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5-17 11:03:01 成语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1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的故事2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有为,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由于他知识丰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赏识,很快便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并让他负责修改过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权的公卿、大臣,因此,当汉文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贾谊为公卿时,受到这些人的诋毁。后来,汉文帝也渐渐地疏远了他,把他调离了京城。

  多年的实践使贾谊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还不够严密,加上外族的侵扰,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汉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陈政事疏》。在奏疏中,贾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求长治久安。这道奏疏言词恳切,说理性强,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汉文帝采纳,对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贾谊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赋制度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风俗习惯,对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关系紧张,常常为一些小的利害冲突而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 “悦”),则反唇相稽”]。

  贾谊通过这一事件,劝说汉文帝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指双方在发生争执时反过口来讽刺、责问对方。

成语的故事3

  【拼音】duó tāi huàn gǔ

  【成语故事】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

  【典故】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释义】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学习经验不断创新

  【相近词】脱胎换骨

  【成语示列】安知夺胎换骨无金丹,不使此莲此菊此桃万亿化身合为一。

  清·黄遵宪《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诗

成语的故事4

  在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的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姬发顺应民意,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商纣王最后在露台点火自焚,商朝也就此灭亡了。

  商纣王死之后,周武王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想要尽快的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要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

  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有这样才可以稳住大局,统治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了邵公,邵公说,“将士中有罪的杀掉,没罪的可以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周武王仍然觉得不满意。

  这个时候,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的人,这样才能够平复民心,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务农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除了敌对的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怎样?”

  武王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

  于是他按照周公的`建议,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的强盛起来。

  周武王虽然没有采纳姜太公的建议,但是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成语的故事5

  成语解释:

  泣:哭;诉:说。像在哭泣;像在诉说。形容哀戚婉转的抒情乐声。

  成语出处:宋 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成语繁体:如泣如訴

  成语简拼:RQRS

  成语注音:ㄨˊ ㄑ一ˋ ㄨˊ ㄙ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如泣如诉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乐声。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诉,不能读作“shù”。

  成语辨形:泣,不能写作“嚣”。

  近义词: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反义词:慷慨悲歌

  成语例子:风声如泣如诉,墓地凄然悲凉。(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英语翻译:in a plaintive voice

  俄语翻译:печальный и жалоны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十分空闲,他潜心研读佛、道家等经典。经常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他带上朋友泛舟来到赤壁之下,夜色很美。他听到一阵如泣如诉的.箫声,就上前询问,对方在为曹操而惋惜

成语的故事6

  【释义】孔席:孔子的坐席。

  墨突:墨子的烟囱。

  人们用“孔席墨突”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

  【出处】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千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万民之害。

  ”这段话意思是说: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到处奔走游说,甚至有时连坐席也没有坐热,就又起身走了。

  墨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也是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往往到了一个地方,烟囱还没有烧黑,就又动身走了。

  因此圣人不以山为高,不以河为宽,忍着耻辱求谒当时的`国君,不是贪图俸禄,也不是羡慕爵位,而是想担起天下重任,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

成语的故事7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成语的故事8

  成语名称:韩康卖药

  成语拼音:hán kāng mài yào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隐士卖药。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隐士逃名避世。指卖药。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

  成语造句:明·萧良有《龙文鞭影》第一卷:“韩康卖药,周术茹芝。”

  韩康卖药的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出身豪门的韩康不愿入仕当官,经常游名山采药到长安市场上去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言不二价。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讨价还价,女子说她早就知道韩康言不二价,韩康叹息自己隐名避世还是被人认出,就隐遁于霸陵山中。

  韩字开头的成语

  韩信将兵 韩康卖药 韩陵片石

  包含有韩字的.成语

  韩陵片石 韩康卖药 韩信将兵

成语的故事9

  【成语名字】不瞽不聋

  【汉语拼音】bù gǔ bù lóng

  【近义词】:不痴不聋、落落大方

  【反义词】: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成语解释】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瞽不聋造句】公婆对儿媳不能太过计较,不瞽不聋才能把日子过的红火。

  【不瞽不聋的成语故事】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成语的故事10

  山崩钟应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魏国大殿前的大钟无缘无故地自动大响,很多人觉得奇怪,就跑去问张华是怎么回事。张华告诉他们这是蜀郡发生地震或山崩引发钟的'共振。为了验证这话,有人亲自去蜀郡查看,果然如此。

  【典故】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释义】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近义词】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成语举例】偎红倚翠阳台下,阿母惊魂几欲飞,请看古来啮指感,山崩钟应尚无违。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五回

成语的故事11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张汤年少时就爱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开脱被牵连的两名大臣,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铢(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铢)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缗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他在奉命惩办逃亡边卒的时候,枉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织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为他喊冤叫屈,赶快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而去世。

  杜周的儿子杜延年,和张汤的儿子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楙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著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愆。

成语的故事12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赵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晋平公时被任为正卿(首要的执政者),因为他选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国家做事,所以晋国的人都夸奖他擅长用人。他对外提倡礼义,各国都停止用兵,而和晋国修好。

  有一次,他的新屋盖好了,晋国的大夫都送礼祝贺。有个叫张老的人对赵武说:“好极了,建筑多么高大宏伟啊!好极了,装饰多么美丽无比啊!”赵武在晋国的地位和威望都极其高,做大官的住高楼大厦本来也很平常,但由于他向来提倡礼义,崇尚简朴,一旦建造这么宏大的.新居,又装饰得这么精致,这与他的言行非常不一致,所以张老对他的贺辞,事实上是含有讽刺的意思。

成语的故事13

  成语名字】水到渠成

  【汉语拼音】shuǐ dào qú chéng

  【成语解释】

  水流过处自然成渠。比喻事情自然发展,结果自成。语或出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其四。后亦用“水到渠成”比喻事情条件完备则自然成功,不须强求。△“水到鱼行”、“瓜熟蒂落”

  【成语出处】

  1、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其四:“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源)

  2、《景德传灯录.卷一二.仰山南塔光涌禅师》:“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3、宋.苏轼〈与章子厚参政书〉其一:“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4、《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故此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毕竟水到渠成,应得的多。”

  5、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格局.大收煞》:“但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

  6、《镜花缘.第八六回》:“转眼间就是两首,如此诗才,可谓水到渠成,手无难题了。”

  7、《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玉格又解得出他两个的性情,不失高明柔克,一番定力,果然作得个水到渠成。”

  【成语典故】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其四(据《苏轼文集.卷五二》引)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名字】有胆有识

  【汉语拼音】yǒu dǎn yǒu shí

  【近义词】: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反义词】:有勇无谋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有才无命。”

  【成语解释】既有胆量又有见识。

  【有胆有识造句】他是一位有胆有识,文武全才之人。

  【有胆有识的成语故事】

  《野叟曝言》是一部宣教型作品。小说主人公文素臣是美德懿行的化身,作为道德的楷模出现。他孝敬母亲,厚待晚辈,对朋友重义气,对弱者加以救援,诸多美德自始至终完美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文素臣还自觉地承担起代天宣化的使命,劝绿林好汉弃恶向善,劝风尘女子懂得廉耻.清代乾隆年间,是长篇通俗小说成批出现的鼎盛时期。其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就是这部夏敬渠的《野叟曝言》。

成语的故事15

  【成语名字】焦金流石

  【汉语拼音】jiāo jīn liú shí

  【近义词】:焦金烁石、流金铄石

  【反义词】:折胶堕指

  【成语出处】南朝·刘孝标《辩命论》:“放勋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时,焦金流石。”

  【成语解释】将金属、石头烧焦、熔化。形容天气极度干旱、炎热。

  【焦金流石造句】 炎炎夏日天气如焦石流金般极度干旱。

  【焦金流石的成语故事】

  《辨命论》虽然属于哲学方面的论文,然而却是用华丽的骈俪文体写成的。特别是刘峻写作《辨命论》“盖以自喻”(刘瑶:《梁典》),浇铸着他的.不平之气,从而使之音节精壮,辞彩飞扬,辨锋犀厉,情致淋漓,较之李康、郭象等前人之作显现出另一番慷慨激越的特色。而刘峻这一论文面对现实,面向人生,与南朝文风大相径庭,故而有“足杜浮竞”(李善:《文选注》)之效。诚然,《辨命论》从总体上言仍然囿于儒家“天命不可知”的思想体系,然而较之前人有所开拓,有所恢宏,故张溥击节称赏:“辨命六蔽,善言天命。”(《刘户曹集题辞》)至于刘峻于其中首先倡言:“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暗主众,明主寡”,吐出了封建社会诸多失意文人内心的愤懑,故而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的知音。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5-13

成语的故事07-24

成语的故事05-15

成语的故事05-17

经典成语故事05-23

成语故事06-12

指鹿为马成语的故事12-05

成语返老还童的故事02-22

成语同舟共济故事02-21

关于成语的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