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时间:2024-11-04 13:21:39 登绮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通用1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

  《论摄影》一书是由美国作家兼批评家桑塔格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加以扩展和修改得出的产物。全书并没有枯燥乏味地解释摄影理论和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是在不经意间以与自身对话的形式阐释了摄影的本质。读完该书,笔者对书中关于摄影的真实性与欺骗性的辩证统一的观点颇感兴趣,从而想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看法与观点。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一层薄雾。

  1、影像与经验

  桑塔格在书中谈到过“摄影从被创造之初便有着这样的承诺:通过把一切经验转化为影像,而使一切经验民主化。”而这个承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世界中越来越得以显现。拍摄方式的不断简化使得人们将相机作为记录生活的最佳工具,因为影像的留存远比我们脑中残留的记忆片段要清晰和远久些。但是,在这个光注重于用相机来记录的时代,其照片背后的经验本身的价值却被不断淡化。

  “我们见过鬼,但没有发抖;我们站在王族面前,但不必暴露自己”这便是我们透过三英寸的镜头观看到的世界,以图像的形式取代了经验,以视觉取代了其他观感。即使照片本身的还原度再高,其存在形式与所给予的体验本身就隐含欺骗,如全家福。早前我们为庆祝团圆而拍摄全家福,但随着其记录意义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一纸全家福的意义却大过了团圆本身。人们拿着一张人头遍布的照片对他人介绍家族的人丁兴旺,却没有人愿意去了解甚至连被拍者自身都淡忘了这照片中人们的情感交流与亲疏关系。而对于旅游更是如此。对“现代人”来说,出门旅游却不带相机是件极为不自然的事。人们背着相机寻找风景,以便用相机占有这片风景。而实际上,人们用拍照取代了经历,用照片取代了风景。一趟旅途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大量影像的产出,或山水,或人物。但而后细细回味,这趟旅途所带来的也仅仅是影像本身罢了。所以,我们将拍照作为核实经验的方式的同时,它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

  同时,摄影使一切经验平等化。影像为我们带来许多本无法体会到的经验,让我们自以为能够通过对照片的理解而唤起“感同身受”的意识。的确,这些照片也许会唤起我们的道德意识,或许会让我们感到震惊触动,但其自身并不构成知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参透世界。反之,一切本该唤醒强烈道德反响的事物却因为影像的普及而被人们逐渐麻木随之淡化了。并且我们过分相信照片中的经验的真实性,并且习惯性以定性效应来理解世界,从而使得所谓经验与其本身产生了偏差。我们通过照片来占有经验,以至于一切特有的经验通过照片得以民主化。

  现代社会,摄影逐渐代替了经验,从照片中感受的事件代替了背包启程的过程。但照片本身所包含的真实成分的多少却不得而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摄影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也成了一个传递所谓“真实”经验的工具。

  2、像与证据

  照片提供证据。在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于用相机取证,也习惯于从照片中寻找事实存在的证据。这也是因为与其他形式相比,照片是最为贴近现实的东西,可以说就是世界本身的光影发散的产物。它不仅是对现实的一次解释,而且是直接从真实存在的事物中拓印而来的一道痕迹。所以照片常被视作某件事发生过的不容置疑的证据。笔者认为,这或许也是现代档案要求必然附上本人照片的原因。

  但需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文字和图画不抱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这些“副本”性质的东西多少对其原型有篡改的嫌疑,而照片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抬高到了与“原件”相同的高度。当照片等用于“原件”本身而被作为证据时,其所蕴含的欺骗性又该作何理解呢?笔者曾看过诺兰导演的一部影片——《memento》(译名为:《记忆碎片》),其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这是个典型的将照片作为证据的案例。整部电影中,他通过照片中的图像不断为自己当时所做所想进行回忆,从而不断填补自己的记忆缺失,但却逐渐拼凑出了一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的故事。因此,过于依赖照片来寻找现实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的确,照片足以提供证据,但是照片不能作为证据。任何一张影像都受制于其拍摄者,也就意味着它掺杂着一定的个人情感,它可能被歪曲,可以被造假,所以照片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是照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假设,假设存在或曾存在某件事情就像照片中所呈现的那样。若是可以清楚地分清照片与实际的关系,认识到影像中的真实性与欺骗性的统一,便可以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3、影像与世界

  作家D·P对摄影有这样的评价:“我们穿越安第斯山脉;登上特纳里夫;进入日本;‘去过’尼亚加拉瀑布和千岛;与同侪享受战斗的乐趣;坐在权贵的会议上;亲近国王、皇帝和皇后、歌剧的女主角、芭蕾舞的宠儿和‘魅力四射的`演员’……简言之,我们透过三英寸的镜头观看这个邪恶但美丽的世界的每次盛况和浮华。”

  的确,摄影是收集世界的手段。摄影不同于文学作品和绘画,它不是对世界的描写,而是世界自身。“摄影企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我们无法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摄影技术的发展却使世界的各个位置都留下了一定的存在证明,这便是照片。而我们观看照片,试图将自身融入其中而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占有,它带领我们翻山越岭,以局外人的态度拼凑一张新的世界地图。相机将世界打散成无数零散的碎片,或将其放大或缩小,从而拼贴成人们眼中的“世界”。

  但是,照片正在篡改世界。从规模上、道德上、美学上等各个方面,它迫使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企图唤起良心的摄影作品在引起轰动的同时,也消解了大众对于同类事件的承受能力。换言之,道德式的摄影并不比非道德式的更加高尚。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衣衫褴褛的路人,与对准那些达官显贵,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些描述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影像使得人们在下意识里将关怀的标准一再降低,以至于当他们真正看到那些人的时候,竟然会惊奇地低呼:“原来他们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穷啊!”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所比照的参考系,不是现实中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是影像作品中那些“标准”苦孩子的形象。他们甚至会下意识地想:跟解海龙的《大眼睛》一点不像,因此他还没有资格得到同情。

  即便照片是最为贴近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身也不足以替代真实。无论摄影师如何诚恳地对其作品的还原性作出声明,其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思想与主观色彩,他们总会把自身固有的标准强加于所拍摄的对象上。的确,照片源于现实世界本身,可摄影师镜头下的所谓世界则需要符合他们对所摄对象所具有的“特质”的理解——或贫困,或尊严,或剥削。更有甚者,三寸镜头下的世界的质感、光影表现等都受制于摄影师的严格要求,从而拍出“理想化”的影像。而这个用镜头拼接而成的世界,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被摄影师们控制的世界。

  4、结语

  影像世界的流行与崛起也许是与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相伴而生的。繁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压力让人们不愿深入了解事实而更愿意去相信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更相信表象而不愿去发掘其内在。所以,影像世界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了解“世界”的平台。

  有不少人批评桑塔格在书中过于放大了影像的重要性,认为其中并没有那么多虚构的成分,或者换言之这些虚构的成分并不足以给我们平时理解世界和感受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笔者却认为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现实被理解为难以驾驭、不可获得,而照片则是把现实禁锢起来,使现实处于静止状态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这种貌似占有现实的状态,就会被人们理解为所谓的真实。人们通过拥有照片来代替体验,通过拍照让愿望得以“实现”,却殊不知这种替代品和原型直接被忽略的这段距离才是现实的遥远性。在摄影的普及性与理解的表面性的双重作用下,影像世界与真实世界间的关系正悄无声息地从“相似”转向“替代”。这是个很可怕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摄影的真实性与欺骗性并置,偷窥与被偷窥并置。不可过度怀疑,也不可过分依赖。但在这里,摄影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构成硬币的两面之所以能够随意翻转,那是因为我们正置身于一个足够诡异复杂的时代,和一个足够诡异复杂的国度。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他的小说《双城记》的开头就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进行过一番精准的预言。他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理性的时代,这是疑迷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迷茫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拥有一切,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由此升入天堂,人们由此坠入地狱。”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2

  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照片是一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摄影行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第一次被异化的例子现已臭名昭著,人们习惯把世界简化为印刷文字。这种异化催生了浮士德式的`过剩精力,并导致心灵受摧残。但这两者又是建造现代、无机社会所需的。相较于摄影影像而言,印刷这一形式在过滤掉世界、在把世界变成一个精神物件方面,似乎还不算太奸诈。

  摄影影像对一个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写,无非是一种解释。摄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现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断,它们是现实的缩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获取。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3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摄影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刻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按下快门,捕捉瞬间。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拍摄者通过镜头选择呈现的内容,决定了观者看到的`世界。摄影可以美化,也可以丑化,这种选择性让我对那些看似平常的照片有了新的看法。比如新闻摄影,它可能会为了某种目的突出灾难中的悲惨,却忽略了其他复杂的元素。同时,摄影也成为了一种记忆的替代品,我们依赖照片来回忆,但照片真的能完整还原当时的情感和氛围吗?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是一把双刃剑,在记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4

  《论摄影》深刻地剖析了摄影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桑塔格指出摄影具有侵略性,它侵入了被拍摄对象的生活空间。

  当我们举起相机对准他人时,是否考虑过对方的感受呢?无论是街头抓拍还是对弱势群体的拍摄,都可能是一种侵犯。而且摄影的`泛滥让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点赞和关注,刻意营造出虚假的场景来拍摄。书中的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对摄影的滥用。摄影本应是艺术和记录的手段,但如今却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满足虚荣和制造假象的工具,我们需要重新找回摄影的本真价值。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5

  读《论摄影》,就像开启了一场对视觉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桑塔格的论述让我了解到摄影与时间的微妙关系。

  照片凝固了时间的某一时刻,但也让时间变得碎片化。我们通过一张张照片拼凑对世界的理解,却忽略了时间的.连续性。而且摄影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片面的。一张战争照片可能只展现了残酷的一面,却无法呈现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这使我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摄影来了解世界,还需要通过阅读、思考等多种方式。摄影是一种引导我们思考的媒介,但不能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我们要警惕被摄影所带来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6

  苏珊桑塔格对摄影的分析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感悟。

  摄影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人都在为这个拼图贡献自己的碎片。然而,这些碎片的组合方式却多种多样。不同的摄影师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目的,这导致了摄影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艺术摄影到纪实摄影,每一种类型都在传达着独特的信息。

  但我们往往在浏览大量照片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其内涵的挖掘能力。《论摄影》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认真思考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摄影对我们思想和情感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领略摄影的魅力。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7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宛如一座思想的灯塔,在摄影的海洋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思考摄影这一行为的本质与意义。

  从书中,我深刻体会到摄影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制,更是一种主观的表达。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拍摄者的'视角、情感和意图。就像新闻摄影,摄影师在拍摄灾难现场时,镜头的选取、画面的构图都在传达着他对这场灾难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会影响观者对整个事件的认知。而且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现实的干预。

  当我们拍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时,拍摄行为本身就改变了原有的氛围。比如拍摄一位街头艺人,他可能会因为镜头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表演状态,从而使我们拍摄到的画面与原本真实的场景有了偏差。这让我意识到摄影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我们需要对摄影作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8

  《论摄影》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摄影与社会关系的大门。摄影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桑塔格提到摄影在塑造大众观念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旅游中,那些美丽的风景照片吸引着我们前往,但当我们真正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现实与照片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摄影可以对场景进行美化和理想化。

  同时,摄影也成为了一种社会阶层和文化的象征。时尚摄影展现出的奢华生活方式,让人们追求一种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生活。然而,这种追求往往是虚幻的,是摄影为我们营造出来的。书中的.这些观点让我反思摄影在商业和消费文化中的角色,它在满足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辨别摄影所带来的虚假表象,找到真实的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9

  阅读《论摄影》,让我陷入了对摄影伦理的深思。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其伦理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

  在拍摄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儿童、难民等时,摄影师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复杂的影响。一方面,这些照片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促使人们去帮助他们;但另一方面,如果拍摄不当,可能会伤害到他们的尊严。

  照片的传播可能会让这些弱势群体成为被怜悯的对象,而不是被平等对待。而且在新闻摄影中,为了追求所谓的 “震撼效果”,摄影师可能会过度曝光一些血腥和悲惨的画面,这对观者的`心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摄影有其道德边界,不能仅仅为了艺术或新闻价值而忽视被拍摄者的权利和感受。摄影伦理是我们在欣赏和从事摄影活动时必须重视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摄影真正成为一种有温度、有良知的艺术形式。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0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让我对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摄影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瞬间捕捉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然而,这种瞬间性也带来了局限性。一幅摄影作品可能只是生活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我们需要通过多个作品、多种视角才能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图像。

  而且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绘画、文学等相互影响,摄影可以从绘画中汲取构图和色彩的灵感,同时也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生动的视觉素材。但摄影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在欣赏摄影作品时,我们要理解其艺术价值的来源,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这样才能真正领略摄影艺术的博大精深。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1

  《论摄影》是苏珊桑塔格思想的璀璨结晶,它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摄影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无尽的思考。

  摄影,在桑塔格的解读下,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从早期的.达盖尔银版法到如今的数码摄影,摄影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和情感。

  例如,那些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摄影作品,通过展示独特的服饰、建筑和生活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性。同时,摄影也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历史照片成为了我们研究过去的重要依据,它们比文字更直观地展现了某个时代的风貌。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摄影所呈现的历史是经过选择的,摄影师的主观意识会影响照片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历史照片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2

  苏珊桑塔格在书中对摄影与美学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摄影的美学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构图、光线到色彩,每一个元素都对作品的美感产生影响。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有着精妙的构图,它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光线的运用则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通过明暗对比来突出主题,营造氛围。色彩的搭配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传达情感,比如暖色调可能带来温馨、热烈的感觉,而冷色调则可能表现出宁静、忧伤。

  但是,摄影美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技术层面。摄影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富有哲理的照片可以引发观者的深入思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让我明白,摄影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我们在欣赏摄影作品时,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形式美,更要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深度。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3

  《论摄影》中关于摄影伦理和社会影响的内容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摄影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也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在伦理方面,摄影涉及到对被拍摄者权益的保护。当我们拍摄他人时,尤其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可能会侵犯到他们的隐私和尊严。比如在一些街头摄影作品中,被拍摄者可能并不愿意自己的形象被公之于众。

  而且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摄影师需要权衡报道的真实性和对被拍摄者可能造成的伤害。在社会影响上,摄影作品的传播可以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环境污染、战争灾难等。但同时,摄影也可能被用于误导公众,一些虚假或片面的照片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偏差。这就要求摄影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艺术和新闻价值的同时,要尊重伦理道德,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我们作为观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辨别摄影作品的真伪和价值,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4

  通过阅读《论摄影》,我对摄影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摄影在当今社会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既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在艺术领域,摄影作品在博物馆、画廊中展出,与传统艺术形式相互辉映,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在新闻领域,摄影成为了报道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一张震撼的新闻照片可以比文字更迅速地传达信息,引起社会的反响。在商业领域,摄影用于广告宣传、产品展示等,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然而,随着摄影的普及,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摄影的过度商业化导致了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大量的虚假和低俗摄影内容充斥着网络。此外,人们对摄影的过度依赖也使得我们的记忆和感知能力发生了变化,我们往往更关注照片中的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我们需要在享受摄影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保持对其本质的理解和对其负面影响的警惕,让摄影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5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摄影这一艺术领域背后那扇隐藏着复杂意义的大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摄影远非简单地捕捉画面。摄影是一种权力的彰显。拍摄者通过镜头,拥有了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他们可以决定拍摄的对象、角度、时机,进而决定了向观众展示的内容。这就如同一个无形的过滤器,将世界按照拍摄者的意愿进行裁剪。例如,在新闻摄影中,一张照片可能会使某个事件被突出强调,而其他相关信息却被隐匿。这种权力的行使在塑造大众对事件的看法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让人们对某一问题产生关注,也可能因片面的呈现而导致误解。

  同时,摄影也是一种记忆的载体,但这种记忆是具有欺骗性的。照片记录了某个瞬间,但它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情感、氛围和复杂的情境。我们常常依赖照片来回忆,但照片可能只是一种美化或简化后的记忆替代品。比如,我们翻看旧照片时,那些微笑的面容背后可能有着当时未被拍摄到的艰辛。而且,摄影的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照片来构建自己的记忆,而真实的'记忆却在逐渐模糊。

  此外,摄影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摄影看似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但实际上它改变了现实。当镜头对准一个场景时,场景中的人和物都会受到影响。人们可能会为了镜头而摆出不自然的姿势,场景也可能因为拍摄的需要而被临时调整。这种改变使得摄影所呈现的 “现实” 与真正的现实有了偏差,让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产生了扭曲。

  《论摄影》让我明白,我们不能仅仅被摄影作品的表面所吸引,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权力、记忆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在欣赏摄影作品时,要保持批判性的眼光,意识到摄影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摄影在我们生活和文化中的意义,避免被摄影所误导,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艺术形式来丰富我们的认知和情感世界。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16

  《论摄影》这本书,犹如一座灯塔,在摄影这片广阔而复杂的海洋中,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去探索摄影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珊桑塔格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摄影对我们感知世界的影响。摄影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它使我们习惯于将世界分割成一个个可供拍摄的瞬间。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不自觉地从摄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寻找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而忽略了事物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种碎片化的感知方式,虽然让我们能够捕捉到一些精彩的瞬间,但也使我们失去了对世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我们在旅行中,往往忙于拍摄风景,却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氛围。

  摄影的审美也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从构图的精巧到光线的运用,从色彩的搭配到主题的表达,每一个元素都构成了摄影审美体系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审美标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时代、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摄影作品的审美评价可能会截然不同。而且,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众审美和专业审美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一些在商业上成功的摄影作品可能并不一定符合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这就引发了我们对摄影审美价值判断的思考。

  再者,摄影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在摄影实践中,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伦理关系。当我们拍摄他人时,是否获得了对方的同意?我们的拍摄是否会对对方造成伤害?特别是在拍摄一些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儿童、灾难中的受害者时,这些问题更加凸显。摄影作品的.传播可能会使这些被拍摄者的生活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被标签化或者被过度曝光,从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这就要求摄影师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伦理道德因素,尊重被拍摄者的权利和感受。

  读完《论摄影》,我对摄影这一行为和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摄影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们需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摄影,无论是作为拍摄者还是观者。只有这样,摄影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一把伤害他人或误导自己的双刃剑。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相关文章:

论“读好书”03-03

读《中学数学教学论》有感01-18

读《自杀论》有感(通用9篇)06-29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06-29

读实践论有感(通用14篇)01-14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05-22

苏珊的帽子小学生读后感(通用9篇)10-19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02-18

读《六国论》有感作文(通用1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