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东周》有感

时间:2022-05-31 15:15: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东周》有感(精选5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东周》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东周》有感 篇1

  伍子胥过了昭关以后,《史记·伍子胥列传》是这样写的:“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值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佰金剑邪!不受。”太史公记得比较简略。

  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有关伍子胥的章节,我认为在全书中写得最为出彩,伍子胥也是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其中过河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现简述如下:

  伍子胥偕太子建的儿子芈胜过了昭关,一路疾行,到了鄂渚,见大江茫茫,波涛万顷,无舟可渡,更兼后有追兵,心下十分焦急。幸有一渔翁驾船出现,将其渡过河去。渔翁说:“昨夜做梦,见一将星坠入我的小船,所以荡桨出来,看你容貌,确非常人,可实告我,不要隐瞒。”伍员遂告姓名。渔翁大惊,说:“你面有饥色,我去拿些吃的来,请稍等。”接着系好小舟,回村去了。伍子胥对芈胜说:“人心难测,我们还是先躲一下。”俩人就在芦苇丛中隐藏起来。

  渔翁回来,不见了人,便高呼:“芦中人!芦中人!快出来,我不是见利忘义的人!”伍子胥与芈胜于是出来得以饱餐一顿。临走前,伍子胥解下佩剑递给渔父,说:“此剑乃先王所赐,我家佩戴已有三世,中有七星,价值百金,赠给老丈,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吧!”渔父笑道:“楚王悬赏五万石粟、上大夫爵来换您的人头,我要图利的话要您的剑干什么?!况且君子无剑不游,此物正是您需要的,于我没有用。”伍子胥又说:“望告尊姓大名,以图后报。”渔翁怒道:“我因你含冤受屈才救你,并不是要图你报答!”伍子胥欣然拜谢。刚走了几步,又转身对渔翁说:“倘若有追兵来,千万不要对他们讲。”

  渔翁听后,仰天而叹:“我这样诚心救你,你还是怀疑我,假如追兵从别的地方渡河,我哪里说得清呢?”说完,把船划到江心,沉船溺河而死。

  《东周列国志》是写王侯将相的,渔父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小人物之一,他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为了写好伍子胥这样非凡而又性格鲜明的人物,小说家自然要精心设计,在古人看来,相对于王侯将相,小民的命是不“值钱”的,所以在知道对方并未完全相信自己的时候,渔父选择了慷慨自杀,来解除伍子胥的疑虑。这样一来,渔父因献身“节义”而不朽,而伍子胥则在闪耀“天命将星”光芒的同时,又留下“多疑”的阴影,收一箭三雕之功,笔力可谓老辣!

  然而我想,如果让现代作家来写这个故事,结果会怎样呢?

  先来看六十年代的作家,大致剧情便会这样:伍子胥来到江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十分焦急。见到一船出现,便高声大喊“渔父渔父,快来渡我!”渔父听见,快速驾舟靠岸,顺利将俩人渡过河去。伍子胥感恩,欲与佩剑相赠,渔父不受。临走,伍子胥对渔父说“老丈,追兵若来,就说没见过我们,千万不要提起这事。”渔父一听,吃了一惊,说道:“阁下仪容非凡,又有追兵追捕,想必是伍子胥将军罢?小民痛恨楚王残害忠良,既然遇上将军,一定全力搭救,让我跟你一起走吧!此去往东之路我还算熟,也好照应你们!”于是三人一起入吴。后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接纳,受到厚待,渔父遂不辞而别,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伍子胥感叹不已。

  再来看八十年代的作家。他这样写道:伍子胥来到江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十分焦急。见到一船出现,便大喊“渔父渔父,快来渡我!”渔父听见,慢悠悠地划桨把舟,似理不理、欲进还退的样子,似乎是在游玩而非渡人……伍子胥忽然急中生智,解下佩剑,高举空中,大喊:“若蒙丈人渡河,当以宝剑相赠!”渔父于是快速驾船靠岸,拿过佩剑,掂了一下,塞入舱中,便将二人渡过河去。临走,伍子胥转身对渔翁说:“倘若有追兵来,千万不要对他们讲这件事。”渔父把胸脯拍得啪啪作响,说话干净利落:“请将军放心,我这就回家侍奉老母去!”

  如果是新世纪零零年代的作家,他会这样写:伍子胥来到江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十分焦急。见到一船出现,便大喊“渔父渔父,快来渡我!”渔父迅即驾船过来,但不靠岸,把船停在半江心,伸出一只手向伍子胥示意,伍子胥不解,问其何意,渔父冷冷地说道:“五金!”

  伍子胥微微一笑,解下佩剑,喊道:“若蒙丈人渡河,当以宝剑相赠!”渔父说:“我只要钱币,谁知道你的破剑值多少钱!”伍子胥又说:“此剑乃先王所赐,我家佩戴已有三世,中有七星,价值百金,望老丈明鉴!”

  “哦,七星宝剑?想必阁下是伍子胥将军吧?”

  “在下正是伍员,这是太子之子芈胜,我们负深冤大屈,望老丈快快渡河相救!”伍子胥急切地说。

  “楚王正悬赏五万石粟和上大夫爵位来买你的人头,这柄宝剑即使能值百金,也太不够意思了吧?”渔父依然慢条斯理。

  “那你要怎样?”

  “宝剑之外,身上还有宝物吗?”

  “亡命之人,徒具躯壳而已!佩剑之外,身上哪里还有宝物!还望丈人伸张大义,他日得运,定当厚报。”伍子胥近乎哀告。

  但渔父似乎仍然不为所动。

  这时,芈胜忽然手指后方,大叫道:“将军,你看!”伍子胥往后一看,但见远方空中升起一股浓尘,是不是楚王的追兵?

  伍子胥大急,朗声大喊:“老丈!楚兵迫近,你若不救,我们被捕,于你也没有什么好处,且必将陷己于不义!快快救我们过河,我伍员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要我逃脱此难,一身才华必有可用之处,他日出将入相,一定与您分享富贵!”

  渔父略一思忖,终于驾船靠岸,将伍子胥俩人渡过了河。伍子胥将剑赠与渔父,求得渔父姓名,遂拜谢而别。

  路上,芈胜问伍子胥:“将军,如果追兵到来,那渔翁泄露实情,怎么办?”伍子胥说:“不会的,此人乃势利算计之徒,他只等着我报他的大恩呢!况且他手上有我的宝剑,现在向楚军泄密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快走吧!”

  读《东周》有感 篇2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东周五百年间争霸称雄的故事。

  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挑选了最为精彩的故事,是能让我了解春秋国史的最佳通俗读本。

  在这本书里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书里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有忠肝义胆的门客们,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神箭养由基的故事中有个叫养由基的小士兵,他射箭技艺精湛,百步穿杨,在与敌方一位觉得自己箭术超群,天下无敌,没有人可以打败他的骄傲自大的将军比试中一箭就射中了他的脖子,射死了敌方的大将,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浮夸导致失败,谦虚稳重能使人进步,获得胜利。

  书中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也十分精彩,更令我感动。故事是这样的:佞臣屠岸贾十分嫉妒赵氏家族显赫的地位,便诬告赵氏家族谋反。正巧国君晋景公也十分讨厌赵氏家族,所以他让屠岸贾悄悄地铲除赵氏一族。此时赵朔的妻子已怀孕了,在千辛万苦下生下了男婴赵武,为躲避屠岸贾的追杀,赵氏的门客程婴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充赵武,公孙忤臼抱假遗孤赵武甘心被杀,才使赵氏的遗孤逃过一劫。后来程婴带着赵武忍辱负重藏匿在盂山,15年后等赵武长大成人回到宫中杀死了佞臣屠岸贾,为赵氏一族报仇。故事中赵氏门客程婴和公孙忤臼为了报答赵朔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的性命,这种高尚伟大的情操着实令人佩服啊!

  读《东周》有感 篇3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

  它讲述了春秋战国,这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间段。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东周列国志》一共五十八回,起自周幽王戏众诸侯。终于秦始皇兼并六国,跨越五百多年的历史,讲述了春秋各诸候国之间的吞并及称霸,战国七雄之间的斗争。书中事件虽多,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回回有道理。

  这里面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紧急报警救援用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急忙过来救援,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白担心了一场。结果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各位诸候对他寒了心。下一次真正有人来犯时,当他再次点燃烽火台,却没有人来救援,最终导致亡国了。

  有一个故事虽然不出自《东周列国志》但却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狼来了》的故事中的孩子就像周幽王一样,只为博一时的欢乐。喊“狼来了”,来骗大人们,当大人们跑来却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就开心了。

  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了呢?即使他再怎么拼命喊:“狼来了”!却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以欺骗别人,看他们出丑取乐。最终,一理危险真的到来时,是不会有人拔刀相助的。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把五百多年的历史兴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虽多但各具特色。从帝王到将士,从官员到百姓,个个特色鲜明,让人影响深刻,令我大开眼界。

  读《东周》有感 篇4

  我爱书,更爱读书,书中的内容使人心潮澎湃,使人心花怒放。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比如:《笨狼的故事》、《稻草人》、《东周列国故事》……但让我最喜欢的书是《东周列国故事》,这本书好像带我走进了东周列国时期的画面,让人有时唉声叹气,有时喜眉笑眼,又有时悲喜交集。

  《蜜蜂计》这篇文章我十分感兴趣。写的是晋献公胡作非为,害死了一个太子,跑了两个公子。到了公元前65 年,晋献公得了重病,无药可救,没过多久就死了。接着晋献公的妻子骊姬在宫里待不下去了也自杀了。因此,晋国成了一个没有人管的国家了。西方的一位国君乘着这个时候,出来扩张势力,消灭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这真是自作自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孙子练兵》体现的是孙武是一个聪明才质和爱动脑筋的人。孙武练兵出去打远仗时只说了一句话:"不能让士兵们太累了,只有抓住好的时机,才能够百战百胜。"在消灭徐国的时候,士兵们趁晚上行动,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徐国给吞没了。孙武是一个多么有才华的军事学家呀!

  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带给了我许多知识,而且给我注入了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有书,才会成为永恒的美妙经典。

  读《东周》有感 篇5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熠熠生辉,并能够给人们启迪。而《东周列国志》就再现了当年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年代。它成书于明代,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记载了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其中的许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令我感触很深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黄泉”见母亲的行为。郑庄公母亲武姜不喜爱大儿子,也就是郑庄公,因为武姜生他不太顺利,而武姜更喜爱小儿子共叔段。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想谋反,不料被郑庄公发现。于是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绝不与母亲相见。一年后,他后悔自己说的话,十分怀念母亲。大臣颍考叔出主意,他认为“黄泉”为地下的泉水,让郑庄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与母亲相见。颍考叔安排之后,母子俩抱头痛哭。我欣赏郑庄公孝顺母亲的行为,尽管母亲谋反,但他始终对母亲念念不忘。而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就为小事而与母亲发生争吵,实在不应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用自己的能力去发扬光大。管鲍之交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位好友互谦互让,值得赞扬。其中,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管仲带兵打仗,向前冲总在最后面,后退总在最前头,大伙儿都笑他胆子小。鲍叔牙帮好友辩解,说他家老母无人赡养,管仲要保护自己性命。从这本书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鲍叔牙的行为是赞扬的。可能,由于古代与现代观念不同吧,我认为观众的行为应当要批判。保卫祖国,就应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而鲍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应包庇。这故事放在现代的话,可能会遭批判。因此,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学习他们的,不过应该学习的是管仲的孝,鲍叔牙与管仲间真挚的朋友关系。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鉴往知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们应自己分析,自己判断,做一个“大写的人”。家长感言:学习历史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史学著作《东周列国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历史的传奇。诸多著名成语就源于东周故事 。

  因此,他是文学的精华所在。学历史的意义是“鉴往知来”,东周时代看似与现代社会毫无关联,却能影射出现代社会,从书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我们的情操。

  读《东周》有感 篇6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冯梦龙据前人作品改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该小说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是一部少有虚构、根据史实创作的作品。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成为一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优秀文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该书的第二回———郑庄公掘地见母。本故事讲述了郑武公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段)争夺王位,加上母亲姜氏从中撮合,长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母亲姜氏跟段里应外合,打算夺下王位,不料长子寤生早有准备,次子段觉得没脸见哥哥和母亲就自杀了。母亲也离开了长子寤生的国都。郑庄公后悔了,觉得自己成为不讲天伦的罪人。有一天,郑庄公手下的一位小官叫颖考叔。他为郑庄公带来了一只猫头鹰给他当野味尝尝鲜。同时,把猫头鹰的寓意讲了出来。(这种鸟小的时候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它养大,长大后,竟然反过来把母亲啄死。)郑庄公听了非常羞愧,同时看到颖考叔把好羊肉包好放在袖子里,原来,他要带回家中给母亲吃。此时,郑庄公赞扬颖考叔是一个孝子,同时问他如何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不孝,颖考叔为郑庄公出了一计(把地挖开,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建一个地下室,把母亲姜氏接到里面,在此相会,这样就不违背誓言了。),使郑庄公能够把母亲接到国都。

  读了这一回,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忘恩负义,要像颖考叔一样孝敬母亲!

  读《东周》有感 篇7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纵横驰骋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无数个国家和个人在这段长达五百多年的动荡不安中俯仰沉浮,讲述了春秋列国时期的许多故事。

  我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书中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大如牛的壮士,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小人,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这些人物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敬佩,时而令我憎恨……

  其中,《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令我感动的故事。那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再也不见母亲。有一个正直无私之士颍考叔见庄公对母不孝,便讲了一个猫头鹰长大后啄死母亲的故事。庄公默默不语。晚餐时,庄公赏了颍考叔一块肉,只见他却把肉用纸包好回家孝敬母亲。庄公猛然醒悟,掘地见泉,建了一个地下室,与母亲相见。我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虽然庄公不孝于母亲,但是他仍做到了他应尽的义务。

  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令我憎恨的故事。周幽王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了搏美人一笑,居然点燃了烽火,顿时火光冲天,鼓声如雷。邻近的诸侯以为有战事,连夜赶来相助。可是幽王却只是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诸侯们都非常生气。褒姒见了,却大笑不已,幽王也因此失去了威信。后来,真的有外敌入侵时,再燃烽火,却没有人来救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危险真的来到时,就不会有任何人来帮助你,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会读,因为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还能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精神。让我们“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读《东周》有感 篇8

  我在暑假里,读了一本很喜欢的历史小故事《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明朝人冯梦龙所写,讲的是西周末年,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小故事,从“周悠王无道失国”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一共五百多年。期间存在许许多多诸侯国,周王朝已名存实亡。 秦王政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称皇帝,战国时代终结。

  这本书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晋灵公荒淫遭弑》,晋灵公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昏君,爱滥杀无辜:他喜欢用弹弓打人,有时甚至以打掉人的眼珠、牙齿为乐;有人走过就放狗咬人,把人咬死为止;因为菜没熟就杀掉厨师等行为,弄得满朝人心惶惶。相国赵盾几次进谏都没有作用,这反而惹恼了晋灵公,所以几次派人去杀赵盾,而刺客却认为赵盾是忠臣,不肯去杀却无法抗命撞树而死。晋灵公的荒淫遭到了人们的不满,公元前607年,他被赵盾的侄子赵穿所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国之君,不能修身养性,反而荒淫无道,不能获取民心,必将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东周有许多人才,如石碏、管仲、鲍叔牙等,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了一份力;这是个人才辈出、风云激荡的年代,《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纸上谈兵》这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小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个时代;这也是个群雄角逐的时代,虽然免不了打打杀杀,但绝对是个精彩的年代,我们现如今只能捧着书本,遥想乱世之中,英雄辈出,金戈铁马。

  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历史小故事,就一起来读读这本《东周列国志》吧!

  读《东周》有感 篇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崛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力顶千斤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还有许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书中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一次,吴王亲自伐越,结果大败,吴国国君阖闾也在战争中阵亡。他的孙子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勾践求饶,夫差答应了。于是,勾践来到了吴国养马,而且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粪便,夫差见勾践忠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这是一本讲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斗争故事的书,但是里面却涌现出舍己为人的人,如管仲、介子推。其中介子推这个人最让我敬佩,他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了饥饿的重耳吃,这真是没人能够做到的事啊!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的精神使他做出这样伟大的事?

  每个人都要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心。

  读《东周》有感 篇10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

  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竟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把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一个个人物都让我难以忘怀。

  本书的原著是余邵鱼,改写是侯荣荣,书中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许多春秋列国的史实,书中的历史真情都让我无比赞叹和感动,例如:大义灭亲,管仲和鲍叔牙,管仲的遗言,一鸣惊人的大鸟,卧薪尝胆等许许多多紧张的历史故事,豪杰苏秦身挂六国相印,成就了前无古人的六国合众功秦穆公邀做宰相,成大器晚成的典故与此而来,管仲随齐恒公争孤竹国,有了老马识途这个成语……

  伍子胥和孙膑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战国英雄,有人曾说过,自已喜欢那种英雄,他身上就那种英雄的背影。孙膑和庞涓一起在鬼谷子下学习。庞涓急考功名,早早出山投奔魏国当了将军,但是他嫉妒孙膑的才华,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孙膑,于是他应了下流的手段,把孙膑骗到魏国,然后监禁起来,处以膑刑。孙膑受了膑刑,苦不堪言,被齐国救走之后,孙膑围魏救赵,在挂林打败庞涓,又在马陵杀了庞涓,最后同鬼谷子归隐山中。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几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的英雄中的一个。想想,看看我们自已,我们身上会不会有孙膑的影子,会不会知道自已现在所做所为的后果,会不会看到远方自已的未来……

  《东周列国志》给了我许多人生启发,尽管东周在遥远的公元前,它的思想业精神却一直延续下来。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英雄的意志。那种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气概,那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豪情,那种悌孝为本的,以德为先的文化。

  在现在的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将祖先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不能在这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我难忘《东周列国志》,更难忘它的精髓。

  读《东周》有感 篇11

  今天,窗外的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冬季的严寒还是有的,我读着“荆轲献图刺秦王”,血流成河的场面鲜明入眼,荆轲的坦然自若、英勇就义的画面,惊心动魄。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留下了千古的遗憾。不久,秦王赢政就消灭了列国,统一了天下,自己做起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人称秦始皇。浩浩荡荡、长达百年的战争终于结束,我也是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我掩卷深思。

  此时我的思维是混乱的,抬起头望着玻璃窗上的雨滴,空中的麻雀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丝毫不怕寒冬的风雨。是什么原因?求生的欲望吧。对,就从求生的欲望说起。文中的诸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权势的争夺,是求生的本能。常言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国与国之间君主想的是吞并与扩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遥远的历史回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我国的与世界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审视我们的国情,周边的美国、日本也想制裁咱们,有13亿人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他们是妄想的。

  一代君主的身边有些贤臣志士,也少不奸逆小人。若君主亲近贤臣,国家必定富强稳定,若君主亲近小人,最终免不了国破家亡。纵观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其中也少不了志同道合的挚友,还有一心想致你于死地的“狐朋狗友”,不知你是否已经看清他们的面目?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黑白两道都得通。”对与否?“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不同岗位上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就自己在小学教育的道上,说一点自己的感觉。我的身边是天真的孩子,他们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我要孩子们绘上色彩斑斓的画面,给他们一个勇敢、向上的心态。我的要辩证地看待人们的话语,“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每一章节都会写道,某一君主在某事某地做好事善待他人,在某一个紧急情境中那人由来报答,所谓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的是同师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场面,如庞涓与孙膑的恩怨情仇。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呢?有,我们还是要学习《弟子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又想到了赣榆区第三届传统优秀文化公益大讲堂的谆谆教诲,感恩世界万物,感恩亲人,我们都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工作学习,小家好了,大家必然就好了。

  军令如山,严明的军纪,是作战成功的一半。今天的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一定要遵纪守法。班级中的纪律是成绩好的一半因素,“不成规矩,不易方圆。”

  看历史,察世情,畅想人生,一个人要走向哪里,要走多远?窗外的雨停了,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屹然站立,走出室外,天地间一片清新的气息。雨水冲洗了整个冬季的浑浊,顿感豁然开朗。

  “念天地之悠悠,做人之堂堂正正……”一个声音在长叹,我仰望蓝天。

  读《东周》有感 篇12

  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一天,她正在讲课,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讲台上。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小弟弟一把握住空气,张开手问?

  这2000余年里中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周幽王腐败然后西戒闹京最后秦国政变统一天下。所有的强国都是强不了永远,因为有些人是十分腐败的而且是公子,比如:周幽王。一上任就“压榨”百姓最后这个国家不会堕落才怪。《庄公平叛》里我觉得那个母亲很坏就因为长子在她发恶梦惊醒后出生的就不喜欢他,不让他继承王位。一心让小儿子——段当皇帝还千方百计地把长子拉下王位。《完璧归赵》、《刺秦义士》等,也都在称道英雄业绩的同时,表彰了忍辱负重、抗暴除恶的品德。《王周童瑶》里的周宣王的堕落、腐败显现出来,迷信使他从王位上掉下来,死之前还把卖箭袋和弓的人都砍了头并烧掉弓和箭袋来告戒人民。《女妖乱周》里周天子把杜伯拉来给自己解梦,不小心说错了话被周宣王杀了,但反被杜伯和左懦的冤魂勾去了。

  中原的发展总是一高一低的没有人能知道这条飞翔在东方的巨龙会有什么变化。但生活总是酸甜苦辣的。

  读《东周》有感 篇13

  前段时间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它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丰富,头绪纷繁。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开始两次人们都信以为真你听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来,看到的却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们知道被这小孩欺骗了。当狼真的来时,不管怎么叫喊都没人相信了,都说这孩子又在骗人了。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那时候的历史,更了解了做人的许多可贵的品质。

  读《东周》有感 篇14

  郑庄公为了不伤母子之情,成全兄弟之义,只好将京城分封给段。谁知段仗着母亲的宠爱竟然得寸进尺,到京城后就着手积聚力量,扩充地盘,扩大势力,准备夺权。后来更以打猎为名夺取了鄢和廪廷,但是郑庄公对此仍然忍让。直到得到段谋权篡位的确实证据才起兵吧段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马翻。

  段兵败自杀,郑庄公十分伤心,觉得是母亲的偏爱害了段,于是将她逐出王宫,并当众立誓:不到黄泉,决不再与姜氏相见。不过郑庄公终究是孝顺的,气头一过就觉得这样对待母亲于心不忍,又怕天下人笑话。但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怎么办呢?于是大臣颍考叔献计,派人掘一个地道,待掘到泉水后在泉边建一个地下室,这样母子才得以相见,两人禁不住抱头痛哭。一直以来,在我的概念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向来是不择手段的,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有时候单凭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仁者才是真正无敌的,孝义之人天不负!它也启发我平时遇到事情要多一些宽容、仁爱,这样才会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孩子。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故事,它们一样引人入胜,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东周列国志》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朋友,你也来读一读吧!

  读《东周》有感 篇15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周室衰败,无力号令诸侯,中原大乱,外有楚国之患。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义无存,礼乐仁义败坏的时代。此时急需一个能平定中原,号令群雄的人,此乃伯也。

  欲成伯业必有如公子小白(后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智。想当年小白为夺齐王之位,以为父出丧之名返回齐国。谁知为扶持公子纠的管夷吾,却于途中暗放冷箭。虽然管夷吾的箭并未射中小白要害,但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诈亡,不仅骗过了管夷吾,防住了他的第二箭,竟然还骗了随行的鲍叔牙。此为急中生智。

  误以为小白已死的公子纠放慢了脚步,而小白则换了便服快马加鞭。终于小白赶在公子纠之前到达了齐国。由于他的贤德和鲍叔牙的举荐,小白终成齐桓公。桓公之善在于愿纳贤人之谏,亦有容人之量。鲍叔牙知管夷吾贤德,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不计之前的一箭之仇,还任用管夷吾为相。此等容人之度,普天之下有谁能不臣服?

  虽然,齐侯有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自知之明。齐桓公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管夷吾,于是他下令:“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不过,桓公此举不免让人有覆国之忧。但齐桓公之智正在与此,他下令国人只得称管夷吾为仲父。他用免死大恩,相国之职,万人之敬将管仲“囚禁”于齐,让他为齐效力。

  齐桓公可谓:“知贤,知贤而用,用而任,任而弗以小人参之,可霸天下也。”

  若欲霸天下,兵甲必足,但是霸主必以德服人勿用威。如卫国为狄所破之时,卫民半罹狄刃,卫懿公亦死于铁骑之下。桓公麾师驱狄,助卫重修宗庙,又送木材重建其国。此乃桓公之仁也,亦为亲邻国之计。在混乱的年代里,桓功亦行周礼,伐楚亦以以讨楚久不效周为名。并请于周天子,联合七国之兵,以压楚境。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齐桓公以兵安乱邦,以仁平中原,以礼服人心,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可以霸天下,得人心,恐怕有也只是屈指可数吧!而仅靠武力夺取天下又能维持多久呢?

  兵者救人,能者治人,仁者爱人,伯业之成。

  读《东周》有感 篇16

  《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

  那时候,群雄纷争、天下大乱,天子周宣王已无力治理天下,大权都已经交到晋、鲁、齐这几个诸侯国手上了。其中,晋国实力最强,自然就最有权力。所以,每个诸侯国每个年头都要给他进贡。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名民主——重耳。他爱民如子,以仁德而远名之天下。可惜,在他为太子之时,他的同父异母——骊姬在他父王面前说他与他的兄弟——申生的坏话。最终,她把申生骗进宫中用计杀死,而重耳逃亡在外,忍辱数年,终于重新当上了一国之主,治理晋国。这就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故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重耳,我们现在虽说不用爱民如子,也要尊老爱幼,比如: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想要过马路,你就可以搀扶着她过马路;如果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你就可以把他搀扶起来……

  爱是重耳身上最大的优点,我们也要拥有爱:爱国家、爱同学、爱朋友、爱家人、爱动物等等等等。我们因该严重抵制破坏公共财产的人,他们这么做是不道德的。

  从今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读《东周》有感 篇17

  我这几天读了《东周列国故事》这本书,它讲叙了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讲叙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王朝王权哀微,一步步失去对各诸侯国的约束力,进而反被诸侯中的霸主挟制。各诸侯为了统治争权,一方面在王室内部互相残杀,一面在渚侯之间争权霸权,这样由此展开了五百年多的混战。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许多国家灭已,在纷乱动荡的时局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

  七雄中的秦国变革最为彻底,实力也越来越强,到最后,秦始皇终于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的环境使思想有了空前的高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领域都涌现出领袖的代表人物。

  在东周这个动荡的乱世中,有齐桓公、秦始皇这样的精明强势君主,有胸怀大志终成霸业,但也有像周幽王、楚灵王那样昏庸无能的王侯,荒淫无耻恶果自食;有程婴、晏子等许多忠贞爰国的臣子,忍辱负重一心为国;但也有如屠岸贾、靳尚这种贪婪奸诈的小人,阴险、狡诈、无耻、作恶多端,而似廉颇、荆轲般力拔山兮的壮士,战国四君子般才智过人的有伍子胥、孙膑的志士,更是层出不穷有众多的人物轮番登场推动着东周历史车轮的前进,感受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战争的惊心动魄场面,也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历史过剧目。

  读了《东周列国故事》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不仅内容丰多彩,而且写的既生动又详细,它让我了解历史的故事,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知道有些皇帝不理朝政,因为不动脑子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动动脑子,才能取得胜利。我以后要多看历史书,才可以增长很多知识,也知道更多的历史故事。

  读《东周》有感 篇18

  今年暑假我读了冯梦龙所写的《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除《三国演义》以外,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明朝后期出现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二十多部!从远古到明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演义它们以一朝一代的兴亡史实作为线索,采集史料,适当吸收民间传说,铺叙为小说,对普及历史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记载列国史事的史书有《左转》、《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二十多部。最早讲述列国故事的当推宋元话本《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明嘉靖隆庆年间,《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小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他在越国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读《东周》有感 篇19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读《东周》有感 篇20

  最近,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这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书的内容包罗万有,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如:郑庄公兄弟相残、晋楚争霸城濮大战、田单大摆火牛阵、荆轲刺秦王……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功灭掉吴国,成为霸主,一雪耻辱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象勾践一样为做好一件事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取得了成功。

  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只是会骑装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一次,我看见几位姐姐骑着没装辅助轮的自行车,多轻松啊!于是,我向妈妈提出把辅助轮拆掉。妈妈说:“拆掉后,我就不理你了。”我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很简单。”辅助轮被拆掉了,我高兴地上了车。可不到几米远,我便倒下了,摔在地上。我忍着痛爬起来,用责怪的眼神看了自行车一眼。然后又骑上自行车,一会儿又倒下了。我真后悔啊!真不该把辅助轮拆掉。又想到妈妈不会帮我再装上去了,只好咬咬牙骑上自行车。就这样,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我把自行车驯服了!我骑着自行车串来串去,虽然满身伤痕,痛得我合不上嘴,但那种快活劲儿真是没法说的,没了辅助轮转弯轻松多了,也灵活多了,感觉自己会飞!

  是啊,做好每一件事都一样: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不放弃,勇往直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读《东周列国志》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例如,伍子胥的故事可以教育人们孝顺长辈但做人不妨宽容大量一点;秦国的强大教育人们如何任用贤能;齐桓公说到做到,赢得众人信任成为“江霸”,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用三年时间发现贤能,重用斗子文、伍举……教育人们要远小人、亲贤人;晋文公当国君后不肯扔掉旧衣服,教育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城德臣因骄傲打败仗,教育人们不要骄傲轻敌。朋友们,快来读《东周列国志》吧,你会受益良多。

  读《东周》有感 篇21

  读书,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今天,我又阅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厚厚的书,全身顿时轻松了许多。

  这本书中有许多许多我从没有读过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些有用的道理。

  伍子胥的父亲与兄弟被楚王杀害,他微服逃亡,路过韶关的时候,因自己不能为父兄报仇而一夜难眠,竟愁白了头。他悲愤的仰天大呼曰:“吾父兄仇还未报,吾头已白矣!”他日日风餐露宿,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光了只能沿路吹箫而乞与吴市,被楚王所赏识,任与高官。伍子胥便帅吴军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当他见到楚平王的墓时,一怒之下,掘开墓,以钢鞭抽打尸体,弃于荒野。伍子胥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个爱父爱兄的伟大形象,也学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战争中,一位名叫斗越淑的将军威猛异常,以一敌百,战无不胜,只是他只有勇而无谋。有一次,敌军在河那边,斗越淑骄傲的高声叫道:“谁敢和我比试射箭?”敌军一小兵拱手曰:“我敢!”斗越淑哈哈大笑说:“我们每人射三箭,射到者赢,被射者输。”那小兵说:“你先射吧!避者非丈夫也!”斗越淑挽弓搭箭,“嗖”地射出一箭,被那小兵一手接住,下面两剑均被小兵接住。小兵开始射了,他使弓弦空响一声,趁斗越淑避剑时,又一箭射出,斗越淑中箭,倒地而死。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实,也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或者做事都不能有勇而无谋,更不能骄傲自满。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

  整本书,我看到了孔子的勤学好问,看到了商鞅的广得人心,看到了荆轲的勇敢,也看到了奸臣当道的楚国和广纳圣贤的越国。但无论是什么国家,他们最后都被强大、多智多谋而又深思远路的秦国占领了,造成了天下统一。

  书,是我的一位挚友,一位老师,他告诉了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认识,也丰富了我做人的经验!

  读《东周》有感 篇22

  我认为东周列国志是一本一般般的书不是很好,里面有一些我很小就知道了的那种知识,不过大部分都是我没读过的。比如说:《郑庄公母子情与仇》《齐桓公强国成霸业》《晋荀息智灭虞与虢》啊哪些等等。

  就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篇吧。周幽王也真是的,就为了给那个褒姒看表演,就把自己的爱卿耍来耍去玩,结果呢?到了最后还不是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的下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不能骗人耍人。否则到最后,你就是一个没人能相信的人了。

  我在读这篇《郑庄公母子情与愁》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人会后悔自己出生呢?而更宠爱他的弟弟,越是这样就越是害了他。本来这样就对他的弟弟伤害很大了,后面还更加宠爱了。所以到最后他弟弟会贪心不足的霸占了旁边的两座小城。然后训练了一帮兵。最后和哥哥打了一场仗,自己打败了觉得没脸在回家见哥哥,自杀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他人过好,这样会害了他们的。

  读《东周》有感 篇23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外书,但是有一套书令我回味无穷,那就是《汤小团东周列国卷》。

  这套书是以《东周列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为蓝本的,让遥远的历史成为孩子们走进其中的奇幻现实,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让他们了解了真正的中国历史。主人公汤小团是一个爱看书,调皮捣蛋,总是装着满肚子的故事的人,说起来便滔滔不绝,同时又热情善良,爱帮助人。

  有一次,汤小团因晚回家,意外发现一间古董书店,奇怪的书店老板送给他一本薄薄的《东周列国志》。汤小团一拿到这本书,就具有了进入书本的神奇魔力。故事的巨轮开始轰隆轰隆地转动了。唐菲菲与孟虎发现了汤小团的秘密,他们翻开了那本《东周列国志》,与汤小团一同掉进了书里,开始了神奇的探险之旅,他们亲眼见证了烽火戏诸侯,目睹了蛮族犬戎攻克都城的景象,西周灭亡了,东周从此开始。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汤小团与自己欲望斗争的情景,是拯救父母还是拯救世界?因为汤小团三岁时父母就不见了,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但如果自私的救了父母,世界将永远没有书可读了。我本以为汤小团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拯救父母,但他以一种大义凛然的方式选择了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精神世界!不用说,他的举动令我震撼,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通过这套书我发现现实生活中,书魔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有时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也会偷偷地打游戏,玩电脑,它们霸气十足地占领我们的阅读时间,把我们带进了无穷无尽的诱惑世界。可是,玩电脑打游戏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这时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克服这种欲望。看了汤小团,我以后也不会这样了,我会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学习,并且掌握更多的知识。

  感谢作者,写出如此美妙的书,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纷呈的汤小团系列故事!

  读《东周》有感 篇24

  荆卿,名轲,本庆氏 ,齐国大夫庆封之后也。时楚国讨伐庆封,其族人奔卫,卫人谓之庆卿。后荆轲以剑术说卫元君,元君不能用,复奔燕,改氏曰荆,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嗜酒,日与燕人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善于击筑,荆轲常和而歌于市中,已而相泣,旁若无人,以为天下无知己。燕之名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也,常资于酒资,善待之。

  未几,燕太子丹为国之大事求教于田光先生,田光先生便力荐荆轲。在得到荆轲答应去见燕太子丹时,为避免国家机密有泄漏之嫌,田光先生遂拔剑自刎,以死自明。

  于是,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在秦国归顺大将樊於期公馆旁边,复筑一馆,名为荆馆,以奉荆轲。事后,太子丹日造门下问安,供以太牢,间进车骑美女,资其所欲,惟恐其意不适也。

  为取信秦王,荆轲献计:用得罪于秦国的樊将军之首,以及督亢膏腴之地奉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可报,而燕亦免于灭亡之患。樊於期闻听此计,即拔佩剑刎其喉,慷慨献颅。

  于是,太子丹又以百金觅得锋利匕首一枚,并淬以剧毒,包裹在所献地图之中。另外,太子丹挑选门下最勇武士秦舞阳为其副手。

  及见秦王之时,秦舞阳面白如死人,不能升阶。荆轲只能一个人来到秦王面前,将所之物拱手奉上。待秦王展图欲观之时,图中匕首已现,荆轲依计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执匕首刺其胸。秦王惊而奋起,挣断袖袍,绕柱而行,待内侍提醒,方才拔出宝剑,将荆轲刺倒在地。

  事败之后,荆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骂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岂非天乎!

  荆轲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性命,又断送了燕丹父子,结果却是功败垂成!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在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榜上有名的共有五位,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最后一位就是荆轲。

  在这几个人当中,代价最小,效果最佳的当属曹沫;最有耐心,最有执行力的是专诸;最为衷心,最为惨烈的是豫让;最忠孝两全,不计名利的是聂政;最高消费,最为悲壮的就是荆轲了。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影响力最大的却是荆轲。

  一是荆轲刺杀的对象名气最大。

  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最后一统天下的正是秦国,而秦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如果荆轲所属意的好友盖聂能够担当荆轲的副手,而不是临上阵前才仓促换上了徒有其名的秦舞阳,也许这个计划可能完成;如果荆轲不心存侥幸,想学曹沫,生擒秦王,胁迫其返还诸侯领地,也许,最先倒在地上的应该是秦王了;如果荆轲的行刺能够成功,荆轲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而且整个世界的历史恐怕都得重新书写了。

  二是荆轲行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百姓,而非一己之利。

  曹沫劫持齐桓公是为了追讨其三战所亡之鲁国失地,意在雪耻,以此来洗刷齐国手下败将之名;专诸刺杀吴王僚,是为了还吴公子阖闾的人情债;豫让毁容吞碳,行乞于市,几次刺杀赵王无恤未果,是为了报智伯知遇之恩;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为了酬谢严仲子供奉老母之义。而荆轲刺杀秦王,则是为了向秦王讨还各诸侯国的土地,免除战乱,让老百姓能够过上一个安生的日子。

  另外,更有甚者,当年美国总统的里根遭到一名企图“以刺成名”的刺客的刺杀,一颗子弹穿过了里根的胸膛。而这名青年暗杀里根的惟一目的——竟是为了引起一名著名女影星的注意。他试图以这种形式 来博取世人的瞩目,结果却是成为世人的笑柄而遗臭万年。

  三是荆轲的那首绝唱,赢得了众多粉丝。

  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以及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闻讯,亦持酒肉而至。酒行数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歌声,如长虹贯日,直达九霄,至今还环绕在我们的耳畔。

  读《东周》有感 篇25

  这几天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中国十大名著的《东周列国志》。

  在漫长的岁月里,周朝是一个最久的朝代,可却是历史中一小部分。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在西周的时候,国力强大;而在东周,政府的力量十分衰弱,结果天子只是一个名义而已罢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东周列国志》就叙述了春秋战国间,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下面我给你们讲讲“春秋五霸”的故事吧!

  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霸主。管仲是齐桓公弟弟的老师,为了让齐桓公的弟弟当上皇帝,于是管仲曾经用箭射他。但因为他的胸襟十分宽广,而且管仲也很有才能,于是他任用管仲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管仲协助他整顿齐国,国内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齐国日益强大起来、有所振兴。这时,齐桓公称霸之心活泛起来,占据了他心中所有位置。有了管仲,齐桓公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称霸诸侯的旅程。

  启发:说明了只有以诚相待,才能让别人帮助你,感激你。其实齐桓公对人以诚相待,也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做的奠基。所以,我要向齐桓公学习,做一个对别人以诚相待的人。

  第二个霸主就是厉害的晋文公,他的身边都有难得的文臣武将,他也跟齐桓公一样善于用人。他为人贤明,出言不浮夸虚饰,气度不凡,所以他打败了专横跋扈,让人们抱怨连天、不得安宁的晋怀公。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登上了盟主的位置。

  启发:只有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才能当好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只有懂得用人,他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能为他自己的公司增添了得力人才。而晋国就好比一个公司,晋文公则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假如他不懂用人,他还能当上霸主吗?

  第三个霸主是宋襄公,他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他愚蠢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傻蛋。

  启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比如说他要用仁义战胜刀枪,这可能吗?假如一个善良的小羊羔在一只贪得无厌的大灰狼手中,善良的小羊羔有可能用自己的仁义战胜大灰狼那可怕的牙齿吗?

  第四个霸主就是——胸襟宽广的秦穆公。秦穆公懂得用人,用了许多难得的文臣武将。他也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君主,该提拔的就提拔,不该提拔的就不提拔。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成为称霸各国的盟主。

  启发:做一个懂得宽容的别人的人是有些难,但是秦穆公做到了,他宽容别人时,别人则会以感恩的心去回报宽容他的人,在这时宽容则变成了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奠基石。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要向秦穆公学习,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

  第五个霸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庄王。在楚庄王年轻的时候贪图享乐,专横跋扈,一点都不关心政治。经过好几个大臣的规劝,他醒悟过来了。他一鸣惊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变,整顿内政,关心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这个位置。

  启发:国学读本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以”。楚庄王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他提拔了许多厉害的文臣武将,国里渐渐恢复,从而当上了盟主。我们其实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因为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好孩子。

  《东周列国志》是精彩万分的一本书,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喜欢这本书!

  读《东周》有感 篇26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东周列国志》,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这本书是十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故事,此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经历了兴盛与衰亡。本书一共有三十四章,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东周列国志》选取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写比较突出。赞扬了励精图治、胸怀宽广的郑庄公和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管仲一行人。讽刺、批评了昏庸、残暴、无能的周幽王、卫庄公等,和奸诈狡猾的虢石父等奸臣。

  我最喜欢“秦赢政一统平天下”这个故事。秦国是先将弱小的韩国打败;再趁赵国发生地震、灾荒时将其消灭;秦王派王贲将魏国、燕国先后打败。楚国是一个大国,秦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他骄傲轻敌,终于兵败,随后派王翦用以逸待劳麻痹敌军,打败楚国;最终打败了四十四年无战争,一直过着安逸生活的齐国,一统天下。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为什么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这是因为秦王会审时度势、抓紧机会、做事果断、知错能改、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手下文武官员极多。赢政自幼天资料聪颖,加上后天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君王。

  秦王抓住六个诸侯国互相征战的机会,一举消灭所有国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不仅学会了解许多史事,还能获得许多启发。

  我们要学习秦王的勤奋好学、足智多谋。也可以学习他的计谋,秦王从弱小国先起兵,最后征伐强国,我们做题时也可以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在比赛中先打败弱小的对手,再与强大的对手对抗……

  我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读《东周》有感 篇27

  卜世虽然八百年,

  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厉缘忠厚,

  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

  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

  尽在朝中用佞贤。

  没错,这就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讲的是整个东周列国的整体情况。《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在每一章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人物介绍,生动而又传神。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终吞吴》。在这个故事当中,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阖闾报仇,去攻打越国,并战胜了越国。但夫差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告,没有杀掉越王勾践,而是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没有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他时刻激励自己,天天睡在柴草堆里,吃饭睡觉前都要去尝一尝挂起来的苦胆,以此鞭策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过了几年,越国慢慢强大了,于是勾践带领训练好的兵士,大举进攻吴国,打败了夫差,为自己报了仇雪了恨。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

  看了《卧薪尝胆终吞吴》这个故事之后,想起了蒲松龄的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东周》有感 篇28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于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而在《东周列国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读者展示的却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义私情不两全,甘心杀子报君冤。州吁杀兄长卫桓公篡位,石厚帮其夺位,实属大不义之举,石碏献计使二人被捕于异国,群臣念及石厚乃国老石碏之子,愿意饶其一命,但丝毫不有舐犊之私心,愤怒的要亲手斩杀儿子,最后獳羊肩代石碏斩了石厚。古往今来,石碏之举得到无数赞许,更是印证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敢于为国锄奸、杀子灭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于吾辈自身而言,石碏大义灭亲之例,在当下对我等做人做事于公于私、于国于己、孰重孰轻、怎样权衡、如何取舍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怀远虑,故留子厚误州吁!在儿子石厚一开始为恶不仁之时,石碏其实一直有机会铲除逆子,但出于对卫国长久发展考虑以及对州吁为人的了解,深知若现下除掉石厚,只会更加纵容州吁的胡作非为,倒不如留着石厚在州吁身边有所提点,待事情有了转机,再斩草除根也不迟,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谋远虑,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这也启示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眼下的蝇头小利、利得利失不必过分在意,怀着长远辩证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不拘泥于一时间的结果,不单单着眼于当前。

  透过冯梦龙的文笔,我们也能看到更加丰满的石碏个人形象,他有着难能可贵的文人气节,敢于劝谏君主、直言不讳;坚守个人本心不随意侍君、不为金宝折腰;德高望重、为群臣所尊;善于处理外交、友好陈国。

  笔锋一转,冯梦龙接着上文阐述郑国庄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伐宋当然也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纷乱,剪不断、理还乱,首先要团结陈、鲁两国,方能有所胜算,最后,事情的结果也是如郑庄公所愿,有了发兵的理由,并成功的团结了陈、鲁、齐三国出战宋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伐宋的准备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背后呢?

  重用能人异士、好的臣子的辅佐事半功倍,君主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郑庄公起初准备直接出兵宋国之时,幸得身边臣下祭足、颖叔考的出谋划策,即团结他国、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郑庄公对臣子的意见也是虚心接受、而非刚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准备,正所谓内因起决定作用,伐宋的准备进展的如此顺利,离不开君臣间的美美与共。

  明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充足而又正义的出兵理由很难不让人赞同。虽说郑庄公此战非义战,但打着的是周天子的名号,是因为宋国不来朝觐对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众纷纷一边倒向郑庄公,宋国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孤立无助,在战初处于被完全碾压的局势。假的名号被信服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虚设。当然,郑庄公假托王命的行为,在当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当做正面教材。

  国与国的政治外交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齐、鲁二国只是单纯的想帮助郑国才愿意协助出兵的吗?非也,我们不能完全的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齐、宋之间本就是表面关系,且鲁与齐牵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鲁国愿意帮郑国,齐国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且郑庄公说过在伐宋之战中,所得到的领土,皆归二国所有,没有单纯的只是出于道德的政治关系,一段好的政治关系的出现,在它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结合。

  在《东周列国志》第六回中,冯梦龙通过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笔用石碏大义灭亲向我们展示了为人为臣之道,同时也用郑庄公伐宋之事让我们看到君臣间相处之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维系之法!

  读《东周》有感 篇29

  今天我去啦哥哥家,看到啦这本书,我就好奇看啦几页,觉得很好看,爱不释手。我把它带回啦家。

  我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一个烽火不断、争雄称霸的时代,无论英明的王侯、智慧的将相、果断的豪侠,还是昏聩的帝王、荒淫的诸侯、阴险的佞臣,同样活跃于历史舞台,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成败紧密相连。恍惚间,那些剑拔弩张的历史瞬间,那些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回那个精彩而遥远的时代。

  这本书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每个成年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印记。这些印记大多是在我们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难以计量的影响,社会再发展,科技再进步,它们的位置也难以被取代。这是中国儿童教育研究所的陈勉说的,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好好读书,多看书,就可以增长知识,希望大家多读书。

  读《东周》有感 篇30

  《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2000多年前,周幽王无能,使得各路诸侯纷纷谋反,天下大乱。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介子推。他跟着着晋文王重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很敬佩他的忠诚,有一次他在帮助重耳登上王位的途中,重耳很多天没吃东西,饿得很是难受。于是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我想介子推一定也很多天没吃东西了,但他为了重耳,能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可见介子推的忠心。他使我想到了我国在抗日期间,也有许多对祖国忠心耿耿的英雄。如王二小,他为了祖国,把敌人引进我军的埋伏圈内,但自己却牺牲了性命。这难道不是对祖国的忠心吗?明知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自己会死,但他还是义无返顾的去了。但还有一些对祖国不忠的人,就是那些汉奸,他们没有经受住敌人的威胁,而成了对方的走狗。

  介子推还有一点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顺。在重耳登上王位的时候,重耳要他当官,但他不肯,要回家赡养老母。于是重耳便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一开始我读的时候,我觉得介子推很傻,放着大官不做,却要回家赡养老母。但我转念一想,介子推的父母抚养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年轻时就跟重耳四处闯荡,现在清闲了,就应该孝顺父母。但社会上有些人却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有一位30岁的人,他离家出走了,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我觉得,他这么大不务正业还要父母抚养,还跟父母要这要那,不满足就离家出走实在是不应该。

  读《东周》有感 篇31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经史典籍,古文和白话夹杂,典故很多,阅读难度很大。我几次捧起这本书都是东挑西捡看几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决定继续读这本书。慢慢地,终于读懂了一些,并且想写写读后感。

  这本书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线,描写了从宣王中兴到秦灭六国这段动荡的历史。当时列国争雄,豪杰辈出,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管仲相齐、重耳出亡、吴越争霸等,还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等。

  当我读到"石蜡大义灭亲"时,我不禁感慨!石蜡的儿子石厚和为桓公的弟弟州吁和谋杀死了为桓公。州吁当了皇帝后战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蜡对自己儿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设计把州吁和石蜡处死,国家才得以安宁。这和成语故事《大公无私》非常的相似。故事里的晋国官员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分别推荐他的仇人和儿子去不同的地方担任不同的官职,并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石蜡和祁黄羊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国家里,不珍惜。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去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读《东周》有感 篇32

  今读《东周列国志》前二十九回,感慨万端。已经一段,记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悟,以为将来。

  运势由看人品相开始。周幽王宫涅谅阴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已显暴戾寡恩之态。及得褒姒,退申后废太子,弃朝政戏诸侯。11年断送西周275年祖宗基业。晋惠公夷吾为求得国,大割地以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读《东周》有感 篇33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这本书写了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让人看了身临其境。

  其中有一篇《百里奚谋求官位》。讲的是春秋时期虞国有个人叫百里奚。他家里非常穷,但他从小博览群书,很爱学习。在他三十多岁时娶了妻子杜氏,然后去谋求官位。他先来到了齐国,想辅佐齐襄王,但是没人引荐,时间一长,百里奚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只好在路边乞讨。有一位叫蹇叔的人看出来他是个贤才,就与他一起谋求官位。但当时五十多岁的百里奚想回老家,就与蹇叔一起赶回了虞国。在虞国大臣宫之奇的帮助下,百里奚当上了中大夫,但一直没受到重用。蹇叔对他说“虞国国君见识短浅而且刚愎自用,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可是百里奚不听。

  后来虞国灭亡了,百里奚被晋国作为奴仆陪嫁到秦国。在途中,他逃到了楚国。楚王不知道他的才能,让他去养马。秦穆公发现陪嫁的人里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这个人,就问大臣。大臣说“百里奚有经世治国的才能,只不过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秦穆公与大臣们商议完之后,决定用五张羊皮去换百里奚,这样楚王就不会怀疑。楚王以百里奚就是普通的奴仆就爽快地答应了。百里奚由此被称为“五羖大夫。”百里奚后来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两个人一起辅佐秦穆公。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百里奚是主要人物,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时秦穆公,他之所以会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是因为他能招贤纳士,任用贤才,把原先弱小,国土不广的秦国变得强大。他还霸西戎,扩大陕西北部地区,让他的霸业越来越稳固,不愧是一代贤君啊!

  读了这本书,不但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认识了很多贤君。将领和大臣,这本书真是太棒了!

  读《东周》有感 篇34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到秦始皇并吞八荒,一统天下,《东周列国志》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显神通的恢弘历史画卷。东周列国时期,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变的强者,才能生存下来。

  春秋初,天下分封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至战国初,仅剩下二十余个,直到秦国成为最终赢家;东周舞台上的主角无不是求变最彻底的君主和国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在打破旧的制度,任用贤能,改革内政、富民强兵后才成为霸主的。能够称雄中华大地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也是在求变中崛起的。

  东周时期,个人通过改变自我,可以冲破世袭制的束缚,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不成,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后配六国相印。"苏秦刺股"式的个人奋斗在东周比比皆是:孙膑,张仪,毛遂,吴起,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日新月异,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绝改变的人,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宋襄公坚持排兵列阵的古典战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摆好阵形再对攻,导致"泓水之战"的惨败。楚共王坚持"将在谋而不在勇"的老教条,不用神箭手养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只眼,方知悔改。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败给了战神白起,断送了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和赵国前途,终成千古笑柄。

  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提升的是竞争力,对道义的坚守却是不变的。郑庄公黄泉认母,伯牙摔琴谢知音;廉颇负荆请罪,重耳退避三舍。小胜靠智,大胜凭德,齐桓公"尊王攘夷",凭借的是道义。求变,但要讲原则,守道德。若恣意妄为,失去民心,必然一败涂地。秦始皇一统天下,却横征暴敛;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终究是昙花一现。

  东周列国,汰弱留强,胜者为王。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值得一读。以史为鉴,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改变自我,成为时代的强者。

  读《东周》有感 篇35

  对《东周列国志》感兴趣,源于儿时父亲亲口相授的这部书里的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程婴为救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历尽艰难,终于复国;这是何等的大义!因报智伯之恩,豫让不仅以土地和地位相许,在智伯死后,还几次为智伯复仇;这是何等的情义!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刺秦,为了保守机密自刎而死;这是何等的忠义!在现实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些“大义”、“情义”和“忠义”,使得我们有了朋友,有了“死党”;使得我们拥有了和谐的社会和充满活力的国家。有了这些,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了乐趣,也使得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十年,终于摧毁强敌,称霸天下。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无论处境多么糟糕,都不能没有志向。按照自己的志向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必有所成。

  “智宣子建嗣,谋于族人智果曰:’吾欲立瑶何如?’智果曰:‘不如宵也。’徐吾曰:‘宵才智皆逊于瑶,不如立瑶。’智果曰:‘瑶有五长过人,惟一短耳。美须长大过人,善射御过人,多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以五长凌人,而济之以不仁,谁能容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其结果就是智瑶铲除了除自己以外的智氏宗亲。智瑶有英武的外表,过人的智慧和超强的武义,按说,应该是以为很好的带头大哥,然而,正是智瑶的“贪残不仁”,导致了智氏亡祖灭宗。假设当初立“宵”为嗣子,“瑶”很可能是一位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将军。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仁德,乃成人之基,成事之本;更昭示了“小胜靠智,大胜凭德”的道理。

  如何做人很重要,如何做事,也同样的重要。《东周列国志》中不乏这样伟大的人物:太史季“据事直书”而不畏死;蔺相如“国计为重,私仇为轻”; 魏绛不惧权贵、不计后果而执意严明执法; 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孙叔敖的“一钱不入私门”等等。说明正直、无私的品质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有多么的重要。反观现实中,对上谄媚奉承,对下武断粗暴的人时而有之;不顾大局、只重私利的事并不鲜见。而倡导“书香武汉”,正好能够让我们数百万市民读书明理,陶冶清朝、荡涤心灵。作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我相夫教子的能力,岂不美哉!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把我读《东周列国志》的体会、认识和感受一届一届的传授给我的学生们;以期我的学生们以史为鉴,学会做人,善于做事;把古人的智慧结合现实融会贯通,更好滴服务于今天的工作和生活。

  读一部《东周列国志》,既能了解五百多年的历史,又能沐浴众多大家的光辉思想,还能受教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安生立命之法;真可谓受益无穷。

  读《东周》有感 篇36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读《东周》有感 篇37

  三国虽然有趣,但过于短暂;秦朝虽然勇敢,但过于残暴;明朝虽然战无不胜,但过于无能;只有东周呆若木鸡才是给人带来无穷情趣。那些惊险的宫廷斗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场面宏大的战争,各国国君贤纳的感人故事,全面体会了东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东周历史的记载,离不开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冯梦龙良苦用心地将纷繁芜杂的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事情。第一个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后,周王朝国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强盛的诸侯各国们。映入脑海的是“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他们使中国国力突飞猛进,无论是军事、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都占据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东周列国志》,如: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等。

  《东周列国志》最大的意义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后一回——三十回统一六国上说:二世残暴,不得人心,虽兵甲数十万,但义兵志也,次发反击大战,敌朝灭。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理,解决疑难,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论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做人的智慧。

  读《东周》有感 篇38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长篇小说。和《史记》相比,这本书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讲述得更生动、详细。这本书里的故事始于周幽王时期,结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这本书先讲述了周幽王因为过度享乐,导致国力衰弱,最后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入侵者所杀,导致周朝不得不东迁的故事。从周朝东迁开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几个诸侯国分裂成小块,权力被分散到了各国国君的手里。

  接下来,该书就细致描写了诸侯国之间的大混战。这些战争大多始于国家之间的纠纷,然后规模逐渐变大,最后形成有数万人伤亡的大型战争。除了大国,就连力量很小的小国之间也会互相攻击,大国也经常靠侵略小国来获得土地。由于战争频繁发生,这段时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艰难,几乎连一天安稳的日子都过不上。我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国君是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的,这说明国君在发动战争时有时不会慎重考虑,也说明一些国君发动战争是比较随意的。

  除了战争,作者还描写了这段时期各国内部发生的故事和各国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内部经常会发生权力斗争,有时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时常发生的战争让国家变得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动荡。不过国家之间不只会发生战争,也会互相往来,比如派使者到别国去访问,或者和别国互相交易商品。各个国家也会与其他国家结成盟友。当有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它的盟友们就会来帮助它。有时一些国家会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其他国家,这种现象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比如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就帮助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从而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书中还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齐桓公、管仲、荆轲、西门豹等。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不被作者描写得十分生动,单从作者所用的词句里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物的性格。这说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还会通过描述人物的事迹来描写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来描写荆轲的形象。《东周列国志》里描写的很多人物在《史记》都有出现,但两本书的描述有时会出现差异,而且《东周列国志》对人物的描写会更加详细。作者还会评价书中描写的人物,批评了自己不认同的人物,也赞扬了具有良好品质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故事,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通常听到的版本是秦朝妇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强制征去修筑长城时因劳累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绝,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长城哭倒的故事。但是,《东周列国志》里记载的故事却是齐国将军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齐国的城墙边哭泣了三天,把城墙哭倒的故事。书里还说,我们听到的版本实际上是这个故事的误传。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感受到了这段时期的混乱,由于各个国家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稳定,住在边境线边的人们更是如此。每发生一次战争,就会消耗大量的物资,还会导致很多人员伤亡。如果有一座城被敌军包围,城内的物资很快就会耗尽,就算后来解围,这段被包围的日子还是会让这个城市遭到极大的打击,甚至变为一片废墟。战争如此频繁,国家的经济必然无法正常发展,只要发生一次战争,就一定会消耗大量的物资,还可能导致很多人员伤亡,这会让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我希望,像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混乱时期不会再次出现。

  读《东周》有感 篇39

  读史明理,读史明智。暑假刚刚开始,我阅读了《东周列国志》,品味历史,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这本书讲的是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时期,诸侯列国之间各自为战,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令我感动不已,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

  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亲人犯了错误,应该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除了亲情感悟,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大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情怀,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有人强过自己,谦虚举荐,能者居之,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幸福。

  在过去了将近两千多年的《东周列国志》里,我不仅读懂了亲情的力量和仁义的光芒,还从许多的历史,故事里明白了勤奋刻苦学习和工作的道理。

  读《东周》有感 篇40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书收入囊中,这本书姓甚名谁——它就是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记载了从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约六百余年发生的大事,这真是历史长河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讲述了不同国家发生变动的经过和结果,让历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读者眼前,更好的还有后人是怎么评论的。内容可以分成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主题明确,翔实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还想往后看。春秋名家有晏婴、孙武等,战国时代有张仪、廉颇、白起等著名军事、政治家。晏婴能够处变不惊,遇到事情能够冷静处理。当时晏婴出使楚国,因为楚国在当时是大国,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于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员让他从狗洞进入楚国,他却说:“进狗国者,从狗门入,进人国者,从人门者,从人国入。”楚王和大臣在宴席上想羞辱他,都被晏婴的智慧化解了。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在打败楚国后,没能约束吴兵,使吴军杀人放火,胡作非为。他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三百下,不听孙武的劝言军法杀伯噽,最后惨遭吴王夫差赐死。

  暑假里,我和表兄弟在家中玩卡牌游戏,有一名忠臣,有一个奸细和一位主公。我的卡牌是奸细,表弟是忠臣,表兄是主公,我欲擒故纵,每次用技能把主公打没血,我就帮他回血。但被“忠臣”看穿了,他就悄悄地对“主公”说:“他是奸细。”但表兄是个“大顽主公”便怀疑表弟是奸细。,就把他打死了。我趁虚而入,瞬间帮小表弟报仇了。表兄玩过很后悔:“我再玩的时候,就要背负“昏君”这个骂名了。”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受就是忠言逆耳,不听劝言,只会自取灭亡,果然验证了。做人还要懂得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这该向晏婴学习。唐太宗还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得就是看书的益处。

  读《东周》有感 篇41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各路诸侯各自称霸一方,经过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大小国家,《东周列国志》主要讲述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它讲述的是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立志为国报仇雪恨的事情。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还要反复阅读,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读《东周》有感 篇42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形成许多国家,因而会有许许多多的磨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

  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其实晋哀公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记得自己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财主的大病,但是只要考每年祭拜独角鬼才能得到钱财,独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给他杀一个过路人才行,财主正犹豫不决,儿子正好走了进来,见父亲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问其原因,财主说:“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杀了他的话,他又对我有恩。不杀却不能满足独角鬼的要求。”儿子是个为人阴险鱼肉乡民的坏蛋,他笑了笑说:“自古有说法是‘大恩暂且不报,先报仇。’这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就出门杀了那个医生。这件事情让人读后,不由得寒意从心底升起,现在这个社会里,像财主儿子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像豫让这种仁义之士越来越少了,豫让虽然饮恨而死,但是他这种为了“义”而宁死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叹,我们也应该学习豫让的仁义至上的精神品质啊!

  读《东周》有感 篇43

  这个学期,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进入春秋时代开始叙述的,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周朝)灭亡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部人物繁多、事情复杂的史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被诸葛亮所说的“每自比管仲、乐毅”这句话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我之所以喜欢他,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话,而是在于他的智慧与才干。他的智慧与才干表现在他远征孤竹国时,他放开老马任其识途,走出困境;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担任上卿时与齐桓公商讨国家大策时,首次提出“以民为天”的思想准则,更表现在他的“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的经济理念,在几千年后,马克思才提出级差地租的理念。这不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吗?他还帮助了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为了诸侯国中的强国,帮助了齐桓公成功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席位,并且还使齐国从原来的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地位极高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不是管仲创造的,还能是谁创造的?

  每当想到管仲,我还会想到著名的书籍《管子》里面收录了许多的治国方略与发财之道,令人望而生叹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齐桓公43年)去世,后来,齐桓公被奸人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在宫中活活饿死,最后,齐国虽然想再创辉煌,可已是无力回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吞灭,国家就此画上了句号。

  读《东周》有感 篇44

  中国古典名著中哪部诞生的成语最多?既不是红楼梦,也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明朝人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像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等这些我们熟悉的成语都来自这本著作。

  想知道更多的成语吗?想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东周列国志》吧!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这本书可以我们认识许多豪杰。有雄心万丈。的君主;有经天纬地的能臣; 有征讨杀伐的将士; 还有各种能人义士…… 这些鲜明的形象,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演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上的故事生动、感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古人特别的精神。如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耻,要以超人的毅力刻苦自励。而退避三舍更反映出了古人在战场上不忘当年承诺。总之,读《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收获:一是励志,它激励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以天下事为己任;二是益智。

  从兼并战争和宫廷纷争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谋略,提高警惕,防范奸诈小人和阴谋诡计;三是警示我们从昏君乱臣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规律,增长知识;四是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成语及故事。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这本书。愿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收获快乐!

  读《东周》有感 篇45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读《东周》有感 篇46

  余自幼喜读中国历史,三代以下无不涉猎,但凌乱不全。因幼喜读说部,故汉、唐、两宋史知者多,而先秦史知者少。尤其春秋战国,征战无休,朝立夕灭,弱肉强食,纷乱难记。自思丁忧之身,无可娱暇,可用三年时间通读历代史书。又惮于正史以纪传为体,卷秩浩繁,文晦难解。故欲以野史为先,将本国历史从头梳理一遍。野史有名者,以蔡东藩先生的《历代通俗演义》为优,而先秦史当以冯梦龙初著、蔡元放校订的《东周列国志》为佳。

  遂自去年9月开始,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为底本,以齐鲁书社1993年版及中华电子书库本书为主,用了近一年时间通读完毕,并将部分典故、诗词摘录存记。虽不能全记书中诸细节,但春秋大事一一领略,已可知一二。

  《东周列国志》虽为演义小说,但史实以《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为史料,以小说手法,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把“仁、义、忠、智、信”作为主旨反复弘扬,为古人立碑,为后人树范,可谓“九分史实,一分虚构”,诚可作正史品读。而名家点评、后人凭吊等均增加了阅读趣味。前人作史时隐晦的点评,以“春秋笔法”深藏于文字中,无一定见地者很难发觉,遑论理解。作者恰将那些“暗礁”托出水面,引领读者,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皆以“义”而演述,培植读者浩然正气。正适合初读者赏析。

  “东周”时期是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我国奴隶社会进入末期的动荡时代,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自此而始。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诸侯国大国争霸的局面,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春秋五霸”。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像祭足、管仲、百里奚、曹刿、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样以弱胜强著名的古代战例,也出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诸侯国王。

  书中描写战国部分虽然不比春秋部分那么庞大,但也十分精彩。韩魏赵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为诸侯而天下大乱,卫鞅入秦变法,秦孝公崛起,西秦再度强大,为最后秦灭六国开始铺垫。诸国征战频繁惨烈,人命如纸,但涌现出了更多的智谋、军事人物。孙、庞、苏、张,白起、吴起、“战国四公子”等人物,鲜活可赞,可歌可泣。最后在智囊运作与军事打压下,六国纷纷破灭,中华重新成为了一个统一政权国度。而这个国度远超夏商周三代的国土、实力、文明程度,与现代祖国的版图更为接近。这正是东周时期在混乱中扩张、在战争中前进对祖国发展的有利影响之一。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思想光芒自射、智慧包融天地的诸子百家也是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产生的。中华成语宝库中有将近半数的成语出自这个时代。

  春秋时期,强主强臣纷涌而现;弱国亦有争食之分,宋鲁亦有盟伯之机;列国之中,强臣多而英主少,将相并出,国尚可继;列国后期,主暗臣强,文臣多为游说之士,经天纬地之相鲜有其出,而用兵设谋之将辈出。于此可见时世造英雄,英雄亦应时势。

  在我国小说宝库中,以“演义”命名的很多,但我认为《东周列国志》是将中国古代以“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再为惨烈、悲壮的一部。

  读《东周》有感 篇4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的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是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过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无不是战国的佼佼,他们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绎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有力能举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许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读《东周列国志》带你进入历史的长河,让你体验激荡与奋进的人生,让你经历枭雄的沧桑,更让你一触即发想争霸的梦。

  读《东周列国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为智者?简单的说智者就是有头脑的人。如宴婴﹑勾践。智者是时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摆脱死亡的噩耗,智者永远都是时代的上从人物,当然作为一名智者是需要历史的选择。然而智者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也有无奈,因为他们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为智者是因为他们的心思缜密面面俱到。成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识,知识是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鱼得水。所以我认为只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屹立于世。

  读《东周列国志》让我知道,当我们在痛苦绝望,对生命感到极度时如果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听到生命意义的肯定回答,纵使下一刹那就被浊流所吞噬,我们也会觉得满足,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还会继续活下去,那不单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爱生命的表现。只要我们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因为生命是人的本源,没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谈。

  但蓦然回首却发现,这这个世界的悲剧和无奈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现有的美好,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做实际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然而当我把《东周列国志》读完两遍之后,却猛然发现,自己的见解有点偏激。这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护,茎叶的扶持,硕根的支撑;生命是单纯的,她单纯的如一粒种子,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厚实的土地,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坚固的堤岸源头的生生不息。因此我们要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让我们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读《东周列国志》之后,仿佛脑海无形中有了规划,也许是潜在意识上的熏陶,他好像指引我前进,为我明确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里操控着一切呢?又是谁将我带到这无暇的空间?原来是理想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前进的路即便障碍重重,也挡不住我们理想的帆舵。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会因此而精彩。

  读《东周列国志》我知道了许多精彩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无不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于它拥有了后无来者血的经验,也是中华民族血的教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无一不是历史瑰丽的“结晶”,然而这却是亿万人民用生命所衔接起来的,是人类的瑰宝。读了它真让我获益匪浅。希望大家也来读读,相信定有所获。

  读《东周》有感 篇48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闻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候是我国历史上1个出色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构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发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郑伯友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历程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正因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置成的战争。心里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好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中意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一齐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之后正因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后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假如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国内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成语骁勇善战:骁:勇猛。指矫健勇猛,善于作战。形容战将英勇出色。如:《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又如:旋由粤军司令李烈钧,引众堵截,麾下都是锐卒,骁勇善战,非龙军所能与敌。——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四回

  成语倾国倾城: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又如: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

  读《东周》有感 篇49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作者:冯梦龙。该书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长,从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及其丰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重耳复国兴霸业》、《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众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读《东周》有感 篇50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读《东周》有感(精选50篇)】相关文章:

读《蝶恋花》有感(精选7篇)04-20

读《论语》有感(精选15篇)12-17

读《父亲》有感08-31

读《基地》有感04-12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读名人故事有感06-29

读《蓝色童话》有感04-06

读《杜甫传记》有感10-15

【精】读《匆匆》有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