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 1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对知识和能力失调的学生,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了病来,以致什么也不能吃了……”这个比喻很形象的解释了为什么差生越来越差的原因,也让我很容易地理解了“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的含义。读了本节内容,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要培养学生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边读边想的能力。
书中谈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这让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阅读能力不强,读应用题时总是磕磕绊绊不流利,把题目读得支离破碎,以致思维混乱,题目中所讲的事情根本就理不清楚,又何谈理解题意,进而正确解题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也就是用眼睛和思想同时去把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和细致的引导,逐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在熟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边读边记的能力。
“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一句话很切合实际。每当考试,做卷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不但书写认真,而且作业及时完成。而那些总是完不成作业的学生,往往是书写质量也比较差的。还有,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们养成边听课边记重点内容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书写能力、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习能力,从中学会学习。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加工事实的技能,培养他们边学边实际运用的能力。
知识要会“周转”才能变为能力,从而把知识学活,走进智育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用哪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讲,而把哪一部分事实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还需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需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将知识学活,然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走上“自我智育的道路”。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 2
曾几何起,我们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以至于我们忘掉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说实话,高考的指挥棒让整个教育氛围从高中到幼儿园都开始过度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孩子们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上,老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慢慢迷失了方向,慢慢地把学习成绩看成了评价孩子的主要手段,而孩子们也在这种环境下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厌烦。过度地关注逼迫一定会让孩子起逆反心理,而且让孩子们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一旦他们踏入社会,只会成为高知识低能力的废人。
这些都不是教育的本真,也都偏离了教育的本真,难道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只能适应大的教育环境随波逐流最终害了孩子们吗?
过度关注孩子知识,但是忘掉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在知识掌握上也会让孩子丧失最后的兴趣。今天学习了《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我对自己的教学也开始反思。有时候总是不能坚守住教育的初心,慢慢也迷失在过度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漩涡里,导致和学生的关系僵化,也开始变得不喜欢上英语课。
苏老师的建议总是发人深省的,他告诉我们: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举的例子实在是太鲜明了,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想法,总认为讲了好几遍孩子就应该会了,但是一考试,孩子们还是考得一塌糊涂,想把知识灌进孩子们的大脑里,但总是事与愿违,就在这种纠结的矛盾中痛苦了一年又一年,但是我们始终找不到突破的方法。
其实,苏老师多次给我们指出: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但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等到五六年级有些学困生已经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也不喜欢阅读,我想着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成绩不能提升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根本就读不懂题,而且他们也不会思考!所以苏老师也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小学阶段就要完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苏老师也给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如果学生(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
这也让我深深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单纯枯燥无味地给我们的孩子们灌输我们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但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们这样掌握的方法他们喜不喜欢,能不能让他们真正快乐地学习,我们也没有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情景去思考理解新的知识点,,这样导致他们在不会阅读的的前提下没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苏老师说: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因为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所以苏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明路,在日常教学中一定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能够有理解的阅读才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轻松,更容易达到我们的要求。
而且在传授孩子们知识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孩子们品质的培养,我一直以为学习成绩只是暂时的,但是一个人的素质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和关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良好乐观开朗的人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 3
今天读了苏老师《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这条建议,开篇点题所谓的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是孩子们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工具的能力,可是老师已经源源不断地把新知识硬塞给他们了。
对于小学英语课程,从孩子三年级起接触,这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 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培养起了孩子浓烈的兴趣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的,因为小学英语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是笔试,对于听力有所涉及,但是对口语对话几乎从来没有涉及到。其实这个方向是不对的。所有的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考试,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就像汉语一样,我们所学的字和词就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表达我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己情感的描述,为了更好地和这个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英语也应该如此的,但是导向却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把小学英语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关注孩子的对话应用能力和听力能力的,为初中和高中真正打下学习的基础。
这句话让我联系自己班的教学实际,让我惭愧不已。这些年我一般接手的都是六年级毕业班,对于这些孩子我在第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会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诊断出他们现有的考试水平。是的,不是英语能力,而是考试水平。正像苏老师所说: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和同时进行思考。
是的,对于小学六年级英语学困生来说,他们很多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我们即使在课堂上讲得激情澎湃天花乱坠,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如同听天书一样,所以我们要更加细化了解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对于这一部分孩子可以从三年级的英语开始补起,不要求他们在课上听懂我们现在所学到的知识,而是学会让他们在复习中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最后一年的时间我们可能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提升很小,但是我们也要去坚持不懈地做,而且最关键地是我们不应该紧盯着这些孩子地考试成绩,一旦考不好就大发雷霆,我们要考虑他们的学习经历和现有的心态。虽然有可能在学习方面很难再突破,我们也一定要多鼓励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表扬,鼓励其他们的信心来,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成长,我想这都是我们教育者更需要关心的。
在这条建议中,苏老师依然和我们强调,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培养孩子们喜欢上阅读,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重大意义,这样会在学习上极大的帮助他们去理解成长的。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不要一遇到学困生就头疼不已,我们要思考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当我们抛却学习成绩不看,用真心对待他们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一定会让我们惊叹不已!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 4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苏霍姆林斯基开篇解释道:“所谓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我们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样的学生好比是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于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然后,从阅读到技能,再到实践运用,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能力习得的重要性。结合这样的阐述反观我们的教学,看似在说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折射出令人担忧的现状:所谓“差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把不理解的知识硬塞给他们,刚开始就表现为厌学,久而久之他们就彻底对学习没有兴趣,令我们头疼的后进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那怎样做才能使知识和能力关系协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受益者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章节再一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问题,说到底,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这种建立在没有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就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自然也不会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我想必须注重知识掌握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习得阅读的技能。
一、重积累夯基础,为阅读大厦蓄力
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孕生出语文素质的三部曲。其中重积累是阅读大厦的根基,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积累、夯实基础尤为重要。这个章节中也谈到学生基础还没有打牢,就塞给更多的新的知识,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失调的现象。所以我认为就初中语文而言,七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如识字量和词汇量,这是阅读技能训练的起始阶段,统编教材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出错,语文知识不仅要随堂教,还要边教边让学生理解。当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够丰厚、够实在,阅读的大厦才会拔地而起,重视积累夯实基础,为孩子们的阅读大厦蓄力。
二、巧设疑创情境,激发兴趣活思维
为什么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会出现失调的现象,我想是根本上出了问题,学生对我们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迫于升学的压力和教师的管教,又不得不学,所以学习到的知识就是“死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很被动,更谈不上能力的习得。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凡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动力。所以这种兴趣还不能只停留在表象的刺激,而要用认识深藏的奥秘去深层次地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进而自主地萌生探索的欲望,我们教师就要在孩子们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助推这种求知欲向能力提升的更深层漫溯。
三、善启发敢放手,边读边思探路径
这个章节第二段中谈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注重语言的感悟。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内容,即“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面面俱到地进行细致讲解,自以为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辛苦付出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并没有阅读体验或者说阅读体验不深刻,所以我们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大胆放手、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设置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富有梯度的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一条明晰的读思结合的路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所读的知识才会在思考的驱动下灵动而富有活力。
四、遵事实勤点拨,知识素养齐并进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流利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做到“有理解的阅读”;“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们的语文课,这一系列练习就是第19章节中谈到的“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看来“读”行天下, “读”占鳌头一点也不夸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很惭愧,我的语文课有时也被知识点讲授占去了一大半,课堂上的朗读有时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功利性太强,还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立足学生的阅读现状,遵循事实规律,引导学生学会“有理解地阅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才能成为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抱怨学生:“这些孩子怎么了,这么简单的文章都读不明白?”“这些孩子真笨,明明课堂作业做的好好的,可没过几天就把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也在寻找原因。是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是这部分知识容易遗忘?还是学生练习过少?读了这条建议后,我门就会彻底明白:阅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的重要手段,我们只重视机械的书写,而不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和训练,其实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曾一度走入误区,因为要抽考,要中招,为了成绩和名次,不惜占用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不说,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要么今天会默写了,明天已经忘了;要么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灵活运用。逼学生所学的知识完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
“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语文学科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要从课标要求出发,看看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讲,哪一部分可以设计成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比如活动探究单元中新闻活动,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设计探究性新闻采访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方案让学生设计,新闻稿件让学生自己写,采访让学生操作,问题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探究能力。
尝试着用边读边思的方式重读这个章节,发现它对于“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读后感】相关文章:
M和3的关系10-09
颜色和情绪的关系08-16
吴国夫差和阖闾的关系08-10
赵高和秦始皇的关系10-28
“对不起”和“没关系”作文04-02
失调拼音解释及造句07-26
刘邦和刘备是什么关系07-30
不要让对方伤心,更不要让自己难堪日志08-07
我家的“肥蛋”和“不蛋”08-03
不屈不挠和杞人忧天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