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异同辨析

时间:2024-10-19 10:29:33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异同辨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异同辨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异同辨析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同:都有按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之意。异:前者侧重于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后者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爱财如命 一毛不拔

  同:都形容极其吝啬。异:前者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意重;后者偏重于行为上的自私吝啬,语意轻。

  爱憎分明 泾渭分明

  同:都有界限清楚之意。异:前者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显然不同。

  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

  同:都有规矩老实之意。异:前者侧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后者侧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

  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同: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异:前者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后者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暗箭伤人 含沙射影

  同: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异: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指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程度比后者重;后者的手段多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或某事之意。

  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同: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异:前者表示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

  同: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异: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病入膏肓 不可救药

  同: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异: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捕风捉影 无中生有

  同:都有凭空捏造之意。异: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语气较重。 不刊之论 不易之论

  同:都有不能改变之意。异: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不识好歹 不识抬举

  同:都表示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异:前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后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异: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

  同: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异:前者侧重对人有礼貌;后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

  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同:都有没有完成之意。异:前者侧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侧重浅,没有深入。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同: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之意。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侧重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

  异:前者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事物不等推行,就迅速传播,风行一时;后者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或形容言论、消息流传得极快。

  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

  同:都有冷漠、不关心之意。异:前者重在行动;后者重在态度。

  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

  同:都有不能想象之意。异: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的、深奥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

  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

  同:都有不整齐的意思。异:指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惨绝人寰 惨无人道

  同:都有狠毒残暴之意。异:前者语义重,强调人世间从没有见过的惨痛,不能用来形容人;后者强调无人性,不讲理,常用来形容人。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同: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异:前者重在说话人的心情;中者重在发表己见;后者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

  乘人之危 落井下石

  同:都表趁人危难之时去侵害人家。异:前者重在别人遭遇苦难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害别人;后者重在要置遇难者于死地。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异同辨析】相关文章:

高考易错成语06-20

高考易错成语【合集】06-20

高考复习易错成语05-23

【热】高考易错成语06-21

高考常见的易错文言近义词07-01

高考易错成语550个05-12

高考易错成语650个08-27

中考语文易错成语11-16

高考易错成语合集15篇06-21

高三语文近义成语的辨析方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