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成语故事》有感

时间:2024-01-23 17:01:47 成语 我要投稿

读《成语故事》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成语故事》有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成语故事》有感

读《成语故事》有感 1

  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而我家则有点与众不同,是个典型的“开心一族”,爸爸是面镜子,妈妈是个报警器,我呀,不像妈妈,也不像爸爸,像我自己(废话。大前锋:邓肯。服务员收走了垃圾,却把冰给我们留下了!当我正在球场上尽情奔跑时,它便随着那飞快地滚动着的足球一闪而过。

  拔苗助长讲的是宋国有个农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后便天天去看秧苗长了没有,可秧苗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长。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还告诉儿子秧苗都长高了。儿子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事,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看蛮田的秧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一成语,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长”。我觉得这个农夫真想秧苗长大,应该除草、施肥、除虫,这样才能让秧苗长大。

  杯弓蛇影讲的是西晋时,有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着喝着,朋友忽然说自己有点不舒服,就先回家了。乐广想:难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气了?应该不会吧!乐广决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里他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乐广觉得纳闷,回家仔细观察,忽然看见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弓,样子就想弯曲的蛇一样。乐广明白过来,他再次把朋友请到家中喝酒,还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见了蛇。乐广笑着说:”杯中的蛇就是墙上的弓。”朋友这才明白。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疑神疑鬼,自惊自扰。

  我们多读《成语故事》里的故事,就会明白许多道理。

读《成语故事》有感 2

  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把《成语故事》读完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古代有一种乐器叫竽,吹起来十分动听,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便下令邀请三百人来为自己演奏,并且有很高的工资。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但他根本不会吹,只能跟着别人装着会吹竽。后来,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继位,不过他爱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悄悄的溜走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在学英语是发生的故事。那天,妈妈一如既往地把我送去学英语。不一会儿,老师走了过来对我们说:“同学们,下面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在家的预习情况。”我心想:这下死定了,我在里没有预习。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可以张开嘴巴,不用发出声音,反正老师也听不出我的声音。于是,我便和同学们一起“读”了起来。可是到了后来,老师发现我没有发出声音便问:“金禹晨,你是不是没有预习?”“是,是的。”我低下头吞吞吐吐地说。“在学英语时,你回家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学起来才轻松。”“我明白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滥竽充数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 3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成语,也理解了他们的意思。

  在这些成语故事里面,我最喜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了。它讲的是应郴请杜宣来喝酒,一张弓的.影子映入了杜宣的酒杯中,杜宣以为是蛇吓得汗如雨下。但不能不喝,杜宣喝了几小口就走了。杜宣回到家中又感觉到蛇在肚中蠕动,难过到喝水吃饭都困难。杜宣吃了许多药,病情也没好转。应郴来到杜宣家问他怎么会闹病,杜宣就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应郴描述了。

  应郴回到家,在厅堂里思索,北墙上的弓引起了他的留意。他坐在那天杜宣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果真发觉不细看,酒杯中弓的影子的确像一条蛇。应郴把事实告知了杜宣,杜宣的病很快痊愈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想一想为什么。要通过调查实践去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真相,去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

读《成语故事》有感 4

  我不喜爱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妈妈与你一齐阅读此书,而且非常确定的告知我,你确定会非常喜爱此书的,喜爱学成语的。这天妈妈抓我一齐阅读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觉里面有很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闻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仔细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假如不用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知我们做事要用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的资料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慧?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方只要有毅力就能够胜利。

  还有许很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爱上了成语,原先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读《成语故事》有感 5

  成语对我一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拿到《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爸爸告诉我;“看成语故事,不能囫囵吞枣,必须慢慢品味其中的含义。”中国成语中包含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蕴藏着一段中华历史和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阅读这本书,不但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益智养性,我们要在作文上多用几个成语,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书中,《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有300多个善于吹竽的`人吹给他听。齐宣王喜欢热闹,总想在人前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当他想听吹竽的时候,便叫那300个人一起合奏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个爱好,就跑到齐宣王那你吹嘘自己吹竽是有多么动听,齐宣王不假思索就收留了他,并把它加入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随后,南郭先生就与那300人一起合奏吹给齐宣王听。他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享受舒适的条件以及优厚的薪水与赏赐,南郭先生得意极了。接着,齐宣王过世了,由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先生可急坏了,他像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就连夜收拾行李逃跑了。

  我本以为滥竽充数这事离我很遥远,但它其实就发生在我身上。比如,课堂上背课文时,我的嘴型对不上,声音不敢出,更不敢抬头看老师,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伤害自己。

  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读《成语故事》有感 6

  这个寒假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十分有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螳螂捕蝉和一叶障目这两篇。

  螳螂捕蝉,是讲春秋时,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有一只螳螂准备捕食一只蝉,但是这只螳螂没有想到有一只黄雀正在它身后想要啄食它。黄雀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侍卫正要用弹弓打它。螳螂和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没想到后面隐藏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是不对的。

  一叶障目,是讲古代有一个穷书生用一片叶子遮住眼睛以为隐身了而去偷别人的东西最后被抓住。这个故事比喻为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大局。我还知道了偷东西是不对的。

  通过阅读,我增加了知识。

读《成语故事》有感 7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 ,名字叫《成语故事》,是中国作者宋海峰主编。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望梅止渴》《磨杵成针》。

  《磨杵成针》的故事中讲啦立白少读书,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读书,一天,李白又读的心烦起来,便走出去,途中遇见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问道:您这是 在干什么啊?老婆婆回答说:我这是把它磨成 针呀!李白惊奇 极啦,说:这么粗的铁棒,要把它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着说:我不停的磨下去,这根铁棒会越来越细,最后一定会被磨成针,怎么不行?李白听了很受感动,于是下定决心坚持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啦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坚持就一定 能成功。

  读完了这本《成语故事》,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而外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读《成语故事》有感 8

  我最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不仅能培养知识,还能让你懂得很多道理。我读了很多书,包括《三字经》、《好词好段》、《成语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很多小故事:爱屋及乌,任性,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故事,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功亏一篑”。孔德是公元前11世纪,朱武王灭了商朝,建造了首都锄景。当时,人们对新生政权的建立由衷地高兴,大家都高兴地鼓掌叫好。各诸侯国也从四面八方带来珍贵的礼物和土产来庆祝,远在锄草地的西宗道派专门使节将一只名犬作为贡品带回来。朱武王高兴地收到了所有的贡品。负责泰博的小公怕武王从此沉迷于自满豪华的生活,旁边这样提醒他。“对国军来说最珍贵的是人才,国家没有贤人统治,迟早会灭亡。有工作可做的君主应该是君臣的'表率,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忽视它是否违背德行,特别是小动作。大德积淀着小德。这相当于堆积100英尺高的土山。要堆一筐即使是一筐土也还没有达到100英尺高。(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呢?)武王理解了小公的意见,成为了贤明的国王。在这个故事中,我理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条不紊地认真完成。学习也是如此。不能不愉快地学习一会儿就努力学习。

读《成语故事》有感 9

  暑假里过生日时,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成语故事》

  看了这本书,我不但知道了许多成语,而且知道了它们的由来。看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比如“磨杵成针”里的诗仙李白,我还学过他的《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呢。三顾茅庐里有诸葛亮和刘备。我最喜欢听爸爸讲三国演义了。书里还有很多童话故事。比如夸父追日、开天辟地等等。

  一个个成语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户,使我领略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读《成语故事》有感 10

  成语,可谓是中华汉字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悬梁刺股”、囊银映火”告诉我要勤奋学习,不能“玩物丧志”“不学无术”;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和朋友要“同甘共苦”“风雨共舟”;对待别人要“与人和善”,不能“心怀叵测”。

  我感谢《成语故事》教给我这么多到道理!

读《成语故事》有感 11

  成语意思:抱着柴草去救火。

  故事内容:秦国攻打魏国,魏国的君主想割地求和。但魏国的谋士苏代不想割地求和,说这样做是抱薪救火,因为秦国太贪婪了,秦国的最终目标是把魏国完全归为已有,所以只要魏国土地没有割完,秦国就不会停止进犯。

  我的思考:我觉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不能抱着柴草去救火,这样不但救不了火,还会引来更大的火灾。办事也是这样的,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办事,才能办成。如果选择错误的'方法,不但办不成事,还会引来更大的祸患。

读《成语故事》有感 12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果把人类的语言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成语就是一枚小小的海螺,它承载着大海的呼吸、大海的欢笑、大海的哭泣以及大海所有的喜怒哀乐。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语故事是凿壁偷光,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人,非常爱读书。可是他的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没有东西照明,他就没办法在夜里读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一户富裕人家,每天晚上都点着蜡烛,屋子里被照得通亮。匡衡想:“要是能在这么明亮的光线下读书,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于是,他就想到邻居家去看书,邻居不耐烦打发了他,回到家,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偷偷地在墙壁上早了一个小洞。就这样,他把书对着这束亮光,认真的读了起来。后来,他发现财主家有很多书,就跟财主说:“我帮你干活,不要工钱,只要你把书借给我看就行了。财主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启发:有了求知的欲望,再困难的条件也不会影响学习;没有求知的欲望,再好的条件对学习也无济于事。匡衡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偷光学习。而我们不但有好的学习条件而不去珍惜,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读《成语故事》有感 13

  今晨,起了个大早。

  天气晴好,久违的阳光,今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想到今天将有两场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久郁的激情就要释放,心里已是阳光明媚。

  可是,一个人的早饭后,久等没有信息。给负责人打手机,竟然是“关机”。昨天与跟班的工作人员见了一面,也未留她的联系方式。

  七点半了,负责人才开机。他说:“今天的.演讲全部取消了。因为担心今天会下雨。小李没给你打电话吗?”

  出门已经五天了。只有昨天上午进行了一场演讲,听众还在雨中零落。其他的时间,只能是闲居。

  最近一段时间,单位里忙碌异常:三年级学生实习、二年级学生上课、新生报到、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军训,而我却困居于南阳油田!

  此时的心境,竟如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

  拼音:dīyángchùfān。

  解释: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用角抵撞篱笆,角被卡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用羝羊触藩来形容我今天的心境,竟是驼背掉到坑里,贴切!

  看来,今天的时间,我也只好用来温习“羝羊触藩”这个成语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 14

  暑期过半,妈妈给我买的《成语故事》我也看完一半了,这本书特别有意思,里面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的成语,还可以知道它们的由来,我还认识了好多的历史名人,比如《磨杵成针》的诗仙李白,《精忠报国》的岳飞,《三顾茅庐》的刘备和诸葛亮。

  有一天,妈妈问我:“看了这么多天的故事书,有印象深刻的吗?”我说:“有呀!”妈妈叫我说来听听,我告诉妈妈我特别喜欢《狐假虎威》的故事,妈妈问我为什么,我说:“《狐假虎威》讲的'是一只小狐狸出门散步,路上遇到老虎要吃它,它就骗老虎说他是神仙派来的,老虎不能吃它,最后狐狸骗过了老虎,逃过了一劫。”我又接着说:“妈妈,你看小狐狸好聪明呀,它在面对老虎的血盆大口时,没有害怕,而是冷静的想出了自救的办法,这就和你告诉我的一样,面对危险要临危不乱,冷静自救。”妈妈听完我的话对我笑了一下,她说:“宝贝,狐假虎威的故事其实说的是狐狸仗着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是比喻有的人仗着别人的威势欺压好人,虽然老虎很笨被狐狸骗了,但不是每个人都像老虎一样的,仗势欺人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妈妈还告诉我:“你可以学习狐狸的临危不乱,但是不能仗势欺人哦。”

  和妈妈谈完后,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妈妈的话,原来我一直都只是在读书上的故事,却没有去了解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书上的每一个成语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现在我又重新再回看之前看过的故事,并向妈妈请教了它们的意义,妈妈告诉我温故可以知新,瞧!我又进步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 15

  人性,自古以来,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研究的课题。

  在《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中,唐太宗作为一国皇帝,纵使可以“一呼百应”,可依然无法从辩才和尚那里要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与之后萧翼的智取《兰亭序》帖相比,唐太宗输在对人性的把握上。

  作为一国皇帝,当得知真迹被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自然按照皇帝的做派,派官员向辩才和尚索取,而对于辩才和尚来说,他把此真迹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又怎会因此惧怕皇权?!官员拿不到真迹也是必然的结果。后来,唐太宗还是不死心,又将辩才和尚召进宫中给予优厚的供养,这一次,没有直接索取,试图能够感化辩才和尚。有过之前派官员索要的事情,此时的'辩才和尚,想必也深知,皇帝的“优厚供养”也是有其目的。另外,作为出家之人,本来就是看破红尘,又怎会因为身外的优厚供养,而放弃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兰亭序》帖呢?!碰壁也是必然之事。

  唐太宗,先后两次,即使是一硬一软两种做法,终究是站在自身是皇帝的角度处理此事,始终是无法在辩才和尚那里找到突破口,拿到真迹。

  而后来的萧翼,为什么就能拿到真迹呢?

  从书中可以看到,在辩才和尚“一见如故”之前,萧翼不但只字未提《兰亭序》帖,甚至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没有明示给辩才和尚。

  那么,在这之前,萧翼做了什么?

  萧翼先是从唐太宗那里借了几本王羲之的杂帖真迹,以备作为“诱饵”,实施他的“抛砖引玉”之计。

  “砖”有了,又如何引“玉”呢?

  接下来,萧翼天天到寺院偶遇辩才和尚,每次只是礼貌地鞠个躬,其他的什么都不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停的刷脸”,以此先引起了辩才和尚对他的好感。“刷脸”几天后,俩人的关系升级:由最初的只是打个招呼进而上升为可以进入方丈室内闲谈。至此,萧翼拿到了施计的机会。

  走到这里,萧翼已经取得辩才和尚的好感,但他仍然没有急于“暴露”自己,而是,开始为他的“抛砖引玉”布阵。

  首先,“抛出砖”作诱饵。谎称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迹精品,请辩才和尚法鉴。明明知道这真迹只是杂贴,却故意说是精品,而对于手里有《兰亭序》真迹的辩才和尚,自然要说“算不上上乘佳作”———辩才和尚必然要走到这一步。

  萧翼接着布阵,故意说道“更好的,只怕难找了。”,以此引诱辩才和尚说出他有更好的真迹。因为在萧翼之前的布阵中,已经将辩才和尚的感情调整到“一见如故”的状态。辩才和尚此时早已放下所有的防范心理。为了证实自己所言是实,自然又说出自己有《兰亭序》。事情走到这里,只能证明《兰亭序》果真在辩才和尚这里,但依然拿不到。

  萧翼进一步布阵。故意说不是真迹。辩才和尚果真一步步掉入萧翼布的局中,急得脱口说出《兰亭序》就是寺院的真宝,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所说是真,甚至请萧翼第二天来看真迹。至此,《兰亭序》随手可得了。

  接下来,怎么把《兰亭序》拿到手呢?!萧翼进一步布阵。

  第二天,当辩才和尚将《兰亭序》真帖拿给萧翼看时,萧翼又故意指出很多瑕疵,故意说不像真迹。

  这里,萧翼见到真迹为什么还要故意说不像真迹?如果萧翼认可是真迹,辨才和尚必然更加小心谨慎地藏起真迹,这样的话,萧翼虽然看到了真迹,还是拿不到。只有进一步的质疑真迹,才会让辩才和尚心理开始动摇,请求留下萧翼的杂帖,以便对证真伪。既然是对症,真迹与杂贴必然放在屋内的某一处等待对症。这样,就为后来萧翼轻松找到真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萧翼紧紧抓住人性这一点,用几张杂帖,诱出并拿到《兰亭序》真迹。没有动用到一兵一卒,看似简单的几个交往片段,萧翼却在其中暗暗布下一个个局,一环扣一环,使得辨才和尚必然拿出《兰亭序》真迹。

  相比较于唐太宗,萧翼的手法实在是高明!

【读《成语故事》有感 】相关文章:

读《中国成语故事》有感01-09

成语故事有感作文02-08

读《成语故事》有感(精选34篇)04-20

读成语故事有感06-12

读成语故事有感100字09-05

读成语故事有感10篇09-03

读成语故事有感15篇07-24

【经典】《成语故事》读后感11-13

(精选)《成语故事》读后感01-11