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的典故和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1
释义: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典故: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真的有个仙人居住的地方,她就是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仙居是一个古老的县,仙居县名的由来和一个成语或者传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宋朝时在台州府仙居县城关西郭垟清水塘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水质很好,喝了它五脏六腑倍感清凉。清水塘附近有一个酿酒师傅名叫王温,为人忠实厚道,手艺很好,他用这口井水酿成的酒,又甜又香,人人爱喝,生意十分兴隆。
一天,王温正在卖酒,忽从店外进来二人,衣衫褴褛像乞丐一样,全身生了疥疮癣毒等病,愁眉苦脸地呻吟,表情十分痛苦。王温问道:“两位表兄身子不舒服吗?”二人叹口气说:“我们前世不知作了什么孽,全身的疮又痛又痒,没钱医治,等了三年啦,昨夜梦见一位仙翁,告诉我们说,括苍山顶有股水是仙水,流到永安(今仙居)清水塘村,如果喝一口泉水酿的酒或洗浴一番,就能三天不痒不痛可治愈恶病。”
王温听后二话没说便舀了两碗酒递给他们,说:“你们喝吧,不要钱。”二人连声道谢,接过一饮而尽,停一会,二人都笑着说:“老师傅你真好,我们喝下后舒畅多了,疮也不痒不痛了!不过,仙翁还有一句话不知该讲不该讲。”王温说:“说吧。”俩人又说:“要是能在酒缸里洗浴一番身上的疮,就能完全痊愈,可是我们哪能开得了口啊。”王温听到这里也确实感到为难,要是答应请他们洗,一大缸的酒就全部糟蹋了,如果不答应,他们一辈子痛苦啊!想到这里,王温咬一咬牙便点头答应下来,把他们带进内室走到一口大缸前说:“洗吧!只要能治好你们的病,就算我的一缸酒坏了也没关系。”那二人在酒缸里躺了半天,从屋里笑吟吟地走出来。王温一看,惊呆了。几乎完全认不出来 了,只见他们全身皮肤雪白光洁成了英俊少年。他们笑着说:“老师傅你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大善人,咱们后会有期。”说完忽然不见了。
王温遂将此事告诉老婆说:“可能是仙人试探我们吧?仙人洗过的'酒,就是仙酒,我们全家都喝一杯,说不定能长生不老。”王温遂舀 起四杯酒,递给家人喝下。顿时香透心肺,浑身轻松双脚不觉飘飘悠悠离开地面,四人又笑又叫,互相扯衣角,不一会飞上天成了仙。王温家的狗、鸡舔了地上的几滴酒也一起升天了。不久,这事便传到京都,当时皇帝宋真宗知道后感到十分惊奇,觉得永安县是神仙居住往来的宝地,于是宋真宗下了一道圣旨将永安县改为仙居县。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2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这句成语说明两种情况完全相反或差别迥异。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子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时期,苏秦是主张“合纵”的,他建议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抗击秦国。为了说服赵国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他从燕国来到赵国。赵王比较年轻,做君王的时间不长,很愿意听他的主张,于是便热情地接待了他。
苏秦十分委婉地对赵王说:“现在贵国疆域有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千部,战马几万匹,粮食够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东有清河,北邻燕国。目前秦国虎视眈眈,一心想把赵国吞掉,然而迟迟不敢举兵来征伐,是担心韩国和魏国打他的主意。所以说韩、魏两国也是贵国的屏障。可是秦国一旦占了韩、魏,那么赵国就十分危险了。这就是我为大王忧虑的事情呀!想当年,尧没有什么地盘,舜没有一点儿土地,却能领有天下。禹不足一百个部属,却成为诸侯的领袖。成汤和周武王也不过三千土卒,三百战车,也做了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都具有卓识远见。圣明的君主能够了解敌国的强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数目、将士的优劣,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战场上厮杀,对于胜负、存亡早就已经心中有数了。哪有只听议论,就贸然地决定国家大事的呢?我计算过各国的领土,六国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国大五倍;六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你们六国合成一体,共同攻打秦国,那秦国必定失败。可是你们现在不作长远打算,只想着秦国,心甘情愿做人家的臣子。你们可应该知道呀,打败敌国和被敌国打败;别人当自己的.臣子和自己当别人的臣子,这两种状况可是不能够放在一起比较的说的呀!我的建议请大王深思啊!”
赵王对苏秦的主张十分感兴趣,决定封他为武安君,并赐给他一百辆车子,二万两黄金,一百双自璧和许多绸缎、衣物,让他去劝说其他几个国家。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3
探囊取物的解释
拼音: tàn náng qǔ wù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五代史记·南唐世家》。
解释意思: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到, 像到袋里取东西一样。
探囊取物的历史典故
五代时期,北方后周人韩熙载到南唐去做官,朋友李谷为他饯行,韩熙载想带兵平定中原,李谷说他如果当上宰相一定带兵像手伸进口袋里一样夺取江南。李谷被周世宗任命为将军进攻南唐,取得节节胜利,后来升为宰相。
探囊取物的造句
1) 如果交易完成,火箭队将组建球队历史上最为强大的阵容,NBA总冠军简直如探囊取物,夺得WNBA的总冠军也不成问题。
2) 这家球会很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所以让我们把时间倒流,回到那拿奖杯如探囊取物的年代吧。
3) 奥运,再起烽烟;群雄逐鹿,鏖战正酣;看我健儿,身手不凡;斗智斗勇,临危不乱;摘金夺银,探囊取物;上上下下,举国同欢;加油!中国!
4) 面对一个极品男人的隐忍不发,小秋突然明白幸福历来都不是探囊取物,完整与圆满总是形影不离。
5) 你吕布有擎天驾海的才能,海内谁不钦佩你?功名富贵,对你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你不应该心甘情愿地为懦弱的丁原效力呀。
6) 然也,兄虽不才,也任虎贲中郎将之职,贤弟有擎天驾海之能,四海孰不相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尔,何为无奈居于丁原之下乎?
7) 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何人不知人不晓?想要这荣华富贵还不是探囊取物一般,如何要说无奈而屈居人下?
8) 想我大元帝国,战将千员,将勇兵强,攻占临安,无异于探囊取物一般,只是千里奔袭,费时费力。
9) 但他却很少试过在人熟睡时盗取人身上的东西,事实上这比在摩肩擦踵的街上探囊取物要难得多。
10) 你这么好的成绩,考大学肯定是探囊取物。
11) 你可能会恨他,但你从来都不会对他的那种得分如探囊取物般的'能力有丝毫的怀疑。
12) 因为对手太弱了,这次比赛我们犹如探囊取物,轻易便拿到了冠军。
13) 抓这种小偷对我来说不过是探囊取物。
14) 这场天龙对地虎的篮球赛,天龙队频频灌篮,得分如探囊取物。
15) 只要我们准备妥当,要取得胜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16) 他做这件事很容易,犹如探囊取物。
17) 要得到那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探囊取物。
18) 只要我们準备妥当,要取得胜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19) 凭他的实力,若想在比赛中得名,应该是探囊取物的事。
20) 她在戏谑自己当选的可能性时,向选民打出了"犹如探囊取物"这句竞选口号。
21) 在司法审判中,他能够在无数先例故事之中探囊取物般择其最宜于时者,画龙点睛,一语破的,令人折服。
22) 一切都很顺利,有如探囊取物般。
23) 以他的能力要完成此事,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24) 第四场比赛对赖特来说犹如探囊取物。
25) 男人如果想找一个新伴侣,简直就像探囊取物;至于女人,她们也能在两年之内得偿所愿。
26) 你放心,这点小事,对我来说简直像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27) 我晋升的申请犹如探囊取物。
28) 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陈某
29) 当梦想如探囊取物,一切都变得百无聊赖。
30) 毕竟,培训公司从事这些工作已长达年,管理摩托罗拉大学对他们来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4
盗亦有道
“盗亦有道”的意思是,做盗也有其做盗的才智与品德。庄子的本意在于阐发无处不有道的观点,后来,人们用它指称即使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其规矩。
此典出自《庄子·惏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人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传说在春秋末期,柳下屯(今山东西部)有一个人,名跖,人们称之为盗跖。有一次,盗跖的徒弟问他说:“有人说,道是无处不在的.,如此说来,偷盗也有一定的才智与品德吗?”盗跖回答说:“那当然,哪里没有道呢!”猜测人家家中会有什么东西,这是无事不通;敢于率先溜进去,这是勇敢无畏;撤退时走在后边,这是义气;知道什么东西是否可盗,这是聪颖明智;分赃均匀恰当,这是一种仁德。不具备这五项素质,而能成为天下大盗的人,还从没出现过。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5
鸢肩火色
典出《新唐书》卷七十四《马周列传》: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鸢肩火色”指两肩上耸像鸱,面有红光。唐代,有一位名叫马周的人。马周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但他却十分好学上进。
后来,马周为了增长知识,到长安游学,有了向皇帝唐太宗上书的机会。
马周颇有才华。他认识事理深刻,进言必中,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唐太宗说:
“我若一时见不到马周,就会想念他。”
马周的境遇,让朝中许多人都艳羡不已。
中书侍郎岑文本与马周有接触,并仔细观察过马周。岑文本对自己的亲信说:
“我多次见到马周论述事理。他机敏多才,能旁征博引,简明扼要,切中事理,准确精当,听来让人忘却疲劳。过去有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等人,也正是这样的。”
夸赞了马周一通以后,岑文本话锋一转,说:
“但我仔细观察了,马周的形貌不好。”
“怎么回事呢?”亲信们不解地问。
岑文本接着说:“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马周的双肩上端像老鹰,而且他脸色发红像火。因此,他虽然官位升迁很快,但只怕不能活得长久吧。”
岑文本依据自己的观察,判断马周必然是短寿的。他不幸而言中,马周果然在四十八岁时就死了。
后来,“鸢肩火色”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官运亨通但却不能长久。
这些难懂的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和意思吗2
玉山倾倒
嵇康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他长得很高大,风姿特别秀美,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出名的美男子。
嵇康和魏宗室联姻,曾经做过中散大夫。后来因为不满司马氏的专权,弃官归隐,和山涛、阮籍等人一起邀游于竹林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有一次,山涛邀请嵇康和阮籍到家里做客,山涛的妻子端出准备好的丰盛的酒菜招待他们。三人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越喝越痛快,时而高歌长吟,时而奋袖起舞,放浪形骸,不拘礼法,最后三人一起醉倒在屋中。
第二天,嵇康和阮籍告辞走后,山涛的妻子说:
“嵇、阮二人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嵇君的风度,恐怕天下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山涛听了,说:“你说得不错!嵇康的为人,就像山岩上独立的孤松;他就是喝醉了酒,也像一座巍峨的玉山即将崩坍!”
山涛和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他看到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才加入基隐士的行列。后来,司马师执掌朝政,他就出山做了官。嵇康见山涛出仕做宫,便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和山涛绝了交。
公元263年,嵇康被受过自己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后来,“玉山倾倒”这一典故,用来形容醉态;用“玉山”来形容伟男佳姿。
这些难懂的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和意思吗3
山鸡献楚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
战国时候,有个楚国人,挑着担子,在野外赶路。他的担子上放着一只山鸡,用绳子缚着。这只山鸡羽毛美丽,非常讨人喜爱。
这时,有个过路人迎面走来。他从未见过山鸡,就问楚国人说:
“这是什么鸟?”
楚国人停下担子,见那个过路人模样老实,故意欺骗他说:
“这是凤凰。”
过路人高兴得跳了起来,说:“我早就听说有凤凰,今天真的见到了!”
他对山鸡仔细看了一番,问:“这只凤凰是不是卖的?”
楚国人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出卖的。”
过路人又问道:“十两金子卖不卖?”
楚国人摇摇头,说:“太便宜了,不卖!”
过路人想了想,说:“那就加你一倍,算二十两吧。”
说罢,他打开布囊,对楚国人说:
“我只有二十两金子,再多也拿不出来了。”
楚国人又故意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
“既然这样,那就让你拾个便宜货,买了去吧。”
于是,一个付钱,一个交货,一笔生意马上成交了。
过路人拿了山鸡,决计去献给楚玉。不料过了一夜,山鸡死掉了。他非常懊恼,逢人就说:
“我好不容易买到一只凤凰,一心献给楚玉,想不到死去了。我并不可惜这点金子,只恨没有能献上去。”
楚国的老百姓到处都在讲这故事,以为死去的真是凤凰。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楚玉的耳朵里,楚王很是感动。他下令把这个过路人召来,一下子赏给他二百两黄金,超过买山鸡金价的十倍。
后来,“山鸡献楚”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不辨真伪,以假为真。
这些难懂的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和意思吗4
圯桥进履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字子房,他是战国末年韩国相国姬平之子。秦灭韩后,他曾因行刺秦始皇而遭到通缉。于是,他改名张良,逃到了下邳。
一天,张良在下邳的圯桥上闲步,看到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堍上,一只脚拖着鞋在桥堍下晃荡着。老人看到张良走过来,故意把那只晃荡的鞋掉到桥堍下的地上。
老人朝张良看了一眼,颐指气使地说:“喂!小家伙,下去把我的鞋拾上来!”
张良听了,十分惊愕,心中不由十分生气,真想上前揍他一拳。但他看到那老人白发苍苍的样子,便强忍住自己的火气,到桥堍下把那只鞋拾了上来,递给那老人。
老人又把脚一伸,用命令的口气说:“给我穿上!”
张良愣了一下,感到这老人的举动有些怪,但他想既然帮他拾了鞋,不妨好人做到底,于是便跪着恭敬地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连一声谢也没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目送着老人的背影,感到十分惊奇,心中想:“这老头儿一定不是个寻常之人。”
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让我来教导你吧!”
原来,这老人是黄石老人,他知道张良是个人才,刚才故意来试探他的。过了些日子,黄石老人送给张良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张良研读了《太公兵法》,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在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后来,“圯桥进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委屈自己而尊重老人,以求取老人的教诲。
这些难懂的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和意思吗5
千里莼羹
典出《世说新语·识鉴》。
张翰是西晋时吴郡吴县人,他才思敏捷,辞赋文章都写得很好,但他不热衷于做官,把功名利禄看得很谈。
吴县邻近太湖,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盛产莼菜和鲈鱼。平时,张翰经常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他最喜欢吃的两个菜,一个是红烩鲈鱼,一个是莼菜羹。有个朋友见他如此落拓不羁,问他说:
“你只图喝酒时喝得痛快,难道就不考虑身后的功名吗?”
“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还不如眼前的一杯酒呢!”张翰回答说。
有一年,武康令贺循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前往洛阳任职。船到吴县阊门时,他坐在舱中弹琴消闲。正巧张翰路过,循声上船拜访。两人虽然并不相识,却一见如故。张翰听说贺循要去洛阳,兴致所至,便搭船同贺循一起去了洛阳。
张翰到了洛阳不久,被掌握朝政的齐王司马冏召人大司马府,担任了东曹掾的小官。但张翰看到西晋诸王之间互相倾轧,朝政一片混乱,心中很不是滋味,知道这种地方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便想回家去。
一天,张翰正在庭院中闲步,一阵秋风吹来,身上不由起了一阵凉意,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和红烩鲈鱼,涌起了强烈的思乡愁绪,赋了一首诗:“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末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赋完诗后,他又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
“人活着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一些,我怎么能为了做官而一直住在数千里之外的异乡客地呢?”
于是,他脱下官服,雇了一只船,悄悄离开洛阳,返回家乡去了。
后来,“千里莼羹”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些难懂的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和意思吗6
孟母择邻
典出《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系统地学习了孔子的学问。但他小时候却很贪玩。
孟轲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孟母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孟轲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会经常有出殡、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因为贪玩,孟轲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模仿他们。孟母见了很生气,对儿子说:
“你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他英年早逝不能来教你。我们家境又不好,若你不认真读好书,将来怎会有出息?”
为了孩子的学习,孟母把家迁到城里。她以为这下孟轲可以专心读书了。但孟轲的新家离闹市很近,嘈杂的声音使孟轲无法认真读书。孟轲和他的新伙伴模仿起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孟母见了更为生气,于是决心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母把家迁到了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读书人在那里学习,还在那里演练礼仪。孟轲受到了感染,每日在家中专心读书,也渐渐模仿起宫中演练礼仪的举止来。
不久,孟母把孟轲送入了学宫,使孟轲受益匪浅。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后来,“孟母择邻”这一典故,用来表示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有方;也借指迁居不定。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6
上行下效
此典出自汉代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仿也,上为之,下效之。”春秋时,齐景公自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为此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齐景公宴请文武百官,席散后,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鹄的中心,文武百官也全都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说:‘上行而后下效’。大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大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大王喜欢人家奉承,所以,群臣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上行下效”的意思是,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不好的事。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日:‘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间。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得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应该说,晏子由“食鱼不反”而引申到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装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鱼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鱼(余),从而戒奢从俭,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过着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诚正直之士,惩治邪恶奸佞之徒;三是要认真去做,不能贪图安逸,荒废政事,这些都无不具有儆戒意义,尤以第一条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为治国之根本。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陈良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马不入厩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人怀。”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人。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平安无事了。
天无二日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有一次回栎阳看望他的父亲。他五天拜见父亲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顺。父亲的家令劝告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一国之主;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却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从那以后,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拿着扫帚,直往后退,以示对刘邦的恭敬。刘邦大吃一惊,马上弯下身扶住父亲。父亲说:“皇帝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应有的法度!”为此,刘邦十分赞赏家令说的那番话,赐给他黄金五百两。不久,刘邦下一道诏书,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天无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取道杀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绝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在《吕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类比统治人民,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再进一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条都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7
林下风气
“林下风气”形容女子风度娴雅,不同凡俗。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贤嫒》:“谢遏绝重其姊,弛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间其优劣,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谢玄(公元343—388年),晋代阳夏人,字幼度,小字遏,是谢安的侄子。谢玄有一个姐姐,叫谢道韫,才华横溢,聪明而有才辩,嫁给王凝之为妻。谢玄很敬重姐姐谢道韫。同郡张玄有一个妹妹,嫁到顾家为妇。张玄也非常赏识自己的妹妹,经常把她同谢道韫相提并论,认为她们可以相媲美。有一个叫济尼的人经常出入张、谢二家。有人问他说:“谢道韫与张玄的妹妹相比,哪个更好呢?”济尼回答道:“王夫人(谢道韫)神态闲适大方,有竹林名士的风度。顾家妇(张玄的'妹妹)清秀俊慧,是闺房中的佼佼者。”他的言外之意是,谢道韫比张玄的妹妹要好些。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8
1 人日鸟
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 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典见《清异录》)
2 曲高和寡
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典见宋玉《对楚王问》)
3 斗酒学士
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4 嘲风咏月
“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益甚。(典见《白氏长庆集》、《类说》引《见闻录》)
5 名下无虚士
隋文帝开皇四年冬,杨坚派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南京市)时,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陈朝大臣设盛宴相待。席间,薛道衡应主人之邀,以“人日”为题作诗,开口吟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闻此二句,大臣中有人窃窃私议,嫌其诗意浅拙无文。薛道衡续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表达诗人当时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作,满座为之折,纷纷惊叹:“名下固无虚士!”意即“名不虚传”,后常以此语喻才学能副其名声者。(典见《隋唐嘉话》)
6 六马仰秣
古代传说: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悦,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认为孟子的言辞没有吸引力,不能打动宣王。因谓:古时瓠巴操瑟,水底游鱼纷纷游至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匹也停止进食,仰头欣赏。动物尚且为美妙的乐声所吸引,何况君王?后因以“六马仰秣”(也有作”匹马”者,秣,马食的草料,此处作动词,食草料;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头倾听)喻音乐的美妙动人。(典见《韩诗外传》、《淮南子》、《荀子》)
7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亦指乐曲绝妙。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典见《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
8 悬梁剌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洛阳遭家人的冷遇:妻不下衽(织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为此,他发愤苦读,研究兵书《太公阴符》,夜以继日。每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最后终以合纵之说,佩六国相印。汉代孙敬,极好读书。曾编织柳条以写经书,闭户日夜诵习。被人称之为闭户先生。夜间倦极思睡,以绳索系发,悬于屋梁之上,遇瞌睡低头,即可被拉醒。后因以悬梁刺股喻刻苦自学。如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即用此事。(典见《战国策?秦策》,《太平御览》引《楚国先贤传》等)
9 藜杖吹火
西汉末著名学者刘向,当时称硕儒。校宫延藏书于天禄阁,专精覃思,废寝忘食。一日夜间,忽见一黄衣老人,以藜茎杖直扣阁门而入。见刘向暗中独坐,专心诵书,乃以口吹杖端。一时,杖端火烂然,光耀人眼。老人因用杖头火照刘向,对向演述不见于文字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之事,并口授以《洪范》五行之文。刘向当即撕下衣带一一记之。老拂晓方离去,问其姓名,则曰:我是太乙之精,闻金卯之姓(刘也),有博学者,下而观之焉。后因以藜杖吹火喻专心学问乃得神助。明何景明诗“但求藜杖火,不羡夜明珠”,即用此典。(典见《拾遗记》)
10 乐此不疲
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每日视朝,日落才罢;又常与公卿百官讲论经理,夜半方寐。皇太子见其勤劳不怠,曾谏曰: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光武帝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又唐代张文琮酷爱书法,笔不释手,子弟劝其休息,他说:吾好此,不为倦。后人因称耽乐其事、不觉疲倦为乐此不疲。(典见《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新唐书?张文瓘传》附张文琮))
11 乙夜观书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励精图治,企图依靠李训、郑注等过臣,内除宦官专政,外息牛李党争。每天朝罢,展读群书,读史到昏君谗臣,不禁扼腕叹息;对明君善政,则赞叹推崇。曾对左右侍臣曰:“若不甲夜亲事,乙夜览书,何以为人君耶?”甲夜,指初更时分;乙夜,指二更时分。后遂称夜读为乙夜观书,也称作乙览。如刘克庄诗:“学徒谁是单传者,史稿曾经乙览无?”(典见《杜阳杂编》)
12 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夜读无烛。邻舍每晚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凿穿墙壁,使邻家烛光照入,以书映光而读。由于刻苦攻读,后来他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以说《诗经》著名于世。汉元帝时还官至丞相,封乐安侯。后世就以凿壁偷光为家贫苦读之典,如唐骆宾王《萤火赋》:“匪偷光于邻壁,宁假辉于阳燧。”唐独孤铉并有《凿壁偷光赋》,称颂此事。(典见《西京杂记》)
13 升屋读书
南齐人江泌,家贫。他白昼斫木作屐为生,夜间以月光映书苦读不辍。夜深月影斜移,乃手持书卷就月而读,甚至因乏已极,竟从屋顶上跌坠,仍复再登。如此积年,学问大进。后齐武帝命他任南康王萧子琳的侍读。明人解缙诗:“江郎升屋得升堂。”升堂用《论语?先进》典,喻学业入门。“江郎升屋”即用江泌事。(典见《南史》及《南齐书?江泌传》)
14 左图右史
唐杨绾少聪慧。四岁时亲宾宴集,各举座中物,包括平上去入四声者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树灯曰:灯盏柄曲,恰合四声,一座皆惊。及长,好学不倦。史称其常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凝尘满席,澹如也。形容其案前置满书藉,沉浸其中,居所满积尘灰,亦不以为意。后因以左图右史喻积书盈室,可供研读。如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云“乃设精舍,颜曰诂经,背山面湖,左图右史”,即用此意。(典见新、旧《唐书?杨绾传》)
15 坐拥百城
南北朝时后魏李谧,自幼好学,博览典籍。平生无意于仕途,日以读书游览山水为乐,屡征不就,闭门绝迹,将家中财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并细加审订删削,经其手订的书达四千卷之多。他有一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而百城?”意思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书籍万卷,何必一定做南面而坐、管辖百城的长官。后因以坐拥百城喻人藏书之富与爱书的嗜好。(典见《魏书?李谧传》)
16 夜咏达旦
顾恺之为东晋时的大画家,亦工诗文,对艺术的追求往往超出常情,被称为顾痴,时人以其才绝、画绝、痴绝为三绝。安帝义熙间,他任散骑常侍,居处与谢瞻(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兄)毗邻。顾恺之常在夜间月下,反复吟咏自己的'诗作,谢瞻则常隔墙赞叹称好。顾恺之见谢瞻赏识,吟咏愈力,乐而忘倦。时至夜深,谢瞻力不能支,昏昏欲眠,为不使顾恺之扫兴,睡前特专请一人,代己与顾恺之应答。而顾恺之诗兴方浓之时,竟毫不觉察,咏诵达旦而止。此事当时即传为佳话,并为后世文人艳传。(典见《晋书?顾恺之传》)
17 孔壁
汉鲁恭王刘馀口吃,不善言辞,性豪奢,肆意大兴土木,建楼造殿,广辟园林。汉武帝时,刘馀下令毁孔子旧宅,以扩建宫室。相传因壁中有钟磬琴瑟之声,入未敢尽毁,其时,匠人在孔宅夹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古文经籍多种,全以先秦古篆书写。后因以孔壁为收藏经典之所。如元柳贯《尊经堂》诗“济南耆言出,孔壁发神秘”,明顾清《谒文文山祠》诗“貂蝉不改崖山制,金石惟闻孔壁音”,均用此事。(典见《汉书?鲁恭王传》、《说文解字叙》及《汉书?艺文志》等)
18 元日花雪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因事下殿,积雪满衣冠,回殿奏陈,武帝以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诗经》中“有先集维霰”之句,《韩诗》解“霰”为“英”,英即花瓣。沈约据以解作“花雪”。宋明帝《帝图颂》“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地卷朔风,庭留花雪”,均用此典。(典见《宋书?符瑞志下》)
19 立雪程门
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夜间适逢雨雪交加。但他从师心切,不为所动,恭候不懈。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菩提达摩见其求道诚笃,终于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唐方干《赠江南僧》所云“继后传衣者,还需立雪中”,即咏此事。我国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传不广,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则为世所广传,即宋代学者杨时事。杨时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早年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远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师。一日往谒程颐,程颐方暝目而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侍立一旁。及至程觉醒,二人鹄立多时,门外积雪已一尺。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有“卓彼文靖(杨时死后谥“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句,正指此。后遂以“立雪程门”喻尊师重道之诚。(典见《景德传灯录》、《宋史?杨时传》)
20 一字诗
古代文人重视诗文语句的锤炼,常常为了一句一字而反复琢磨,一再推敲。杜甫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谓“呤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极能表明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成后,自觉尚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后人因称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典见《五代史补》
21 笔扫千军
唐天宝十四载(755)春,杜甫曾作古风《醉歌行》,安慰落第归来的从侄杜勤“暂蹶霜蹄未为失”,并赞赏其文章和书法:“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意言其文势浩翰,章法雄浑。后因以“笔扫千军”喻书法卓绝或诗文雄键刚劲。如元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说:“韩吏部,李翰林,他两个文施翰墨,笔扫千军。”(典见《杜工部集》)
22 才高八斗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著称,是山水诗派的创始者。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典见《南史?谢灵运传》,《释常谈》)
23 夺锦才
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惭无夺锦才”句,用典本此。(典见《隋唐嘉话》、《新唐书?宋之问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4 倚马可待
东晋时桓温率部北征,参军袁虎随行。袁虎因故失去桓温信任,被免去参军职。时军中需发布紧急文书,一时无人拟草,桓温宣袁虎前来,令他倚在马前立刻写出。袁虎手不辍笔,顷刻立就,共写了七张纸,洋洋洒洒,观者无不惊叹其才,连桓温也频频点头称赏。后因以“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如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5 七步成诗
三国时杰出诗人曹植,自幼富于才华,曾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同母兄曹丕称帝后,挟嫌猜忌,时加迫害。曹丕曾命他于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煮豆燃萁”为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深为惭愧。后因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逼,又以“七步成诗”称人的文思敏捷。(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6 八叉成诗
晚唐诗人温庭筠,词藻艳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律对,温庭筠每入试作赋,只须叉手(两手相拱)沉思八次,即可吟成八韵,故而人称“温八叉”。另说温庭筠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一吟即成一韵,故称为“温八吟”。后人即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此典。(典见《北梦琐言》、《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7 击钵催诗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虽为皇室亲贵,却礼才好士,常在夜间邀集才人学士欢聚,饮酒赋诗,刻腊烛限时成篇,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时萧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在座。萧文琰以为烧寸烛吟四韵并非难事,就与丘、江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钵声一止,诗即吟成。后因以“击钵催诗”喻诗思敏捷。宋陈师道有“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句,即用此典。(典见《南史?王僧儒传》)
28 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是唐代卓越的大诗人,他年青时期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找名人揄扬、引荐,曾经携诗卷,拜谒前辈诗人顾况。顾况见名刺,上书“白居易”,蹙眉作谐语道:“长安百物昂贵,居大不易。”旋展读诗卷,其第一首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起四句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质而不俚,形象鲜明,富于哲理。顾况不禁大为赞许,笑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大为推荐延誉,白居易因之声名大振,不久考取了进士。(典见《幽闲鼓吹》、《唐摭言》、《唐才子传》)
29 探骊得珠
骊珠,古代传说长于骊龙颔下,而骊龙又遨游于九重深渊之下,甚难获得,故价值连城。唐代中叶,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到诗人白居易家聚会,约定各赋《金陵怀古》一首。刘禹锡先成,于是白居易说:“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于是三人均弃笔罢作。后遂以“探骊得珠”比喻吟诗-想象作文能得命题精蕴。罗隐《谢郑长官启》“镂笔才清,探骊介重”,即用此典。(典见《庄子?列御寇》、《鉴戒录》、《古今诗话》)
30 压倒元白
唐宝历间,宰相杨嗣复在第宅大宴宾客,文士毕集,诗人元稹、白居易也被邀出席。席间,宾主赋诗唱和。众宾客诗均已成,惟杨汝士苦苦构思,完篇最迟。其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元、白览后大为叹服。杨汝士宴罢归家,向家人大声曰:“我今日压倒元、白。”后人因称作品超过当时名家为“压倒元白”。宋人笔记载:范仲淹与章岷同赋诗,章诗先成,范仲淹览后叹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有“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句,亦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人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国。国王广早知班超的情况,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的产生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
经过打听,真的是这样。于是班超又对随行的人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剩下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鄯善国王才会真心诚意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随从,冲人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后来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10
圯桥进履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字子房,他是战国末年韩国相国姬平之子。秦灭韩后,他曾因行刺秦始皇而遭到通缉。于是,他改名张良,逃到了下邳。
一天,张良在下邳的圯桥上闲步,看到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堍上,一只脚拖着鞋在桥堍下晃荡着。老人看到张良走过来,故意把那只晃荡的鞋掉到桥堍下的地上。
老人朝张良看了一眼,颐指气使地说:“喂!小家伙,下去把我的鞋拾上来!”
张良听了,十分惊愕,心中不由十分生气,真想上前揍他一拳。但他看到那老人白发苍苍的样子,便强忍住自己的火气,到桥堍下把那只鞋拾了上来,递给那老人。
老人又把脚一伸,用命令的口气说:“给我穿上!”
张良愣了一下,感到这老人的举动有些怪,但他想既然帮他拾了鞋,不妨好人做到底,于是便跪着恭敬地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连一声谢也没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目送着老人的背影,感到十分惊奇,心中想:“这老头儿一定不是个寻常之人。”
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让我来教导你吧!”
原来,这老人是黄石老人,他知道张良是个人才,刚才故意来试探他的。过了些日子,黄石老人送给张良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张良研读了《太公兵法》,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在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后来,“圯桥进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委屈自己而尊重老人,以求取老人的教诲。
千里莼羹
典出《世说新语·识鉴》。
张翰是西晋时吴郡吴县人,他才思敏捷,辞赋文章都写得很好,但他不热衷于做官,把功名利禄看得很谈。
吴县邻近太湖,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盛产莼菜和鲈鱼。平时,张翰经常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他最喜欢吃的两个菜,一个是红烩鲈鱼,一个是莼菜羹。有个朋友见他如此落拓不羁,问他说:
“你只图喝酒时喝得痛快,难道就不考虑身后的功名吗?”
“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还不如眼前的一杯酒呢!”张翰回答说。
有一年,武康令贺循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前往洛阳任职。船到吴县阊门时,他坐在舱中弹琴消闲。正 巧张翰路过,循声上船拜访。两人虽然并不相识,却一见如故。张翰听说贺循要去洛阳,兴致所至,便搭船同贺循一起去了洛阳。
张翰到了洛阳不久,被掌握朝政的齐王司马冏召人大司马府,担任了东曹掾的小官。但张翰看到西晋诸王之间互相倾轧,朝政一片混乱,心中很不是滋味,知道这种地方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便想回家去。
一天,张翰正在庭院中闲步,一阵秋风吹来,身上不由起了一阵凉意,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和红烩鲈鱼,涌起了强烈的思乡愁绪,赋了一首诗:“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末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赋完诗后,他又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
“人活着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一些,我怎么能为了做官而一直住在数千里之外的异乡客地呢?”
于是,他脱下官服,雇了一只船,悄悄离开洛阳,返回家乡去了。
后来,“千里莼羹”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玉山倾倒
嵇康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他长得很高大,风姿特别秀美,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出名的美男子。
嵇康和魏宗室联姻,曾经做过中散大夫。后来因为不满司马氏的专权,弃官归隐,和山涛、阮籍等人一起邀游于竹林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有一次,山涛邀请嵇康和阮籍到家里做客,山涛的妻子端出准备好的丰盛的酒菜招待他们。三人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越喝越痛快,时而高歌长吟,时而奋袖起舞,放浪形骸,不拘礼法,最后三人一起醉倒在屋中。
第二天,嵇康和阮籍告辞走后,山涛的妻子说:
“嵇、阮二人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嵇君的风度,恐怕天下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山涛听了,说:“你说得不错!嵇康的为人,就像山岩上独立的孤松;他就是喝醉了酒,也像一座巍峨的'玉山即将崩坍!”
山涛和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他看到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才加入基隐士的行列。后来,司马师执掌朝政,他就出山做了官。嵇康见山涛出仕做宫,便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和山涛绝了交。
公元263年,嵇康被受过自己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后来,“玉山倾倒”这一典故,用来形容醉态;用“玉山”来形容伟男佳姿。
孟母择邻
典出《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系统地学习了孔子的学问。但他小时候却很贪玩。
孟轲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孟母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孟轲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会经常有出殡、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因为贪玩,孟轲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模仿他们。孟母见了很生气,对儿子说:
“你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他英年早逝不能来教你。我们家境又不好,若你不认真读好书,将来怎会有出息?”
为了孩子的学习,孟母把家迁到城里。她以为这下孟轲可以专心读书了。但孟轲的新家离闹市很近,嘈杂的声音使孟轲无法认真读书。孟轲和他的新伙伴模仿起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孟母见了更为生气,于是决心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母把家迁到了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读书人在那里学习,还在那里演练礼仪。孟轲受到了感染,每日在家中专心读书,也渐渐模仿起宫中演练礼仪的举止来。
不久,孟母把孟轲送入了学宫,使孟轲受益匪浅。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后来,“孟母择邻”这一典故,用来表示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有方;也借指迁居不定。
山鸡献楚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
战国时候,有个楚国人,挑着担子,在野外赶路。他的担子上放着一只山鸡,用绳子缚着。这只山鸡羽毛美丽,非常讨人喜爱。
这时,有个过路人迎面走来。他从未见过山鸡,就问楚国人说:
“这是什么鸟?”
楚国人停下担子,见那个过路人模样老实,故意欺骗他说:
“这是凤凰。”
过路人高兴得跳了起来,说:“我早就听说有凤凰,今天真的见到了!”
他对山鸡仔细看了一番,问:“这只凤凰是不是卖的?”
楚国人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出卖的。”
过路人又问道:“十两金子卖不卖?”
楚国人摇摇头,说:“太便宜了,不卖!”
过路人想了想,说:“那就加你一倍,算二十两吧。”
说罢,他打开布囊,对楚国人说:
“我只有二十两金子,再多也拿不出来了。”
楚国人又故意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
“既然这样,那就让你拾个便宜货,买了去吧。”
于是,一个付钱,一个交货,一笔生意马上成交了。
过路人拿了山鸡,决计去献给楚玉。不料过了一夜,山鸡死掉了。他非常懊恼,逢人就说:
“我好不容易买到一只凤凰,一心献给楚玉,想不到死去了。我并不可惜这点金子,只恨没有能献上去。”
楚国的老百姓到处都在讲这故事,以为死去的真是凤凰。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楚玉的耳朵里,楚王很是感动。他下令把这个过路人召来,一下子赏给他二百两黄金,超过买山鸡金价的十倍。
后来,“山鸡献楚”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不辨真伪,以假为真。
鸢肩火色
典出《新唐书》卷七十四《马周列传》: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鸢肩火色”指两肩上耸像鸱,面有红光。唐代,有一位名叫马周的人。马周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但他却十分好学上进。
后来,马周为了增长知识,到长安游学,有了向皇帝唐太宗上书的机会。
马周颇有才华。他认识事理深刻,进言必中,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唐太宗说:
“我若一时见不到马周,就会想念他。”
马周的境遇,让朝中许多人都艳羡不已。
中书侍郎岑文本与马周有接触,并仔细观察过马周。岑文本对自己的亲信说:
“我多次见到马周论述事理。他机敏多才,能旁征博引,简明扼要,切中事理,准确精当,听来让人忘却疲劳。过去有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等人,也正是这样的。”
夸赞了马周一通以后,岑文本话锋一转,说:
“但我仔细观察了,马周的形貌不好。”
“怎么回事呢?”亲信们不解地问。
岑文本接着说:“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马周的双肩上端像老鹰,而且他脸色发红像火。因此,他虽然官位升迁很快,但只怕不能活得长久吧。”
岑文本依据自己的观察,判断马周必然是短寿的。他不幸而言中,马周果然在四十八岁时就死了。
后来,“鸢肩火色”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官运亨通但却不能长久。
【成语的典故和意思】相关文章:
白羽书生的意思以及成语典故08-19
七擒七纵的意思及成语典故09-27
关于牛的成语和意思11-14
描写雪的成语和意思12-08
成语典故06-25
韩寿偷香的成语典故02-03
成语不贪为宝的典故10-03
惟命是从成语典故07-21
名落孙山的成语典故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