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胆大者的陋习因乏人及时干涉,便“蔚然成风”。一些人习惯于向佛像等历史文物“掷币祈福”,就是因为一些已经存在的陋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或者说完全是一种从众心理作用,看到别人在投,也就盲目跟着投钱。

  而话说回来,游客喜欢祈福本是件好事。但是,若真要祈福,也得先分清是真佛还是假佛,博物馆不是寺庙,就没有必要见佛像就拜。要治理这种旅游中的的陋习,应当是在实施文化教育和规范过程中,通过景区的正确引导作用,才能积极营造人们的`文明行为。此次,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虽然表示,展馆内能近身接触到的展品都是复制品,向佛像投掷钱币并不会破坏到文物,鉴于《博物馆管理条例》并没有禁止向佛像投掷钱币的类似规定,展馆工作人员一般不会阻止,但因为博物馆不是宗教机构,所以也不提倡参观者向佛像投掷钱币。博物馆如此的解释,主要基于:一是博物馆方面极不愿意让每月几万元的“善款”给弄没了会有点舍不得;二是反映了我国游客的文明素质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文明水平,不博物馆不好自行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三是国家目前还没有对这样的现象有惩处措施,需要出台相关的措施进行规范。

  在当前的情况下,博物馆的正确引导是治理游客出现这种陋习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虽然“见佛掷币”的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对于在公共场合作出不太文雅动作,并不是动辄就可以抛掷纸币玩任性,而是对一些传统陋习进行有效的“去伪存真”。因此,博物馆方面很有必要,也有义务去阻止游客这种做法,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将“文明参观,请务投币”的标示更改为“禁止投币、违者必究”,唯有如此,文明参观才能得到保证。树立新风尚、根治旅游陋习非常迫切,确实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但一个巴掌拍不响,游客陋习固然难改,管理者也存有畏难怠惰心态、听之任之之嫌。馆方不自珍重,自然成了“破窗”。

  显然,“见佛掷币”等不文明行为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管理落后、执法不力、国民素质等病灶,也并非采取严格处罚就能得以根治。树立旅游新风尚,人人有责,但就馆方、园方等管理者来说,更是首当其责,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