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10个描写非常吝啬的成语及解释

时间:2022-04-20 10:11:18 成语 我要投稿

10个关于描写非常吝啬的成语及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0个描写非常吝啬的成语及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铢施两较 :zhū shī liǎng jiào

  指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不拔一毛 bù bá yì máo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善财难舍:shàn cái nán shě

  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锱铢必较: zī zhū bì jiào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守财奴:shǒu cái nú

  有钱而非常吝啬的人。

  爱财如命:ài cái rú mìng

  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锱铢较量: zī zhū jiào liàng

  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斤斤计较: jīn jīn jì jiào

  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唯利是图: wéi lì shì tú

  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扩展资料: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基本解释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详细解释

  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2]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出处

  如“功败垂成”出自晋阳之战,“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语法结构

  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

  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窾、焚膏继晷、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

  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

  并列式成语: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喜怒哀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偏正式成语: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语:见异思迁、先斩后奏;

  因果式成语: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10个关于描写非常吝啬的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

描写泰山的成语及解释08-31

吝啬的近义词解释01-15

关于七的成语及解释09-19

含辛茹苦的成语及解释01-15

乐的成语及解释01-15

马的成语及解释05-19

游成语及解释06-01

描写忠心的成语与解释08-16

描写春天的成语附解释06-21

描写燕子的成语以及解释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