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研究》读后感
闲来无事,读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一书,系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国学名家选粹版本。
本寻鲁迅之小说研究专著,以观中国小说之发展系统,也看近人对中国小说之界定研究,然终无所获。所幸,偶得胡氏此本,亦可作概览了解之用。近日问得新文兄藏鲁迅本,日后定将借来,以增小说之见。
读此一本书,不禁回想当年之小说见闻。初时,以为小说不外乎不入流之书籍,而入流者,仅就教科书之类,再而有之,则乃教辅材料,教学参考之类,凡此学校教育教学之关系书籍,皆主流者书籍也。如今反思,当初之成见,极不科学也,甚而至于愚陋之极端可见也。然因此态度标准,也是裨益于我。因不染非主流之小说故,我从未见骂于师长。虽偶尔见笑于同学,讥我书呆子,然终未贻误学习,可也。终不至于课堂内有瘾作祟,而冒渚师之禁令教诲,窥得武侠、言情之情节正酣,却逮之于严师屡次,或当堂怒骂,或抄没小说,或家长见训,或保证往后之不再如何如何。
世之所事,长短兼而有之,于我而言,择取而已,无甚善恶多寡,然哉!
小说之念想,原初以为之偏颇,亦随学习增长而有所转观。初中时,小说如鲁迅文章,如诸多国外小说,也多见了。课堂之内,为师者也多加以疏通,盖小说概念之正统触及。当此时,仍不望读及小说之言情、武侠者,如金庸小说,琼瑶小说等。然小说之知识却可接受,如小说之要素:人物,情节等,小说之篇章体例等。而何至于死记硬背者,应试分数之故耳。
至于高中,同学之偷读小说者,越发少也。此时,价值观念当有所定型,个性思想也当自存,小说之受,不必如初中时代上瘾如毒。同学之小说阅读,权当课后之消遣者居多。当此时,为师者也多有正面鼓励,言小说之阅读可阔学生之视野,尤其古典名著,更当读其三两遍方可领悟其魅力,如《三国》、《茶花女》等。而死记硬背者如小说其作者,其内容典型之人物,也因应试分数之缘故,不得不加以日夜咀嚼。至今想来,实在徒劳,于今略想其实效,也渺渺乎无所遗留,憾哉!
大学之小说感触,终得原貌。然不多专业触及,故小说之研究自不敢当,更不可小说之如何瞧他不起了。囿于学识陋见,小说之原著阅读,始终难入我心。而今,每与友人对语小说者,则汗颜不敢恭维,形秽自惭罢了!
人之短见,自是多矣,若自省后能有所甄补,倒也无妨。此之故,于今仍不敢懈怠于学习。胡氏之《中国小说研究》之阅读,此理可循也。
今原意在于略写读后感像而已,无望扬洒拖沓,然我本性之故,逢一事所论,终究杂感自我,其中不免情感纠葛,生发别样之文字。初看时,其无关乎本旨,却有其因由来之,故当略写如上。
此后,该是读后感之说,实在于我聊发而已,间或原文录下,间或行文自述,难作学术之考究,且当增益收获罢了。
与其他学术史研究一般,胡氏对概念小说者,置于篇首阐发。然因恐先入为主之彼端,有碍于后来之信服考究,胡氏对小说之定义也是宽宏存疑,以待读者之后领悟弥补。此之态度,学术之精神也。如仁者,如道德者,如礼仪者,概念定义之,实在无所慎密,也无多需要,读后感《读书札记:《中国小说研究》读后感》。故常常不作死规定。此类现象,读者皆能明理宽怀,于己也多有裨益,无碍于日后拓展。
"不过在中国旧文学里,并不把小说看得重要。虽然在两千年前,已经有了小说二字;但是古代所认为是小说的,到现在并不能算是小说;现在我们所认为是小说的,古代是没有的(说他没有,也不是完全没有;只不过不名为小说,且和现在的小说形式上略有些不同。)这样下定义就很不容易了。"
胡氏此说非自说自话。中西之小说,无论概念内涵,抑或形式表现,殊多差异,于是中西合并式概念定义来阐发小说,也多有不便。更遑论以末尾定渊源,来个头尾倒置法,其误导之害更甚。后人之所谓小说流派,小说体例主义者,皆赖发端原委之清澈理顺,故不可以糊涂笼统之小说研究为满足。
如书名之见,研究之贯律,不便概念定义束缚手脚眼界,免受先入为主之害。于是:"我以为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从他的渊源说起,从渊源说到支派,那就容易明白。我们不必先说定义,只从他的源流上,看出他是什么。"可谓研究之真理也。
征小说之源流,当从民间说起,当从口耳传承之神话传说论起。"中国的`神话和传说,虽然是小说的根源,虽然到后世仍在小说中占了一大部分,但是在古代,并不把曾把他称为小说。考中国的'小说'二字,最初见于《庄子》,他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荀子》也将小说二字连称,但尚未指明何谓小说,然可见其小说之小视口吻。而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之流,盖出于稗官"。可推见古之稗官也类小说家者,"稗"也即"小"。
至春秋战国时代,有"十家"之说:儒家,道家,法家…,而小说家已名列其一。此"十家"之说,出自班固"九流十家"之论。班固引孔子话,论说小说也当有可观,已承认小说有相当之价值。只是,承认价值也是限于小道而已,社会杂谈,民间小事罢了。此可谓小说,后世也有之,然外延窄乎斯哉,不可等同而语。
中国古时小说之流,往往不见台面,入不了正统,更不消风雅称赞了。此故,难见如正史般小说论集,也难见社会主流之小说普及。历史鉴往,小说如所谓"记",所谓"传",所谓"志异",所谓"演义",皆小资打趣,或闲杂消遣。
小说于古时中国无正经地位,然亦常散见各处。正史中有列传,列传也》石油荒诞怪异之说,神话传说之类。也有民间神话、传说之收录如《搜神记》、《齐谐记》等,再有虚构故事之《黄粱梦》。于此可见,小说之足迹,也当可观遍野,只是有些羞于世面罢了,也不当主流所正视。
胡氏于概论小说定义后,分论三章节。
以本质论小说分论研究,神话,寓言,稗史,三者皆是小说。从本质看来,小说源于神话寓言,传说稗史。然后人之小说,却不囿于这三者。如唐体小说,如宋元杂剧、戏曲说本,弹词,如明清演义等,皆属于小说范围。可见,小说源于此,却不限于此。三者其后,变迁杂交,体例也渐起模糊。如与正史相对之稗史,亦可小说视之。本质角度看小说,可谓推其本源,逐其始末,后起之体例形式,时代主义之类研究法,皆有赖于此。
以形式论小说分类研究。形势看来,表现为小说者,可记载一人一事类,可以演义故事情节类,可淡些描述概括类,可诗文剧本唱白类。此四类谓记事体、演义体,描写体,诗歌体,盖可为小说定论其形式周全也。若《三国演义》者,若记事诗,戏曲者,若《红楼梦》,皆可区分其差异。《红楼梦》近人多谓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可其小说地位不赖其他,其描写体小说之创作价值可观而已。故近人讲《红楼梦》与《三国》、《水浒》并论为白话小说,通论其价值,实为不妥。
以时代论小时分类研究。有周秦小说,晋唐小说,宋元小说,清小说,最近小说。胡氏认为,周秦小说,可从经、子中找出》小说片段,此外,《汉书艺文志》中有一篇小说目录,只是原书皆不见于世。如《周考》、《青史子》、《师旷》等。"周秦以后,接着说晋、唐小说,为什么丢了两汉不讲。因为现在流传的两汉人的作品,大概是后人假造的。晋人著名小说如《搜神记》,唐代小说如《南柯记》。宋元时,演义体小说盛行,脱离文人范围,与平民接近,此乃小说之脱胎换骨,意义可书。清小说,产生新题材,描写体,以《红楼梦》为最为胜。最近小说有以林纾为代表的译作如,《黑奴纾天录》,周作人《域外小说集》。而《超人》、《呐喊》为代表,受了西洋小说影响而创作。与此同时,仿古之小说创作夜从未停歇,如《秦汉演义》、《两汉演义》仿宋元小说,刘鹗《老残游记》仿清小说之体例。
至此,胡氏小说研究可谓深入浅出了,小说之概念定义也若蒙头雾水之恍然消散。精心读之,思之以深,自觉收获良多,读后感记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