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有感

时间:2021-05-04 20:35: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有感范文

  朋友推荐《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并说:“你一定要读呀”。我相信朋友的眼光,随后就买来了这本书,列入了寒假必读书目中。

  我是在半天之内把它读完的,并在笔记本上摘录了很多的章节,用两个字可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颠覆”。我甚至想把书里的主要观点都背诵下来,化成自己真实的行动与实践。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的魔力让我产生如此的疯狂举动呀!

  这本书的作者叫李雪,是一位美女心理学家。《当我遇见一个人》重点关注母婴关系的书,认为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如果能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初期为其输入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将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无论外界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至于溺爱,他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退行,是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孩子的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看到这一句句犀利而睿智的话语,你是否和我一样被拨动了内心的某根神经?对于我,很多的观点却是颠覆性的。

  关于延迟满足能力。所谓“延迟满足能力”,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于是,“育儿专家”就拿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当做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提倡父母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之前,我也是这样理解延迟满足能力的,还曾给家长们赠书《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引导家长们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李雪老师说,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求会被满足,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的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反而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她还说,若孩子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的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人际关系中经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关于溺爱。通常,我们很多家长担心过度的自由会变成溺爱,导致孩子不断侵犯自己的界限。然而,李雪却认为,爱本身不存在“过度”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自由同样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至于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

  关于习惯养成。李雪老师认为,任何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孩子爱匮乏的痛苦呐喊,例如那些长期沉溺于游戏,以致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从现实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而游戏正好能带给他们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

  孩子的好习惯无法培养,只要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她认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是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得来的,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好的性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形成的,从而影响到人一生的命运。

  关于沟通模式。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话可谈,“我心里有你,口头的沟通就不必了”,这是以爱为名的借口。所以李雪老师认为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生活中负面的沟通模式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型比较常见。

  无关反应就是父母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比如,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不管是正向反应还是负向反应,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个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脏,快去洗手”,那么她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了。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造成孩子的虚伪感,缺乏关爱的感觉。

  情感逆转的沟通方式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例如: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妈妈却说,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最后连肝脏都切掉了。孩子说,妈妈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妈妈则说,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沟通方式,总会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扭曲的、痛苦的,造成沟通不畅,爱不流通。

  一般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最理想的沟通模式,李雪认为应该是共振互助的,父母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与孩子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当我遇见一个人》关注的是母婴关系,它的主要观点同样适用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管理中。老师和学生相处时,让学生形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要及时地回应和满足学生需要;让老师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管理者同样要及时地回应和满足老师的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只要是真爱就不会过多,要尊重的爱,“放手”的爱;管理者对教职工的真爱不会过多,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引领与服务,温暖而有力量的团队文化建设会上老师们把这种爱的满足感带给学生。老师与学生形成互振互助的沟通模式,会让师关系和谐,学生信任老师,喜欢学习;管理者与教职工形成互振互助的沟通关系,则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学校的事就是我的事,形成学校的共建共享团队文化建设……

  书中还有很多真实存在而又常被我们忽略的现象,“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的流动”等等,都很有启迪作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需要且读且思且行。朋友推荐的书,也推荐给你,朋友!

【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太阳梦见我》有感范文12-14

读呐喊有感范文5篇11-24

读《基地》有感04-12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读《父亲》有感08-31

读《中国神话故事》有感范文10-08

学生读《绿野仙踪》有感范文02-09

读《苏步青爱国故事》有感范文12-21

读《蓝色童话》有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