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1-05-03 12:31: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八篇

  【篇一: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打开页面,找到《撒哈拉的故事》。细细品读三毛在撒哈拉的趣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八篇

  本书记叙了三毛定居在撒哈拉的种种趣事,书中洋溢着三毛对沙漠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

  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撒哈拉人独有的风土人情,使读者如置身在一幅撒哈拉风情图中、穿梭在三毛细腻的文字里,感受撒哈拉的美妙之处。

  三毛是个十分热爱沙漠的女子,她抛弃了大城市里的繁华生活,毅然来到撒哈拉定居,去实现她的梦想。可当她带着丈夫兴高采烈地来到撒哈拉时,迎接她的只有黄色的沙土、贫瘠的土地、

  简陋的房子——狭窄简陋、没有家具、天花板上还有一个大窟窿。而她们并不为此而退缩——她们一起动手装修房子、用装棺材的箱子做家具、巧用铁皮自制风灯……使得她们的房子成为了撒哈拉中的宫殿,引得人们啧啧称赞:“你们创造了罗马”,三毛的心灵手巧为她的沙漠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在这片沙漠中,她们发生了许多趣事——在《撒哈拉的餐厅》中,三毛以粉丝的三次吃法,引得憨厚的荷西不想吃他的老本行——西餐,只想光顾她的“中国餐馆”了。当看到荷西把粉丝误认为是鲨鱼翅、把海苔误认为是蓝印纸时,我终于忍不住,大声笑起来,心里想:“她们在撒哈拉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在《悬世济壶》中,三毛当起了沙哈拉威人的“非洲巫医”,而荷西却极力反对,认为她是自找麻烦。然而,三毛的医术却对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药到病除。当读到三毛对荷西说她用指甲油帮人补牙后,荷西被吓的头发都立起来时。我又忍不住笑了,“这沙漠的故事可真有趣”。可有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并不都是以开心的结局收场的——在《荒山之夜》里,荷西不慎掉入沼泽,三毛好不容易才搬来救兵却差点惨遭侮辱,最后,三毛急中生智,救出了荷西。在《死果》中,三毛因带上被诅咒的符咒而中邪,荷西不顾一切的救她……先不说她们有多么情深似海,也不说她们为对方不顾一切,单是看到这个情节就令人感动万分了……

  三毛与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下去,虽然生活平淡、简朴、十分贫困。但她们却是非常快乐,因为她们知道,物质上的贫困没什么,精神世界的丰裕才是真的好,精神世界是不能用物质换来的。她们心里这样想:“平平淡淡过生活,认认真真去做事。莫愁今生无富裕,精神丰裕才可贵。”

  【篇二: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三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人,这里的陌生指的是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儿时的三毛就是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中的卡通人物,中学只知道她是当代文学很有名气的一个女作家,大学里,很有幸在小甘的介绍下,看完三毛了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第一次破天荒一次性看完一整本书。谢谢三毛,谢谢小甘,让我领略撒哈拉灵魂。

  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但当他张开双臂说:marry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我虽然掌握着我生命小船的舵,但是在黑暗里,替我挂上了那颗在静静闪烁的指路星,却是我的神。他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在我心的深处,没有惧怕,没有悲哀,有的只是一丝别离的怅然。

  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登上六盘之颠,领略大西北之雄浑,俯瞰宁夏平原之坦荡,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篇三: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作文】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篇四: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这句着名的诗句中,朴素明朗、清新隽永的语言,让这份自然而真挚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热烈而坦诚。

  在美好的青葱岁月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就是诗句中的主人公,在无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海风,迎着海边升起的朝阳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对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向往,让当时的我单纯地认为这样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认识了一个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远离尘寰的喧嚣,白天异常酷热,晚上又非常冰凉,缺水让那里的人掩盖不了身上散发的浓浓的体臭;没有教育和知识让那里大部分的人根本无从知晓自己今年几岁;没有警察和正义,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会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记录着主人翁的烦恼、忧愁、幸福的沙漠风情。这个遥远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变成一种流浪,三毛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落后的地方,而她却依然怀着一颗淡定而坚强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用她心中洋溢出的浪漫奇想,让枯燥而艰辛的沙漠生活产生了无限的情趣。虽然过着入不敷出的贫穷生活,但是,他们却从未对生活失望。书中那些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心生羡慕。

  人们必须学会大度,别去思忖现在的快乐是否胜过以前的快乐。当现在成为过去,你就会明白,健康生活着的我们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

  【篇五: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我只以为是三根辫的三毛,虽然他们两个有着天差地别,但他们的性格却不谋而合,随性与洒脱,偏执与执着,唯独不同的是作者三毛拥有的是与常人不同的快乐。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平凡真实的女子。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想做沙漠之花,成为独一无二的在沙漠中绽放的花朵,所以眷恋沙漠生活,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看得出她是个不一般的女子。她勇敢地抛弃了别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的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别人一辈子也不会去的大沙漠,为她鼓掌的是黄沙、为她咆哮的是风声,为她干涸的是水源、为她匮乏的是物质。还有置于大坟场的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难不倒想做沙漠之花的三毛,而她确实就像沙漠之花般克服了困难。而且她和荷西令人不可思议地迷上了这里,一头扎进了这贫瘠的沙漠,并把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在撒哈拉定了家。从此,三毛就在这儿变成了“沙漠之花”。

  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本以为撒哈拉威人是很可怕的,但我却在芳邻中感到了这些撒哈拉威人的可爱,他们有着一份纯真,虽然他们也爱拿别人的东西,但是结果总是令人啼笑皆非,让人对他们只能举双手投降啊!“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别人结婚,男方总是送些闪闪发光的金银饰品,可荷西不跟风,他像是挖空了三毛的心思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

  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下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一朵开放了的沙漠之花,没有任何一种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终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纯粹的!是最自由、最美丽的!

  【篇六: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篇七: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的一系列的事,因为一次看到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中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莫名其妙的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于是便去了撒哈拉生活,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的跟了去,他们也在沙漠中结了婚。于是,撒哈拉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趁着这个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书中写了一系列的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和《白手成家》。这几篇写的是三毛初到沙漠以及与荷西结婚的故事。

  《白手成家》写了三毛与荷西初到沙漠,来到沙漠,他们得有个新家,荷西租了所房子,于是他们就开始布置新家了。在沙漠里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淡水特别稀缺,可三毛并没有抱怨沙漠,她只是认为在适应沙漠生活遇到一些挫折罢了。她用一些简单的工艺品,一些木板做的家具,装饰出一个沙漠中最美丽的家。荷西去上班,为他们的生活赚钱,为了赚钱,他日以继夜的工作,常常不能回家。为了家,为了生活,谁不是这样呢?即使在现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也并非那么容易,可相比在沙漠中那样艰苦的生活,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自己可以生活在这个年代。

  在沙漠中也不是非常枯燥的,如三毛与荷西结婚后有了一个月的假期,还有许多的补贴,让他们在一段艰苦的生活后获得一次蜜月。这一次他们好好的游玩了一次撒哈拉沙漠,并且深深的爱上这片荒凉的没有花朵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既使在艰苦,荷西也坚决不用三毛父亲给三毛的钱,并想把钱留着给三毛的父亲母亲养老,还想以后把他们接来,即便他们有多想来。在这可以看到荷西的孝心,荷西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因为三毛的父亲留了一笔钱给三毛,所以三毛想荷西不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多次想用那笔钱,可荷西却坚决不肯,节俭让他们渐渐适应了沙漠的生活。

  说起他们两人结婚,这个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啊。《结婚记》把这一经过写下来了。荷西一直期盼着结婚,可把所有的文件弄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直性子的三毛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填表格办手续了,荷西也很着急,可为了结婚,这些手续必须得办,他们只好耐心等待这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他们终于可以结婚了。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他们没有穿华丽的礼服,荷西穿的是一件深蓝的衬衫,三毛穿的是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连去法院也是走路去的,荷西也开玩笑的对三毛说:“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结婚的新娘。”到了法院,看到法院的人都穿正装,这让三毛很不自在。三毛不喜欢弄得那么正式,对于结婚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事,不会假惺惺的迎合,会大胆的表现自己。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这一品质,活的是那么的虚伪。

  其实生活需要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不需要华丽的烘托,朴素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快快乐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不也比富丽堂皇的生活要好吗?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留给自己经营与享受的,有追求不是一件坏事,可过分奢侈便成了浪费。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反而在平淡中过得精彩。婚后的生活也是简单、朴素,在简单的做菜吃饭中也有许多乐趣,三毛做的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因为不知道粉丝是什么,三毛便跟他开玩笑,说这是“春天里下的第一场雨,在高山里冻成的”荷西也没有那么笨,不相信,可他还是开心地吃着。简简单单的吃粉丝中流露着两人的爱意,生活就是如此简单。除了米粉,三毛还做了许多东西,中国东西快吃完了,还做西菜,这让荷西很意外,又高兴。三毛做的菜,把荷西的大老板也吸引来了。

  荷西与三毛的婚后生活就是那么简单,按三毛的话说,就是“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实在没多大的意思”。其实平淡的生活照样可以过的很精彩,荷西与三毛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初到沙漠的白手成家,到在沙漠中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中间虽然有一些坎坷,可生活就是如此,不经历一些坎坷,怎么会有幸福。其实幸福也是很简单,两人相互爱着对方,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有时偶尔吵吵闹闹,就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简简单单的过一辈子,这也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可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三毛的人生就是那么的坎坷。

  读了三毛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这么一个真实平凡的女子,不带一丝的虚假,在作品中展现了她自己,可她坎坷的人生实在令人心痛。1943年3月26日三毛生于重庆,5岁随父母入台湾,13岁切腹自杀被救;29岁与一德裔男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身亡。31岁与荷西在沙漠结婚,36岁丈夫海底捕鱼意外丧生;1991年,48岁饱经沧桑的她以丝袜绕颈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终于她遇到了荷西,一个深爱着她的人,一个愿意陪着流浪天涯的人,可上帝却把他带走了。在撒哈拉,三毛与荷西渡过了一段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平凡,没有什么海誓山盟,还没好好的体验生活便永远的分离了,对于荷西的离开,三毛只有无尽的伤痛,剩下的也只撒哈拉沙漠中的回忆了。

  三毛与荷西的爱藏于他们得生活当中。撒哈拉沙漠,这片荒凉的土地,三毛把她的思恋与乡愁都寄托在这片荒原,热爱着这片荒漠。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勇敢、潇洒、真性情的人。她对荷西的思念最终凝成一句话。

  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篇八: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三毛一个真性情的女子,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她。第一本看的便是《雨季不再来》。在她细腻的文笔之下,我对自己的青春彷徨过;对自己所作的决定犹豫过;对她的青春羡慕过;同时也对她的青春怀疑过。不过,不管怎样,她对我影响很大,受益匪浅。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唯一未买到的三毛的作品,包括这一次的读后感也是凭着之前的记忆来写的。说真的,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会很难融入其中,因为里面大多数写的是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沙漠中习俗是我闻所未闻的。在阅读当中我也问三毛的文笔所震撼,一些关于当地人的习俗描写得很细微,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如同电影一样生动。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算太长,拣几篇自己喜欢的细细谈一谈。我会选“沙漠的饭店”、“结婚记”以及“娃娃新娘”。我想我选的这几篇大概会与许多人相同。

  首先就是“沙漠的饭店”,撒哈拉沙漠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许多人大概也耳熟能详了。因为受气候影响,此地降水甚少。在三毛笔下我知道了在那里,每日只有一桶水是由政府提供的。每日要细细斟酌这些水该用多少往哪用,因为水在那里是十分珍贵的。想想,如果生活具体到水的用量以及水的去处,该是多乏味。许多人会疑惑三毛为何会去沙漠这种连水都不肯临幸的地方,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巧与曹雪芹一样运用一个小故事向读者道清所有疑惑。曹雪芹利用女娲造人,引出通灵宝玉。而三毛更是巧妙将自己寓意为一个江洋大盗,因为本身是个空心人,必须偷点东西来填补一下由此引发与上帝的趣谈。恩惠慈爱的上帝向三毛指出一处好地方——撒哈拉沙漠。瞧见三毛后来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也不枉她高歌“久为簪祖束,幸此南夷遂,闲依木仍邻,偶似沙漠客,晓耕翻露土,夜傍响屋羊,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黄——”

  每每写到三毛,便会联想到荷西。这对让人不知是喜是忧的跨国际夫妻。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笔锋突转,令人不禁惋惜。荷西的逝去给她带来该是多大的苦痛。暂且不说这个,先说说他们在刚结婚时的生活。由于文化不同,这对夫妇在相处中也曾闹过许多笑话,多半是机智的三毛在作怪,使得糊里糊涂的荷西甘愿受整蛊。一次,三毛收到父母邮寄过来的粉丝。荷西是第一次吃便询问此物,三毛心想,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她意。便夹起粉丝美曰其名“雨”。荷西是爱三毛的,所以三毛说什么便是什么,便也信以为真。又如,台湾很出名的猪肉干。在三毛口中又变成喉片,荷西也不示弱,这一次再不信三毛便多吃了几片再与同事分享。往后许多荷西的同事总在三毛面前咳嗽以换取“喉片”来吃。这一件件小事,由大方面来看,似乎他们在沙漠中并不缺吃的,便迎合了小标题“沙漠的饭店”。由细微之处可知,他们的生活很甜蜜,很有趣,一点也不受文化的隔阂。

  接下来就是“结婚记”,曾经在微博在看到过许多人在转载三毛的爱情观“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再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在这方面,其实三毛做得很好,因为在她的童年里,她能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事情一直被别人用奇异的眼光看待,所以在婚姻生活中过得很潇洒。在结婚之前一直是荷西在追求三毛,三毛也是有许多追求者,许多比荷西要优秀的人。三毛在之前一直未答应。终于在后来,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得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人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问道,那你要是嫁给我呢?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荷西问道,那你吃得多吗?三毛小心的说道,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很现实,却又很感动,不需要任何甜言蜜语,这段感情很是坚实。似乎,好自由的三毛怎么会选择婚姻来束缚自己呢?但其实三毛与荷西之间的关系,夫妻似乎只是个称呼而已。他们婚后的生活与婚前的生活一点改变也没有。三毛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收到写稿的任务,写的是自己的另一半,三毛便将这个告诉荷西,荷西表示不解。因为荷西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并不是三毛的另一半。这在我们读者理解下,可能会怀疑荷西对三毛的感情。但恰恰相反,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只是他们两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而已。三毛也很是赞同荷西的观点,最后稿子的题目便改为“大胡子和我”。所以这段婚姻并未对三毛的个性造成束缚,相反爱得更深。以至于最后荷西不幸离世,三毛近乎崩溃,泥足深陷,到死去也无法自拔。

  逃离这个沉重的话题,接下来一起进去天方夜谭的奇妙中去。读过这本书的人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姑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姑卡似乎也是三毛的芳邻。她是“娃娃新娘”的女主角,正如标题一样,姑卡很年轻,才十岁就要嫁人。而且还是姑卡未见过的男人,我们也许很难理解,表示很揪心,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事几乎是未发生过的。但是始终姑卡也是从了,因为在沙哈拉威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包括三毛这个外地人在那里也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文中有这么一段:姑卡的哥哥正与荷西在弄照片谈话。我披着大衣出来时,姑卡的哥哥很不以为然的说:“她也要去啊?”我赶紧求他带我去,总算答应我了。女人在此地总是没有地位”在沙哈拉威的婚礼中有许多很奇怪又富有争议的习俗。包括新郎在婚礼时,要拖着新娘走,新娘也要挣扎,一点也不懂得怜香惜玉。以及新娘会出手打新郎,而新郎也会反手打回去。最令人气愤的是,新郎会在结婚那天晚上,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这一系列的习俗却是很令人难以接受,一个女孩纵使没有任何地位,也不应该受到这种待遇。然而当地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拍手。三毛深表同情,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很失望便大步离去。

  三毛说她第一次见到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如同三毛所说的,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这便是故乡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八篇】相关文章:

名著《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24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09-18

撒哈拉的故事爱情语录05-15

《撒哈拉沙漠求生记》读后感700字09-25

《名人的故事》读后感11-27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10-24

《爱国的故事》读后感02-20

神话故事的读后感05-08

名人读书的故事读后感08-13

关于名人故事的读后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