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孩子是一个人及其行为的理由问题》有感

时间:2021-05-13 15:54: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关于孩子是一个人及其行为的理由问题》有感1000字

  孩子是什么?这时每一种理论支持下的儿童关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不论是东方文化圈还是西方文化圈,孩子起先都被看作是一个家族世系延续传承的自然基础和结果,这是关于儿童存在的直观而朴素的观念。与之相应,有关儿童的观念是被放在生育与继嗣制度,亲属路线中来认识的,人们很少独立的思考儿童的价值,只当他们是成人世界的附庸,是必须经过雕琢,塑造的未成年者。之后,经过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点拨与包括卢梭,蒙特梭利在内的一批伟大的教育家的阐释与宣扬,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不仅是一个有其自己独特性的生命,而且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成人之父”,他们柔弱的躯体的内部有着巨大的生命潜能,正是他们在创造着人本身。不管是贬仰还是褒扬,所有关于儿童是什么的论断是人们试图去诠释儿童本质的一种结果。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关于儿童本质的界定,恰恰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儿童的本质失之交臂——因为儿童的本质在于,他们是人,是和成人一样有自己行为理由的人。“孩子是一个人,单独看待这个判断想必不会有人有异议,因为它陈述的是一个常识,通俗的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是废话之嫌。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总是称他们为“我家的孩子”,“他家的孩子”,“这个孩子”,“那个孩子”,这就是说,孩子与通常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他们是那种正在快速成长与发育的人。而不是已经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的,获得自立,自理能力的,可以独步于社会生活的人。因为这种不同,他们需要参与到与教师互动的具体过程中去,接受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一点,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决定了成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

读《关于孩子是一个人及其行为的理由问题》有感1000字

  读书心得体会:

  成人世界的礼仪规范,行为标准对成人来说是必要的,甚至充当着他们立身之本,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另一回事情。每一个与幼儿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主动去和一个初次见面的幼儿搭腔,即便你的笑容非常真诚,友善,你的声音也极其温柔,也很有可能只得到孩子将脸转过一旁,或者一言不发的看着你的反馈。而在成人的人际互动中,如果你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是如此的反应,你禁不住要想“这个孩子有点怪。”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所提供的反馈却是再自然不过了。没有与你经过一定的相处,她们不会仅仅因为礼节的需要而走近你,而进入到与你对话交流的情境之中。这边是孩子世界中的处事原则,是孩子的理由。

  在现今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是遵循成人世界的规范的专业教育者。他们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核心目的是把既定的教育计划,教育方案贯彻下去,他们最关注的事情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好,并不是要真正的深入到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因而,教师往往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与教育目标相违背的表现。出于这样的与幼儿进行互动的目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经常性的借助教育制度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借助在互动中所建构起来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控制着孩子的活动,规范着孩子的行为。然而,孩子是一个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行为理由,多去关注一下孩子在师幼互动中的体验,多关注一下他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这样,我们的理想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