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张清一校长文集有感

时间:2021-11-03 12:08: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张清一校长文集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张清一校长文集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年五月至今,我一直在阅读“今日学堂”校长张伯健(又名张清一)的文章,有的编选在张清一新教育文集里(我是通过私下途径得到的电子稿,他的博客里也有很多文章),读他的文章,让我对现今的教育又有了新的思考。

  张清一校长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是很优秀的教授,后因各种原因他辞职经商,现又开办学堂。清一校长写这些文章的用意,是希望让关注教育的家长们看清教育的本质,示范和传授先进的教育方法。这样,在体制应该教育无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长帮助的情况下,家长们要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和设计一条健康成长的大道。既是家长又是老师的我,虽不能把孩子送到“今日学堂”就读,但也很有必要了解新教育,学习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

  张校长在给指出了现今教育制度的缺点,认为国家教育走向是:技术层面上有进步,但前进的方向是错误的,总体是失败的。特别是近三十年教育所走的方向,甚至错到了与真教育“背道而驰”的地步。我们取得的所有“成功”,都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成功,但是在核心上,在战略上,在方向上都是失败的。它已经无法有效地服务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无法帮助我们实现国家战略,反而成为了一股具有强大破坏性的力量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出一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精气神的、没有主见、没有创新的教育产品。这样的人能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呢?真正能做贡献的中国人又在给哪个国家纳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我们中国培养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面对这些,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也在深思:我该怎么做?我能怎么做?

  真正的知识教育,最强调的一定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中国现今的教育已经是”吾爱吾师,吾更爱标准答案。”这怎么可能是真正的知识教育呢?作为教师的我,常常自嘲:我是现有教育制度下的刽子手。一边在助纣为虐,一边在反对现有教育制度。我,很苦恼。

  因为中国的教材,能够提供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很有局限性的,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其中也有一个我),都认为“教材”“教法“很重要,到处找“先进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实这不完全对。我认为,能够脱离教材,让教师自由发挥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生海量的阅读很重要,另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等。真正的教育任务,应该是热爱学习,并把学习的热情保持终生。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认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在通过后天的教育方式提升人的能力,帮助学生长大后能正常的融入社会,这不需要靠学校的教育来塑造吗?可我们的.教育是在朝这些方向努力吗?

  拿我家的孩子说,我儿子四岁半能独立看书以后,我就逐渐的引导他看书的方向和爱好,由最初的短小的故事性的书,到后来的长篇名著,以及对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普、天文等知识的狂热炽爱,我在几年前就给孩子借了初中阶段的所有物理、化学、生物书。毫不夸张的说,他每天的看书时间至少保持在三小时左右,周末更多,他哪来的时间?挤出来的。他今年十岁,但我敢说,我以及我的很多同行都没有他懂的知识多(前年还出现过这样的事:化学老师给九年级的学生讲题,他就是不明白,我的孩子在旁边着急了,他去给那个学生讲),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也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心。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家认为很聪慧的孩子,在学校却是个让老师不喜欢的学生,上课问题多,小动作多,作业不愿意写。他宁愿看更多的书,宁愿从书中学习,却不喜欢学校的死板的学习模式,用他的话说:“有些我已经会了,为什么还要写?”这种情况,自然遭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以及叫家长,我又不得不陪着老师教育孩子,不得不否定我对我家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苦恼,我也没辙。谁能告诉我,我们该怎么做?

  所以,为了不让更多的充满学习热情的孩子再像我的孩子那样痛苦,我准备在下学期开学,结合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和昌乐二中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大量阅读等,我不会拘泥于教材,会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尽量让它发扬光大。条条大道通罗马,绝对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孩子不会学习,但至少我可以教他学习做事,学习做人。不管成功与否,我都愿意一试。

【读张清一校长文集有感】相关文章: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09-23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08-31

迎难而上超越自我-读《小兵张嘎》有感900字08-31

读《糗事一箩筐》有感10-26

读《最后一块拼图》有感10-14

读《父亲》有感08-31

读逃离有感07-29

读《争论》有感12-24

读《只有一个地球》后有感10-16

读《孔乙己》有感(转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