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成语故事 推荐度:
-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邯郸成语故事[必备30个]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邯郸学步
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到了邯郸后,在街上仔细观察行人的走路姿势,然后跟着模仿。但是学了很久,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到燕国。
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
2、胡服骑射
故事:战国时期的赵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他不顾贵族们的反对,亲自带头穿胡服、练习骑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经过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寓意:体现了勇于学习他人长处、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
3、负荆请罪
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国家的重臣。廉颇因为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而心生不满,多次为难蔺相如。但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朋友,共同为赵国效力。
寓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倡导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毛遂自荐
故事:长平之战后,秦军又一次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打算从数千名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
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楚国。挑来挑去只挑选出十九个符合条件的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愿意随平原君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后,毛遂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解救赵国。
寓意: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5、纸上谈兵
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是他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用赵括为将领。赵括在战场上照搬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结果被秦军大败,赵国也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寓意:讽刺那些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6、完璧归赵
故事: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秦王想霸占和氏璧,却不想给赵国城池。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7、围魏救赵
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建议,不去直接救援赵国,而是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一来,魏国必然会回师救援,赵国之围也就自然解除了。齐国按照孙膑的建议行事,果然取得了胜利。
寓意: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体现了一种巧妙的战略思维。
8、郭开贪金
公元前232年,赵国的代地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秦王赢政认为这是天赐灭赵的良机。公元前229年,秦国再一次大规模地兴兵攻赵。秦王派遣大将王翦率领上地(今陕西绥德)的军队,大将杨端和率领河内(黄河以北)的军队,兵分两路围攻赵都邯郸。王翦想由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口东出,进入大平原,进攻赵国的北部,杨端和想自黄河的北岸北进,从南部进攻赵国,想以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包围邯郸。
赵国大将李牧将重兵驻扎在灰泉山上,营寨相连,通达几十里,严阵以待,把两路秦军挡在山外。秦王心想,对付李牧这样的名将,只靠强攻是不行的。赵王昏庸,是非不辨,可利用这一弱点,实施反间计。
秦王派王敖携带着重金来到赵国找到了郭开。王敖说:“李牧与秦国私自讲和,想拥兵反叛,你可知道此事?”说着便将重金摆到郭开的面前。郭开一看,已明白了王敖的来意。王敖走后,郭开便把王敖的话告诉了赵王。赵王半信半疑,便派人前往营中暗地观察。果然见李牧和秦军的使者往来频繁。赵王听了非常气愤,便削了李牧的兵权,让赵葱替代李牧为将军,让他返回邯郸。李牧听了赵王的命令,心里一怔,说:“现在两军对垒,赵国的安危都担在我一人身上。军务紧要,我不能离开,请大王谅解。”这时有人将实情告诉了李牧。李牧气得咬牙切齿:“我一心报国,却让这些小人栽赃陷害。郭开当年诬陷了廉颇,如今又来诬陷我。我先领兵把这些祸国殃民的奸贼杀净了,再一心抗秦。”有人劝阻说:“你带兵入城,正好中了人家的奸计,说你想反叛。你不如早些脱身。”李牧吁天长叹:“过去我曾经埋怨乐毅、廉颇为国效劳,不能善始善终。没想到今天我也落得了这样的下场。”李牧说着,不由得落下两行泪来。当夜,李牧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想投奔到魏国去,在途中被人害死。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幽缪)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郭开贪金:秦国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郭开就向赵王诬告赵将李牧、司马尚准备造反。赵王杀李牧、废掉司马尚。三个月后,秦灭赵国。“郭开贪金”谓奸臣贪赃枉法,陷害忠良。
9、大言不惭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江湖方士,他没有别的本事,就会吹牛说大话。他吹起牛来,信口开河,丝毫也不感到难为情。有一次,艾子故意开玩笑问他:“先生有多大岁数了?”方士居然以长者自居,摆出一副老年的姿态,吹嘘说:“要问我有多大岁数嘛,我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小时候,与一群小孩子见过伏羲画八卦,他长着蛇身人首,吓得我回家就生了场大病,后来还是吃了伏羲的草药,才治好了病。后来到了女娲时代,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翻江倒海,洪流遍地,人畜死者难以数计。而那时,我家正好住在中央平稳的地方,所以嘛,所以没受到一点伤害。等到神农氏培植成五谷杂粮之时,我已经修炼成仙,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一粒粮食也没有吃过……”艾子听他吹得漫无边际,鄙视地离开了。
过了不久,赵王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肋骨。宫医说:“需用千年以上的血浆凉成血粉,敷在伤口才能治好。”赵王下令在全国寻找千年血浆。艾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赵王说:“咱赵国有个方士,活了不止千岁,把他杀了取血疗伤,就可治愈大王的伤了。”
赵王听后,立即派人把方士捉了起来,要杀头取他的血。方士一听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跪在地上求饶说:“前几天我父母过五十岁生日,邻居老太太带酒过来给二老祝寿,我喝醉了,就胡编乱造吹开了牛,实在没有活到一千岁。”赵王听罢,把方士痛骂了一顿。然后,把他交给当地官吏,罚他做苦役三年,以示惩戒。
成语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10、 窃符救赵
战国时期,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她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出兵救赵,但魏王害怕秦国,不敢出兵。于是信陵君的门客侯嬴献计,让信陵君通过魏王的宠妃如姬偷出了兵符,然后率领魏国的军队解了邯郸之围。
11、价值连城
和氏璧最初由楚人卞和发现,后辗转到了赵国。秦王听说和氏璧非常珍贵,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由此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也使得和氏璧有了“价值连城”的说法,形容物品十分珍贵。
12、三寸之舌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楚国凭借自己的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称赞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后来“三寸之舌”就用来形容能言善辩的口才。
13、利令智昏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到赵国求援,赵国的平原君主张出兵救援。赵国的大臣虞卿认为秦国的目的是夺取赵国的土地,而平原君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没有看到秦国的真正意图。后来人们就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头脑糊涂。
14、排难解纷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在邯郸的历史故事中,平原君赵胜以善于养士和处理事务而闻名,他的门客们也常常为他人排忧解难,这个成语也与邯郸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关,体现了一种乐于助人、解决问题的精神。
15、瓜田李下
古乐府《君子行》中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诗句,意思是在瓜田里不要弯腰提鞋,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怀疑是偷瓜或偷李子。这个成语虽然不是直接产生于邯郸,但在邯郸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常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16、一枕黄粱
有个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到道士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让他枕上。卢生睡着后做了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美梦,醒来时发现店主人煮的黄粱饭还没熟。比喻虚幻的梦想或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个故事也发生在邯郸,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17、毛遂自荐
长平之战后,秦军又一次围困邯郸城,大军压境,邯郸危在旦夕。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因赵国违约未割六城,不听白起劝谏,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都邯郸,秦赵邯郸之战爆发。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坚守城池。秦军久攻不下,几易其帅,而邯郸却久陷重围。战事日紧,赵王遂遣平原君求救于楚、魏。
此次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而当时的毛遂就是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结果只选到了十九人,还差一个人。
毛遂就冲上去说:“我可以”。
平原君说:“你来我家多少年了?”
“三年”毛遂说。
平原君说:“三年了,你如果是个人才,早就脱颖而出了,为什么我不知道你?”
毛遂说:“如果我是一把好的锥子,你得把我放到囊中,我才可能崭露头角。”
于是带上毛遂来到了楚国,这就是毛遂自荐的由来。
当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是心怀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位卑未敢忘忧国”,没有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就不会有自荐的勇气,就不会有楚王大殿的慷慨陈言……毛遂一荐,楚王大殿的慷慨陈言,把英雄主义气概播撒于天地之间。
18、青出于蓝
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出于蓝”这一成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超越前人的征途。它出自《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它最早描绘的是一种染织技艺,青色的染料从蓝色的草中提取而来,但经过加工后,青色的色彩却比原来的蓝色更为鲜亮、更为美丽。这一自然现象,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后用来形容学生或后辈在学业、技艺或成就上超过了老师或前辈。
“青出于蓝”这则成语不仅是对染色技艺的精妙比喻,更是荀子对于学习与教育深刻见解的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上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荀子年仅15岁便远赴齐国,游学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汇聚了诸子百家的精英,其影响力之大,堪比今日的顶流高等学府,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
在稷下学宫的日子里,荀子凭借其卓越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齐王的赏识,曾被三次聘请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随着岁月的流转,荀子步入了他学术生涯的又一重要阶段——传道授业,培育英才。在这一时期,他以其深邃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求知若渴的学子。
荀子的诸多弟子不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贡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荀子本人,这恰恰是对荀子“青出于蓝”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与有力证明。
正如荀子所言,“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青出于蓝”的启示下,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勇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精彩。
19、义不帝秦
意思是坚持正义,不向强权恶势力屈服。《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包围赵都邯郸,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国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出面向辛垣衍陈述利害说: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诈的手段役使其士兵,像对待俘虏那样待其民众。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称为帝,仲连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秦国的臣民。他还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例来说明尊秦为帝的危害,经营激烈辩论,终于说服魏赵两国不尊秦为帝,秦军因此退却50里。
20、一言九鼎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古代 为何是铸铁的呢?其原因一是公元前513年,赵国缔造者赵鞅曾用生铁铸刑鼎,象征铁的法律不可更改。在此铸铁鼎,便是为了纪念这位赵国先人。其二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邯郸就成为当时的冶铁中心,而今邯郸更是全国的钢铁名城,铸此铁鼎,可以使人感古念今,令人骄傲自豪。其三便是取意成语“一言九鼎”。《史记》记载毛遂舌战楚王,搬救兵解赵国之围后,平原君盛赞他“毛先生一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21、下笔成章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事说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22、梅开二度
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 唐代肃宗年间,有位美女叫陈杏元,一日她家中的梅花突然凋谢,同日一位被奸臣所害的才子梅良玉走到她家中,当书僮为生,后来两人堕入爱河。不久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便派了陈杏元安抚。陈杏元在万分不愿下,前往番邦途中跳崖自尽,传说被王昭君的阴魂所救,更被送返陈家。最终大团圆结局,陈杏元与梅良玉成婚,这事感动了陈家的梅花树,当日梅花重开。
23、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24、煮豆燃萁
据说曹操之子曹植因才华出众遭其兄曹丕所妒,曹丕命他以兄弟为题而又不可带兄弟二字,并且要在七步内成诗,因此曹植便留下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明人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骨肉相残。
25、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壁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就是另一则有名的邯郸成语典故“负荆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26、市道之交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列国,因此,赵惠文王拜他为上将军。由于廉颇位高权重,当时将军府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人熙熙攘攘,应接不暇。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拜廉颇为帅,让他带领二十万精兵到长平去迎战秦军。廉颇从战场的实情出发,采用了“坚壁持久”的策略,眼看着远离本土的秦军即将草断粮绝,可就在这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临阵易将,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解除了廉颇的兵权。
廉颇回到邯郸后,因为丢掉了大将军的官职,原先常来拜访的人一个也不见了,许多人在街上见了他也远远地躲开。将军府前由过去的门庭若市变成门庭冷落车马稀。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一夜之间,秦国坑杀赵兵四十多万。这场战役结束不久,燕王采纳宰相栗腹的建议,认为赵国将士全部战死在长平,元气大伤,可以趁机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闻讯,重新起用廉颇为将,让他带兵去迎击燕军,结果大获全胜,不仅把燕兵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还杀死了燕国相国栗腹,并围困了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给赵国,作为求和的条件,赵军才答应退兵。廉颇因建有战功,赵王封他为信平君,并代行相国的职务。
廉颇的权势比以前更重了。这时的将军府前车来人往,客人不断,又恢复了以前那种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廉颇对这些人很反感,于是便下逐客令说:“你们现在看我又有用处了,都来恭敬我,从前我受冷落时,你们都干什么去了?”这时,有一个客人站出来说:“廉将军,你得势时,我们追随你;你失势时,我们就离去。天下人以利害相交往,这是很自然的事,你何必怨恨发火呢?”“什么常理?全是势力眼!”廉颇气愤地把客人赶了出去。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市道之交:市道,意思是市场交易之道。市道之交常用来形容重利而忘义的行为。
27、纸上谈兵(赵括)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但是赵奢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由。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赵括谈论兵事太轻率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赵括当将军,那么,使赵国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长平之战,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代替了廉颇,结果导致数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从此赵氏家族这一枝耻于姓赵,因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改为马姓。
28、奇货可居(吕不韦)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遇见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因此异人的处境十分艰难,甚至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不禁自言自语道:“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做珍贵的物品贮存起来,等候时机,卖个大价钱。吕不韦先是买通了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后又用重金贿赂了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接着,吕不韦又送给华阳夫人一大批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封异人为太子,安国君在位不久死去,异人即王位,拜吕不韦为丞相。异人死,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29、奉公守法(赵奢)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有一次,他来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中收取田税,但是平原君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田税。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果断的处理了这件事情,且依照赵国的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火冲天,一定要赵奢拿命相抵。赵奢知道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赵胜,对他说:“你是赵国栋梁之才,是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昭示天下百姓。而你的管家依靠你的权势。公然违抗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交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了那个时候,你还会有这显赫的地位吗?但是,你要能奉公守法,百姓会以你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你怎么能轻视呢。”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30、旷日持久(赵奢)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蚠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带领军队攻打赵国。赵王得到消息后很是害怕。立即召见大臣商议对策。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我们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做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对付燕国。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赵奢并不同意这么做,说道:“难道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去领兵抵抗呢?”
赵奢进一步分析道:“田单要是来了,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的拖下去,几年以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孝成王和赵胜并没有采纳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座城池,聘请田单来当赵国的主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的一座小城。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邯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邯郸成语故事05-23
邯郸成语故事05-23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03-28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1-20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1-20
古代成语故事:邯郸学步09-27
邯郸学步典故03-04
邯郸学步造句05-08
邯郸学步造句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